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錦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錦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蘇老在本節中寫到了許多,我聯繫自己的切身體驗,有了以下幾點感想:

一、教師在帶領孩子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就要使孩子獲得明確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識。

蘇老寫到:在學生的意識中,不明確的、模糊的、膚淺的表象越少,壓在他肩上的學業落後的負擔就越輕,他的思想對於以後再第一次學習新教材的準備就越充分,他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學生第一次獲得的知識是模糊不清的,那麼以後他就容易在學習與其相似的知識時感覺混淆不清,或者在學習以前面的知識作爲基礎的知識時感覺十分吃力。由此看來,使孩子在第一次接觸教材時就獲得明確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識是我要努力做到的。

二、第一次教學新教材時,要力爭使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都進行獨立思考,並努力爲他們提供合適的材料。

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及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學習困難的”學生的獨立工作如何,因爲這些學生思考和領悟比較緩慢,爲了使他們理解教材的實質,必須給以較多地事實和較長的`時間(有時候,提供他們思考的事實也要跟給一般學生的事實有所不同)。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

三、進行新教材的第一次教學前,教師要充分設想可能出現的疑難點和易錯點,進行精心備課,在正式教學時詳細講解。

蘇老在本節中提出一個目標:一定要是課堂上沒有錯誤。所以,他對任何一個“可疑的”詞,都預先加以詳細解釋。例如,語文學習中,學生會遇到許多形近字,如果不在第一次學習時就給他們講解清楚,他們就會出現許多錯誤。教師事後再給學生糾正錯誤,學生改起來困難,教師也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所以,在第一次教學新教材時,教師就要力爭消滅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在閱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閱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就應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間,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爲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一樣。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爲優秀教師的”。讀書能夠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說‘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愛讀書的精神。”

讀書吧,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能夠一生追求。老師們,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爲友?讀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滲透着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對於教師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敢於露拙也敢於表現自己。無論我們多麼優秀,和這麼多學生相比,我們不如學生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識可能遠比我們豐富的多,這是個事實。由於傳統的師道尊嚴,我們有時候不好意思在學生面前露拙。殊不知,這是一個誤區。所以老師如果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師在適當的時候哼上一曲,可以調走得找不着了,在適當的時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顯的破綻,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他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那樣不足的你,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

不少人說自己不會玩了,如果放兩天假,一般也就是睡個大覺。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沒事可幹,反倒悶出病來了。因此,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有一兩種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趣味的必要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將是多麼單調和乏味啊。用藝術來宣泄其實是最佳的方法。譬如我,攝影就是枯燥生活的調味劑。我喜歡耐心的用鏡頭去捕捉每一個美的瞬間,喜歡聚焦,喜歡虛化,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去探索,這不正如透過書本、穿過數字,去發現去探索每一個學生美的瞬間嗎?一個有趣味的老師,他能將課堂變得有趣,在課堂之餘,他還可以把更多有趣的事分享給學生。

書中值得借鑑的建議還有很多,裏面的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都有其獨特的內涵。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讀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嘆雖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寫的年代有很大變化,但他書中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於我們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我們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與體驗。

記得曾有位家長問我,她的孩子每天的作業都寫的很慢,她在旁邊督促也不行。孩子呢也總覺得學習很累很吃力,這怎麼辦?當時不太記得我是怎麼具體回答的,但心裏卻覺得當時自己給的回答是那麼蒼白無力。如果說我是醫生的話,那麼我並沒有給病人最有效的良藥。直到讀了他的'書以後,我才瞭解到這時的孩子們的全部經力都用在背誦、識記和保持上去了,以便使他們能在課堂上回答出教師的提問。而他們沒有時間去讀一點“滿足精神需要”的書,沒有時間去思考。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減輕學生的負擔,那麼就應當讓他所閱讀的東西,比要求他記住的東西多兩倍才行。

閱讀此段,我不禁深受啓發,他的這個建議對我們而言何嘗不也是深有其效?現在的工作節奏非常快,平時我們常常感到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輔導、寫各種各樣的總結、反思,我想這裏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我們的時間從哪裏來?那也是應如他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爲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的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書中提到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爲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因此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注重閱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爲唯有閱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蘊,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我們說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閱讀也不僅僅是爲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我覺得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爲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還有很多,書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感嘆:“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書不愧被稱爲‘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更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我要堅持每天讀一些,把書中最有用的理論摘抄下來,方便自己以後的教學。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而我也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年華。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是:教師走進課堂不僅帶着"智力"、"體力"去,還得帶着"心"去,盡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齡,《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後感-磁小姜瑤。

讀了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識到我們平時上課也正是缺少這些呀,新課程給師生雙方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爲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告訴,不再包辦代替,教師成爲孩子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

作者認爲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而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讀後感《《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後感-磁小姜瑤》。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類型,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長進,他們平時表現出來的就是有錢的多幹點,不給錢的少幹些,甚至不幹;上班最好晚點來,下班最好早點走。因爲他們的精神生活這二、三層還沒建起來,所以他們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爲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儘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爲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於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後他們會成爲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會很幸福和滿足。

願每一位教師朋友都能擁有幸福人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這段時間閱讀了《給數學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這些建議給所有的新、老教師及時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該得到的幫助和培訓:爲教和學提供即時而有效的指導;爲新教師提供各種實用的教學技巧;促進新教師和教師指導者之間更多的探討和互動;爲老教師提供有益的指導方法和案例;爲任何有意於自身提高的教師提供了素材。這些建議和一些觀點,對於當前的數學教育者來說,確實有一定的幫助。數學是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直到大學畢業,都離不開數學,數學幾乎成了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又有多少教師真正思考過,數學教學,我們應該追求什麼?

我想,數學教學內容首先要精簡和目的明確。一節課40分鐘,學生的學習精力是有限的,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特別是抓住課的本質內容,就會顯得既精又簡。

教學過程要簡化。數學學習本來應該是一件簡單而快樂的事情,有些教師的.課堂設計使許多原來簡單的課堂變得紛繁複雜。有些教師爲了"作秀",特意設計一些障礙與陷阱,搞到學生大半天摸不着頭腦,反而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應該更好地爲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學過程簡潔明瞭,輕重得當,沒有那種費盡心機聯繫生活只爲理解某一概念的做法,收穫甚好。

使用教學媒體要適當。起初,多媒體的使用很流行,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實踐證明,過多使用多媒體會引起學生的視覺疲勞,還會削弱學生對課本的理解和利用。多媒體課件不是萬能的。我們還是要以常規媒體爲主,多媒體爲補。有些教師過分的依賴多媒體,到了沒有多媒體就上不好課的思想,這是不合乎教育教學規範的。關鍵時候可以用。其實只要我們吃透教材,把握好學生,課堂教學照樣可以很成功。

總之,我讀了《給數學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我受到很大的啓發,我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不斷努力,使自己在教學中更成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幼兒老師每天面對着三十多個孩子的吵吵鬧鬧聲,常常一天下來覺得身心疲憊,喉嚨更是變得嘶啞,於是怎麼讓自己不累,輕鬆地來帶着這些小傢伙們學、玩自如,是我們每個老師每天都在不斷思考的問題。當看到《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樣一段時,不禁讓我有豁然開朗地感覺。

“常規教育活動中,首先要爲孩子們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環境,運用幼兒感興趣的形式,寓教於樂,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情緒中形成初步的規則意識。經驗證明,在對幼兒進行常規培養時,將要求和相關常規要領滲透在富有情趣的兒歌中更易讓孩子接受,更易引起幼兒的興趣。”

的確如此,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幼兒園裏都會表現出自己個性的一面,如果老師一味以“不可以這樣……”“不能做……”不如稍稍改變一下說法如幼兒走路時不妨說:“小小貓走路靜悄悄,不推不擠慢慢走”;幼兒入廁洗手時可以說:“輕輕打開水龍頭,小小肥皂擦一擦,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縫裏搓一搓,輕輕水衝一衝,小水池裏甩一甩。”這幾句朗朗上口的兒歌很形象地讓孩子們知道了洗手的程序,以及避免了他們長時間的玩水的行爲。當每天午睡時,與其說“不能講話,閉上眼睛”,還不如說:“輕輕閉上小眼睛,不吵不鬧休息好”在老師用兒歌的形式來提醒幼兒遵守這些常規,幼兒不僅能接受,更能明確正確的行爲,當這些兒歌成了約束幼兒的某些行爲時,那麼我們老師在帶完一天下來就會變得輕鬆自如。

孩子們都是天真無邪的,他們需要的是老師的耐心引導,與其埋怨他們的不懂事,不如發揮一下我們的語言智慧,尋找一些適合他們,也能夠他們接受的語言指令,相信我們會越來越輕鬆地面對一天的帶班!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四)。經過周密考慮地,有預見地,有組織地讓學習較差的學生閱讀一些科普讀物,這是教師要關心的一件大事。

學成於思,反思我的教學之路,這三年來,我總是在想: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教會我的學生。通過學習,現在更多的思考是,學生用什麼樣的方法學會這些知識。原來總是將學生當作容器,拼命地往裏灌,照顧得是如此的精心,考慮得如此地細緻,教學的效果是:費力不討好。現在,在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指導更多,遇到問題,先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預習,複習,做筆記,是下一個階段我需要研究的問題,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四)》。教會學生思考,展示思維的軌跡是有必要的。

第二十個建議提到“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係失調”。所謂能力和知識之間的關係失調,表現爲學生還沒有具備作爲掌握知識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師已經把源源不斷的新知識硬塞給他。

許多學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識,乃是因爲他們還沒有學會流暢地,有理解地閱讀,還沒有學會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

教了兩年多的六年級畢業班,在教學中,對於自己有如一種煎熬。一直將學生視爲瓶子,拼命地往裏面放東西。學生不會流暢地閱讀,閱讀就是會做選擇題。閱讀中沒有自己的思考,不會蒐集知識,更不會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對比和分析。呼籲所有小學的老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技能,閱讀需要的是思維的碰撞。作爲小學的教師,如果發現學生缺乏這樣的能力,少抱怨,從低年級就要花力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到高年級再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遲了,六年級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猶如龜兔賽跑,追得太累,壓得人喘不過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作爲一線教師,書中許多的經驗都很值得我去學習和反思。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書中提到:“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爲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 “愛,是一種責任”。

反思一下自己七年的教學,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寫論文絞盡腦汁,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呀!在平時教學中我也往往不自覺地有偏愛一些成績好的學生;對一些學習成績差、平時又經常搗蛋的學生則總是認爲"孺子不可教也",經常大發脾氣。其實靜下心來想想,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天空,每個人身上都有潛能,只是我們把學習成績看的太重,沒有發現而已。要善於發現,這就需要我們對他們同樣的傾注一份愛、一份尊重。

在教學中,善於讚美學生,愛護和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多讀書,才能冷靜地、設身處地處理好師生關係。用全面的眼光來看我們的'學生,從內心來熱愛他們,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樸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裝飾,永遠是那麼渾厚博大,那麼質樸自然,默默地哺育着一切,不思回報的奉獻着一切。教師,何嘗不需要這樣的胸懷呢?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這本書第一次讓我知道了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很多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其中更有充滿了“人”的魅力的`題目:《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等等。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爲中小學教師而寫的。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課題。帶着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爲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學生的興趣是潛在的,需要教師的精心呵護與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學生,培養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爲何剛入學的孩子對學習充滿了好奇與渴望,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對學習的熱情卻越來越少?可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倒醫院裏去。”這就告訴我們要因材施教,不能對於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標準,只要他很努力,取得進步就是值得表揚和肯定的。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好好地對待孩子們,及時的發現他們的進步,他們的優點,對於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更要多一點關心。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爲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覺得頗有收穫,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我們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說:“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在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爲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 我認爲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閱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考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這段時間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發現這真是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其中的內容對我們一線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對於我們教育一線的教師來說非常容易借鑑和操作。下面就裏面的16—17章節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在16章中,提到了積極活動的重要性,任何課堂的.組成需要有積極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活動,學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了活動中,纔能有所得。蘇霍姆林斯基說“積極活動好比是一座把語言和思維連接起來的橋樑”,是的,在我的科學課堂上尤其是,學生只有投入到了科學活動中,觀察、思考、討論、發現,才能發展他們的科學素養,發展他們的智力,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那麼怎樣的活動纔是積極的呢?我認爲,首先要是有趣的,這樣學生才能被吸引,才能投入;其次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有難度才能吸引人,不然再有趣的簡單活動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吸引力也不大,而且有難度才能引發思考,進而引發討論,有了思維的碰撞,我們的學生纔能有發展;再者,我們的活動應該是適合學生髮展的,能被學生研究出一定成果的,只有讓學生嚐到了勝利果實的甜美才能引發他們進入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這就對我們老師如何設計課堂活動提出了要求,我們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活動。

在17章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給學生觀察,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不會觀察,或者說他們不知道應該怎麼觀察,而觀察對於我們科學課堂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首先要讓學生養成記錄的習慣,現在我們學生都在用科學記錄本,這很好,這種記錄手段有助於幫助學生養成科學觀察的習慣。觀察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的,也應該多帶孩子走出課堂,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記錄,我相信這樣培養出來的觀察習慣將有助於學生的一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今天我讀了《怎樣把學生從事實引導到真理》一節。本節中提到“許多學生很好地記住(背會)了規則、定理、公式、結論,但是卻不會實際運用自己的知識,有時候還簡直並不理解他背會的東西的內容實質是什麼。這種有害的現象特別明顯地表現在語法、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科的學習中。”聯想自己上學時的記憶對本節提到的這些話深以爲然,特別贊同。初高中時,許多同學學習異常用功,效果卻並不好,用老師的話來說,一換題型就錯。現在想來,正應了本節所寫,許多同學是“死記硬背地識記”。

語文學科不同於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學科,被許多人認爲只需努力抄寫背誦即可,其實不然。例如,識記生字時,有些孩子用時用力多,但效果不好;有些孩子善於根據以往所學知識,總結規律,遇到新字結合經驗,用時用力少,但記得牢固清晰。如識記“載”一字時,有些孩子能夠根據“截”、“裁”、“栽”三字輕鬆解決上半部分的記憶,然後根據它的含義,解決下半部分的識記。而有些孩子則不利用已有的.經驗,把這個字當做一個全新的字來進行識記,用時用力多,卻還容易出錯。

“識記(熟記)應當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你應當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認識)、弄懂大量的事實、事物和現象以後再進行識記。”“有經驗的教師在對兒童進行教學時,能使識記在思考的過程中進行。”“一個有經驗的教師,並不讓學生花專門的功夫去記誦規則和結論:對事實的思考,同時也就是對概括的逐步的識記。思考和熟記的統一表現得越鮮明,學生的知識就越自覺,他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的能力就越強。”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規律的東西,我們不能讓孩子死記硬背這些東西,而引導孩子在思考、理解、操作的過程掌握它們。這是一項複雜的技術,要想熟練地使用,我必須多總結多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