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通用12篇)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通用12篇)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 篇1

一、交流談話,蘊伏話題。

師:第一次見面,咱們聊聊,好麼?知道我從哪裏來,叫什麼名字麼?

生:(看着課件投影的扉頁念)江蘇省吳江市廟港實驗小學張學青

師:聽說過廟港麼?

生:(齊)沒有。

師:那我說廟港就在香港邊上,你相信麼?

生:不相信。因爲廟港在江蘇,香港在中國的地圖上是在很南面的。

師:有道理。那我說廟港比香港還美麗,你信不信?

生:相信。因爲“廟港”這個地名好像是鄉下農村的感覺,村莊裏都是很美的。

師:村子的景色,最原始的自然,所以美,對不?……能夠根據已知的情況對未知的事物進行合理的推測和想象,這是智力結構中很重要的部分。沒聽過廟港,那知道蘇州麼?

生:知道。蘇州是個很有名氣的城市。那裏橋多,水多,還有蘇州園林。

師:聽過蘇州話麼?

生:沒有。

師:有個詞語叫“吳儂軟語”,說的就是蘇州話溫軟,悅耳,想不想聽我說幾句蘇州話?

生:(好奇)想!

師:就給你們說個吳地民謠吧。(板書:民謠)什麼是民謠呢?

生:流傳在民間的歌謠。

師:那麼,民間是通過什麼方式流傳的呢?——口耳相傳。什麼叫“口耳相傳”?

生:就是說給別人聽。

師:(指着倆學生):我說給你聽,你再說給他聽,這叫——

生:(齊)口耳相傳

師:上一代人講給這一代人聽,這一代人再講給下一代人聽,這也叫——

生:(齊)口耳相傳

師:這首童謠,就是我小時候母親說給我聽的。耳朵豎起來,用心聽,看誰能聽懂。

(師用蘇州方言說,生沒有聽懂並大笑。師投影出示民謠:鵓鴣鴣,要做窠。早上做,露水多;點心做,熱勿過;夜裏做,蚊子多;想想還是明朝做。師解釋:“點心”是“中午”的意思,“熱勿過”是“很熱”的意思。)

師:民謠中的這種叫“鵓鴣鴣”的鳥,後來有沒有做成窠呢?

生:沒有。因爲到了第二天,它又會覺得早上做露水多,中午做還是熱,晚上做蚊子多,就又不想做。

師:如此,它又會等着下一個明天。叫人想起一句詩:“明日——”

生:(接答)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師:這不是《明日歌》的民間版?但這首民謠,有沒有直接說了這層意思?

生:沒有。

師:就說了這樣一種鳥,至於從它身上你能明白些什麼,民謠中沒有直接說,這就叫“含蓄”(板書:含蓄),又特別好玩,這就叫“風趣”(板書:風趣)

二、揭示課題,理解“啓蒙”。

師:看老師寫一個字(板書:蒙),這個字念什麼?

生:méng mēng měng

師:“蒙”字什麼頭?

生:草字頭。

師:在你們的印象中,草字頭的字,多數跟什麼有關?

生:草,或者植物。

師:對。這個“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種寄生的藤本植物,纏繞依附在別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蓋”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寶蓋下有幾橫?

生:(齊)兩橫。

師:對。記住了,以後寫“蒙”字,裏邊有兩橫,它是一層蓋在一層上面,所以是——

生:兩橫。

師:(板書:啓)“啓”是什麼意思?

生:開啓

師:那你想想,“啓蒙”連起來是什麼意思?

(生一時語塞)

師:打開了,那麼,原先遮蔽的東西會怎樣?

生:看見了。

師:對。“啓蒙”這個詞,從字面上講就是這個意思:打開,使原先遮蓋的東西得以看見。

師:(板書:月光。月光啓蒙,月光能啓蒙麼?月光又能啓蒙什麼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

(生齊讀課題。)

三、整體感知,自由質疑。

(師要求自由讀課文,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讀音。生讀,師巡視)

師:到了高年級,讀課文應該不成問題了,但這篇文章中的有些字,不大好讀,容易讀錯,我請同學來讀讀看。(出示:“籬笆”、“時辰”、“混沌”、“篩大米”、“蓮花落”。生讀“籬笆”、“時辰”。)

師:你的朗讀和生字表中的注音有什麼不同?

生:生字表中,這兩個字都有聲調。

師:對。這兩個字,單個唸的時候都有聲調。但在“籬笆”“時辰”的詞語裏,要念輕音。

(生齊讀。)

師:聽過蓮花落麼?知道蓮花落是什麼玩意兒麼?(生搖頭。)

師:讀讀課文中的句子,至少可以知道什麼?

生:蓮花落是可以唱的,像歌曲一樣的。

生:蓮花落是一種民間曲藝。

師:說得好。“蓮花落”又叫“數來寶”,早在宋代的時候就開始流傳了。語言通俗易懂,在民間流傳,以前叫花子要飯的時候常唱,後來發展成了一種民間曲藝。

(指名朗讀課文,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課文主要內容:主要寫母親在“我”童年時代爲“我”吟唱民歌童謠,給“我”講故事、說謎語,爲“我”帶來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師相機板書:吟唱民歌、童謠,講故事、說謎語。)

師:再讀課文,這次要求大家靜靜地讀,邊讀邊想:有哪些字詞不懂,哪些句子你感到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文中做上記號,一會兒我們交流。

(生默讀,邊讀邊做記號,師巡視,並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問題是好事。”)

生:什麼叫混沌?

師:你把它放在句子裏讀出來。

生:“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師:知道“豁然開朗”是什麼意思麼?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過來。

師:那你推想一下,“混沌”大概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不明白。

師:糊里糊塗,不明白的樣子就叫混沌。在沒有字典的情況下,聯繫上下文推想也是理解新詞的一種方法。從混沌到豁然開朗的過程,就叫——(師指課題板書)

生:啓蒙。

生:我不知道“黃河的故道”中“故道”是什麼意思。

師:知道故友的意思麼?

生:故友就是老朋友。

師:對,原來的朋友,舊的朋友。故道就是原來的道路。黃河常常氾濫決堤,常常改道。黃河故道,就是黃河原來走的道路。

生:“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這句話中的“長歌謠”的“長”是什麼意思?“歌謠”怎麼能“長”呢?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出示句子):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長”,第一個“長”是什麼意思?

生:生長。

師:對。這個“長

是說他的家鄉黃河故道邊,土地貧瘠,各種作物難以生長。那麼第二個“長”是什麼意思呢?

生:出現、發明

師:歌謠,一般地我們不說“發明”,與哪個詞搭配更合適?

生:流傳。

師:好。產生、流傳。這句話是說,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歌聲不斷。那麼就乾脆把這個句子直接說成: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流傳歌謠。好不好?

生:不好。好像讀着不順。

生:我覺得用“流傳”,感覺浮在表面,應該要有點深意,有點內涵的。

生:我覺得用“長”字有一種韻味。

師:這韻味,又在哪裏呢?(生欲言而不得,語塞)“長”讓人聯想到“根”,你想想,這歌謠的“根”是什麼?

生:就是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

師:棒極了。那根,就是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的人。再來想這個“長”字,我們說,這個人“長大了”、“長高了”、“長結實了”,“長”給你什麼感覺?

生:越來越大的感覺,好像很有生機和活力。

師:對。這就是“長”字的韻味。“歌謠”與“長”字搭配,是一種陌生的搭配,寫出了那個地方歌謠的蓬勃生機和活力,也讓這個句子帶着一種詩性的美。

(生齊讀句子。)

生:“小院裏立即飄滿了芳香的音韻”,怎麼說是芳香的音韻?

師:是啊,聲音可以是輕的,響的,甜美的,溫柔的,怎麼會是香的呢?一個有價值的好問題。還有麼?

生:母親不識字,怎麼可能有智慧才華啓迪我的想象呢?

師:不識字不讀書,哪來的智慧呢?呵呵,我也在想。

生:明明是母親是我的啓蒙老師,爲什麼題目是“月光啓蒙”呢?

師:剛纔同學們提的問題相當有意思,相信隨着課文的深入學習,你們對這些問題會有自己的發現和理解。

四、享受美妙,體會“啓蒙”。

板塊一:夏夜之美妙

師:課文開頭第一句就寫“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怎樣的美妙呢?(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

(生自由讀)

師:讀這段文字,你有怎樣的感覺?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很美。

師:美在哪裏?

生:很寧靜,我感覺眼前出現了月光照着大地的情景。

師:夢幻一樣的,很詩意。那麼就用我們的眼睛,用心靈來感受這夏夜的美妙。(配樂畫面,師誦讀後)把這畫面映在我們的腦海裏,通過我們的朗讀把這夏夜的美妙傳達。

(生齊讀,靜美優柔地讀。)

師:課文中說,“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時辰”,僅僅是因爲景色的美麼?

生:還因爲在夏夜裏,母親爲我講故事,吟唱歌謠。

師:母親給我吟唱的又是什麼呢?

板塊二:民歌童謠之美妙

出示民謠:

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們去雲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後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生自由念讀)

師:(指名讀,讀得響亮、鏗鏘)你來看,母親是怎麼爲我吟唱這些歌謠的?

生:用很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

師:“三月的和風”什麼感覺?

生:輕柔的,吹在身上很舒服的。

師:吹面不寒楊柳風,很柔,很溫暖的感覺。小溪的流水呢?

生:叮叮咚咚,很恬靜。

師:那麼怎樣來表達這種感覺呢?你試着讀得輕一些,慢一些。

(師領讀一句,給予一定的節奏和速度。生跟讀,有進步。)

師:對,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編者,是邊想邊唱,邊唱邊想的。讀時,要輕要慢,要柔柔的,有一種悠長飄逸、舒緩自由的感覺。

(生齊讀,有韻味。)

師:讀得已經不錯了。你們想不想做童年夏夜裏的那個孩子,聽母親來唱一唱?

生:(熱烈地)想!

師:那就閉上眼睛。

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母親的歌聲也飄出來了……

(純粹的無伴奏的甜潤歌聲響起來了。輕輕的,緩緩的,像月光移過籬笆與屋檐。孩子們閉上了眼睛,沉浸在月夜下的歌聲裏。此時,不光是學生,整個會場,就連聽課老師恐怕也有那麼一小會兒的恍惚。歌聲戛然而止,學生卻還閉着眼睛,似乎在回味。)

師:什麼感覺?

生:很親切。

生:美。

師:美就一個字。就像課文中說的那樣——

生:(齊讀)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師: 剛纔有同學提出來,聲音怎麼可能是香的?你是怎麼理解的?

生:因爲母親的聲音是溫柔的,好聽的,所以就香了。

師:既然如此,那就乾脆說她聲音溫柔啊。

(生靜默思索。)

師:這個問題有點難。請同學們跟着老師一起來想——文中有個句子說,“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那就意味着什麼?

生:那個地方長不出東西,很苦。

師:意味着在那個地方生活,需要比別處付出更多的汗水。艱辛的付出,換來的還只是“清苦的日子”。母親忙完一天的活計,可想而知很勞累。勞累之後幹什麼?(引生齊讀——

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乾草堆旁摟着我,唱起動聽的歌謠。)

師:沒有怨言,沒有愁苦。洗去勞累,換上一天的好心情唱歌謠。再來看,她唱的是什麼?(引生齊讀—— “月兒彎彎像小船……再蓋南樓遮太陽。”)

師:守着一方貧瘠的土地,不能去遠方,不要緊,誰帶我們去呢?

生:彎彎的月亮像小船,可以帶我們去。

師:多麼奇特的想象啊。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樓,不要緊,誰給我們蓋啊?

生:鳳凰。

師:傳說中的鳳凰是一種怎樣的鳥?

生:吉祥、太平,一種喜慶的鳥。鳳凰到,吉祥到。

師:是啊,喜慶的鳳凰幫我們蓋了那麼多樓——

生:(齊讀)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後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師:你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生:勤勞的母親,任勞任怨。

生:以苦爲樂。

生:對生活充滿了熱情,覺得日子會越過越好。

生: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師:在苦難的日子裏,能對未來始終抱着熱情,懷着美好的嚮往,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的精神底子啊!所以,這樣的芳香的音韻,不僅香在院子裏,也香在我的心裏。

我們知道,聲音是無形的。作者是怎麼來寫出母親聲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韻,什麼器官可以感覺到?

生:皮膚可以感覺和風,耳朵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鼻子可以聞到芳香。

師: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寫出了同樣的感覺——母親聲音的美妙。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生再讀句子。)

師:童年的夏夜,有這芳香的音韻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課文開頭就說——

生:(齊)“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師:美妙的還不僅在那些民歌。你再來讀讀這些夏夜裏的童謠:

出示: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乾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狸貓來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着花舌頭。

師:三首童謠,自由念,可以拍手,可以跺腳,可以拍桌子,甚至可以叫着喊着讀。覺得怎麼讀暢快你就怎麼讀。

(生自由讀,跺腳的,拍手的,邊讀邊做老鼠啃鍋沿動作的,不一而足,氣氛活躍。)

師:這些童謠,念着有什麼感覺?

生:我覺得有旋律。

師:我知道你是說這些童謠讀起來有一種內在的節奏,我們可以合着一定的節拍讀。

生:我覺得很有趣,很幽默。

師:有趣在哪兒?我們來看“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狸貓來哄你”,老鼠最怕什麼呢?

生:貓。

師:讓它別急,可抱個狸貓來不是讓它更急麼?特別好玩。

生:讀起來琅琅上口。

師:你知道爲什麼上口麼?

生:因爲三首童謠都是押韻的。

師:對。你來看,“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山”“藍”押韻,“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臺”“來”押韻,“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哭”“屋”押韻,“笑”“轎”也押韻。

喜歡麼?喜歡就把它們背下來。

(生自由練背,興味盎然。指名背。)

師:這些童謠有一定的節奏,你喜歡讓這節奏慢點還是快點?

生:快點。

師:對,童謠與民歌不一樣。童謠是活潑而明快的,節奏明快些更好。

(師生打起節拍齊背童謠,其樂融融。)

師:這童年的夏夜,有這節奏明快,幽默風趣的童謠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課文開頭就說——

生:(齊)“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板塊三:母愛之美妙

師:作者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她給我的啓蒙是什麼?

(生齊讀最後一段。)

師:讀完這一段,請你猜猜,作者是幹什麼的?

生:詩人,因爲他說,“母親讓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了詩歌的王國”。

師:這篇文章的作者叫孫友田(板書:孫友田)可是,我要告訴你們,孫友田是個煤礦工人。(生驚訝不已)在你印象中,煤礦的工作是怎樣的活兒?

生:在地下挖煤,非常辛苦,很髒,我看到電視中的煤礦工人臉都黑漆漆的。

生:還很危險,因爲煤礦中經常有事故發生。

師:說得不錯。孫友田怎麼會從一個煤礦工人成長爲一個詩人的呢?我們來看看他的散文《黑土地》。

(出示《黑土地》片斷:

白天跟師傅下井勞動,頭頂一盞礦燈,像黑色的鷹銜着一粒光芒,在叢林一樣的支柱間飛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變成詩行。

……

我寫《大山歡笑》:“萬年煤層打個滾,/一山烏金往外冒。/黑寶石,往外跑,/滿山滿谷金光照。/一路大聲喊:/我是煤,我要燃燒!”

——孫友田《黑土地》)

(生自由讀。)

師:這是節選自《黑土地》的兩段文字。讀第一段文字,再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最後一句,你發現了什麼?

生:母親的工作很辛苦,兒子的工作也很辛苦。但他充滿了生活的熱情,說自己“像黑色的鷹銜着光芒”,很有豪情。

師:說得好。我是煤,我要燃燒,這是一種怎樣的熱情啊!

生:我覺得作者特別像他的母親: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給我唱歌;我白天下井工作,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變成詩行。

師:真好。你在《黑土地》裏看到了母親的身影。我的生活熱情必定是受了母親的影響。

第二段文字是一首詩《大山歡笑》,是孫友田的代表作,讀讀它,你又發現了什麼?

(生自由讀。)

生:很順口,押韻的。

師:像什麼?

生:像母親給“我”唸的那些童謠,琅琅上口,明快,流暢。

師:是的,《大山歡笑》裏有童謠的影子。所以說,月光啓蒙,實際上是說母親在“我”童年時代,不知不覺中,給“我”播了一顆愛的種子,一顆詩的種子。這《黑土地》,就是那些種子開出的花朵。

師:剛纔有同學說了,明明是母親的啓蒙,課題爲什麼叫“月光啓蒙”呢?你覺得,母親與月光之間又有什麼聯繫?

生:月光是柔和的,母親也是很溫柔的。

師:月有光。我喜歡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貧富貴賤,分攤給每家每戶,照亮了大地。母愛有光麼?

生:母愛也有光。母親在清苦的日子裏爲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謠,讓我知道了面對艱難困苦,也要充滿熱情地生活,永遠有追求。

師:說得真好。母愛有光,母親爲“我”點了一盞心燈,照亮了“我”以後道路。

師:月光無聲。母愛呢?

生:母愛也無聲。母親用唱民歌童謠的方式給“我”教育。

師:還有她自己,那份對生活的熱情和嚮往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就如唐詩中說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誰說不識字的人就不智慧呢?童年的夏夜,有這如水似光的母愛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課文開頭就說——

生:(齊)“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師:這篇文章原先的題目就叫《月光母親》。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母親年紀大了,患了老年癡呆症。他在《月光母親》裏是這樣寫的:

(師伴樂誦讀,母親蒼老的形象與年輕時爲“我”唱歌謠的畫面同現:

我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裏,依然那麼慈祥,和藹,但卻不知我從哪裏來,不知我來幹什麼,甚至不知道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着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

在《母親》的音樂中,全場寧靜。有晶瑩的東西,在一些同學和老師的眼裏滑淌。)

師:歲月如塵。多少往事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然而,母親在月夜裏爲“我”吟唱的民歌童謠,卻依然鮮活在“我”的記憶裏,一聲聲啊一句句……

(歌聲再度響起。師輕輕吟唱,全場師生跟着輕和……)

師:在歲月的流裏,有些東西會消失,比如母親會老去,“我”也會老去。但有些東西,在歲月裏沉澱,比如,像母親這樣的歌聲。

五、拓展延伸,親近民間文學。

師:母親不識字,卻有智慧和才華。母親的魅力,來自民間文學的魅力。民歌童謠是民間文學中一顆璀璨明珠。上課開始時我給大家說的是一個吳地的民謠,那麼,在張家口的土地上,一定也有這樣的民歌童謠。課後蒐集一些,與同學們交流。請班長將同學們蒐集到的製成小報,寄給我一份。我相信,張家口的土地上,既長莜麥與口蘑,也長智慧和才華。我期待和你們一起來分享。下課。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 篇2

教材簡析:

《月光啓蒙》,是當代作家孫友田的一篇寫人散文,節選自《月光母親》。《月光母親》講述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症,對來看望她的兒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淚流滿面。而在課文中,作者則回憶了小時候母親在月光下用歌謠、神話故事、童謠、謎語等對自己進行啓蒙教育的事,表達了對母親養育、啓蒙之恩的感激與懷念之情。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讀準“蓮花落”中的“落”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及“音韻”、“天資聰穎”、“混沌”、“豁然開朗”、“高深莫測”、“沉浸”、“濃郁”、“啓迪”、“啓蒙”等詞語的意思。

3、從母親吟唱的歌謠、故事、童謠和謎語中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領會“月光啓蒙”的真正內涵,知道爲什麼用“月光啓蒙”爲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出示孫友田的詩句:“萬年煤層打個滾,/一山烏金往外冒。/黑寶石,往外跑,/滿山滿谷金光照。/一路大聲喊:/我是煤,我要燃燒!”

2、讀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感受?(詩人非常樸實;這首詩非常容易懂,而且非常形象;對生活充滿熱情……)

3、孫友田能成爲詩人,離不開他的母親,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出示):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爲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啓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4、這是位怎樣的母親,竟能給她的孩子帶來如此豐富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孫友田寫的散文《月光啓蒙》(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2)畫出生詞及不理解的詞語,聯繫上下文理解。

2、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試讀課文,瞭解掌握情況,注意讀準帶輕聲的詞(衣裳、籬笆、鳳凰、太陽)和多音字(蓮花落)。

(2)交流討論自己不理解的詞語。着重理解“混沌”、“豁然開朗”、“啓蒙”(由“混沌”到“豁然開朗”的過程其實就是“啓蒙”)

3、理清課文脈絡

(1)母親是怎樣對我進行“啓蒙”的呀?(唱動聽的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課文是用哪幾小節來寫的?(1——13)

(2)給課文分段。

三、再讀課題,質疑

1、請同學們再讀讀課題,你覺得,學習這篇課文,要解決哪些問題呢?(爲什麼以“月光啓蒙”爲題?母親是怎樣啓蒙的?……)

四、佈置作業

1、組詞

暑( )笆( )辰( )帳( )謠( )摟( )

薯( )巴( )晨( )賬( )搖( )樓( )

2、近義詞

啓蒙(啓迪)時辰(時候)聰穎(聰明)吟唱(歌唱)豁然開朗(茅塞頓開)濃郁(濃厚)

3、反義詞

清苦( )豐富(貧乏)濃郁(淡雅)聰穎(愚蠢)混沌(清醒)高深莫測(淺顯易懂)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煤礦詩人孫友田的《月光啓蒙》。

2、還記得上節課結束的時候留下的那些問題嗎?

3、善於提問,對語文學習來說至關重要。就本課而言,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母親是怎樣啓蒙我的”這個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嗎?(用心讀書、認真思考)

二、品讀“啓蒙”,感受母愛

1、接下來,就請大家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文中能體現“母親是怎樣啓蒙我的”語句,並標出重點詞句好好體會,在課文旁邊的空白部分寫下你的感受。

2、學生自由讀課文,寫體會。

3、交流,並相機板書(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

4、我們首先來看看母親的第一種啓蒙方式。這是母親給“我”唱的兩首歌謠(出示: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雲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後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誰來讀?(讀後提示:“亮堂堂”在這兒後兩個字讀第一聲更有味道)

5、想聽聽母親是怎麼吟唱的嗎?用耳傾聽,用心感受,閉上眼睛想象——你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課件)

6、是啊,此刻,我們的眼前一定都有這樣一幅美妙的月夜圖。(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及第一自然段)讀讀這段文字,看看能不能讀出月夜的美妙來!

7、就在這樣美的月夜裏,母親——(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8、學生練讀,談感受,理解“芳香的音韻”。

9、出示:“那時,我們日子清苦,……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1)理解“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

(2)理解“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我”明白了什麼?)帶着這種理解再讀兩首歌謠。

10、剛纔,我們學習了“唱歌謠”部分,同學們抓住了重點詞句,通過朗讀,表達了自己的獨特體驗,這是讀書的一種好方法。接下來,我們就要用這種方法繼續學習,剩下的三個部分。(可以學生喜歡哪個部分就先學哪個部分。)

(1)講故事部分抓住“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裏,像一尊玉石雕像。”體會月光下母親的美麗與聖潔。

(2)唱童謠部分主要通過“朗讀——談談感受——朗讀”這樣的方式理解課文內容。

(3)猜謎語部分主要通過讀謎語來體會母親的慈愛。

11、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指板書)就這樣,母親給了“我”人生最初的啓蒙。母親到底都把什麼給了“我”呢?一分鐘小結一下,把它寫在課文插圖旁邊的空白部分。(多媒體出示:母親把伴着月光給了“我”,(使我)。)

12、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不識字的母親也許並不知道這樣的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什麼,但滿懷對孩子的愛,她把勤勞,把想象,把詩情,把智慧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讓“我”受益無窮,終身難忘。所以,作者孫友田說:——(出示)“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飛向詩歌的王國。”(學生齊讀)

13、現在,你知道爲什麼以“月光啓蒙”爲題了吧?(正因爲這月光下的啓蒙教育影響了作者的一生,所以文章以《月光啓蒙》爲題,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

三、拓展昇華

1、作者通過此文告訴我們:雖然“我”的母親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但她卻――(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爲“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雖然“我”的生活貧窮而清苦,但“我”的母親――(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啓迪我的想象。)雖然“我”的母親不認識一個字,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2、在你們的眼裏,這是一位什麼樣的母親?(勤勞、聰明、善於和孩子溝通……)

3、這就是“我”的母親,一個令作者驕傲、自豪的母親!然而,時間的車輪無情地碾碎了母親的青春。“我”個子高了,母親的脊背卻彎了;“我”長大了,母親卻老了;“我們”生活好了,母親卻感受不到了。其實這篇文章在入選我們課本時省略了一個部分,他告訴我們孫友田在怎樣的時刻寫下了這樣的文章,在這裏,我想讀給同學們聽一聽,也許聽完後你會有另一份感動。

(出示原文,師讀《往事如歌----月光母親》)

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症,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裏,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裏來,不知我來幹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着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

微風吹亂了母親的滿頭白髮,如同故鄉的天空飄滿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親忘卻了她給我的那份愛。故鄉的天空不會忘記。

母親失去了記憶,而我心中卻永遠珍藏着那一輪明月……

4、多想喚醒母親的記憶,讓她知道:當年,母親是“我”的驕傲;現在,“我”能讓母親爲“我”而感到自豪。

而現在的母親不知我從哪裏來,不知我來幹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可曾經,――(點出齊讀: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乾草堆旁摟着我,唱起動聽的歌謠。)現在的母親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可曾經,――(點出齊讀: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現在的母親滿頭白髮,深深的皺紋刻在她的額上。可曾經,――(點出齊讀: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裏,像一尊玉石雕像。)

5、母親給了作者無私的愛,回想起母親,作者充滿了深深的感激和懷念,他認爲“是母親爲我開啓了文學的大門”,所以他特別感激母親。

感謝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爲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感謝母親――(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華啓迪我的想象。)感謝母親――(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6、母愛是永恆的話題,世界上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在你成長的歷程中,母親給了你哪些幫助?此時,你想對她說些什麼?寫下來。放學後就去對你的媽媽說或者將你寫的給媽媽看。

四、佈置作業

1、寫出下列句子中帶點字的意思。

(1)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

(2)小院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2、填空

(1)本文是一篇淳樸優美感情真摯的散文,作者回憶了自己幼年時在夏夜月光下,母親唱民歌,講童謠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月光啓蒙的感激懷念之情。作品是孫友田,我們還學過他寫的文章《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還有兒童作品《在黑寶石的家裏》。

(2)文章以“月光啓蒙”作爲課題是因爲:

①月光本身就充滿詩情畫意,令人無限遐想。

②母親在月光下爲我唱名歌,講故事,猜謎語,使我懂得了熱愛家鄉,讓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最終飛向詩歌的王國。

(3)我們在課內學過歌頌母親的文章有《第一次抱母親》、《陳毅探母》等。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 篇3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聯繫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啓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3.憑藉課文的語言資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值得好好體味。

2.文中插圖精美,在指導讀書感悟時,可結合插圖,引導同學感悟語言內在意蘊感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一、談話導入:

出示幻燈(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誦關於月亮或月色的古詩。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月光啓蒙》,齊讀課題。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

理解:“啓蒙”,用“啓蒙”這個詞語說一句話。

幻燈出示本文作者孫友田簡介,說說你看過這個簡介有何感受。(這麼有成績的詩人,月光是如何啓蒙他的呢?)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一)輕聲讀課文,要求:

1、讀準生字詞語,讀順課文。

2、考慮:文章中“我”的`啓蒙老師是誰?

(二)幻燈出示生字詞語,朗讀詞語,重點指導“籬笆”“時辰”的輕聲。出示句子“我的父親是唱蓮花落的民間藝人。”指名讀,出示“蓮花落”的意思,指導該詞語的正確讀音。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一)回答問題:文章中“我”的啓蒙老師是誰?你從哪兒能讀出來?

1、出示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A、輕聲讀。

B、指名讀。讀了這段話,你有何疑問?同學質疑。

2、出示幻燈,總結同學提出的問題:

A、母親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謠,是怎樣使我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的?

B、母親是怎樣用她的智慧才氣啓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們就來解決第一個疑問。再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母親給我們唱的民歌民謠。

(幻燈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謠。)

1、五首民歌民謠有何不同?理解“歌謠”、“童謠”兩個詞語的區別。

2、大聲地讀一讀這五首民歌民謠,把你最喜歡的一首讀給大家聽一聽。並說說你喜歡的原因。(同學自由地談談對歌謠的理解和自身讀後的想象)

3、通過歌謠的理解來理解最後一小節中“含蓄、明快、風趣、流暢”等詞語的意思。

4、多麼美、多麼有趣的民謠啊,正是母親唱的這些優美生動的歌謠爲“我”開啓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帶來濃濃的詩情,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板書)再有感情地齊讀課文中的最後一句話,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這麼美的歌謠你喜歡嗎?老師也很喜歡,我也找來了兩首歌謠,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幻燈出示)讀一讀。說說你喜歡嗎。

5、安排作業:收集家鄉的民歌民謠,或者自身寫童謠。

四、結束語:母親爲什麼能唱那麼多的民歌民謠,她又是怎樣用她的智慧才氣啓迪我的想象的,同學們回家繼續仔細讀課文,這將是我們第二節課討論的內容。

板書設計:

唱歌謠

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唱童謠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 篇4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聯繫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啓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3.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值得好好體味。

2.文中插圖精美,在指導讀書感悟時,可結合插圖,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內在意蘊感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上一課大家和老師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進了作者童年時的籬笆小院(出示課文插圖),看着這溫馨的畫面,你會想些什麼?或是想說點什麼?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浸透着母親無數的心血與汗水,蘊含着母親無盡的牽掛與關愛)

2、這一課,就讓我們走進這個籬笆小院,與這對母子倆,一同分享他們的快樂!

二、品讀課文,感悟真情:

1、師:作者成年以後,回憶起自己童年的夏夜,總是充滿深情地說:“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讀)是什麼讓作者對童年的夏夜總是念念不忘,覺得那樣的夜晚永遠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讀課文,用筆圈劃

師巡視,相機點撥。

3、學生分小組交流,傾聽他人意見。

4、進行全班交流:

A: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這是孩子眼裏最美的時辰。(景色美)

B: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乾草堆旁摟着我。

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裏,像一尊玉石雕像。

(母親形象美是樸素的,純潔,神聖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那芳香的音韻。

1)讀一讀從中你知道什麼美?

2)體會到什麼美?(嗓音甜甜,深情的。)

3)輕輕地讀出這種感受。

4)讀完後你覺得哪個詞顯得很特別,特別的亮眼?(芳香)

5)爲什麼呢?。引出並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聞,而這兒指的是什麼?

6)是阿這是聽了歌謠時讓作者的內心充滿了芳香。這裏“芳香”意思是:對世界對人生懷有一種美好的情感。不是嗎?不然哪有這樣的詩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間芬芳的空氣,去吧,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

7)同學們,你們見過芳香的歌謠嗎?那麼芳香指的什麼/讀出來。

8)讀歌謠。自由讀,指名讀。(讀出柔和,輕輕的,甜甜的音)

9)引讀:

“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這樣的日子雖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如果你就是籬笆小院那個被媽媽摟在懷裏的孩子,聽着這樣的歌謠,你會想些什麼?

齊讀: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D:

高深莫測的夜空是個神話的世界。

高深莫測的夜空竟是個神話的世界。

比較:自由讀看兩句有什麼區別?從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麼?

再齊讀。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親沉浸其中,顯得莊嚴肅穆,有如玉石雕像。

指導讀出“我”對母親的崇敬之情。

F:童謠用拍手歌讀,感受風趣

G:猜謎語。

自由讀10~13自然段

①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讀母子間的對話

指導讀好母親笑着說一句。

5、過渡、引申:

在這柔和的月色裏,母親爲他唱歌謠,童謠,講神話猜謎語,作者聽着母親甜甜的的聲音,覺得童年的夏夜永遠是分外的美妙,不由發自內心地說……

投影:“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

①生朗讀

②問:母親不識字,她怎能成爲作者小時侯的啓蒙老師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親美好的聲音中,作者不知不覺懂得了要熱愛生活,熱愛家鄉,對生活要充滿想象,從而使作者逐漸走上文學道路,做正直、有爲的人。)

③生深情朗讀文章最後一小節。

6、師簡介寫作背景,配樂深情朗誦:

我寫這篇文章時,母親已經老了,患了老年癡呆症,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裏,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裏來,不知我來幹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着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她永遠不再明白兒子的內心是多麼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親額上的皺紋,我多想用淚水喚醒你的記憶,答應一聲兒子的呼喚啊……

再讀,體會其中包含的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三、總結全文

默讀課文,討論:作者爲什麼用“月光啓蒙”作爲課題?

四、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拓展練習

1、師過渡:作者對他的母親充滿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詞唱得好: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她們時時給我們啓迪,給我們鼓勵……

2、生根據自身實際,完成下面課堂寫話練習:

當我,您,使我;

當我,您,使我;

……

母親,您是我的啓蒙老師,

母親,感謝您!

3、生朗誦

板書:

月光啓蒙

唱歌謠

講故事

月光下母親唱童謠啓蒙“我”

猜謎語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 篇5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歌謠的韻味,月夜的美妙。

2、學生通過賞意境,品語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濃濃的母愛。

3、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與最後一小節所表達的意義,真正讀懂課題《月光啓蒙》。

課前準備:

熟讀《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

教學過程:

一、讀短語,想象月夜圖。

1、出示詞組:美妙的夏夜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最美的時辰

動聽的歌謠 風趣的童謠 濃郁的詩情 芳香的音韻

混沌的童心 想象的翅膀 民間文學的寶庫 詩歌的王國

2、讀完這些詞組,在你的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二、學習課文15自然段。

1、默讀15小節,感受這月夜的美妙之處。

2、指導學生朗讀第四小節:母親的聲音是甜甜的,輕輕的,悅耳的。

(1)出示第四小節:(配樂範讀)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

輕輕的,

像三月的和風,

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母親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風一樣溫柔,如溪水一般悅耳,可怎麼會有香味呢?

(1)母親的體香:洗去了一天的疲勞,換上了乾淨的白布褂子,我躺在母親懷裏,聞到了母親熟悉的體香。

(2)母親的嗓音格外甜潤,格外深情,聽在我的耳朵裏,很舒服,連鼻子似乎都感到舒服了,就像聞到了香味一般;

(3)雖然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那麼豐富,苦中有甜,甜得讓我似乎聞得到香味。

(藉機理解:精神生活豐富、長歌謠。(爲什麼精神生活會豐富呢?))作者此時的內心也充滿芳香,覺得什麼都很美。

(4)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在民間文學的寶庫中遨遊,心情非常好,所以就覺得香了。師:就這樣躺在母親的懷裏,聽着這些動聽的歌謠,我會想些什麼呢?(幸福、甜蜜、愉快、神馳千里)

3、理解: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A、(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與懷念)

B、理解:豁然開朗混沌

指導朗讀句子。

師:原來,這音韻之所以會有芳香,不僅來源於母親甜甜的嗓音,更來源於母親雖苦猶樂的精神,在這樣清苦的日子裏,她卻仍能讓我感受得到生活的幸福與快樂,讓我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啊!(出示:混沌豁然開朗)

4、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歌謠,和作者一起再來享受享受母親這輕柔、悅耳而又芳香的音韻吧!先指讀第四小節,其餘同學讀歌謠。(指讀,配樂)

三、學習課文613自然段。

1、自讀6-13自然段,選擇你感興趣的內容,讀給大家聽,可以和同桌兩人合作。

學生朗讀:童謠部分、故事部分、謎語部分。

2、師:這時候的我躺在媽媽的懷裏,看着媽媽覺得媽媽的形象似乎特別高大起來,像什麼呢?誰能和一個恰當的比喻來形容呀?

此時的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裏,像一尊玉石雕像。(出示句子)

(理解:純潔、令人崇敬,柔美,聖潔、莊嚴,這是母愛的聖潔與莊嚴,使作者內心產生的一種感受。對母親的愛戴、敬仰、崇拜)

3、指讀、齊讀這一句。

4、要知道母親可是個目不識丁的人哪,爲什麼此時此刻她在作者的心中卻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母親雖然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

四、學習課文第14小節:

1、指讀最後一節,聯繫前文談談你的感受。(出示)

(作者的母親是充滿智慧的、勤勞善良的,雖然生活那麼清苦,雖然自己目不識丁,但她憑着樂觀的精神,偉大的母愛,成爲兒子的啓蒙老師,讓他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讓他在月光下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這怎能不讓如今已頗有成就的兒子感激呢!)

2、朗讀最後一小節。

五、總結:

1、課文學完了,每一篇充滿真情實感的文章總會讓讀者流連忘返,總會給讀者留以啓迪。請你談談學了課文後的感受。

2、師:我們每個人都有母親,也許我們的母親不一定像孫友田的媽媽那樣會唱歌謠,可我們的母親不一樣,但每一位母親對我們的愛是同樣地偉大,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好好珍惜它,好嗎?

六、作業:把剛纔說的話回家說給媽媽聽,或者用自己的行動讓媽媽知道你想對她說聽話。

月光啓蒙

明月初升 唱童謠

月至中天 唱歌謠 混 沌豁然開朗

夜很深了 猜謎語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 篇6

教材分析

《月光啓蒙》是著名作家、詩人孫友田寫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回憶了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爲兒時的“我”唱歌謠童謠、講神話故事、說謎語的動人情景。文章以“文學的啓蒙”爲線索,語言優美,其中的民歌民謠明快、流暢,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讀來耐人尋味。教學中着力憑藉課文清新素雅的語言,創設詩情畫意的農家月夜場景,啓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間文學所散發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親情,體會“我”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深度解讀文本,這篇文章不僅表達了“我”深深地感激母親給“我”的文學啓蒙的感情,還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也就是充滿鄉土氣息的質樸的民間文化其實也是孩子精神成長的根基,是每個人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民間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載體,它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半,永遠是民族文化的源頭和根基”。(馮驥才語)讓學生感悟民間文學的神奇魅力,並能從中受到“啓蒙”也應成爲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繫上下文,理解兩個“長”字的不同用法,體會“芳香的音韻”,以及作者用“月光啓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3.通過朗讀體味民歌民謠的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內在意蘊感情。

4.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裏受到的啓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繫上下文,理解兩個“長”字的不同用法,體會芳香的音韻,以及作者用“月光啓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2.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裏受到的啓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之情。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孫友田的經典詩句,相機介紹詩人。

2.孫友田能成爲詩人,離不開他的母親,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爲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啓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3.這是位怎樣的母親,竟能給她的孩子帶來如此豐富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孫友田寫的散文《月光啓蒙》(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2)畫出生詞及不理解的詞語,聯繫上下文理解。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2)指名讀,注意輕聲(裳)、前鼻音(辰)、後鼻音(蒙、鳳、凰、嫦、荊、帳)

(3)指名試讀課文,瞭解掌握情況。

啓蒙:使初學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智慧得以初步開發。

混沌:形容無知無識的樣子。

3.通讀課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寫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親的歌謠使“我”懂得了對故鄉的愛,對民間藝術的愛。

第二段(4~8):寫母親在夏夜給我講神話故事、唱童謠、猜謎語,啓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寫母親是啓蒙老師,爲“我”飛向詩歌王國奠定了基礎。

4.質疑問難

三、指導書寫

第二課時

一、談話揭題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月光啓蒙》,生齊讀課題。

誰能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精讀感悟

過渡:看來,母親在夏夜月光下,爲“我”唱歌謠、講故事、說謎語的情景印在了同學們心中。

(一)學習兩首歌謠,體會“芳香的音韻”

1、讀一讀歌謠,邊讀邊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出示歌謠:A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B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雲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後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1)誰先來讀讀歌謠,說一說彷彿看到了什麼?

(2)指導朗讀。(帶着嚮往、欣喜等情感)

(3)齊讀。

2、同學們,我們剛纔讀歌謠,想不想聽母親爲我們唱的歌謠?讓我們來到月色如水的籬笆小院中,教師引讀:(課件出示插圖)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這是孩子眼裏最美的時辰。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乾草堆旁摟着我唱起動聽的歌謠。讓我們靜靜地來聽媽媽爲我們唱的歌謠。(音樂響起)

(1)在炎熱的夏夜,朦朧的月光下,當這一首首歌謠飄過你的耳邊,你有什麼感覺?

(2)體會作者的感受: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3)自由讀。讀出感受。

(4)指導朗讀。

指名讀,配樂讀,齊讀。(在讀中相機引導感受芳香的音韻。)

(二)學習三首童謠

過渡:母親的歌謠讓小院立即飄滿了芳香的音韻。母親還爲我唱童謠。

1、我們再來讀一讀童謠。

(出示:三首童謠:

A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乾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B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狸貓來哄你。

C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着花舌頭。)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喜歡的多讀讀,並說說原因。

3、找生讀。

4、指導朗讀。用喜歡的方式讀,表演讀。(感受民謠的明快、流暢、含蓄、風趣。)

(設計意圖:語文課就要引領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這一環節通過個性化朗讀、展開想象、表演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了民歌民謠的特點,愛上了這一民間文學,也爲下文體會“啓蒙”做好了鋪墊。)

(三)理解兩個“長”字的不同用法

母親不是不識字嗎?她怎麼會那麼多的歌謠、童謠呢?

1、默讀五自然段,用筆圈畫。

師巡視,相機點撥。

2、全班交流:

相機出示:(出示: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第一個“長”是生長,第二個“長”是流傳、孕育。)

3、師總結:是啊,由於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泥沙堆積,導致土地的貧瘠,生活清苦,可是,勤勞的黃河兒女滿懷希望地在這片養育他們的土地上辛勞耕植,創造了一首首精美動聽的歌謠,母親用這些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四)學習故事、謎語部分

1、母親除了用歌謠給了我啓蒙,還用什麼給了我啓蒙?

生回答。師相機板書:故事謎語

2、找生讀講故事部分。

3、母親講了哪些故事?她還會講哪些神話故事?

(五)學習最後部分

過渡:母親在這柔和的月色裏,用歌謠、神話、謎語爲我播下了愛生活,愛文學的種子。作者長大後成了著名的詩人。他在文章最後寫到:

(出示)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爲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啓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1、自由朗讀,能體會到作者對母親怎樣的情感?

2、找生說。(感激、懷念……)

3、帶着感受讀。

4、齊讀。

5、我想此時你一定明白作者爲什麼用“月光啓蒙”作爲課題了吧?(生自由談自己的體會)

6、帶着感激、懷念再讀:(出示)

感謝您,母親

是您用那一雙勤勞的手

爲我打開了

民間文學的寶庫

給我送來

月夜濃郁的詩情。

三、總結昇華

1、師簡介寫作背景,配樂深情朗誦:

作者成了一位著名的詩人,他的母親卻漸漸老了,患了老年癡呆症,失去了記憶。當作者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裏,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裏來,不知我來幹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只是對着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我多想抹平母親額上的皺紋,我多想用淚水喚醒你的記憶,……

出示:母親,您可曾記得------

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對母親說些什麼?

2、生根據自身感受,完成寫話練習:

3、深情朗誦。

4、母親什麼都不記得了,而我們還記得那些歌謠,師生齊誦歌謠。

四、拓展延伸

1、繼續蒐集民歌民謠。

2、閱讀孫友田作品。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理解“月光啓蒙”的真正內涵,感悟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

3、學習抓住重要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文章在表達方面的樸實與巧妙。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經典的散文,齊讀課題。

二、檢查自主學習收穫

1、指導書寫生字

課前同學們已經充分地預習了課文,自學了生字,老師在翻閱同學們的自主學習卡時發現還存在着一些問題。根據學生出錯的情況相機指導。

2、交流主要內容。

生字同學們已經寫得很漂亮了,課前老師還讓同學們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大家遇到困難了嗎?我們來看看這個同學概括得怎麼樣。出示學生的自主學習卡,大家看看這個同學概括的主要內容合適嗎?

概括要點:時間:作者童年的時候。事件:母親是怎樣對我進行教育的。結果:對我產生了什麼影響。

3、質疑問難。

剛纔我們通過交流發現了預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大家都進行了補充和完善,相信收穫都不小。在預習中很多同學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老師在梳理同學們的問題時發現這兩個問題比較集中,而且很有價值。出示學生的問題:“母親不識字,爲什麼是我的啓蒙老師?課文爲什麼以月光啓蒙做題目?”這節課我們就重點來解決這兩個問題。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個問題中都有個關鍵的詞語啓蒙,那什麼是啓蒙呢?

三、理解“啓蒙”

1、啓蒙什麼意思?(啓:開啓。蒙:愚昧無知。使初學者得到基本的入門知識。)

這是字典中的解釋,我們還可以根據蒙這個字來理解。

蒙字在古代曾經這樣寫,猜猜看上面的部分像什麼?師解釋本義是指用草木枝葉遮擋住了頭部,這樣就看不清,聽不見,啓是開啓的意思,啓蒙就是把頭上的枝葉全去掉了,耳清目明,什麼都明白了。

2、文中有一句話也告訴我們啓蒙的意思,出示:

母親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我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啓蒙就是由混沌到豁然開朗。(板書)母親不識字,爲什麼是我的啓蒙老師呢?

出示最後一段:

自由讀,放開說,師引導(母親用這些民歌、民謠爲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飛向了詩歌的王國。板書:民間文學想象)

3、理解民間文學。(它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口頭創作的文學,包括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歌謠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4、母親是怎樣爲我打開民間文學的寶庫,怎樣用智慧啓迪我的想象的?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把有關的語句畫出來。(根據學生的回答靈活處理)

四、品味歌謠的啓蒙

1、出示兩首歌謠,指名讀。

2、指導朗讀。

(1)母親是這樣讀的嗎?文中有一段話提示了我們應該怎樣讀,你能找出來嗎?

(2)理解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韻

出示課文第四段:如果把這個句子變成這樣你還能讀好嗎?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輕輕的。小院立即飄滿了她的音韻。

“三月的和風”(是什麼季節的風?它和其他季節的風有什麼不同?輕輕的、暖暖的、舒服,還有花的芳香,春風拂面)

小溪的流水聽過嗎?放視頻。(歡快、悅耳、清脆)

是什麼“像三月的和風”那樣輕柔、“像小溪的流水”那樣悅耳?(母親的歌聲)

(3)指導朗讀。

這兩個比喻句讓我們感受到了母親的聲音特別動聽,就像聞到了花的香味一樣讓人陶醉,所以作者感覺是一種芳香的音韻,多美的語言啊!這就是散文的語言魅力,你能把這種令人陶醉的感覺讀出來嗎?

指導學生讀這段話。

讀得真好啊,我們的禮堂也充滿了這種芳香的音韻。

(4)再讀歌謠

現在我們帶着這種感覺再來讀讀這兩首歌謠,相信同學們一定能讀出不同的味道。

剛纔同學們是讀出來的,你能用你喜歡的音調唱出來嗎?

這歌謠裏包含了一分芳香的母愛,一種芳香的詩情,你喜歡嗎?作者就是在母親的薰陶下喜歡上了民間文學中的歌謠。

五、童謠、講故事、猜謎語的啓蒙。

童謠:

“童謠是屬於你們的,你們想怎麼讀就可以怎麼讀。我把歌謠給你們,讓你們再體驗一次童年的無拘無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吧!”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

(2)指名錶演讀,體會童謠的幽默風趣,給作者童年帶來的樂趣。

謎語:大家猜過謎語嗎?猜謎語時要怎樣才能猜出來?(要根據謎面內容去聯想,可以開發智力)

講神話故事:母親還可能講哪些神話故事,這些故事啓迪了作者的想象。

是啊,唱童謠、唱歌謠,講故事,猜謎語,不識字的母親也許並不知道這樣的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什麼,但她滿懷對孩子的愛,把勤勞,把想象,把詩情,把智慧通過這些方式傳給了我,讓我喜歡上了民間文學。那母親算不算我的啓蒙老師呢?

出示句子: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齊讀。

那你們知道作者長大後取得了哪些成就嗎?結合你查閱的資料來談談你對孫友田的瞭解。

孫友田在詩歌方面取得的成就離不開母親對他的啓蒙教育,那母親算不算他的啓蒙老師呢?

再讀: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

六、感受母愛,理解月光啓蒙

1、課文爲什麼以月光啓蒙爲題呢?

2、學生回答,師相機指導:

(1)母親對我的教育是在月光下進行的。

(2)月光輕輕的,柔柔的,正象徵着母親那種柔和的母愛。

(3)月光是明亮的,母親的啓蒙教育多像月光一樣爲我指明瞭方向,引領我走向了詩歌的王國。

3、圖文結合,昇華主題

出示課文插圖:

這就是母親在月光下對我進行啓蒙教育的畫面,母親已經和月光融爲了一體,爲我們營造出一種美好的意境,你能讀出這種美好的意境嗎?

指導朗讀: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裏,像一尊玉石雕像。

此時月光就是母親,母親就是月光,月光啓蒙就是母愛啓蒙,讓我們再讀課題,去體會那份濃濃的母愛。(齊讀課題)

可是同學們知道嗎,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的母親已經身患重病,失去了記憶,作者把他所有的感激與懷念融入了文章中,讓我們帶着這種感情再讀課題。(生齊讀課題)

這個富有詩意的題目和這幅美好的畫面已經永遠定格在作者的腦海中,讓我們也來讀讀這句話,永遠記住這位偉大的母親吧!

齊讀: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裏,像一尊玉石雕像。

課下請同學們去閱讀一下孫友田的母愛三部曲:《月光母親》、《迎接母愛》、《母愛似水》。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 篇8

教學要求:

1、聯繫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啓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2、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課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值得好好體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述語言導入,齊讀課題。指導要讀出靜謐,再讀一遍。初讀了課文《月光啓蒙》,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我們一起來描述一下這幅畫畫,

3、師引讀並板書: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

4、學習重點句,質疑。

師:有沒有想過,在皎潔的月光下,文章的作者孫友田受到了怎樣的啓蒙教育?打開書,找一找。(引導學生說出: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爲什麼能使我展開豐富的想象,飛向詩歌的王國呢?師板書:飛向詩歌的王國。)

5、這個疑問我們是不是有同感,這節課我們就專門來解決這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從哪裏入手呢?(應該抓住母親爲我唱的那些民歌民謠。)

二、學習民歌民謠

1、出示學習要求:自主閱讀課文中的歌謠和童謠,老師提出三個要求,注意“心”上都加了雙引號。

第一個要求,用心朗讀,把歌謠和童謠讀流暢。

第二個要求,用心品賞,品就是感悟,你可以抓住重點的詞去品味,你也可以聯繫上下文品賞,更可以結合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

第三個要求是用心感受,看母親爲我唱的歌謠和童謠告訴了什麼?

2、生自主閱讀。

3、指名讀歌謠。師:誰願意來讀這兩首歌謠。將你的朗讀面貌展現出來。

(生讀: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雲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後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4、師生評價

(師啓發尋找讀書方法:老師覺得還不僅要讀得流暢,課文已經告訴我們了,誰去找找看,課文中有沒有教給我們讀書的方法。)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

(師生討論:母親朗讀歌謠的時候,是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讓人覺得非常親切,非常有節奏。)

5、相機啓發學生像母親一樣朗讀,注意從詞到句。

6、母親充滿着深情,母親是多麼地溫柔,用甜甜的,輕輕的,深情的感覺再去讀那兩首歌謠。

生自讀。

7、男女生分讀兩首歌謠。

(1)男生吟唱第一首歌謠,我們女生聽着。

(男生讀。有柔情了嗎?如果再輕一點,再深情一點就更好了。男生再讀。不錯,今天老師才明白,什麼叫錚錚鐵漢,似水柔情。)

(2)女生讀第二首童謠。

(女生讀。像母親,真溫柔。)

8、配樂吟唱。文中說,母親在月光下摟着我,輕輕地吟唱,你們想唱嗎?當年母親在月光下吟唱的旋律,已無從考證,今天老師譜了一首旋律,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在心中默默地唱。

師播放音樂,唱。生配樂吟唱童謠。非常甜美,這次唱,老師有個要求,想象在皎潔的月光下,依偎在母親的情裏,輕輕地搖晃,身體要輕鬆地搖晃好嗎?生齊唱。

6、交流感受:非常優美,非常恬靜的歌謠,還記得老師在前面提到的三個用心讀的要求嗎?現在老師想聽聽你對這兩首歌謠的感受。(母親嚮往着幸福的生活;只有經歷過苦難的人,才能獲得成功;母親熱愛勞動,愛家庭。)

三、學習童謠

1、討論童謠特點。

師:學習語文,只有用心,才能讀出文字背後的東西,才能品出語文的味道來。除了有動聽的歌謠,母親還給孫友田帶來了幽默風趣的童謠,告訴老師,你在讀三首童謠時,有什麼發現?要善於思考,善於表達,這三首童謠有共同的特點。

(形式簡單,內容有趣,富有韻味,這就是童謠的特點。)

2、節奏讀童謠。

師:我們打着節拍來朗讀,就更有趣。伸出你的小手,打着節拍來吟誦第一首童謠。

生邊拍手邊吟誦。如果把節奏調快一些,變成四拍就更有趣了。用自己喜歡的節奏把第三首童謠吟誦一下。

3、試描述童謠畫面。

師:剛纔有的同學邊打拍子,邊笑,笑我就體會到了,你已經體會到童謠的有趣。我想知道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有趣的畫面?

四、再次學習重點句。

1、再讀這句話。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2、解疑。

師:這些民歌民謠不僅激發了孫友田的想象,也讓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還記得剛纔提的問題嗎?現在我們看一看板書就知道了。母親在月光下唱的那些動人的歌謠,充滿着詩情畫意,和詩歌有關嗎?母親唱的幽默風趣的童謠。充滿韻味,朗朗上口,和詩歌有關嗎?怪不得,母親的民歌民謠,能引領作者飛向詩歌的王國呢,這個問題懂了嗎?還有疑問嗎?

3、瞭解當時的生活狀況。

師:文中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母親在月光下就是這樣給我以啓蒙的。和母親在一起,精神生活真是非常的豐富,可那裏,我們的日子過得又怎麼樣啊?(很清苦。)

4、齊讀造成清苦的原因。

出示:黃河留給……齊讀。

5、交流感受,理解兩個“長”。

師:從這句話中,你感悟到什麼?再讀,用心讀。

(我感悟到住在黃河邊上的人們,雖然深受黃河的苦難,但也孕育着許多歌謠。)

6、體會老百姓創作歌謠的動機。

師:黃河邊勤勞的人們,他們創造歌謠,主要想表達怎樣的感情?

(對生活的憧憬、對生活的愛、熱愛勞動、讓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地豐富。)

五、總結全文

1、感情激發作者熱愛母親之情。

師:永遠充滿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只要是世間美好的事物,他們都愛,他們用這種愛,通過歌謠創造出來,母親也把這種愛,傳遞給我,使我從小明白,要愛世間一切的事物,母親給了我一個明月星光般的童年。

配樂:同學們,這就是母親,母親老了,曾經,在皎潔的月光下,母親給我唱歌謠,唱童謠,給我講故事,猜謎語,在母親的薰陶下,我漸漸地長大,終於成長成一個優秀的詩人。我長高了,母親的背卻彎了,我長大了,而母親的頭髮卻白了,母親獻出了畢生的愛,而自己留下的卻只有歲月在她額上刻下的深深的皺紋,更爲不幸的是,當孫友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她的母親已經患了老年癡呆症,失去了記憶,母親曾對自己的子女那麼期盼,現在日子好過了,而母親再也感受不到了。

2、出示孫友田的一段: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症,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裏,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裏來,不知我來幹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着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微風吹亂了母親的白髮,而我的心裏永遠珍藏着故鄉的明月。

3、嘗試用語言喚醒孫友田的母親。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 篇9

教材解讀:

《月光啓蒙》選自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下冊第5單元,是一篇敘事散文,文章回憶了母親在寧靜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爲兒時的“我”唱民歌、講故事、唱童謠、說謎語的動人情景,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充滿鄉土氣息的民間文化是精神成長的根基,是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寶貴精神財富。文中母親、歌謠、月光其實已經融爲一體,置於“故鄉”這一背景下,“母親”和“月光”已經成爲一個統一的意象,成爲學生通往“月”文化的一把鑰匙。

設計理念:

基於故鄉背景,設置情境,圍繞“什麼啓蒙了‘我’”這個籠罩全篇的主問題,通過再現文本中的民謠、故事、童謠、謎語,細讀品味,層層深入地理解“母親”和“月光”這統一的意象,進而豐富民族文化。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義,梳理內容

1、檢查生字,朗讀課文。

2、藉助文中句概括主要內容。

①讀了課文,你知道課文主要寫什麼?

②能從文中找一個句子並稍作改動概括文章內容嗎?

(出示:母親用民歌、故事、童謠、謎語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我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3、追溯字源理解“啓蒙”,把握主要內容。

①(出示:XX)這就是“XX ”,它下、上分別是什麼?整個字是什麼意思?“啓蒙”呢?(“蒙”字下面是一隻鳥,上面是一個蓋子,用蓋子蓋住鳥是遮蔽的意思;“啓蒙”就是打開蓋子,就是去蔽的意思。)

②(指上句)人啓蒙前怎樣?啓蒙之後呢?由“混沌”到“豁然開朗”的過程就是啓蒙的過程。讀了課文你知道是什麼啓蒙了我呢?

設計意圖: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運用抽象的線條描摹、比附事物,是一幅幅精美、深邃的全息圖畫。教師帶領學生追溯“”的造字原理,弄懂字形與字義之間的緊密聯繫,學生心中留下的就不只是一個符號,而是一幅畫、一段故事。“啓蒙”是文眼,結合“蒙”的字源分析理解“啓蒙”,再結合語境理解“混沌”、“豁然開朗”等詞語,它們就不再是字典上的概念了。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整體把握了課文內容,訓練了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一舉多得。

二、情景還原,喚醒歌謠

作者說是民歌、故事、童謠、謎語讓他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了,這些我們也都讀了,我們被“啓蒙”了嗎?爲什麼沒有呢?我們再來讀一讀。

1、民歌。

①讀民歌,批註出你的理解。

②你對這兩首民歌有什麼理解?能用朗讀喚醒同學們對它的理解嗎?

③課文講民歌是母親唱的,我們來聽一聽。

④歌聲美嗎?這一唱,民歌似乎已經被喚醒了,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故事。

①入夜,坐在院子裏,望着那一輪皎潔的明月……(一女生講故事《嫦娥奔月》)

②聽着這迷人的故事,神祕莫測的夜空似乎成了一個神話世界。齊讀這段話,想象那些神話故事。

3、童謠。

童謠有趣在哪兒呢?大家可以自由讀一讀。

4、謎語。

謎語是用來猜的,我扮演母親,你們來猜。

設計意圖:民歌童謠、神話故事是民族文化源頭和根基,具有神奇的魔力,能爲孩子打開一扇隱祕的傳統文化之門,但它與學生經驗之間存在着隔閡,如果不能讓文字背景中的美好事物復活,那麼文本只是文本,作爲讀者的學生不可能領略到其中的精彩。這個版塊教學,通過設置具體情境,師生一起聆聽民歌、神話故事,誦讀童謠,猜謎語,文本就能得以復活,民間文學的魅力也能得以展現。

三、品詞析句,走近母親

1、你看民歌、故事、童謠、謎語似乎不再是抽象的文字,已經復活了,可是我們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了嗎?僅僅是這些啓蒙了“我”嗎?(更有母親的愛)

2、瀏覽課文,劃出寫母親的句子並批註。

①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音韻怎麼會是芳香的呢?

(出示: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乾草堆旁摟着我,唱起動聽的歌謠。)(一是因爲“洗完澡”母親有乾淨的體香,二是因爲“摟着我”讓我感受到母親懷抱的溫馨。)

試想躺在母親懷裏,聆聽着民歌的芳香音韻,然後美美地讀這句話。

②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聯繫第5節說說從這裏你讀出一個怎樣的母親?

③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裏,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爲我唱起了幽默風趣的童謠,把我的思緒從天上引到人間。

從這一句你讀出一個怎樣的母親?

3、這一讀可以發現我們讀歌謠時缺少了一個怎樣的母親?

設計意圖:通過前後聯繫、反覆揣摩,引燃學生情感點,把民歌、童謠、故事、謎語置於“母親”這個背景裏,使本來孤立的文字更多了一份濃濃溫馨的感情色彩,母親勤勞、聰穎、聖潔的形象,就可以伴隨着民間文化紮根到學生心靈的沃土上。

四、拓寬背景,走進故鄉

1、是母親給了我愛,是愛和歌謠使我豁然開朗。讀課文第5節思考:爲什麼作者卻說是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給了我呢?

①“長歌謠”是什麼意思?

②小結:這些歌謠由大地長給人們,又由人們一代一代相傳,這歌謠其實是大地的聲音,所以“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是說把故鄉的愛、大地的愛、母親的愛全部給了我,母親其實就是“大地”的象徵。

③在理解的基礎上重讀這段話。

2、正是這些歌謠、這樣的愛帶着我走進了民間文化的王國,讀最後一段。(按詩的格式分行改寫)

①“母親不識字”,不識字就是“蒙”,爲什麼還能成爲孩子的啓蒙老師?

②小結:“明月星光”是大自然的美,“民間文學”、“民歌民謠”是這片大地上祖祖輩輩文化積澱的美,把這些給了孩子,孩子就能在詩意中成長。帶着這種詩意再讀最後一段。

設計意圖: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使學生提升了對歌謠、故事、謎語等民間文化的認識:它是故鄉祖祖輩輩積澱的文化,是我成長的搖籃,就是我的“母親”。

五、融合意象,品味月光

1、到這裏我們逐漸明白,是母親用民歌、童謠、故事、謎語,用愛啓蒙了我,可課題爲什麼是“月光啓蒙”呢?

2、出示第一段:

①“這是孩子眼裏最美的時辰”,“這”指什麼?這個時辰爲什麼是最美的呢?

②“白布褂子”又不是好衣服,爲什麼要寫出來?作者說母親“像一尊玉石雕像”,現在你知道爲什麼這麼比喻嗎?

3、出示朗讀:

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她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爲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

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啓迪我的想象。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了詩歌的王國。

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裏,像一尊玉石雕像。

4、總結:其實,細讀整篇文章就會發現,母親和月光是融爲一體的,母親是月光下這一刻的母親,月光是母親爲“我”創造幸福童年生活的月光。對於作者來說,他說月光的時候,暗示的是母親,因爲沒有母親,沒有母親的愛,月亮只是一個冷冰冰的星球而已;但是沒有月光,母親只是一個不識字的平凡母親,正是這月光,讓母親變得寧靜、美麗、聖潔,是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所以,題目是母親啓蒙,是月光啓蒙,是月光母親。

5、最後我們來讀一讀孫友田的原文《月光母親》。(開頭結尾教師讀,月夜、音韻、故事、謎語個別角色扮演讀,民歌聽音樂,童謠一起打拍子讀。)

設計意圖:藉助對母親、月光融爲一體的詮釋,月光和母親的意象會在學生的心目中逐步形成,他們也會對我國傳統月文化蘊含的象徵意義有所瞭解,再學習本冊《望月》等文本,或者積累寫月的詩詞,就有了一個提升的基礎。課終讓學生走進原文,這樣的拓展是基於文本、服務文本的,學生對作品所要表達的主旨,就能有更準確的把握,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就可以得到充分挖掘與展示,在濃郁的人文情懷中,孩子們理解和體驗加深了,有所感悟和思考了,情感就能發展到高潮。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 篇10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裏受到的啓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

3.受到熱愛母親的思想教育。

二、教學重點

1.感悟作者從母親那裏受到的啓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

2.受到熱愛母親的思想教育。

三、教學準備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投影幻燈片:課文插圖。看到這溫馨的畫面,你會想起什麼?或者想說些什麼?

2.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浸透着母親無數的心血與汗水,蘊涵着母親無盡的牽掛與關愛,這一課就讓我們走進這座籬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中聽一聽從這小院中傳出的動聽的歌聲。(板書:月光啓蒙)

二.學習課文1至3自然段

1.書上哪句話描繪了這美妙的月色?

2.投影幻燈片: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

3.有感情的朗讀這句話。

4.在這美妙的月色當中,母親爲我唱起了動聽的歌謠。投影歌謠的幻燈片。

5.逐一朗讀兩支歌謠,理解歌謠的意思。齊讀,邊讀邊打節拍。

6.這歌詞寫得美,母親的歌聲也美。作者怎樣描寫母親的聲音?

7.投影幻燈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指名朗讀

理解“芳香的音韻”

指導配樂朗讀。

8.簡介黃河的改道:作者孫友田的故鄉在安徽省。我們知道由於黃河水含沙量太高的原因,黃河經歷了多次的改道,曾經黃河就從作者的家鄉安徽的北部流過。由於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黃沙沉積,泥土十分貧瘠,自然就長不出豐盛的五穀來。

9.投影幻燈片: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

理解:“長歌謠”

10.歌謠創造了豐富的精神生活,對於童年的作者來說,歌謠的內容不一定會懂但母親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韻卻會久久留在作者幼小的心靈裏,起着潛移默化的薰陶作用。投影幻燈片: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指名朗讀

理解:“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投影幻燈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指導配樂朗讀。

三.學習4至8自然段

1.過渡:母親用歌聲讓我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開始懂得要愛什麼,要喜歡什麼,這就是得到了啓蒙的教育。請同學們再讀讀下面的課文,看看還有什麼地方讓我受到了啓蒙的教育。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交流。

唱童謠

(1)投影童謠幻燈片

(2)逐一朗讀,邊讀邊打節拍

(3)這些童謠當中都有小狗、小貓、小老鼠之類的小動物,這些小動物都是小孩子再熟悉不過的了,自然會引起我的興趣和聯想。

(1)分角色朗讀猜謎語的段落

(2)猜謎活動,又一次使我的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使我懂得怎樣用聯想和想象去猜謎,這又是一種啓蒙。

四.學習第9自然段

1.過渡:所以作者寫到:“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

投影幻燈片: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爲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啓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2.指名朗讀。

3.練習用“母親用_________________讓(爲)我__________________。”這樣的句式說話。

4.從這三句話中,你能看出“我”想對母親說些什麼嗎?(感激)

5.教師配樂簡介寫作背景:同學們,你們說的太好了。是的,作者孫友田是多麼想對他的母親說這些話呀!但是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作者的母親因患上了老年癡呆症而失去了記憶。孫友田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到:“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裏,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道我從哪裏來,不知我來幹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漠然地對着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面對着失去了記憶的母親,如果你就是孫友田,此時此刻,你還想對母親說些什麼?(懷念)

6.指導配樂朗讀這段話。

五.課外延伸,昇華主題

1.投影幻燈片:有一個人,她永遠佔據在你心最柔軟的地方,你願用自己的一生去愛她;有一種愛,它讓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一個人叫“母親”,這一種愛叫“母愛”。教師配樂引讀,學生跟讀最後一句話(連續讀三遍)

2.孫友田在《月光啓蒙》的原文的結尾還這樣寫到,投影幻燈片:“母親失去了記憶,而我心中卻永遠珍藏着那一輪明月……”

學生齊讀

3.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篇孫友田所寫的散文《母愛似水》。

投影幻燈片:散文《母愛似水》。教師配樂朗誦《母愛似水》。

4.播放歌曲《懂你》,教師引述:“這首歌歌名叫《懂你》,唱給天下所有的母親。歌中唱到:一年一年,風霜着你的笑臉,你寂寞的心還有誰能夠體會,是不是春花秋月無情,春去秋來,你的愛已無聲。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多想靠近你,告訴你我其實一直都懂你。”世界上的母親都是一樣的,你的母親在你的成長曆程中給了你什麼樣的關懷與幫助,此時此刻,你想對她說點什麼嗎?

5.同學們,讓我們將她銘記於心,永遠地愛她吧,她就是——母親。

六.完成作業。

五、作業設計

1.說一說

對母親說一句最想說的話。

2.寫一寫

試着寫一兩首童謠。

六、板書設計

唱民謠

講故事

月光啓蒙

母愛

唱童謠

猜謎語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 篇11

一、說教材

《月光啓蒙》是一篇淳樸優美、感情真摯的散文。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唱民謠、童謠和將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啓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由此我指定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民謠、童謠的深遠意境。

3、領會“月光啓蒙”的真正內涵,感悟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

三、教學的重點:感受歌謠、童謠的深遠意境。領會“月光啓蒙”的真正內涵。

教學的難點:領會“月光啓蒙”的真正內涵

四、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結合本教材的特點,我採用學講計劃中倡導的自主先學、小組討論、交流展示、質疑拓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採用自讀感悟、圈畫重點詞句、作批註、寫體會、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本文句首點明: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瀏覽課文說說文中寫了夏夜的什麼美,從而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體悟夏夜的美妙。

瀏覽課文找一找。

二、品讀感悟

1、感受月光美:讓學生找出月光美的句子讀一讀。

2、感受母親美:抓住第四自然段寫母親嗓音美的詞“甜甜”“吟唱”“輕輕”“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韻”和第六自然段中“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裏,像一尊玉石雕像”一句感悟母親聰穎、美麗、聖潔的形象,並指導學生抓住這些關鍵詞進行感情朗讀。

3、感受在月光下唱童謠、歌謠、童話故事以及和母親猜謎的意境美。

此部分可以採用自讀感悟:

第一步: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謠。

第二步:讀:讀出所找的民歌民謠。

第三步:說:小組之間說說你由這些民歌民謠所想象到的美景。

品讀“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這一句教學讓學生讀中談體會,抓住“混沌 開朗”,再次體會“母親的智慧才華”和對我的啓蒙教育,以及我對母親的感激懷念之情。

4、師生共同小結:回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引導學生點出此段的作用:總結全文,點出母親是我的啓蒙老師。她用月夜詩情爲我打開了民間的文學寶庫,她用智慧才華啓迪了我想象的翅膀。

三、昇華理解,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讀全文。

議一議,還可以給課文加個什麼題目?比較體會文題《月光啓蒙》意境美。

(1)母親對孩子的啓蒙教育多是在夏夜月光下進行的;

(2)這種啓蒙教育充滿着母親的愛意,給孩子留下美好的回憶;

(3)月光朦朧給人很多想象的空間,激發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2、學生自主總結所學知識,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謠。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 篇1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光啓蒙》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依依”,是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濃濃親情和人際關係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本課寫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唱民歌、民謠和講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啓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這篇課文淳樸優美,感情真摯,是上節課的延伸,更是本單元主題展示。

(二)說教學目標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結合教材結構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這篇課文分爲兩課時,今天我說第二課時,這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能體會重點詞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把握民歌、民謠的內蘊美。

4、學會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領會“月光啓蒙”的真正內涵,感悟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之情。

(三)說重點、難點

這課時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

這課時難點:聯繫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啓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課程》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學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創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創造學習,多渠道接受信息,我還設計了指名讀、品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中形式的讀,讓學生以讀動情,以情促讀,注重薰陶,加強理解,以讀啓智,注重啓發。讀中感悟,角色體驗。

三、說教學步驟

根據本課特點和學生認識水平,爲了貫徹新課標的精神,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爲如下幾步設計:

(一)緊扣課題,課題質疑。

由於這課題蘊含着豐富的意韻,所以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質疑,提問:“啓蒙”是什麼意思?爲什麼叫“月光啓蒙”?課文主講了什麼?然後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脈絡。

(這一設計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構建,使學生在最強的學習慾望,最佳的學習條件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他們強烈的求知慾。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在這個環節我分四步進行:

(1)、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謠。

(2)、讀:讀出所找的民歌民謠,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語句。

(3)、說:說說你由這些民歌民謠所想象到美景說哪句,根據學生的回答突出相關語句。

(4)、議:互相議論,試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讀一讀、畫一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我認爲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又有利於教學難點的突破。)

2、師生共同小結,回讀文末語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相機板書:民歌民謠 展開想象,飛向詩歌的王國)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體現母親智慧才華的語句。(板書:智慧才華。)

2、感悟課文前一部分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這一句教學在自由讀的基礎上個別讀,點撥“你已經知道這是體現了‘母親的智慧才華’這樣才能讀得更好呢?”並引導評讀,激勵再讀,體會“深情與芳香”。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母親用民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我一顆混純的童心豁然開朗。”

這一句教學讓學生讀中談體會,再次體會“母親的智慧才華。”(這兩句的出示並沒有固定的先後順序,而且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使教學課程更是靈活性,同時我認爲這一設計通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魚肚期待,閱讀反思和評價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提高了閱讀質量。)

回讀“她讓月光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啓迪我的想象。”談體會。(板書:啓迪)

(我認爲這樣設計即使學生在閱讀中加深感悟,體會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讀”這一形式體現了課堂教學中的自主靈活性。)

3、感悟後一部分

請同學們繼續找出文中體現“母親的智慧才華”的語句,並分讀、悟、品三步來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讀文重句子

(2)、領悟兩個問題:從“哪些詞可以看出母親的智慧才華?”能談談你認爲讀得好的經驗嗎?並配樂朗讀,分角色讀10—13小節。

(3)、出示“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爲我打開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點撥學生品讀。(師用相機板書:勤勞的雙手)

(綜觀這幾步的教學,既提高了學生參與意識,調節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感悟,突出了教學重點)

4、昇華理解,拓展延伸。

1、配樂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

議一議:作者爲什麼用“月光啓蒙”作爲課題?還可以給課文加個什麼題目?

(這樣設計既體現可師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去精神。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爲全課又掀起了一個高潮,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和靈活性,爲學生課後語文實踐活動的高質量完成了堅實基礎)

四、板書設計:

17、光月啓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