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無人生還讀後感(通用6篇)

無人生還讀後感(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人生讀後感(通用6篇)

無人生還讀後感(通用6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無人生還讀後感(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無人生還讀後感1

看的讓人很不爽,不過本書製造的氣氛很好,晚上躺在被窩裏看,確實感覺到脊背發涼。

本書描述的故事,如果是一個真實案件,永遠也不會有解,已知的條件不夠,無法推斷出來。當然,看完小說,也不可能推理出來,如果靠感覺猜對了兇手,只能說感覺真準。

這本書仍然沒有打破我對懸疑類作品的預期,正如所有懸疑劇或者懸疑小說一樣,隱藏關鍵的部分,製造混亂的部分,不同的是,本書中加了很多不知真假的內容,給推理製造了極大困難,因爲那離真實遠了十萬八千里,但讀者難以分辨,比如,開局就講法官收到了一封信,來自卡爾明頓,我還記下了這個細節。如果把這當做真實的確定發生的事情,就完美的把法官排除,離幕後之人遠了十萬八千里。

作者精心構思了這個故事,但壓根就沒想要讀者去解出誰是真正的兇手,作者想要的是完美的講完這個故事,把自己精妙的構思,對人性的剖析寫入書中,把懸念留存到最後,由作者親自揭曉,讓讀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如果是這樣的話,作者很成功,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混亂,然後,就沒有其他。

  無人生還讀後感2

對我來說,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我一直堅信看似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幕後玩家,所以先入爲主的認爲維拉小姐就是兇手。但隨着情節的推動,瓦格雷夫法官一直主控全場,阿姆斯特朗醫生又很有嫌疑,我又懷疑島上還有不爲人知的第十一個人。最後大boss的敘述證明了兇手竟然是瓦格雷夫法官,而精心策劃這場謀殺的原因也不是出於正義,而是他想殺人,想實現一次天才般完美的謀殺案。他確實做到了,我想,如果沒有人發現他寫下的那封信,可能真的會成爲一個謎團。

童謠暗示了每個人的結局,島上人們的互相隱瞞和猜忌是全書最恐怖的地方。正義的審判就在眼前,瓦格雷夫法官不僅審判了另外九個確實有罪的人,也審判了自己。

人的承受能力真的是有限的,法官見識過太多的罪惡,自己也有罪惡。所以他最後的自殺也可以理解爲自己內心已經無法承受,死是一種解脫。當然,對另外九個人來說也是。罪惡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正義凜然的爲自己辯護、大言不慚的否認罪過、心安理得的自我催眠,但這些都改變不了他們內心恐懼的事實。瓦格雷夫的策劃也完美的利用了這一點——良心的自我審判。

  無人生還讀後感3

初拿到這本《無人生還》,乍以爲是一本常規小說。翻了下作者簡介,頓時發現自己錯了。本書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是偵探小說女王,偵探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她的創作生涯持續了五十多年,共創作80多部偵探小說和短篇故事集,著作之豐僅次於莎士比亞。

“無人生還”的源起是一首童謠,“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樑了此生,一個也不剩。”作者將故事場景設置在一座無人到達的孤島上,通過邀請信的形式,約了十位不同背景的人物來到島上的別墅,爲信裏的“邀請人”服務。這十位受邀人,形色各異卻有着共同的特點——他們有着法律難以約束,但無法逃脫道德的制裁。最終的結果,十個人“離奇”在島上死亡,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前來調查的警察也束手無策。

故事的最後,作者通過死亡策劃者的自述,以“飄流瓶”的形式將故事真相進行了告白——這使得之前的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滴水不漏。用今天的“潮”語來說,就是細思極恐。作爲讀者,不得不由衷佩服作者的.慎密構思與細緻描述,特別是對人物心理和人物對話的口語化描述,令人不忍釋手。

除了那有些冗長的姓名,《無人生還》確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偵探佳作,值得一讀。

  無人生還讀後感4

可能有劇透?只能說如果沒看過《十角館》,我會更喜歡《無人生還》的……顯然綾辻行人是受到《無人生還》的影響,“懲治”法律無法懲治的犯人、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島別墅、混跡於被害者之中的兇手、無法破解的懸案最後靠兇手的漂流瓶揭示。難道是因爲《十角館》是我看的第一篇敘述性詭計,所以有了雛鳥情節?扯遠了。

其實揭示誰是兇手前,我就覺得法官的死有問題啦(馬後炮這麼慌亂、這麼短暫的時間內,要讓一個人安靜地躺在椅子上,擺放整齊,顯然太不科學了。還有一開始留聲機播放每個人的罪行,後來都有敘述他們如何犯罪。法官那個說得很輕描淡寫,如果是故意判死刑,總應該有個理由(類似麥克阿瑟將軍),但並沒有。呃,前警長那個我也沒看懂。

還剩六個人和五個人時,每個人都有一段沒署名的獨白。看完再回過頭看這幾段,還是沒完全沒辨出誰是誰。

我居然在這樣一本書裏看出了菲利普·隆巴爾德和布洛爾的JQ,真是沒救了,幹掉你二十次哦,一對白癡哦,有空再寫吧……因勢利導,才能令其茁壯成長,趨向完美。如果我們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那麼教育將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適應教育的教育。樑曉聲的教子方法,使我們不僅聯想到魯迅先生的一段話“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但中國父母又有多少能真的做到呢?

  無人生還讀後感5

即使在炎熱的一天看這本書,也感到身上涼颼颼。

看完之後我只是在想法官到底是不是對了。雖然有很多事情在不同的方向對錯也許不是那麼明顯,可能有對有錯,但我還是認爲法官這樣的人有些可怕了。

不論看小說還是看電影,看到殺手設計的“天衣無縫”的局或者遊戲時,雖然很佩服這樣的頭腦,可終究還是害怕,只是期望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最好永遠也遇不上,永遠也不要認識。

有句話說壞人不可怕,有知識的壞人才可怕。運用高深的知識造詣去設計一些滿足自己非同於常人的刺激,或是佈下完美的局去報復,這樣用別人生命填補的快樂實在是太可怕了,但儘管是你以爲的天衣無縫,也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這本書裏法官佈下的一切,即使他不寫下漂流瓶我想終有人會解出來,但他也總想別人去瞻仰他的“藝術”,才自信滿滿地寫下所有。可我不覺得他對了,法律灰色地帶的案件或許還有很多,但這應該是促進它進一步完善的不是嗎?法官認爲讓他們死在對所做之事的恐懼中是懲罰,可也正如將軍所說這何嘗不是等待的解脫。當每個人聽到自己日日精心掩飾的罪行曝光之後,恐懼頓時充滿了內心,他們時時刻刻的煎熬被放大,或許他們不死是一種更大程度的懲罰,我想害死別人還能心安理得的永遠開心的生活下去的人畢竟很少吧。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內心的恐懼,良心的譴責永遠比刀劍更能傷人。所以,做一個善良的人比什麼都重要。記起實習的時候老師講到的四不傷害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不讓他人被傷害,愛人比傷人更具挑戰也更有價值

  無人生還讀後感6

圖書館中,在書架漫無目的地找,也始終未挑出心裏中意的書。讀東野圭吾的書多了,也難免會有些乏味。一本黃色的畫着小兵人的書滑落在我面前,於是我便津津有味地讀起了這本《無人生還》。

我邊看邊理解,從疑惑不解到恍然大悟,最後心驚肉跳,彷彿我也在靜靜聽着這首死亡之歌。“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作者在書中,不,那位偵探女王在書中創造出了一個千古謎案,至於結果,恐怕也只會草草結案。

主人公瓦格雷夫,實際是一名法官,他曾瞭解到明明觸犯了法律卻逃過法律制裁的底細,便想出了替天行道,用自己的方式來懲治這些人。他以尤、納、歐文的名義邀請了包括自己在內的十個犯有殺人罪的人來到士兵島,用童謠的方式殺害了包括自己在內的十位“客人”,警察來了也只能發現十具屍體,誤以爲是天譴離開了,而這個幕後兇手也寫下案件經過,成爲一個漂流瓶漂向遠方。

讀着讀着,看到了瓦格雷夫寫的一句話:我正在尋找包括自己在內的十個犧牲品。”彷彿令我真正看清了他:他縝密的思維能力,十分令我折服,他的佈局簡直天衣無縫,儘可能地還原童謠中的死亡方式,令衆人陷入恐慌之中,使其變得神祕莫測。他是一名法官,法官最引以爲傲的就是用法律制裁懲治犯罪,在當時的法律制度下,他發現自己做不到,可他嫉惡如仇,犯罪的人絕不輕饒,不放過每一位犯人,所以自己走向了死亡。千古謎局的幕後原來是法律的缺失和瓦格雷夫對法律的無奈。

我相信,這個謎團會一直保存在《無人生還》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能力令人驚歎不已,不愧是偵探女王,她將所有可能性排除,最後留下最不可思議的結果。雖然劇本並非現實,但也找不一絲破綻,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也正因爲如此,她纔會成爲傳奇一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