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螞蟻和蟈蟈》課文後反思

《螞蟻和蟈蟈》課文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螞蟻和蟈蟈》這篇故事讓我想到我和父母,我像螞蟻,現在儲存知識,到考試的時候就享受着知識。還有爸爸媽媽,他們也像螞蟻用小時候的知識,給我創造現在幸福的生活。以下是小編收集的課文後反思,歡迎查看!

《螞蟻和蟈蟈》課文後反思

  《螞蟻和蟈蟈》課後反思一

《螞蟻和蟈蟈》是一篇短小卻富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講的是螞蟻由於辛勤勞動而得以安然過冬,蟈蟈由於懶惰而又冷又餓,再也神氣不起來。課文中既有螞蟻和蟈蟈之間的對比,也有蟈蟈本身前後情況的對比。寓褒貶於對比之中,含諷刺於描寫之內,兩種昆蟲、兩種結局,說明了只有勤勞的人才能擁有幸福。童話故事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可以很自然地與現實生活相聯繫,配合上直觀的圖片從而更有助於學生觀察想象,理解課文內容。

上這節課時,我覺得學生興趣很高,在讀讀、寫寫、演演、說說中,學的比較紮實,比較輕鬆。最大的收穫是既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以下是我這節課的幾點收穫和體會:

一、創設自主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我在教學《螞蟻和蟈蟈》這一課時,第一步就是激趣:通過現代教育的多媒體手段展示全課文的動態畫片,設置了新異的情境,達到聲光同步,視聽結合,給學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學生帶入生動的意境中,獲取豐富的表象,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在課堂教學之始就將學生的學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產生主動閱讀的要求;第二步:將夏天螞蟻勞動、蟈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結局的畫面,配合課文出示,激發學生進一步觀察比較。

二、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引導自主探究。

我在指導學生理解螞蟻是怎樣搬糧食時,首先請學生自讀課文,說說小螞蟻怎樣搬糧食?再出示句子他們有的背,有的拉,個個滿頭大汗。請學生觀察畫面上的,邊讀邊指出畫面上螞蟻的背、拉動作。再讓學生邊做小螞蟻搬糧食的動作邊讀句子。在學生反覆練讀的基礎上,給一部分學生戴上了螞蟻的頭飾,請他們上臺來學一學,演一演小螞蟻搬糧食的樣子。

三、探求拓展學習方法,培養創新思維。

螞蟻和蟈蟈》一課中幾隻蟈蟈看到了,都笑螞蟻是傻瓜。蟈蟈會怎樣嘲笑螞蟻?這裏提供了豐富的創造性想象的餘地。教師抓住契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蟈蟈的表情、動作,啓發想象。學生根據課文已有的線索,將片斷和隱含的東西連接在一個場面中,從場面出發來創造組合出新的視野。有的說:蟈蟈會邊打哈欠邊對螞蟻說:你們,大熱天還搬糧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說:蟈蟈會指着螞蟻笑:真是一羣傻瓜,搬糧食多累,瞧,我們在大樹下乘涼、唱歌,多快樂啊!這個故事的結局:冬天到了,蟈蟈又冷又餓,再也神氣不起來了。也給學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也出示了畫面,請學生觀察蟈蟈此時的表情和動作,稍加提示:這時,蟈蟈又會做什麼?說什麼呢?學生便會對結局再創想象。學生的想象既有蟈蟈的直接感受,又有蟈蟈的內在心理。兩次想象對比,相異而豐富,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積累運用語言文字,加深內心體會

教學到最後的環節,我根據課文內容自編了一篇三字經, 內容如下:

烈日下,小螞蟻,搬糧食;綠蟈蟈,忙乘涼。

北風吹,勤螞蟻,多幸福;懶蟈蟈,被餓死。

小朋友,學螞蟻,愛勞動;展未來,生活美。

學生在學習三字經的同時再次從整體把握了課文。在最後的環節,我還注重成語的積累,藉助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我結合《練習七》教學了幾條成語,“有備無患,防患未然”、“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利用故事情節,學生輕鬆地懂得了成語的意思,也加深了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如果平時的教學注重語言積累,對於學生說話、寫作都是有幫助的。

  《螞蟻和蟈蟈》課後反思二

前段時間因爲組裏一位老師要上《螞蟻和蟈蟈》的公開課,所以提前很認真的研讀了教材。在集體討論中,大家各抒己見,出謀劃策,還做出了精美的課件,想着等我上這一課的時候就不用費力了。可同事在上這課時我因外出沒能去聽課,回來後參加教研組組織的評課,從評課的'老師口中也瞭解到了這堂課的成功與不足。想着自己上課也可以去借鑑,讓自己的課上的更完美一些。

今天拿着準備好的課件進教室準備上這一課,可當我在打開第一張課件出示螞蟻和蟈蟈的圖片時,許多學生竟把目光都投向了綠綠的蟈蟈,嘴裏還不時的發出對蟈蟈的讚歎。頓時,我感覺學生並沒有按我的預設往下思考,隨即改變了教學的預設,拋出問題:“那你究竟是喜歡螞蟻呢,還是喜歡蟈蟈?”認真地讀完課文後告訴老師。教室裏立刻書聲琅琅,一改往次週一時課堂上的冷清。

等我慢慢理清這堂課該如何改變的策略時,有一半學生已高舉小手,在期待着我點名回答。當然,讀完課文後,全班學生都說自己喜歡螞蟻,這些六七歲的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如此之強不由得也讓我讚歎。接下來,我沒有按照我的思路繼續經行,而是以“爲什麼喜歡螞蟻?”“從哪裏看出螞蟻很勤勞?”這兩個問題展開學習了螞蟻搬糧食的部分。期間,我在講到螞蟻搬糧食的時候,隨文學習了生字“糧”,同時讓學生明白了什麼是糧食。在講到螞蟻累得滿頭大汗的時候,隨文學習了生字“汗”,明白汗和水有關係,所以是三點水。

在學生學習完喜歡螞蟻的部分後,我又開始追問學生“爲什麼不喜歡蟈蟈?”“你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蟈蟈懶惰?”這兩個問題後,我出示了冬天時螞蟻和蟈蟈不同境遇的圖片進行對比,讓學生交流它們在幹什麼?接着討論“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明白“只有辛勤的勞動纔可以換來幸福的生活。”

這節課,我一改往日的教學常規思路,課堂上根據學生的表現臨時改變了教學流程,學生積極性高,興趣濃,參與面廣。特別是對於隨文識字,學生沒有了往日學習生字的枯燥。在下節課中,我在學習剩餘的幾個生字學習後,準備展開討論“第二年夏天又到了,蟈蟈又看見螞蟻在滿頭大汗的搬糧食,會怎麼說,怎麼做呢?”

教學中,教無定法,不同的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策略。只要課前精讀教材,領悟課文的目標和重難點,課堂上就可以隨時改變預設,靈活的駕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