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了凡四訓讀後感大綱

了凡四訓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了凡四訓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讀後感1

  第一篇,立命之學。

”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後,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揮優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一個人要想成功,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認爲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變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

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

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麼改過就不難了。

二,發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

最後一點,改過的勇心。

勇於改正錯誤,戰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後逐一改正,改變自己需要勇氣和決心。

  第三篇,積善之方。

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麼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麼做,那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

“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裏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着頭的呢?你們知道爲什麼嗎?因爲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着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真正的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爲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兩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記在本子上,經常拿出來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氣,凡事慢三拍,要發脾氣時要告訴自己,忍住!

3、就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這樣才能寬容。

4、凡事都要想到兩面性,全面的看待問題,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別人。

6、不斷的補充知識,充實自己。

  了凡四訓讀後感2

這個星期我讀完了《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 書中 ,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問和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這裏主要說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從醫,學醫可以養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雲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雲南人, 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孔先生告訴了凡先生命裏爲官,並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趕考,結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後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聖人,哪裏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稅負,關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後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四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說樂於助人,好施捨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後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

  了凡四訓讀後感3

這本小書是朋友送來的中華經典隨筆中的一本小冊子。作者是明代的袁了凡。總體而言是一本勸人行善、修身立命的理論指導書。其主要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中心思想,強調命運雖有天數,但自己亦可掌控,只要積德行善、謙恭有加,就能獲得福報,是爲因果報應。本書糅合了儒釋道三家之學的梗概,可以一方面使得我們初步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會增進我們的個人品格修養。

  一、關於作者袁了凡其人

袁了凡,名錶,字坤儀。江浙人士(江蘇吳江還是浙江嘉善已不可考)。彷徨時因參訪雲谷禪師後,得以領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便立志多做善事、積功累德,以扭轉自己的命運,因不願再做一個受制於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名號爲“了凡”。袁了凡博學多才,天文、水利、象數、兵法、星宿無一不精通。棄醫從仕後,勤政愛民、興修水利、免除雜役、爲民謀利。官仕途中,因不認同提督對倭寇的使詐做法,被構陷革職,在死後終於沉冤得雪,得以善終。

  二、關於本書的主要內容

四訓,顧名思義,是由四部分組成,具體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其中“立命之學”爲其總結人生經驗、訓誡子嗣的《立命篇》;“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是他早年所著“改過第一”、“積善第二”;“謙德之效”爲其晚年所做的《謙虛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獨立成文,但其中義理又一以貫之,強調命由我作,善惡報應之理。

“立命之學”中,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完整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其童年棄文學醫,因偶遇異人預言他能夠仕途通達,於是棄醫從仕考取功名。隨後發現人生際遇與所預言命運絲毫不差,遂生懈怠。後機緣巧合,拜會禪師後終於瞭解了宿命論的錯誤,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

“改過之法”中,作者論述如要行善積德,必先端正心態、改正缺點。敬畏天地鬼神,立定決心,以先賢爲榜樣,勇於改過。

“積善之方”中,作者重點說明了“積善餘慶”的道理,對於何謂真善、至善,做了充分闡述,勾畫了中國傳統的魯麗道德。

“謙德之效”,告誡世人要抑制自滿扶持自謙,即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擡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有我”。

  三、一些感悟

舉凡世事,命運皆有安排,但“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任何時候、任何背景下,主觀的力量都是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力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物慾橫流、信仰鬆動的現實世界,修身立德、改過積善、抑滿扶謙當是人真正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了凡四訓讀後感4

《了凡四訓》是明朝時期袁了凡爲教育後代子孫而留下的家訓,原名《戒子文》,對於被後人所拍成的電影,我受益匪淺。了凡先生平生是個人盡皆知的大善人,做了許多善事,因此也頗受人們的尊敬。他教育我們,人的命數是有限的,應當多多行善積德。但對於極善極惡的人,命數卻不能約束他們。因爲極善的人,如果平生做過許多善事,那麼他原本貧窮的命數就會因爲善事的多少而有可能變得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如果平生做過許多惡事,即使他的命數是大富大貴也會因此變得一窮二白。所以,了凡先生便勸誡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即使你不相信命數,但多做好事也是人生中的一大亮點啊!了凡先生通過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自己是可以改變命運的。他年輕時曾有位道長給他算了一卦,那道長所算的和他命運要經過的也都相符,道長曾說,他命裏無子。但因爲了凡先生積善太多,命數改變,了凡先生幸運的得下了一個兒子。他認爲:命運分先天和後天,先天命運是上天註定的,而後天命運則是由先天命運轉化而來的。如果一個人行善積德,命運便會因他而改變,往好的方向轉換;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命運便會因他而改變,往壞的方向轉換。所以,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了凡先生則又做了補充,應竭力行善,竭力斷惡。善也有大小善之分,雖說大小善都是積德,但也有大小功之分。相傳有個縣令,無意中被黑白無常錯勾了魂,閻王便讓牛頭馬面稱他一生的功過,結果功大於過。縣令感到奇怪,他平時並沒有做很多好事啊。閻王說:“你曾阻止凡間皇帝動用百姓興修水利,勞民傷財,雖未攔下,但你一念之間爲所有老百姓着想,就是大功一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大善有時可能只是一念之間,不一定非要做完上千百萬的小善才叫大善。小善只爲一人,而大善則爲天下人。所以,我們也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啊!看完這短短的視頻,我原本浮躁的心也歸於平靜了,我由此領悟了很多,我也會努力,做一個行善積德的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5

我在高中時讀的《了凡四訓》,當時就對其中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觀點有深深的認同感。長期以來,我總是對這世界上的種種不公平很深的厭惡,因爲我自己也因爲戶口和其他原因遭受到了種種我自認爲不公平的待遇。我真的不願意承認這些不公平與生俱來。對不公平的思慮使我成天神魂顛倒。因而《了凡四訓》給我提供了思想的出路。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命運雖有定數,但是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唯一改變命運的辦法,就是去行善,就是去佈施。

也許你會不同意這個說法。很多惡人也是家財萬貫啊,對吧。但是我想說,即使這是不對的,我信它至少沒有壞處:一旦我相信了這個觀點,那麼我便不會再作惡。因爲我知道我自己的惡果會作用在我自己身上,因而,社會會少一些作惡的人。

然而大多數時候是沒有人懷疑行善的重要性的。即使你不知道我們爲什麼行善,你的良知也會告訴你這樣做。這時,就有一個新的問題,我們如何行善?

按照佛家的說法,行善,即佈施,有法佈施,財佈施和無畏佈施三種。法佈施是將善知識傳授給他人,讓他人心生歡喜。財佈施,顯而易見,就是將自己的財富貢獻給他人。最後的無畏佈施,是安慰衆生,是他們脫離對事物的恐懼。

行善看似很簡單,分類也的的確確很簡單。但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我對行善踐行卻告訴我,行善並不是那麼容易。原來我總是以爲,給別人講講題,幫他們答疑解惑,便是行善,便是佈施,而且還是果報最多的法佈施。作爲學習比較好的我來說,這也不難。但是隨着學習負擔的加重,加上進入清華後排名的落差,讓我很難適應。我找不到行善的機會了。

真的沒有了麼?

還是,我的我執心讓我必須要比別人強,纔有時間,纔有心情,去佈施?

然而佈施不是居高臨下的。

進入清華以後,我的我執嚴重到連和他人交流都有問題的地步。我經常獨自一人,經常在腦海裏翻山倒海一樣想着自己的事。我太自命不凡了,然而在一羣優秀的人裏,我失去了自己的站位。我剛剛意識到這一點,但願意識到會加速問題的解決吧。

最後我想引用我們高中化學老師的一句話:如果你們以一個平凡人的心態去做事情,那麼你什麼事情都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