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老北京的小衚衕》教案(通用10篇)

《老北京的小衚衕》教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老北京的小衚衕》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北京的小衚衕》教案(通用10篇)

《老北京的小衚衕》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關於衚衕的知識、作家作品知識

2、積累若干詞語:羊倌 褡褳 縈繞 轉悠 黏糊糊 徐緩 餑餑 逮蛐蛐 獅城 弄堂

(二)能力目標

1、逐漸培養從文章中篩選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2、逐漸養成理清文章結構、歸納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

3、逐漸培養辨別和鑑賞文章表現手法的作用及其好處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

1、體會作者對於衚衕所代表的傳統文化的質樸而深厚的情感

2、認識作者主張保留衚衕及其所代表的傳統文化的觀點、主張

3、養成對於衚衕等傳統物質文化的科學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注重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集中表現在口語與書面語的交錯運用上(重點)

2、着力培養學生在散文中抓住細節進行描寫、抒發情感的能力(難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深情導入

1、欣賞歌曲《北京胡同》,營造感悟課文思想情感的情境。

2、導入語:衚衕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於元朝。北京的衚衕絕不僅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場所,京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臺。它記下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並蘊含着濃郁的文化氣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風情的博物館,烙下了人們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

那麼,蕭乾筆下的北京胡同是怎樣的?又寄託了作家怎樣的情感,體現了作家怎樣的態度呢?讓我們學習《老北京的小衚衕》這篇散文。

二、瞭解作家,關注文化

蕭乾(1910.1.27 1999.2.11),蒙古族,作家,記者,文學翻譯家。193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新聞系。1942 1944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專攻“英國心理派小說”。曾任職於《大公報》。復旦大學教授。採訪過歐洲戰場、聯合國成立大會、波茨坦會議、紐倫堡戰犯審判。1986年獲挪威王國政府授予的國家勳章。出版有著譯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籬下集》,長篇小說《夢之谷》,報告文學集《人生採訪》,譯著《好兵帥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帶地圖的旅人——蕭乾回憶錄》等。

三、學習理解課文,鑑賞作品美質

1.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文章,全文可分爲三部分,你能說說怎樣劃分嗎?

明確:本文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1-3)總寫自己對小衚衕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具體回憶自己兒時生活過的小衚衕的風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拿倫敦、慕尼黑等地的衚衕對比,表現出對故鄉小衚衕的留戀。

2.作者回憶了北京小衚衕哪幾方面的事情呢?

明確:一是衚衕裏是一闋動人的交響樂,從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則徐緩,拖長,而且當中必然有間歇——有的還挺長。二是兒時買小風車,刻泥餑餑,放風箏。三是捉蛤蟆,逮蛐蛐。

3.作者寫到了北京的死衚衕時,也寫了其他地方的衚衕,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作者通過北京死衚衕與上海弄堂對比,寫出了北京胡同裏的平房,多麼破,也不缺乏陽光;與倫敦、慕尼黑等地的衚衕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衚衕的獨特魅力。

這樣比較着寫更突出了作者對小衚衕的懷念與留戀。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對小衚衕的感情的?說說吧!

明確:作者對小衚衕的感情就是對家鄉的感情,尤其是兒時的回憶,更容易引起人的懷念。作者走南闖北,輾轉他鄉幾十年,更易生思鄉之情。

教師補充:北京的小衚衕和四合院是一體,衚衕兩邊是若干四合院連接起來的。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狀態。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衚衕文化。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作者對北京胡同的感情,也正是作者對北京文化的感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情。

5.請你說說,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點?請你舉例說明。

明確:

① 本文的語言有着極強的概括性,於簡練、平淡的敘述中現出真情。

②北京方言與書面語的完美交融,也是本文語言表達的顯著特點,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例如文章第四段,短短百餘字,就簡要地把母親去世後寄養在堂兄家,半工半讀,上高中因學運被變相開除,後又回北平上大學等走南闖北的幾十年經歷敘述清楚了;也就在這看似平淡的敘述之中,“不論我走到哪裏,在夢境裏,我的靈魂總縈繞着那幾條小衚衕轉悠”的懷念之情自然地流露了出來。

再如第七、八段關於童年生活的回憶,方言土語與書面語相結合,土語不土,雅語親切,極富抒情性和感染力。

6、歸納主要內容,概括文章主旨

①本文主要內容有哪些?

②作者對衚衕及其相關的人、物、事,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態度?

本文以回憶北京小衚衕的情感爲線索,憶及當時的風物人情,字裏行間充滿了留戀和嚮往之情,表現了作者對衚衕及其所代表的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流露出作者對衚衕被拆的遺憾和保護衚衕及其所代表的傳統文化的看法、主張。

小小的衚衕只是家鄉的一種象徵,作者真正懷念的還是家鄉的人和往昔歲月。

四、拓展延伸,遷移練習

1、汪曾祺《衚衕文化》(播放文章錄音,然後做練習題)

2、播放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圖片、視頻以及有關衚衕文化的文章。讓學生感受衚衕文化的魅力進而去關注身邊的事物。

3、以具體的物事爲觸發點,寫一篇表達鄉情的散文,五六百字左右。

《老北京的小衚衕》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體會作者對老北京小衚衕魂牽夢縈、難以割捨的深情。

2. 瞭解文章通過一兩個生活側面,反映老北京小衚衕裏生活特點的寫法。

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體會作者對老北京小衚衕魂牽夢縈、難以割捨的深情。

教學難點:

品讀文本,理解老北京的小衚衕是作者的“根”之所在,“我”懷念北京的衚衕生活,也是“我”尋“根”的一種表現。

教學過程:

1.文章的題目是“老北京的小衚衕”,請同學們帶着問題讀課文,通過哪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寫的是“老北京”的小衚衕?作者又爲何稱北京胡同爲“小衚衕”呢?

A、叫賣聲是老北京時代的一大特色。

B、從孩子們的玩具和遊戲內容也能看出是老北京。

C、從文中的一些稱呼可以看出,如:少爺、小姐、老爺、太太。

D、從衚衕裏的一些生活細節可以看出,如“鋦盤鋦碗”,現在還有嗎?

從12自然段的“倫敦英格蘭銀行旁邊就有一條窄窄的‘針鼻巷’,很像北京的衚衕”,看出北京的衚衕也是“窄窄的”小衚衕。

2.剛纔同學們都是從作者所寫的衚衕生活來推知作者所寫的是“老北京”的小衚衕,我們不妨再讀文章的5-10自然段,看看作者主要寫了哪些衚衕生活?(生活在上海的學生對北京的衚衕比較陌生,展示幾張北京胡同的圖片。)

A、衚衕裏的叫賣聲。

(從作者對衚衕“交響樂”的描述中,你體會到老北京的小衚衕生活有哪些特點? 豐富,和諧(或有趣、安寧)。

B、兒時豐富多彩的遊戲生活。

【看看作者是什麼時候寫的這篇文章,1993年,當時作者已是83歲的高齡,回憶起兒時的衚衕生活依然是那樣的清晰,如數家珍,此處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衚衕生活的喜愛之情。】(並穿插落實一些生字詞的讀音。)

3.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爲什麼要在文中回憶這些衚衕生活?

明確:

A、作者通過對老北京的衚衕一兩個生活側面的回憶,表達了對老北京胡同生活的眷戀。

B、更因爲北京的衚衕是作者的“根”之所在。

(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文章開頭三段,明確北京的小衚衕也是作者的“根”之所在,簡介美國黑人的《根》,引導學生思考“根”是什麼?往大處說,祖國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根”。)

4.作者寫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目的還有什麼?

“但願北京能少拆幾條,多保護幾條衚衕”。

A、因爲北京的小衚衕不僅是“我”的“根”,也是很多老北京的“根”,要留住東方味道,就得保護北京胡同,給它們加固。

B、背景:有些國家的城市現代化搞得太猛,需要我們引以爲鑑,以免重蹈覆轍,引導學生閱讀文章最後一部分,注意一些字詞間作者流露的感情。北京的一些小衚衕是不是也在遭受獅城小衚衕的“厄運”?(放《菊兒衚衕》視頻,瞭解九十年代北京小衚衕的處境,北京正處在舊房改造階段。)

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 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觸最深的一點,結合文章談談你的理解。(200字)

2.寫北京胡同的文章還有很多,比如汪曾祺的《衚衕文化》等,你不妨到書店或網絡上查找一下,增進你對北京胡同的瞭解。

《老北京的小衚衕》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瞭解衚衕以及衚衕文化的特點,學習作者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方式。

2. 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3. 情感目標:讀懂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特殊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通過敘述北京胡同的生活而揭示出的衚衕代表的文化內涵。 教學難點:理解本文以賓襯主、以實補虛的寫法和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 教學方式:朗讀法 討論法 輔助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瞭解北京胡同的相關知識。

二、激趣導入

如果在繁忙的學習之餘,突然有這麼一個機會,可以讓大家去外面旅遊一次的話,不知你們最想去的地方是哪裏?(學生會出現很多思路,教師必須善於把握機會,抓住切入點,把話題引向正題——北京,進一步導入課題。)俗話說的好:“不到長城非好漢”,但是還有一句話,不知大家是否聽過,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個地方你不去的話,就等於沒去過北京,同學們知道這是哪裏?對,就是北京的衚衕。今天我們一起通過馮雪梅的文字去領略一下北京的衚衕。

三、探究感悟:

(一) 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北京胡同的獨特景色深深吸引了作者,文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寫北京的衚衕?

生:自由朗讀課文,找直接寫北京胡同的文段。

師:作者在描寫衚衕時是帶有很深的感情的,充滿着一種美感。比如對北京胡同中晾衣繩的描寫,對推車賣貨的老人的描寫,請學生找出相關句子進行點評。 生:積極思考,各抒己見。

師:細讀文中描寫北京胡同的文字段落,想一想北京的哪些地方讓作者留戀?

生:默讀文字,談自己的

(二) 精讀課文,深入分析

師:文中除了描寫北京的衚衕之外,還描寫了哪兒的巷子?

生:寫了作者自己家鄉的巷子。

師:課文的題目是北京的衚衕,但在文中卻還寫到作者自己家鄉的巷子,請問這樣寫是不是偏題了?

生:思考、討論、回答。

師:這是一種以賓襯主、以實補虛的寫法。首先,家鄉同北京一樣,也有着“蒼涼的歷史”,它們有許多相同的地方,給了作者許多共同的感受。其次,作者在北京成長,但沒有在四合院裏住過,她那種“迴歸從前的願望”,植根於她曾經生活過的家鄉的小巷。寫出家鄉的小巷帶有的塵埃氣息的舊事,才能表達出像作者這樣的都市人“迴歸從前的願望”。 3 師:文章除了運用描寫這種表達方式之外,還運用了哪種呢?

生:議論。

師:請學生討論評價認爲精彩的議論文段。

師:重點講解作者所認爲的“不變”、“永遠不變”的東西是什麼?

生:“溫煦、質樸和對待生活的韌性”。

師:你覺的上海的弄堂是不是也能給你這樣一種感覺呢? 生:自由回答,應該有自己的觀點。

師:這些議論性文字在文中大篇幅的出現有必要嗎?

生:思考、論論、回答

師:這些議論性段落穿插於記敘的文字之中,形成一種夾續夾議的結構,不僅把文章中對家鄉小巷的描寫與對北京胡同的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深化了對衚衕的敘述,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四、 拓展遷移:

根據自己的見解,寫一段文字,說說你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

句話的理解。

板書設計:

北京的衚衕

馮雪梅 四合院 路邊的樹 晾衣繩

北京的衚衕 推車賣貨的老人 車鈴聲

炒菜作飯的響動及其香味

樹下聊天的人 溫煦、質樸和對待生活 韌性

路邊的樹

賣冰棒的老奶奶 家鄉的小巷 買糖果、積糖紙

槐樹鐵絲上變換的衣裳 跳皮筋的小姑娘

《老北京的小衚衕》教案 篇4

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和目標:

通過對北京胡同和民居建築的觀察、瞭解,認識北京民居建築的藝術特徵。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學習寫生的方法技能,能夠有目的地開展綜合探索性活動。

2、隱性內容和目標:

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瞭解,激發學生熱愛故鄉的情感。通過美術和社會生活的綜合探索,體會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特殊貢獻,進一步認識美術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北京胡同文化和民居建築的藝術特徵。

難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的探索性學習活動。

學習材料:北京胡同和民居建築方面的圖文資料,筆記本,寫生用具等。

教學設計

教學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組織教學課前師生做好相關資料的準備。

導入教學欣賞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居資料圖片,如:北京胡同和四合院、四川的吊腳樓、傣族的竹樓、福建的土樓、陝北的窯洞等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北京胡同和民居建築的特點。欣賞民族資料片,認識京味文化“特色”。

注意觀察、比較、發現北京居民建築藝術的特色。激發學生興趣。

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表現的多樣性,拓展美術視野,培養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

綜合探索活動提出學習任務,指導學生綜合探索活動。

教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和介紹北京胡同和民居的資料。

組織學生通過相關的資料進行綜合探索。

導語:北京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名城。特別是北京胡同和民居是北京的一大特徵,每一條衚衕裏都蘊含着豐富的京味文化。

我們通過相關的圖像和文字資料,把你們感興趣的衚衕做綜合的探索;對它的趣聞軼事、美觀的景物,用短文和繪畫表現出來,比如北京最老的衚衕的由來,其中的名人典故,你認爲最美的景物等。

引導學生圍繞“綜合探索”活動向教師請教諮詢。

學生共同的問題,做集中指導,如北京民居建築的結構特色、如何寫生表現等。觀賞北京胡同和民居的資料片。

注意觀察、發現京味民居建築之美。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展示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

學生對“衚衕文化”中感興趣的問題,以小組爲單位進行綜合探索活動。整合相關信息,用短文和繪畫表現對“衚衕文化”所感所想。

對學習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向教師請教、向同學求助,合作解決學習困難,共同完成任務。

通過綜合探索“北京胡同文化”活動,發現美術和社會生活的關係,培養和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和創造力。

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學習習慣,因爲它是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基礎。

總結評價組織全班展示交流學習成果。

評價學習表現和成果。

評價形式:

小組內自我總結和評價爲主,教師和同學評價爲輔。

教學反思:

學生從教材中瞭解了北京的衚衕文化,看到了衚衕裏的人、建築、發生的事情,能對衚衕裏的一二進行表現。

《老北京的小衚衕》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文中描寫生動的詞句,瞭解作者筆下的北京胡同;

2、學習作者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方式。

教學重點:

朗讀、品味文中生動描寫北京胡同的語句,從而瞭解北京的衚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描寫家鄉小巷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展示北京胡同的照片。

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交流朗讀感受

三、精讀課文,深入分析

1、請學生找出文中直接描寫北京胡同的語段。

2、朗讀直接描寫北京胡同的兩個語段

3、學生結合文中作者的描寫談自己對北京胡同的感受。

(學生自由言,教師將學生髮言中的關鍵詞寫在黑板上)

1、學生思考並討論:課文的題目是“北京的衚衕”,作者爲什麼要寫自己家鄉的小巷?

2、全班交流,並找出文中能夠表現作者寫作意圖的語句。

3、朗讀課文的第6自然段,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

四、作業:

1、仿照例句“如同在電腦上寫字,少了些許麻煩,也少了見字如人的溫情”的格式,寫兩句話。

2、爲什麼“快樂並不因爲富貴而多一點”,而“衚衕裏的一切都故舊,卻不因此而少了快樂和溫情?”寫一段話,談談你對此的看法。

《老北京的小衚衕》教案 篇6

一、指導思想:

《北京的衚衕》屬“綜合實踐”學習領域。本可把美術學科與社會生活聯繫起來,以北京胡同的文化爲題,組織學生進行綜合性的探索活動,從而培養學生靈活的運用多學科的指示綜合的解決靈活的運用多學科的指示綜合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北京的衚衕是北京人組祖輩輩生存的地方,他是北京地方文化重要內容,每一條衚衕裏都蘊藏着豐富的美術和人文的教育資源。

通過組織和指導學生對“衚衕文化”的綜合探索,可以讓學生拓展美術的視野,以美術的角度觀察北京的民居建築特色,發現其中的美,體會美術與生活的關係。此外,通過綜合性探索活動的鍛鍊,也可以發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創造性的綜合運用各門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北京胡同的歷史、民俗、名人典故等受到人文教育,豐富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體驗美術學習活動的價值,發展學生熱愛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和愛好。

二、教學背景:

1、學生情況:

我校三年級兩個班的學生都是住校生,班裏一部分學生家庭條件較爲優越,孩子們居住在北京的某某小區裏;一部分學生是從外地來京的,大都居住在北京的周邊地區。這些孩子對北京胡同的瞭解太少了,更不用說讓他們去表現北京的衚衕了。再者三年級的學生初次進行和社會相結合的綜合探索活動,作爲教師,知道應該具體,準備應該充分,達到讓學生了解北京傳統文化的目的。

2、教學方式說明:

本課重點是認識北京胡同文化和民居建築藝術的特徵,擴大學生的藝術視野和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因此本節課採用了大量的圖片和錄像片段,通過多媒體來拓展課堂的時空,觀看北京胡同的景觀,瞭解北京胡同歷史的變遷、趣聞軼事、名人典故、鄰里社情等文化的內容。

教學中首先從學生熟悉的學校入手,瞭解“打磨廠衚衕” 的歷史與由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明確衚衕文化概念的內涵。其次藉助教師精挑細選的有關衚衕的照片,讓學生欣賞衚衕的景觀,發現並體驗北京胡同的獨特意境。接下來,學生分小組討論書中的圖片,從中發現北京胡同建築的不同形制和結構,與環境的搭配結合、美術形式的裝飾等的特色,體驗不同的審美感受。此後課中多次播放了衚衕的錄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通過看、聽、學、演、說等形式,對衚衕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3、技術準備:

北京的衚衕和四合院是北京古城風貌的特徵,其中記錄下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蘊藏着豐富的教育資源。通過本課的綜合探索活動,對於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綜合實踐能力是十分有意義的。教學前期,教師準備了大量衚衕的實際景觀照片、錄像《古都深巷》、CD《吆喝》、課件、歌曲磁帶、並查閱了《北京的衚衕》一書等資料,藉助這些資源來滿足上課需要。

三、教學目標:

顯性目標:通過對北京胡同的觀察、瞭解,初步認識北京民居建築的藝術特徵,培養學生髮現、表現美好事物的能力。

隱性目標:通過欣賞北京的衚衕,感受北京胡同的獨特風貌,激發學生對北京文化的熱愛,增強學生對故鄉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瞭解北京胡同歷史、文化特徵。

教學難點:發現並表現衚衕的特點。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錄像、照片、動畫、音樂、歌曲)環境佈置。

學生準備:北京胡同的圖片資料、表現工具和材料。

六、教學進程:

(一)辨認衚衕,拉近距離。

1、出示照片:打磨廠衚衕照片

教師:你認識這條衚衕嗎?對,這就是我們前門小學所在的打磨廠衚衕,這條衚衕裏有著名的老字號同仁堂、有地下城、有我們美麗的校園,可你知道這裏早先是什麼地方麼?爲什麼又叫打磨廠衚衕呢?

(二)動畫激趣,瞭解歷史。

1、播放動畫:大刀說話,配清朝人打鐵的背景。

大刀:讓我來告訴你們吧!這裏原先是清朝官家的兵工廠,像我這樣的大刀就是在這裏打磨出來的,衚衕也因此得名打磨廠。

教師:原來小小的衚衕裏還有這麼多值得我們去了解、發現的地方。今天王老師想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走進北京的衚衕,用心去感受她、發現她。

2、出示課題:北京的衚衕

(三)欣賞衚衕,感受意境。

1、播放錄像:衚衕環境及解說。

教師:同學們王老師就是在北京的衚衕里長大的,衚衕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令我留戀。

2、演示課件:衚衕照片(配樂)

教師介紹:夏季裏,禪會在院門口的大樹上叫個不停。

婆娑的樹影裏,露出青磚灰瓦。

幽靜的小巷深處,有一位會講故事的老奶奶。

殘破的院牆,顯示着北京胡同的古老與滄桑。

教師:同學們,其實衚衕中的每一個角落裏都有值得我們去欣賞和發現的地方。你能在書中的照片中找一找嗎?

(四)分組討論,發現細節。

1、學生打開書,看書中胡同的照片:

2、分組討論後彙報:精美的石刻、門墩、門環、門簪、護門鐵。

3、教師歸納:細節成就美麗,北京城的每一條衚衕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這種美。

(五)聽、看、學、演,呈現老北京。

1、播放錄像:這鐘聲喚起人們對老北京的回憶。

2、出示課件:圖片配吆喝聲

3、教師:早年間,老北京的衚衕裏可熱鬧了。

4、學生看、聽:磨剪子磨刀的、賣豆汁的、送財神的、賣蟈蟈的

5、學生嘗試叫賣並表演:賣蟈蟈的

6、教師:老北京的衚衕裏一年四季從早到晚,都會有抑揚頓挫、清悠委婉的叫賣聲,就像一首獨特的交響曲,反映出衚衕里老百姓的生活。看過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情景,讓我們再來看看現如今居住在衚衕裏的北京人是怎樣生活的。

(六)情景再現,體驗人情。

1、播放錄像:北京人生活的片斷(貼窗花,放風箏,遛鳥)(配樂和歌)

2、學生欣賞,發表看法。

3、教師:衚衕裏的北京人生活得很悠閒、很愜意,他們鄰里和睦,親如一家。

(七)解說衚衕,提供網址。

1、播放錄像:衚衕及解說

2、教師:北京的衚衕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每條衚衕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內容,可以登陸這些網站,你會有更多的收穫。

3、課件:提供網址並進入網站

4、教師:今天我們走進了北京的衚衕,誰能談談你們的感想?

(八)作品欣賞,構思創作。

1、出示課件:展示表現北京胡同的繪畫作品。

2、教師:你們還想用什麼形式來表現北京的衚衕?

3、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4、教師:想法很好,衚衕不僅可以從歷史、景觀方面來表現,還可以表現衚衕裏的人和事。

5、出示課件:兩幅表現衚衕里人和事的繪畫作品。

(九)多種形式,表現衚衕。

1、學生以繪畫、泥塑、剪貼、出小報等不同形式表現北京的衚衕。

2、學生展示作品,貼在老師創設的衚衕情景上。

3、評價: 你能介紹一下你的作品嗎?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十)衚衕變遷,展望未來。

1、教師:北京的衚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着,有些衚衕被維修保護起來,如鼓樓大街,有些衚衕被改造爲四合院式的住宅樓,如菊兒衚衕。還有些衚衕被變成了漂亮的小區,不存在了。北京的衚衕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2、課件展示:鼓樓大街、菊兒衚衕、新建小區

3、學生談感受。

4、教師:通過衚衕的變遷發展,可以看到北京城日新月異的變化相信我們的首都北京會變得更加美麗、繁榮!

5、音樂歌曲:《我愛北京》

師生同唱,聲音漸小······

(十一)板書設計

《老北京的小衚衕》教案 篇7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細膩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三、教學設想

實施發現引導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學時數爲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1、導入

有人說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文《衚衕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

化氣息吧!

2、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說說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衚衕: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屏示衚衕與文化的關係: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瞭解感受與認識昔日生活形態和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更發生了質變。

馮驥才《文化眼光》

3、速讀課文,概括段落要點

圈點每段要點(運用跳讀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師生總結概況要點方法(見板書)

根據要點理總體思路(運用已學過的第二單元閱讀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過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點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前後兩部分符合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衚衕文化在衚衕這種特定環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方正封閉)

對文中幾個極富表現力的詞進行揣摩:

寫北京人易於滿足的六句話,尤其一個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師生概括語言特點(見板書)

4、思考:

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句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明確: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分析。作者畢竟在北京胡同裏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認識到了這是歷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5、推薦好書:

爲擴大學生閱讀量,瞭解中國的居住文化,瞭解汪曾祺,瞭解其樸素語言裏包含的豐富內涵,介紹下列好書。

屏示:

《中國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濟大學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老頭汪曾祺》(江彬等著人民大學出版社)

《悠閒的生活藝術》(汪曾祺等著貴州人民出版社)

6、佈置作業: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時間,寫下了內涵豐富的《衚衕文化》。從你居住的環境入手,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但要寫出你對環境的思考,如《農居文化》、《高樓文化》等。

《老北京的小衚衕》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應用前面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概括衚衕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內涵

2、感受京都文化氣息,領略作者散淡情趣,咀嚼語言韻味,體味複雜情感。

二、教學重點:

1、品味衚衕文化的內涵。

2、揣摩本文自然閒適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設計:

1、從題中和文中讀出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習慣。

2、由“衚衕文化”聯想到“高樓文化”,作發散思維訓練。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課間:屏幕上出示課題、作者、背景衚衕圖片、背景音樂(前門情思大碗茶))

一、導入新課

猜謎: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建築)

從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與人們最爲親近的背景文化,它給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時代的烙印;用藝術的眼光來看,民居是凝固於時間長河的多重性藝術,它爲生活平添着詩章;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民居是無處不在的倫理學、民俗學、建築學的歷史縮影,它使生活有了更爲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造了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們都有着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同學們,大家對“文化”的瞭解有多少?從時間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現代有現代文化;從空間地域看,有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峽兩岸有閩臺文化,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樓文化。可見,“文化”一詞的內涵是多麼的豐富。(課件一)

《辭海》:“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並隨着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衚衕文化》,(課件二)就是一篇詮釋北京民居建築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係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蘇高郵人,長期生活在北京,對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寫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單元“概括要點”之下,我們將通過它來進行概括要點的學習。同時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氣息,揣摩本文自然閒適的語言,領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課前佈置大家自讀課文,從文中讀出問題來,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個問題,那麼現在我們集中來展示一下,看看同學們提的是哪些問題。(投影)這些問題,有的可以通過概括要點來尋求解決,有的需要細細地品味鑑賞。下面我們就帶着這些問題來再讀課文。(不確定因素)

二、概括要點,揣摩語言,體味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複習:

前面我們學習歸納出概括要點的一些方法,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概括要點的主要依據有哪些?(學生回答,老師演示課件三)

注意題目傳達的信息

注意上下文的聯繫(理清思路)

尋找關鍵語句(段首句、過渡句、修辭句、情態語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應用:

本文題爲“衚衕文化”,那麼,題目傳達了什麼樣的信息呢?(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衚衕有什麼特點?衚衕文化有什麼內涵?衚衕與文化之間又有什麼關係?)題目中傳達的這些信息,正是需要我們去概括的內容。

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從中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確:第五段是將衚衕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鉤來的段落)

(1)自讀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邊讀邊畫出要點。(演示課件四)看北京平面圖,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演示課件五)。

衚衕:方正——影響生活,影響思想

取名,多種來源

數量多

形成網絡

與四合院一體

(2)、聽配樂朗讀6-12段,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同時品味本文語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課件六)同學們聽了這段錄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確實京味十足。請幾位同學範讀“蝦米皮熬白菜,嘿!”一句,體味句中所傳達的複雜情感(滿足、欣賞,也有幾分感慨)。那麼下面再請同學們來概括一下衚衕文化的特點。(演示課件七)

文化:封閉----安土重遷

自掃門前雪

易滿足

愛看熱鬧,不愛管閒事

(3)、讀課文後三段,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戀、懷舊、傷感;知道它必將衰敗、沒落,帶有一定的批判意識)

三、討論

同學們今天學了這篇文章,對北京胡同的特點,對衚衕文化的內涵,對北京胡同與北京市民文化的關係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認識。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環境,它是那麼深刻地影響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可見,文化的形成與居住環境的聯繫多麼緊。我們要學會像作者汪曾祺這樣善於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們由此再引申開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們生活在怎樣一種居住環境中,這其中又是怎樣一種文化?(老師相機誘導,學生各抒己見,演示課件八)

問題:“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比,哪一個更封閉?(演示課件九)

參考:“大雜院中最讓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鑰匙放心地放在鄰居處,以備家人和至親的突然到來。至於日常用的油鹽醬醋,做飯時沒有了,不要緊,直接到鄰居家櫥櫃裏去拿。

社會在進步,住了四十多年大雜院的我,搬進樓房後真不適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環境。當然,這還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開門時忘記把鑰匙取下來,那您可就留神吧,須知現在的兔子也吃窩邊草了。”(作家徐城北語)

四、佈置作業:

1、課後練筆:(演示課件十)

學習《衚衕文化》的寫法,以“xx文化”爲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作文。

2、課外閱讀:

在課文以外找和“衚衕文化”有關的素材,和同學說一說,藉以印證或補充作者的觀點。可在看過的影視作品中或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找。

課外閱讀參考篇目: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汪曾祺傳》(江蘇文藝出版社)

《中國居住文化》(同濟大學出版社)

《城市季風》(東方出版社)

《文化苦旅》(知識出版社)

《老北京的小衚衕》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瞭解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2、瞭解汪曾祺及其創作語言的風格;

3、理解作者對北京胡同的感情,培養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理智取捨。

教學重點

瞭解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北京胡同的感情,培養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理智取捨。

教學方法

讀書指導法+圈點批註,即指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提取關鍵信息,然後直接在書上圈點批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先請同學們聽三首歌:《故鄉是北京》、《前門情思大碗茶》、《衚衕文化之北京的衚衕》。(播放幻燈片)

2、語言述說:

提起北京,我們都會肅然起敬,她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我們會想到天安門廣場,會想到金碧輝煌的故宮,想到雄偉的萬里長城,更會想到2008年的奧運會。可你曾想到過北京的衚衕嗎?方正的北京胡同,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北京市民,構成了獨具特色的衚衕文化,或者叫北京市民文化。但隨着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她將經受怎樣的歷史滄桑?現在,讓我們通過汪曾祺的〈〈衚衕文化〉〉一文來打開北京胡同的“視頻”吧!

二、題解與作者

1、何謂“衚衕”?(學生讀讀課後方框內容)

2、何謂“文化”?(學生查詞典)

3、汪曾祺知多少?

(幻燈片):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當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卓記事》等。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聽錄音朗讀,播放衚衕圖片。

四、研讀課文:瞭解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對北京胡同的感情,培養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理智取捨。

(一)、採用讀書指導法和圈點批註法,解決下列問題。

1、第1—4段是第一部分,寫北京胡同的特點。請提取關鍵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的四個特點。

——明確:

1、形狀——正(1段)

2、名字——俗(2段)

3、數量——多(3段)

4、環境——靜(4段)

2、第5—12段是第二部分,寫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徵。請提取關鍵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四個特徵。

——明確:

1、封閉文化——居住“安土重遷”;交際“獨門獨院”(6、7段)

2、知足文化——“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8段)

3、閒適文化——“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閒事”(9段)

4、隱忍文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10、11、12段)

3、第13—15段是第三部分,寫北京胡同文化的沒落。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沒落有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複雜紛繁

1、佩服與調侃,有反思:“睡不着眯着”這話太精彩了!……真有你的!

2、傷感與無奈,有眷戀: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3、理解與超脫,有豁達:再見吧,衚衕。

(二)、教師歸納板書:

衚衕文化

衚衕的特點形狀——正

名字——俗

數量——多

環境——靜

衚衕文化的特徵封閉文化——居住“安土重遷”;交際“獨門獨院”

知足文化——“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閒適文化——“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閒事”

隱忍文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衚衕的沒落佩服與調侃,有反思;

傷感與無奈,有眷戀;

理解與超脫,有豁達。

五、理解語言特色

(一)、完成課後“練習二”

1.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所以有蝦米皮熬白菜,他們已經很滿足了,感嘆詞“嘿!”表現了他們心滿意足的良好感覺。

2.北京人“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就是對他們這樣能“忍”的文化根性的最好註解。“北京人,真有你的!”表現了作者對北京人這樣的個性的調侃,既有佩服也有嘲諷的意味。

3.化古人意境,描寫衚衕衰敗頹唐的景象,滿懷懷舊、感傷、無可奈何之情。

(二)、歸納語言特色:

語文別緻,既平白、樸實、口語化強,又典雅雜糅,富有表現力。

六、拓展,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價值作出正確的判斷

思考:“商經濟大潮對衚衕文化的衝擊”是這一文化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你如何看

待商品經濟對傳統文化的衝擊?

七、總結

八、作業

《綠色通道》中的練習。

《老北京的小衚衕》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衚衕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特點。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3、德育目標:積累民居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

二、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四、過程和方法:

速讀、朗讀,感悟、討論。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建築,是石刻的史書,是凝固的音樂,它無聲地傳達着各種思想。走進一座座建築,你會陡然覺得這空間依然存在着先人們的靈魂和他們的鮮明個性。今天,我們就到北京,看看那裏的建築----衚衕,看它折射出怎樣的靈魂。出示課題分析課文前,檢查預習情況(字詞及作者)

2、檢查預習:52頁(寫一寫用一用)

(1)字詞音義:薪驚閨噌安土重遷檁塌醃庠摞逆來順受衰敗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悵望低徊

(2)作者簡介: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他長期生活在北京,對北京的掌故,北京人的思想行爲了如指掌,這篇《衚衕文化》是爲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言,比較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的創作個性,他的小說代表作有《受戒》、《大淖(nào)紀事》等,他的小說具有一種散文美,以樸素的文筆,書寫生活的詩意、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

3、題目解說a關於衚衕(hútòng )。北京胡同的歷史淵源,衚衕的別名、

b關於文化(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衚衕能不能稱爲一種文化? 物質型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

心理型的:衚衕里人的生活

讀課文1、5兩段,思考爲什麼作者筆下的衚衕文化是心理型的?(答案在文中標出)第一段最後一句,第五段三,四兩句。

總結:作者筆下,衚衕就是衚衕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下面,我們就跟隨汪曾祺先生坐上北京的人力車,到衚衕去看看。出示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