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及聽後感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及聽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及聽後感

這篇閱讀課文是以一首詩歌的形式出現。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強烈。作者把他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讓學生領悟“三分詩,七分讀”的讀書之法:

一、自讀閱讀鏈接,理解課文題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自讀閱讀鏈接,自己理解“最後一分鐘”是指哪一分鐘?然後指名回答,最後一分鐘是指1997年6月30日23點59分—1997年7月1日0時0分,這一分鐘。這一分鐘有着什麼特殊的意義?指名生答:這是香港迴歸的最後一分鐘。此時此刻,中國人的有着什麼樣的特殊的情感?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學習。

二、瞭解目標,明確學習目的。

學生自讀學習目標,弄清本課的意圖。

三、自學課文,儘量完成目標。

學生自讀,標畫,儘量完成目標,把不懂的地方標出來。

我採用播放相關的課件,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1)抓住作者直抒胸懷的詩句體會情感。透過這些詩句,讀出那激動、自豪的感情和熱切歡迎之情。(2)聯繫所蒐集的歷史背景資料理解詩句,進一步體會情感。(3)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詩歌表達的情感。課文中有一幅插圖,描述的是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升國旗、區旗與奏國歌的情景。讓學生深入體驗:(如果你是參加政權交接儀式中的一員,或者你在街道上、在電視機前、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你最想說什麼?)(4)引導學生運用多種不同的朗讀形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

最後,兩課時雖然把課文學完了,但課堂作業還沒能在課堂上完成,這樣就勢必要壓縮每節課的時間。減少一些無病呻吟似的朗讀交流,把時間用到練習上,也許教學更高效更好些。

  聽《最後一分鐘》有感

課前,老師便在教室裏播放《公元一九九七》這首香港迴歸時曾紅遍大江南北的曲子,孩子們看着MTV,一個個興致勃勃。見此情景,頗覺意外。教師究竟是爲何要在課前放這首歌曲呢?隨着上課鈴聲的響起,教師一開口便讓我恍然大悟——原來今天講得就是1997年香港迴歸時那難忘的一刻。這時,才驚歎教者的一片良苦用心。因爲如此設計,它所達到的教學效果是課未始,但這堂課的情感基調卻已奠定。不僅如此,而且讓學生通過這一唱,不單單身心愉悅了,也更有助於學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本課的學習中來。是作其一。

其二,這堂課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生的讀與說。一個個學生或讀得鏗鏘有力,聲情並茂,或讀得激情澎湃,蕩氣迴腸;或說得低迴沉鬱;或說得悲憤莫名……一切的一切,讓聽者爲之動容,如沐春風。感慨於教者平日裏定是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那一套絕妙的辦法,否則不會有今日的這番意外精彩。而一個學生說得好,更是他高語文素養的體現。這就更離不開教者平日裏一點一滴的積累了。

其三,由於這首詩中有一部分內容涉及到鴉片戰爭時的相關內容,學生對於這一塊內容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於是,教者在相關環節上都爲學生鋪設了輔助的平臺——藉助課件,補充課外的相關資料,如那一條條恥辱的賣國條約,通過這些補充材料的呈現,更加激起了學生對侵略者的仇恨,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的愛國之情。因爲只有知之深,纔會愛之切,所以,愛國,它不能只是一句口號,一種無知的盲從。而是從小就要讓學生知道曾經的屈辱,讓孩子們在先人的脊背上,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而這一切的努力,只爲中華的再次騰飛。感嘆於執教者的如此設計。

最後一點,我覺得教者在詩歌內容的教學的過渡上還存在着一定的不自然,呈現出一定的生硬。也許是因爲她太關注教案了,所以,當學生沒有順着老師的意思講時,老師也是很生硬地拉出下一環節的內容或乾脆自己直接說出或板書,所以說,這裏多少讓人聽了覺得還有些欠妥當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