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大海睡了》優質教學案例

《大海睡了》優質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引言】

《大海睡了》優質教學案例

隨着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愈發顯現師生共同成長特性,它五彩斑斕、真實鮮活;它生機勃勃、活力無限;它充滿智慧、給人啓示。而這一切,都源自於開放的理念、開放的課堂所演繹出的生命的活力。

  【背景】

“開放”是與“封閉”相對應的。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是指開發和利用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語文教學的大課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教學設計時,要注重教材自身資源的開發性使用,注重語言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與配合,注重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因此,教師必須具有開放意識和課程整合意識,在教學設計時,力求做到開放教學目標和內容,不受教材制約,突破教材極限,使課堂教學富於時代氣息。

 【問題的產生】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堂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能全身心投入,不只是在教和學,而是師生共處一所精神的殿堂,感受着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不受約束,充分展示自我,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者獨到的智慧、不凡的匠心,纔會閃現出迷人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這正是新課程理念倡導下我們所要追求的課堂:唯其開放,纔有活力!

作爲課程改革實驗區的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如何改進課堂教學,變封閉爲開放,讓小課堂連着大世界;變讀書、答問等單調的形式爲充盈着討論、遊戲、展示、欣賞、評價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每個學生樂學、會學,有更多交流、合作、探究的機會,讓孩子們在富有生命力的語文課堂生活中提高語文素養,獲得和諧發展......這些是我一直思索、實踐、反思的問題。

下面以《大海睡了》一文的教學爲例談談我的教學實踐。

【教學設想】

《大海睡了》是國標本蘇教版一年級上冊中的一首詩歌。全詩共8行兩句話,用親切自然、極富兒童氣息和想像力的語言,描繪了風平浪靜、明月高懸的夜晚大海的美麗景象。課文還配有一幅插圖,再現了詩句描繪的優美意境,可供學生觀察,幫助理解課文,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語文學習不等於學習課文,因此,對課文的教學也不應僅僅侷限在課文本身,要儘可能地拓寬開去,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本首詩描繪了“大海睡了”的美,那麼,“大海醒了”的景象該怎樣用詩的語言來表達呢?學生對此定然會很感興趣。通過小組合作,共同作詩,進行句式的遷移和文字的訓練,學生思維火花不斷閃爍,在語言運用的同時領略了大海不同情態的美。而交流的過程更讓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學科融合將給學生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除了教師範讀時進行音樂的渲染,創設了靜謐的環境,讓學生感受到夜晚大海的美景外,在課外延伸時還佈置了畫一幅“大海醒了”的畫,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也把詩、畫巧妙地融爲了一體,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美的同時感受藝術的美。

另外,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適時運用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感悟語言文字,更能讓學生通過美麗的畫面,受到薰陶和感染,提高審美情趣,加深對大海夜晚沉靜之美的感受。

  【教學實錄】

  一、猜謎賞景,激趣導入

1、猜謎: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

有時心平氣和,

有時大發雷霆,

魚蝦龜蚌是她的孩子,

珍珠貝殼是她送給人們的禮物。

你們猜是什麼?

生:我猜是大海。

生:我覺得是大海。

2、板帖:大海,認讀"海",遮去三點水,是什麼字?(每)

大海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水。

3、簡介大海。

師:你們見過大海嗎?請見過的小朋友向大家介紹介紹。

生:我見過大海,海水是藍色的,一眼看不到邊。

生:我見過大海里有浪花,海灘上還有各種各樣的貝殼。

師:在小朋友的眼裏,蔚藍的大海一望無邊,是那麼美麗,那麼神祕,那麼有趣。今天,我們一起去海邊旅行。

(點擊課件:出示白天大海的景象圖)

4、讓我們一起向大海問好。

師生:Hi,大海,你好!Good morning,大海!

5、師生共同看課件畫面。

師:來到美麗的大海邊,你看到了什麼呢?

生:我看到沙灘上有各種各樣的貝殼。

生:海鷗在海面上快樂的飛翔。

生:海面上波浪很大,發出了很大的聲音。

師:對呀,這是風兒和浪兒你追我趕,互相"鬧"着玩呢!那巨大的聲音是浪花在歡快地"笑"呢!

生:漁船裏裝滿了魚蝦和海帶。

6、小結,過渡:

師:哦,小朋友都看到了,白天,風兒鬧着,追逐着浪兒,浪兒笑着,向前奔跑着。夜晚,月亮升上了天空,星星露出了笑臉,大海睡了。板貼:睡了

7、指名讀課題:大海睡了

8、(點擊課件:出示夜晚大海圖)

師:大海睡着了,是什麼樣兒呢?誰來說說?

生:大海睡了,星星和月亮掛在天空中,星星還在一閃一閃地眨着眼睛呢!

生:我聽到了輕輕的海浪聲。

過渡:在一位叔叔寫了一首非常優美的小詩,聽:

(點擊課件:出示課文錄音,配上輕輕的潮聲)

師:喜歡嗎?那麼請同學們自己來讀一讀吧!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

2、指名讀,隨機正音:

風兒、浪兒

那輕輕的潮聲啊,是她睡熟的鼾聲。

 三、美讀課文,進入意境

師:讀了這首小詩,深夜裏,大海給你的感覺是怎樣的呢?

生:我覺得深夜裏,大海很安靜,不像白天那麼鬧了。

生:我覺得很平靜,海浪聲輕輕的,聽起來很舒服。

師: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點擊課件:出示課文第一句:風兒不鬧了,浪兒不笑了,深夜裏,大海睡了。)

1、指導朗讀第一句

(1)學生自由練讀

(2)指名讀,學生評價。

生讀第一句

師:覺得她讀得怎麼樣呢?誰來評一評!

生:我覺得她讀得太響了,應該輕一點。

生:大海已經睡了,我們要輕輕地讀,千萬別吵醒了大海。

師:那你來讀一讀。

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師:你讀得真好,大海睡得真香啊!

(3)齊讀

(點擊課件出示:她抱着明月,她揹着星星。)

2、指導朗讀第二句

師:請你們讀讀這兩行詩,看看大海睡覺以後的樣子,想想爲什麼說"大海抱着明月,揹着星星呢?"可和小組夥伴交流。

生:月亮映在海面上,就像大海抱着明月。

生:星星也映在海面上,就像大海揹着星星。

師:請你們讀讀這兩行詩,感覺大海像誰呢?

生:大海就像媽媽一樣。

師:對呀,能躺在媽媽的懷裏多舒服呀!誰來讀讀!

生讀

師:大海媽媽睡得真香呀!我們也來試試吧!

生齊讀

3,指導朗讀第三句

(點擊課件出示:那輕輕的潮聲啊,是她睡熟的鼾聲。)

師:大海媽媽終於睡着了,聽:(潮聲),你們聽到了什麼呀?

生:我聽到了輕輕的海水聲音。

師:對呀,這就是輕輕的潮聲。(板貼:輕輕的.潮聲)

師:你來讀讀這兩首詩。

生讀句子

師:聲音柔柔的,你讀的真好聽!誰再來試一試!

生讀

師:你把"輕輕的"讀得真不錯,我們也來輕輕地讀一讀,千萬別吵醒了大海。

生齊讀。

師小結:圓月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躺在大海媽媽的懷裏,枕着媽媽的臂彎睡着了,星星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趴在大海媽媽的背上睡着了,大海媽媽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發出了輕輕地鼾聲。

師:請小朋友把這四行詩連起來自己有感情地讀一讀。

生讀

師:讀得真好,我們一起來有感情地讀一讀!

師:這首小詩美嗎?讓我們把這首詩美美地讀一讀。

生齊讀全詩

4、練習背誦全詩

師:這麼美的小詩不但要讀好,聰明的小朋友還要能背出來,請你們用自己的方式和小組的夥伴試着互相背背吧!還可以邊背邊表演。

生在小組內試背

師:誰第一個來背

生練背(點擊配上輕輕的潮聲)

師:你真勇敢,第一個把它背出來!誰想試一試!

生試背

師:你背得真有感情!我們一起用自己最美的聲音來背一背,把它作爲送給大海媽媽的禮物。

生一起背,並自然地加上動作表演。

 四、句式遷移,拓展延伸

師:小朋友們,晚上,風兒不鬧了,浪兒不笑了,多麼安靜啊!此時,海面上__________。(要求填四字詞語)

生:海面上水平如鏡。

生:海面上風平浪靜。

師過渡:月亮和星星躺在大海媽媽的懷抱裏,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他們一定正做着香甜的夢呢!(稍微停頓幾秒鐘)黑夜慢慢地過去,黎明悄悄地來臨。淘氣的月亮和星星不知到哪兒玩去了。大海媽媽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也醒了。醒來後的大海媽媽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播放多媒體課件再現白天的大海)

師:點擊課件出示詞語串:波浪滾滾、巨浪滔天、驚濤拍岸、波濤洶涌、波翻浪涌、震耳欲聾

(教學生朗讀詞語串)

師:誰能選擇合適的詞語讀讀下面這句話?

大海醒了,海面上____________,發出__________聲音。

生:大海醒了,海面上巨浪滔天,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

......

師:既然白天的大海也是這麼有趣,我們能不能也試着編幾句?

生1:風兒又鬧了,浪兒又笑了。

生2:清晨,大海醒來了。

生3:太陽公公出來了,海鷗也在歡叫了。

生4:天亮了,大海起牀了。

生5:她揹着朝陽,她抱着彩雲,那嘩嘩的海浪聲啊,是她歡樂的笑聲。

生6:她追着海鷗,她喚着海燕,那巨大的濤聲啊,是她快樂的歌聲。

師:小朋友們,老師將咱們一起編的這首詩歌寫在黑板上了,給它起個名字,好嗎?

生1:大海醒來了。

生2:大海笑了。

師:這首詩歌的作者就是我們一年級全體師生,讓我們一起再來把我們編的詩歌讀一讀、背一背、演一演,好嗎?

  五、發揮想象、描繪畫面

佈置課外作業:充分發揮想象,仿照課文插圖,畫一幅題爲“大海醒了”的畫。

  【案例反思】

1、表演活動。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情感活動活躍,有很強的表演慾望。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開展活動”,根據詩歌內容進行創造性的表演活動,這些表演不是生硬的,它來源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融入了學生自己的想像,對於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幫助。

2、自主、合作。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教師發揮班級羣體的功能,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凡是學生能讀的就讓學生讀,凡是學生能說的就讓學生說,凡是學生能想的就讓學生想,凡是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教師和學生在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共同閱讀,共同斟酌,通過合作完成教學目標,達到互相學習和提高的目的。

3、媒體輔助。《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這一教學環節中,美是無處不在的:畫面美,聲音美,意境美。心理學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好感,內心的積極情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習效果也會大爲提高。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形象、直觀的“美”的情境,讓學生身“迷”其中,浸潤其中,充分地感受着美,體驗着美,表達着美,創造着美,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了他們閱讀的樂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心靈得以淨化,情感得到昇華,達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 。

4、評價。在教學中,我用評價來指導朗讀,用評價來促進教學。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還能夠體驗到合作的樂趣。師與生,生與生互動起來,互相補充,互相啓發,共同體驗,共同分享,思維和情感始終處於積極的活動狀態中,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5、再造想象和創作。

a.詩歌創作。詩歌的創作需要想像:只有腦海中有了豐富的表象,才能把畫面轉化爲語言。詩歌的創作需要合作:思維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詩歌的語言在合作中完善。

b.畫面的想象與創作。從畫面到文字,再從文字到畫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以想象爲媒介,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實現了對知識的綜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課堂上,給孩子一個機會,創新的火花便活力四射,它是孩子們開動腦筋、奇思妙想的結果。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充分表現的同時,也使學生體驗到了創新的快樂、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