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觀刈麥》有感大綱

讀《觀刈麥》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看完某一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觀刈麥》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觀刈麥》有感

讀《觀刈麥》有感1

今天,我學習了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觀刈麥》,詩中描寫了廣大農民在烈日炎炎中辛苦勞作,卻還是吃不飽穿不暖,都是因爲當時的賦稅太重,甚至有的人家迫不得已把地都賣了來繳納稅款,落得“家田輸稅盡”,不得不拾麥充飢腸,他們真是可憐啊!

再看看我們現在社會的農民,他們與唐代的農民相比較,真是天壤之別啊!我的舅舅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春天播種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僱工,使用的也是機械化設備,省時又省力。

到了夏季除草時節,除草劑一噴,萬事大吉,沒有了“鋤禾日當午,旱地禾下土”的辛苦。

農民們所使用的化肥是優質的,種子是精良的,那莊稼是“噌噌”地往上長啊,賊拉地節節高,再加上老天爺的幫忙,風調雨順的,管保獲得大豐收。

即便是趕上乾旱、冰雹等自然災害,你參加了農業保險,保險公司會及時地把賠償送到你的手中,令你無後顧之憂。

而最最讓人貼心的是,如今農民種地國家還有直接補助呢,你說,農民的生活能不悠哉遊哉嗎?

我真爲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農民感到自豪,他們多麼幸福,多麼happy啊!

讀《觀刈麥》有感2

每次讀完《觀刈麥》我都是深有感觸,不僅是感慨千百年前的封建時代,官僚的壓迫,百姓因賦稅沉重而難以生存,更多的是在看到白居易說出“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露三百石,歲晏有餘糧”之時,我也不禁發自內心的問自己,爲何我無功無德,卻享受安逸?可見,千百年前的`詩,便有如此發人深省的道理,到現在還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今有幸讀之,亦獲益頗多。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作者隨手對豐收時節景象的描寫,也點出這千百年來不變的事理。農收是怎麼樣的情景呢?在此詩中有一段具體的描述“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可見,那個年代的農收可是全家老小全家出動,可見農收的重要性,此時他們內心的想法又是什麼?“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一個“惜”字,有着畫龍點睛的作用,力氣用盡,仍專注於農收,即使烈日當空,仍然珍惜夏日時間的一點一滴,因爲一年的幸苦盡在於此。猶如古文人寒窗苦讀數年,只爲一朝考試奪取功名,農民何不是如此?每當讀此,農收的一幕便能在我腦海浮現,我何嘗不曾想到,千百年來的華夏農民,誰又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往後讀之,看到“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不禁疑惑,這又是爲何?耐心後讀能看到她訴到“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簡單兩句,與前面農民辛苦農收形成鮮明對比,如此辛苦的付出,卻淪落到交不起稅的地步?官府的暴斂,賦稅的沉重可見一斑!白居易聽聞至此,便感慨出那句讓每一位身居高位的人都反思自己的話“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露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古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我認爲讀觀刈麥者不愧者不自知,千百年前的詩,流傳至今天,仍然有着它不變的魅力,教育並啓迪着後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