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蘇教版第二冊《螞蟻和蟈蟈》評課

蘇教版第二冊《螞蟻和蟈蟈》評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螞蟻和蟈蟈》評課1

蘇教版第二冊《螞蟻和蟈蟈》評課

3徐老師注重讓學生在朗讀中主動感悟。抓住重點詞句,指導朗讀。對於螞蟻,徐老師引導學生讀好“背”、“拉”、“滿頭大汗”等詞語,想象當時螞蟻那種熱烈的勞動場面,體會螞蟻搬糧食的辛苦,讀出螞蟻當時那種很累的感覺,讀出對螞蟻的讚美之情;對蟈蟈,引導學生讀好“唱歌”、“睡覺”、“自由自在”等詞語,體會蟈蟈的懶惰,讀出蟈蟈那種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覺。同時,引導學生把螞蟻和蟈蟈的表現在朗讀中比較,使學生有所感悟,加深認識。

徐老師注重讓學生在想象中主動創新。課文中描寫螞蟻搬糧食的動作的詞只有“背”、“拉”,寫蟈蟈自由自在樣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覺”這兩個,事實上,圖中所畫或者它們所做的遠遠不止這些。因此,教學時,徐老師讓學生動腦筋去想一想,螞蟻還會用什麼動作搬糧食?蟈蟈還會幹什麼?進行填空說話。學生的想象自然貼切,既有蟈蟈的直接感受,又有內在心理,兩相對比,進一步突出了課文的主題,使學生深受勤勞才能幸福的教育。

  《螞蟻和蟈蟈》評課2

今天我們走進了年輕小將——充滿了活力的金天老師的課堂,金老師好學上進,工作認真,有良好的個人素養。雖然工作才一年,但勇敢地承擔了這一次的校級公開課,我覺得這份膽氣很了不起。

下面我就金老師的這堂課,簡單地說說我個人的想法:金老師作爲一個剛工作一年的新老師,在課堂上絲毫不見慌亂與緊張,她教態自然,親和力強,點撥引導富有感染力,和學生互動熱情高漲。

一、教學板塊清晰。

從一開始的謎語導入揭示課題,到範讀課文讓學生初步感知,到學生自讀課文概括內容,然後學習生字,書寫生字,一步步盡然有序,紮紮實實。

二、注意知識遷移,(既鞏固了舊知,又)爲學習下文做鋪墊。

如:在揭示了課題“螞蟻”和“蟈蟈”四個字後,金老師問:觀察這兩個詞,看看它們有什麼共同點?緊接着又問爲什麼它們都帶有蟲子旁?根據學生的回答,馬上小結出它們都是形聲字,爲下文學習5個形聲字做了很好的鋪墊。個人有個小建議:問了這兩個詞語有什麼特點後,還可以問問學生我們還學過哪些帶有蟲子旁的字?複習一下原來學習的生字,也進一步明白了絕大多數蟲字旁的字都和昆蟲有關。

三、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整個課堂上,金老師都將“趣”放在首位,以趣爲導、以趣促動,如導入用喜聞樂見的謎語、指導長句時停頓的符號說成魔法棒等等,大大調動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體現在金老師精心爲孩子營造了讀書的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新課標》把“喜歡閱讀”放在一二年級。爲此,讓每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要讀書,這是實施教學的首要目標。在教學中,金老師就很好地營造了一種“我想讀、我來讀、我要讀”的氛圍。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金老師用把目前很火的,可謂是老少皆知的“中國好聲音”搬到了課堂上,通過“一7好聲音”這種比賽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小朋友的讀書熱情。個人感覺還可以做得再到位一點,比如每個選手讀完後再讓小評委對照“好聲音”要求簡單評價一下,表揚做得好的地方,提出不足之處,老師的語言也可更具有激勵性、挑戰性,對學生的朗讀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在整堂課中始終保持着那份讀的熱情,我想後面的小朋友會讀得越來越好。

四、重視生字教學。我們知道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首要任務就是識字,所以今天金老師課堂上花了相當一部分時間學習生字。爲了不枯燥乏味,在課堂上,金老師設計的識字的方法也多種多樣,隨課文識字,如糧食、乘涼、冷的反覆朗讀,集中識字,比如5個形聲字,課文裏的一些生字詞語。尤其做得好的一點是把五個形聲字集中在一起,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掌握了漢字規律。這5個字教學的非常紮實,有聯繫課文,理解滿頭大汗,有補充拓展,進一步豐富“糧食”的種類,還有知識遷移,還能想到哪些兩點水的字,相信這些學生以後也就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螞蟻和蟈蟈》評課3

沐浴着溫暖的春風,我們一年級全體老師聆聽了彭豔老師執教的一年級下冊《螞蟻和蟈蟈》一課,彭老師上課教態親切自然,極具親和力,上課的時候就像一位親切的大姐姐在向孩子們娓娓道來,感覺特別舒服,而且彭老師是一位有辦法的人,在她的課上三步導學模式清晰,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教學策略導向性強,爲我們呈現了一節特別靈動,特別智慧的生本課堂。

(一)注重讓學生在朗讀中主動感悟。彭老師的課上讓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課堂上朗朗的讀書聲,在教學中,老師採用老師範讀、指名讀、自由讀、齊讀、表演讀等形式進行讀的訓練,並用激勵性、挑戰性的話語,對學生的朗讀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在整堂課中始終保持着那份“讀”的熱情和渴望,真正做到了讓每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彭老師還特別注重讓學生在朗讀中主動感悟。抓住重點詞句,指導朗讀。對於螞蟻,徐老師引導學生讀好“背”、“拉”、“滿頭大汗”等詞語,想象當時螞蟻那種熱烈的勞動場面,體會螞蟻搬糧食的辛苦,讀出螞蟻當時那種很累的感覺,讀出對螞蟻的讚美之情;對蟈蟈,引導學生讀好“唱歌”、“睡覺”、“自由自在”等詞語,體會蟈蟈的懶惰,讀出蟈蟈那種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覺。同時,引導學生把螞蟻和蟈蟈的表現在朗讀中比較,使學生有所感悟,加深認識。

(二)注重讓學生在想象中主動創新。這主要體現在彭老師對句式的訓練特別巧妙實效。課文中描寫螞蟻搬糧食的動作的詞只有“背”、“拉”,學習了“他們有的背,有的拉,個個滿頭大汗”後練習說話:螞蟻還會怎樣搬糧食呢?出示句式:“他們有的( ),有的( ),個個( )”;彭老師在此環節中還重視了學生語感的培養,讓學生仿照句子“有的……有的……”造句,讓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鍛鍊了口語的表達能力。而用句式“有的……有的……”說話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彭老師老師就這樣巧妙的突破了難點;在講到“蟈蟈還會幹什麼?”時進行了填空說話,學生的想象自然貼切,既有蟈蟈的直接感受,又有內在心理,兩相對比,進一步突出了課文的主題,使學生深受勤勞才能幸福的教育。

課程標準總目標之一就是: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而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方面又,擔負着重要的角色。彭老師對於課堂語言訓練點的捕捉很是敏感,從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精彩展現中,我們不難看出,彭老師對於孩子語言表達的訓練不是一時之舉。我想,這既是一種對於孩子語言積累的調動,更是一種相互影響。低年級孩子的說話能力就應該在課文點的空白處去挖掘開去,這樣纔有話可說,從模仿到遷移,循序漸進。課堂中,老師聯繫練習七中的成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防患未然,有備無患”,讓孩子明白了未雨綢繆的意義,是一種提升,是一種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