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賞析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最近,我有幸聆聽了特級教師賀成金老師執教的《“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不禁爲其精心設計的閱讀課而陶醉。現將自己的幾點感受與大家分享。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賞析

  一、“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文字雖不艱深,但是寓意卻十分深刻,三年級的小學生很難體會得到。如何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真正有質量、有深度的對話,是每一位教者都回避不了的難題。在導入時,賀老師從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話題切人,引導其主動接近文本,把教材蘊含的深刻道理清晰地體現在學生所熟悉的事例之中,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達到了“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詩意效果。我們來欣賞一下賀老師的“談話導人”。

師:看過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嗎?這個欄目深受大家喜愛,爲什麼呢?因爲真實的東西感人。學新課之前,咱們也來一段實話實說好不好?

生:好!

師:冒昧地問同學們一個問題:課堂上,老師不在的時候,你們有沒有違反過課堂紀律?

生:沒有。

師:真的?那我得調查調查。你離他最近,他說的是真話嗎?(是的)噢,你能做到自覺遵守紀律,佩服!(握手)認識你很榮幸。

(學生紛紛發言)

師:具體說說。(生結合具體事例表述)

師:有人說,一句真話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你的誠實讓我感動。

師:說實話,老師喜歡你們的真誠、勇敢,我更要號召大家向這位同學學習,學習他在老師不在的時候也能自覺遵守課堂紀律。用兩個字概括就是“自律”(板書)。做到這兩個字很不容易。老師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他是美國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他時刻嚴格自律,從不投機取巧,贏得了所有人的信任和尊重。他的美好品德來自從小經歷的一件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篇文章……

整個導入過程,賀老師從與學生的對話形式人手,自然地引出“自律”的主題,在自然中蘊含匠心。這樣的對話內容及其方式,引發了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爲下面的教學做了較好的鋪墊。接下來引領學生圍繞父子之間的對話感悟,體驗其快樂、煩惱、感激、崇敬之情,既順理成章,又步步深入。

這樣的對話導入形式充滿了詩的意境,沒有一絲生硬的感覺,一切都是那樣讓人心曠神怡。

  二、“花開花落自豐盈,雲捲雲舒愈從容。”

在看似輕描淡寫的初讀活動中,賀老師的教學思路異常清晰。整個訓練活動的設計以“釣魚”事件爲紐帶,緊緊抓住兩大環節:一是(閱讀活動中)對父親的自律形象自然而然的感受;一是對湯姆自律品格形成過程的認知。在此過程中,賀老師緊緊抓住“看似矛盾”而又“倍加感人”的情感因素教學:一方面圍繞湯姆的情感變化設計並展開朗讀實踐活動,既有他在“明月湖水”背景下釣到魚時快樂的感覺,包括顯露於外的情感和深藏於內的體驗,又有他在月光下必須把魚放回湖中的無奈情緒,包括他充滿哀求的無可奈何和目送魚兒遠去的失落;另一方面抓住父親的隱性情感因素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質,既強調其自律的堅定,又不忘其父愛的溫情。雖然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只是以讀爲主,沒有精美的課件演示,也沒有時髦的“小組合作”,但是執教者在具體細節的處理上,讓人不禁爲其“花開花落自豐盈,雲捲雲舒愈從容”的課堂情境所折服。我們一起來看其精彩之處。

師:(生讀第1—2自然段後)讀得多好!如果將“慢慢升起”讀得再慢一點就更有味了,可以讓我們彷彿看到了明月升起的美好情景。(生再讀,果真找到了感覺。教室裏掌聲頓起。)

師:(生讀第2自然段後)“漣漪”是什麼?再讀讀這一句。(生再讀)讀得真好!你的腦海中肯定出現了一幅畫面,描述一下,讓大家也看看,好p巴?

生:明月斜掛,湖面上一圈圈銀色的漣漪盪漾開去。

師:讀得多好呀!同學們都被你帶到湖心小島上了。在這樣優美的環境裏,湯姆的心情可以用什麼詞來形容?

(生答: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神清氣爽。)

師:試着把這種心情放到課文中去.自由讀下面這兩個自然段。(生讀第3~4自然段)

師:“突然”怎麼讀?(示範讀)要讀出靜和動的變化。(生讀第5~8自然段)

師:“嚷”,怎麼才叫嚷?(聲音大,不情願)很不情願地嚷,誰來試一下?(生紛紛舉手嘗試自己對“嚷”的理解)(生讀第9—12自然段)

師:“斬釘截鐵”在這裏如何理解?斬釘截鐵的語氣是怎樣的?試着用這種口氣讀讀爸爸的話。(生讀第13自然段)

師:(板書“銘刻”)“銘刻”是說把文字刻在物體上,課文中是說那晚的情景刻在了湯姆的心裏。那晚的情景,會不會有什麼東西刻在你心裏?學完課文,說不定就會刻上了。

同學們讀書水平很高,不光讀得正確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你們想一想,湯姆經歷了一件什麼事呢?

在這一環節中,賀老師通過行雲流水般的閱讀點撥、如詩如畫的情景構建、細緻入微的語言感悟,將看似需要挖掘“寓含着深刻道理”的說教化爲無形,把課堂演繹成了一幕幕醒目的詩意情境,在“如水的月光”與“漣漪盪漾的湖水”的襯托下,“如月的長鉤”無聲又無痕地釣起的不僅是語文素養,更有詩意般的人文教育。

  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美國教育學者加里·鮑裏奇認爲:利用學生的觀點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的調節對話又可以促進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投人,幫助學生用自己的想法、經歷和思維模式建構學習內容。在精讀感悟這一中心環節裏,賀老師瀟灑地演繹了自己駕馭教材、創新課程的強烈意識。在教學活動中,賀老師隱身其後,給學生各種觀點的交鋒創設了廣闊的天地,給學生的真切體驗營造了逼真的氛圍,給學生全面的理解創設了情境。他不僅以平等一員的身份亮出自己的觀點,更在恰當的時機悄然“脫身”,時刻注意避免因爲自己不經意的疏忽而讓閱讀實踐幻化成機械的說教和生硬的灌輸,成功地實現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意效果,讓學生的閱讀視覺豁然開朗,讓學生的閱讀感覺愈加細膩,讓學生的規範意識更爲寬泛……教學片段如下:

師:你認爲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生自由讀第3~4自然段,感悟鱸魚的大、美、珍貴和來之不易。)

生:一條大鱸魚。

師:從哪兒知道的?

(生答:“從未見過”看出大,“弧形”看出大,小心翼翼感受到大……)

師:大家釣過魚嗎?爲什麼要“小心翼翼”的?是怕魚掙斷線跑了嗎?“從未見過”怎麼講?吃過嗎?買過嗎?看見過嗎?(師做驚訝狀)哇!老師什麼表情?(驚訝)湯姆可能有什麼表情?

生:哇!(異口同聲)

師:哇!這麼多相同的湯姆呀?湯姆不光驚訝,還十分激動、高興。(板書“驚訝、激動、高興”)爲什麼高興?是他自己釣上來的,又驚訝,又激動。(出示投影讓生反覆讀:“哇!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

師:來,咱們一起釣一釣這個大鱸魚:“湯姆小心翼翼地把魚竿拖出水面。哇!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

師:小心翼翼,小心點,再小心點。

師:吃過鱸魚嗎?(驚訝)沒有?范仲淹寫的《江上漁者》會背嗎?(生齊背)背過了,就算“吃”過了,當然這個吃是帶引號的。品一品,味道怎麼樣?(鮮美) 長得怎麼樣?(漂亮)怎一個“美”字了得。在我國,鱸魚被列爲四大名魚之首;在美國,湯姆的老家有個苛刻的規定:每年只有捕魚節纔可以釣鱸魚。你覺得鱸魚怎麼樣?(珍貴、稀少)

師:對這條魚,爸爸和孩子的態度截然不同。爸爸的態度是“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沒到釣魚的時間,當然得遵守規定。孩子呢?請默讀第5—12自然段,把課後第四題寫湯姆心情的句子在課文中畫出來,邊讀邊體會。(分角色讀課文)

(生答:不情願、慢吞吞、嘆了口氣)

師:爲什麼讀得這麼慢呀?湯姆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情?(讓學生體會湯姆的無奈、依依不捨)

師:湯姆還是個孩子呀,看着鱸魚遊向湖心,他嘆了口氣。這時候的心情該用什麼詞來形容?

(生答:無可奈何,萬分沮喪。師板書。)

師:湯姆還是個孩子,和大家年齡差不多。看着大鱸魚遊走,此時此刻,他有哪些心裏話要對爸爸說?(生自由發言)

師:當年的小湯姆討厭爸爸,埋怨爸爸,生爸爸的氣。34年過去了,四十多歲的湯姆又帶着他的孩子來到湖心小島上釣魚。他深情地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出示投影:34年前的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啓示。不論什麼時候,每當我向朋友或孩子們講起這段往事,內心總是充滿了對父親的崇敬之情。)(生齊讀這段話)

師:老師在“崇敬”下面加了點。崇敬就是非常尊敬。讀到這個詞,你有什麼問題?

生:當年埋怨爸爸,現在爲什麼又崇敬爸爸呢?

師:到底是討厭的爸爸,還是可敬的爸爸?你怎麼看?(生自由發言)

師:那麼,爸爸的可敬表現在哪裏?哪些詞句讓你感到爸爸可敬?請同學們讀爸爸說的話,邊讀邊體會。

(出示投影:這時,耳邊傳來爸爸低沉的聲音:“孩子,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師:儘管魚那麼大,那麼珍貴,他也非常喜歡,可是他毫不猶豫地讓孩子把魚放掉,他要求孩子應嚴格遵守紀律。

爸爸考慮到孩子不會輕易把魚放掉,所以用了“必須”這個詞,語氣堅定,這是在教育孩子要遵守規定。請你讀讀這句話,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吧。(師範讀,聲音低沉、輕柔,但堅定。)

生:一位關心體貼孩子、愛孩子的爸爸。

師:同學們自由讀這一句,讀出你心目中可敬的爸爸。還從哪裏可以讀出爸爸的可敬?

(出示投影:“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

師: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爸爸是如何自覺遵守規定的。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能把這麼誘人的魚放掉,爸爸的品德是可敬的。爸爸說話的語氣是斬釘截鐵的,他的自律是嚴格的,令人敬佩。(在“自律”前板書“嚴格”)這句話是對孩子說的,他不光自己嚴格自律,更要讓自己的孩子也嚴格自律。

能做到嚴格自律,是很難的,況且他的孩子那麼小,又那麼喜歡魚,但他還是嚴格地要求孩子,多麼令人敬佩。

賀老師在精讀過程中獨闢蹊徑,用心設計;帶領學生讀書品味,多元解讀;靈活切入,巧妙生髮。他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建構價值觀,提升了學生的精神境界,將課堂上的閱讀活動化作成了一次師生共同參與的鮮活的“道德體驗”,變成了師生們一次難忘的“品格對話”節目。

這堂課帶給我們的,不應該僅僅是這節課本身的精彩,更給我們留下更多的思索,以及更多值得回味的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