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爺爺和小樹》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視覺,孩子的語言,敘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親密和諧的關係。下面整理了《爺爺和小樹》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1

《爺爺和小樹》是一年級課文的第五課,這篇課文是小學階段第一次以段落的形式出現的課文。它以淺顯的文字講述了冬天到了,在一個農家小院裏爺爺爲小樹綁上稻草禦寒過冬;夏天到了,茂密的小樹爲爺爺遮擋猛烈的陽光,讓爺爺能在涼快的樹蔭下度過炎熱的夏天的故事。

在本課的第一課時教學中,我把目標定位在運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認記漢字。如這個“傘”字的教學,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再以實物形象幫助識記字形,這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但是寫字教學的時間,是安排在下課前十幾分鍾呢,還是安排在專門的寫字課來指導比較好,這個問題我也不很清楚。總覺得在一堂課中,寫字的地位並不是非常的突出。一年級孩子朗讀課文與識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把讀書的權力交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打破老師教閱讀的思路,樹立學生學讀書的意識,尊重學生的想法,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以體現審美價值的個性化、多元化,並調動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在之前的課文教學中,我是先讓學生自己去讀通讀懂課文,然後在理解過程中,在沒有教給讀書方法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自己去試着練讀。等學生讀了以後,老師覺得不對,再去一句一句地教。這看起來好像是在培養自讀能力,但是效率低下。其實,一年級學生學朗讀,就是要由老師教的呀。

課堂不僅是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爺爺和小樹》這篇課文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從而使教學演變成爲學生道德生活——愛護樹木,保護植物。通過討論、彙報信息等形式,學生能夠感受到樹木對人類的用處,及應該保護樹木,引申了對做人的教育,主要是想讓學生能夠初步感知一些做人的道理,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本文的語言口語化,以孩子的視覺、角度、立場闡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和諧關係,爲孩子的知作出了引導,爲孩子的`行樹立了典範。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2

在整個課堂中,由於太緊張,沒有很好的進行組織教學,學生回答問題也不是特別積極,看到臺下這麼多名師以及領導聽課,一緊張就把課中的有些環節給忘掉了,在第二自然段講爺爺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時,沒有很好的指導孩子們的閱讀。在分析“暖和的衣裳”、“綠色的小傘”時,沒有進行拓展的檢測。在課件的最後一頁,原本是利用背景音樂來試着背誦課文,卻在手忙腳亂中點錯了背景音樂。

本文是一篇很適合孩子朗讀的課文,通過朗讀和學習,能夠讓學生了解到人與樹之間應該親密、和諧地共處,讓他們潛移默化地被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爲所感染,從小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好習慣。在朗讀教學時,怎樣讓孩子主動積極的朗讀課文,我在準備的時候很花了一番心思。因爲之前的課文,都是兒歌,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很願意讀。可一接觸這樣成段的課文,學生讀起來就有點拖腔拿調,如何讓學生讀好課文,這其實與學生的語感是分不開的。所以我選擇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老師示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個別品讀、男女對讀、比賽讀。而且每一次讀的要求也不一樣,第一遍自由朗讀要求是把課文讀準,接着同桌對讀是把課文讀順,後來的個別品讀則是要求把課文讀好。這樣學生每一次的讀都是帶着不同的目的,而且一次比一次有難度,並且在朗讀的時候還要進行一定的獎勵,激勵他們一遍比一遍讀得好。在講讀課文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啓發學生想象並通過圖畫在語言的感悟中學習。

上完課以後覺得很遺憾,精心準備的一堂課卻因爲我的緊張而導致上得不成功。或許是因爲初來乍道,對於跨越式的教學模式與要求,我還有很多的不解,也不太熟悉,單在時間的把握上就存在很多不足,在課題導入的時候,就因爲沒有組織好,浪費了很時間,後面的內容上起來就有點倉促。想了很多,雖然這次上得不太成功,但是我不能氣餒,我應該繼續努力,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進步,相信自己會在這種磨鍊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