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一上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1

教學內容

《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徵、生活習性。閱讀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味到濃厚的文學色彩,從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理解、體味說明文的情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能力目標“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感受文藝性說明文語言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掃除字詞障礙,整體感知概括文章內容。

教學時間:2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可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並製作相應的課件,製作有關昆蟲特別是蟈蟈的外形,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學生注意本課的語言積累,並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學生猜謎:(課件展示)謎一:

天熱爬上樹梢,總愛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說知道知道。

(蟬)

謎二:

綠袍元帥青頭將,封王賜爵不關餉。相逢總愛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門亮。

(蟈蟈)

大家說說,你是根據什麼把謎底給猜出來的呢?(引導得出結論:根據謎語中講的特點以及自己平時的觀察)對,介紹事物,必須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今天,我們來學習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綠色蟈蟈》,看看他是如何發現蟈蟈特點的,他又是如何來介紹蟈蟈這些特點的。

2、板書課題:綠色蟈蟈(法)法布爾

3、觀察蟈蟈圖片。

4、提問:誰願意把自己蒐集到的關於作者法布爾的情況和大家進行交流?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亨利.法布爾(1823—1915)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法布爾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昆蟲記》是法布爾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爲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鉅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爲生存而鬥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爲“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文學界尊稱他爲“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昆蟲記》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他被譽爲“昆蟲詩人”,我國也翻譯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5、檢查預習:課後生字詞。

擾亂哀鳴狩獵哀號喧囂沉寂

(mì)(cuàn)(jiéluè)(kù)(gōu)(yīnyǎ)(fēn)(zhōng)(wōjǜ)(zhuó)

靜謐篡奪劫掠酷愛弱肉強食篝火喑啞氣氛螽斯萵苣啄(qián)(shǔn)(huì)(kuī)(tú)(tu)鉗子吮取喙盔甲屠夫唾液

二、整體感知

1、精讀文段,走近綠色蟈蟈。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快速閱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聲音特徵、外表特徵、習性)

2、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外表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教師明確速讀方法:找中心句,抓關鍵詞。

板書:特徵:漂亮、嫩綠、苗條、勻稱

習性:叫聲---柔和,食性---蟬

三、小結:

蟈蟈的生活習性------聲音、食性、共居情況。

四、課堂練習:

1、根據拼音寫漢字。

更勝一chóu()靜mì()喧xiāo()lvè()奪夜色cāng()máng()

2、請將橫線處的文字替換成成語

a.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吃掉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自語。()

b、異常有力而又高又大的東西常常成了綠色蟈蟈進攻的目標。()

c、蟬則驚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飛起逃竄。()

d、它們對這道菜吃得特別有興趣。()

五、作業:

1、抄寫本課字詞。

2、熟讀本文。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

找到文中你認爲優美的語句,並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1、“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

明確:用擬人手法寫蟈蟈,流露出濃厚熾熱的喜愛之情。

2、“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明確:用優美的語言刻畫出蟈蟈可愛的樣子。

3、“關於食物,我遇到了餵養螽斯時同樣的麻煩。”

明確:“麻煩”一詞表現出作者對蟈蟈悉心照料不怕麻煩的態度。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親切自然。

4、“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後閉着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明確:“我用蟬來餵養它們。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二、品味語言

①找出作者在文中對蟈蟈的不同稱呼。

②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這些稱呼?

狂熱的狩獵者

夜晚的藝術家、歌手

進攻者

我籠裏的囚犯

蟬的屠夫

蟈蟈稱呼的變化:

夜間捕蟬的蟈蟈——狂熱的狩獵者

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

入籠餵養的蟈蟈——我籠裏的囚犯

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

作用:

運用擬人的手法使文章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深刻的印象。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深刻的印象,更能表達

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三、主題:

這篇科學小品文,妙趣橫生。作者觀察細緻,文筆細膩生動,文中的蟈蟈活靈活現,令人喜愛。從中我們體會到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對自然的陶醉與癡迷。

四、小結:

在這篇文章中,法布爾通過自己詳盡的觀察,用生動活潑的文字給我們介紹了蟈蟈這種可愛的昆蟲。

介紹了它的一些習性,如叫聲、食物習性。詳寫了食物習性,對蟈蟈的叫聲進行了略寫。教會了我們這種昆蟲的一些自然科學知識。

假如同學們對蟈蟈感興趣,還可以到圖書館或上網查找關於蟈蟈的資料。

五、課文拓展:

如果你也要寫一篇關於動物的說明文,你會怎麼寫呢?根據前面所學的文章,試着自己寫一篇有關你最喜歡的動物的文章。

六、作業:

1、完成《練習冊》和《學案》上的相關習題。

2、預習第24課。

七、板書設計:

蟈蟈——蟬(叫聲)

對比蟈蟈——鷹(捕食)突出特徵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八、教學反思: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第四單元是“人與自然”主題的第二單元,編寫的五篇課文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對本單元的教學,我們希望實現以下目標: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蒐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要注意幾個方面: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滲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體,強調綜合,以培養閱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爲主;注意結合自己所處的地域靈活處理課文內容;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課外語文實踐(包括閱讀),開展科學活動;加強語言積累,讓學生每人備一本“摘抄本”,摘抄有關優美詞句。本文出自法國的著名的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的鉅著《昆蟲記》,可謂名家名篇。教學本文,可通過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本文是一篇觀察隨筆,又是一篇優美散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擬人手法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這一點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復習鞏固,並在實踐中運用。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昆蟲記》中的其他作品。作爲七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的科技小品文,對學生增強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領悟科學精神有着很強的教育作用。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文章既有對昆蟲形象地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這種寫作形式在以前的課文中從未有過,如何讓學生正確的感悟呢?唯有讓他們走進書中,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因此,在執教《綠色蟈蟈》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體驗文本的語言特色。一上課,我就引導學生直面文本,與文本親密接觸,使學生充分了解蟈蟈習性的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文中語句充分感受其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然後再次研讀課文。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引導學生在欣賞、品悟課文語言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並在交流中體現了語文的表達特點,不是片言隻語,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課文的語言進行大段語言鋪陳敘述,從而實現課文語言向學生自身語言的內化。在語文學習中關注學生的感悟的這過程中,既訓練了學生語感,又培養了語文素養。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2

教材分析: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裏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難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學情分析:

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着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複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複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同學們,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2、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教讀

(由於學生文言文知識不夠,誦讀可能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一句一句教讀。教師教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3、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複述,爲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複述,也可以全班交流複述。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要求學生對照註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採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乃至”、“期行”等。

2、把不理解的詞句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

3、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教師導學

①以小組的形式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迴指導。

②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爲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

③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b.聯繫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c.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d.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於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嶽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簡單點評後轉入杜甫的《望嶽》)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二)朗讀詩歌

1、老師範讀《望嶽》。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三)瞭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

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嶽而望,並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杜甫《望嶽》賞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韻譯】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麼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峯,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羣山們,一覽無遺!

【賞析】

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纔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爲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爲魯,泰山之北爲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爲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爲“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爲“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裏,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爲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着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啓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爲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爲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爲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爲杜詩“當以是爲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爲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着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爲“絕唱”,並刻石爲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望嶽》同步練習

1、本詩作者是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自號“ ”,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他的詩被稱爲“ ”

2、這首詩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名作。全詩緊扣題目中的字展開,熱情讚美了泰山的氣勢和的景色。首聯寫遠望泰山,的特點;頷聯寫近望泰山、的形象;頸聯則寫凝望泰山雲氣升騰、之景;尾聯聯想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3、“齊魯青未了”以距離之遠襯托。

4、“鍾”在這裏是“ ”的意思,用一“鍾”字,將大自然,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遠望中泰山的。

5、有人評價此詩“‘割’字奇”,品析“割”這個字,指出奇在何處?

6.“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兩句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7“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與王安石的“,”和孔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8.“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體現了青年杜甫英姿勃發的情懷,讀了這千古名句之後,你有什麼感受?

答:

9.這首詩寫景很有特色,請從一個角度加以賞析。

10.填出下列相應的山名:

東嶽( )南嶽( )西嶽( )北嶽( )中嶽( )

11.解釋下列字、詞的意思:

岱宗_____齊魯_____造化_____

陰陽_____蕩胸_____會當_____

夫______青______鍾______入______

眥______凌______覽______曾______

12、下面對詩的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氣。

B.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

C.頷聯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詩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後兩句是詩人登上泰山後的感受。

13、對這首詩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的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這首詩描寫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發作者仰慕讚歎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

C.“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上句寫泰山是實寫,下句是虛寫。

14、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詩人由實望泰山而產生登臨意願,於是想象登臨泰山絕頂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詩的第二句,作者沒有用筆墨去勾勒泰山是多麼高大,而是寫泰山佔地多麼廣大以距離廣遠襯托山勢

高峻,用筆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運氣、福氣的意思,這句是說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實爲泰山的運氣。

D全詩格調高亢,尤其是七、八兩句表現了詩人勇攀高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讀來催人奮進。

【答案八】1、唐杜甫子美少陵野老詩史

2、望高大雄偉神奇秀麗峯巒連綿山色青翠神奇秀麗巍峨高大薄暮鳥歸

3、泰山之高峻連綿4、積聚、匯聚人格化神奇秀麗5、泰山就像一把碩大無比的刀一樣,切斷了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分出了山南向陽明亮,山北背陰晦暗的兩個世界,有力的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泰山的最高峯又指人生的最高峯,表達了作者堅忍不拔的性格,敢於攀登人生頂峯的偉大政治抱負和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7.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8.(1)這不僅是詩人要登上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決心攀登人生極頂的雄心壯志。

(2)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頂峯,就一定要有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不怕困難的雄心壯志。(只有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才能俯視一切,傲視羣雄。)

9.示例(1):寫景富有層次,從遠望到近望,到細望。寫出泰山的高大雄偉,神氣秀麗,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示例(2)虛實相生,“造化鍾神秀”是虛寫,“陰陽割昏曉”是實寫,寫出泰山的高大雄偉,神奇秀麗。

示例(3):烘托手法,以齊魯大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

10.泰山、衡山、華山、恆山、嵩山11.泰山;泰山北爲齊,泰山南爲魯;天地自然;

山之北爲陰,山之南爲陽;心頭滌盪,胸襟爲之開闊;應當,一定要;虛詞,無實義;

指泰山之色,青翠蒼鬱;聚集;收入眼裏,看到;眼眶;登臨,登上;俯視;通“層”

12、D

13、D(上句是虛寫,下句是實寫。)

14、C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文章語言,體會本文情節環環相扣、文筆流暢的特點。

2、學習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神態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對老師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教學重難點】

學習通過生動的人物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思路】

以“痛快”爲切入點,以“笑”和“靜”爲立足點,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了這篇課文,你感受到這是一堂怎樣的數學課?

二、分析王老師形象。

PPT顯示:這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回答格式:採用 (描寫方法、修辭),表現了一個 的老師。(1)從同學們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

(2)從同學們的“靜”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

三、PPT顯示課文語句:“可惜,從來沒有一位同學當面喊我‘王幾何’……”

思考:你認爲在與王老師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會當面喊“王幾何”嗎?

四、運用語言、心理、神態、動作、外貌等描寫方法,描寫一位自己熟悉的老師。

五、課堂小結:

請注意,我並不是要大家死板地跟我學課文、寫作文。我只是想跟大家說明一個簡單樸素的道理:生活就是語文,動筆即是作文,只要我們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做一個時時刻刻都能被愛感動的人,讓愛和歡笑充滿我們的生命,這,便是語文!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5

[自讀導言]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作者針對現實生活中很多“我”常常侷限於“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認識,提出了相反的觀點,獨闢蹊徑,很富有思辨色彩。教師應啓發學生認識到這種不拘泥於傳統的思維方式,本身就是一種特立獨行的創新思維。

自讀要求

1、根據書下注釋並利用工具書解決有關字詞問題。

2、認真讀幾遍課文,整體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

3、結合“自讀提示”和課後習題,理解下面的問題:

①文章的開頭有什麼特點?

②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③完成課後習題。

4、完成相關遷移訓練。

學習重點

1、本文的論證方式及其方法。

2、創造性思維在實際生活中的重大意義。

(解說:確定自讀要求的目的在於:一是培養學生利用工具書查閱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引導學生如何及時處理文中傳遞出的現有信息,從而克服學習中常常犯有的“捨近求遠”的毛病。而學習重點的凸現旨在誘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書並深入思考。)

[自讀程序]

1、初讀課文。

①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寫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鍥而不捨約翰

②掌握下列詞語的含義(注意加點詞的意思)。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無成

持之以恆推敲不言而喻

輕而易舉鍥而不捨

2、細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文的結構如何劃分?

②本文的開頭有什麼特點?

③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採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來證明論點?

3、熟讀課文,完成課後練習。

(解說:自讀程序分三步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在幫助解釋“推敲”一詞時可涉及到相關典故;在解釋“鍥而不捨”時可涉及到荀子的有關名言。劃分本文結構可以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謂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實戰演習”。本文中心論點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適時適度點撥。課後練習一、二應指導學生主要從文中找答案,應鼓勵學生多開闢回答途徑。遷移訓練旨在讓學生認識創造性思維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自讀點撥]

1、關於“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十九引《劉公嘉話》:“島(賈島)初赴舉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練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衝至第三節。左右擁之尹前,島具對所得詞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

2、關於“鍥而不捨”的出處:

《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3、關於本文結構:

應注意下面的兩點: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過渡作用;

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總結作用。

4、關於本文的開頭:

可從三個方面去考慮:從生活中的現象談開去;爲後面“放矢”和“樹的”;與《談骨氣》開頭的開門見山作比較。

5、關於本文的中心論點:

要點:提醒學生注意兩個段落和一道習題: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習題二。

6、關於本文的論證方法:

(1)例證法:約翰·古登貝爾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羅蘭·布歇爾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從自然科學方面設例。

(2)引證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7、關於課後習題:

(1)習題一:

第一問答案見第4自然段中的有關文字。

第二問答案見6、7、14自然段中的有關文字,可歸納爲三點:其一,積累知識;其二,活用知識;其三,發展知識。

第三問答案見第13自然段。

(2)習題二:

第一問如前所述。

第二問爲開放性題目,要鼓勵學生將理論和實踐(指觀點與材料)結合起來。

(3)習題三:

現成答案當然在段末,但應引導學生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

(解說:這裏的點拔都是粗線條的,應該說與本文寫作意圖是相吻合的:不能用所謂的正確答案來束縛學生的思維。)

[自讀思考]

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後的問題:

最後一課

一位哲學家帶着他的一羣學生漫遊世界,十年間,他們遊歷了許多國家,拜訪了許多有學問的人,現在他們回來了,個個都滿腹經綸。在進城之前,哲學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說:“十年遊歷,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現在學業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後一課吧!”

弟子們圍着哲學家坐下來,哲學家問:“現在我們坐在什麼地方?”弟子們答:“現在我們坐在曠野裏。”哲學家又問:“曠野里長着什麼?”弟子們答:“曠野里長着野草。”哲學家說:“對,曠野里長滿雜蘋,現在我想知道該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心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最後一課問的竟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

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老師,只要用鏟子剷掉就夠了。”哲學家搖搖頭。

另一個弟子接着說:“用火燒也是很好的辦法。”哲學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說:“撒上石灰就會除掉所有的雜草。”

接着講的是第四個弟子,他說:“斬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

等弟子們都講完了,哲學家站了起來,說:“課就上到這裏,你們回去以後,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雜草,一年後,我們再來相聚。”

一年後,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不再是雜草叢生,它變成了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圍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學家的到來,可是哲學家始終沒有來。

幾十年後,哲學家去世了,弟子們在整理他的言論時,私自在最後補了一章:要想除掉曠野裏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同樣,要想讓靈魂淨潔,惟一的方法就是去佔領它。

1、根據文意,在最後一段的兩處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每處4個字以內)

2、對哲學家“如何除掉這些雜草”的提問,爲什麼弟子們的回答都不正確?

3、根據上下文的提示,該怎樣正確地回答哲學家“如何正確地除掉雜草”的問題?

4、文中說原來相聚的地方已變成了一片莊稼地。它是怎樣“變成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的?

5、一年後,哲學家爲什麼始終沒有來赴約?

6、用自己的語言簡潔準確地概括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

參考答案

1、種上莊棘用美德2、無論是從表面上除去雜草,還是連根挖出雜萆,都只是暫時性的,而不能徹底永久地除掉這些雜草。3、要徹底永久地除掉這些雜草,就要把它改變成良田,種上莊稼。4、是哲學家用一年時間把荒地開墾成農田種上的穀子。5、因爲哲學家把曠野改造成農田,已用行動和事實給學生們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約作口頭回答了。6、要除掉頭腦中錯誤的、骯髒的思想,只有用正確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裝。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札記

在教學活動中,我鼓勵學生敢於“突發奇想”,敢於“標新立異”,敢於“越軌”。提倡學生走上講臺,提倡七嘴八舌,提倡異想天開,提倡大膽爭論。

在教學《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篇課文的導入時,我問:大家喜歡看小品嗎?喜歡看小品《賣車》嗎?想不想現在來一段?(學生此時已經歡呼雀躍了)接着我就用多媒體播放了小品《賣車》片段。看完之後,我問:小品中的範偉答錯了嗎?生回答說:沒答錯!我又接着問:爲什麼範偉的答案與趙本山的總是不一樣呢?生紛紛議論最終得出結論:思考的角度不同,思維方式不同,範偉的思路太狹窄了,想法也太老套。我於是引導,看來,我們只要調整一下思維方式,換一個角度,就會“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異乎尋常的答案。

這個環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正是基於這個環節,在感知完課文後,以小組爲單位以自己的方式向大家展示閱讀收穫時,有個小組的展示就很有創意,他們模仿中央10臺的“人物”欄目嗎,大膽嘗試,做了一期人物訪談活動,過了一把當主持人的“癮”。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敢想、敢說、敢做,從而點燃學生心靈中創新的火花。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反思

執教本課後,我充分感受到了現在的學生思維是如此敏捷,知識是如此豐富,表達是如此流暢……真讓人欣喜高興。欣喜高興之一,孩子們自主學習的習慣在課中充分體現了,他們拿到文本、問題後,不是簡單地在文本中找答案,而是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這隻有對問題理解透徹了,有一定深度了才能做到。欣喜高興之二,在分組學習、全班討論時,他們能那樣直率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亮明自己的主張,看得出這羣孩子已具有一定的認識水平和能力,不人云亦云。欣喜高興之三,孩子們能大膽地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而且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度。欣喜高興之四,孩子們有較強的合作意識。

覺得有些遺憾的是:鏈接生活完成得不夠理想,學生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解決辦法不止一個的事情的例子太少,說服力不夠充分。另外,對文本語言的嚴密、準確探究不夠。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表達的積極進取、熱愛生命的人生態度。

2、結合實際體驗,感悟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教學設想:

(一)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多種形式的閱讀(默讀、朗讀、品讀),在自主學習中體會作者積極進取、熱愛生命的人生態度。

(二)以生動、形象的圖片,激發學生的想象和體驗,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共同探討、感悟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進入中學生活,你的人生又翻開了新的一頁。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共同的目標。然而,人生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第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文章,將引導你體味人生、關愛人生。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第三課《生命生命》。

(說明:導語設計注意中、小學語文的銜接;並用X飽滿的語言使學生入境傳情。)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會文章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初次感知課文,教師提出默讀要求:

(1)結合文後註釋理解詞義。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指導學生學會看文後註釋,注意中、小學語文的銜接;整體感知課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學生通過投影複習、反饋文中字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再次默讀課文。品讀文章,提高讀書質量,默讀要求:

(1)在文中勾畫出你認爲寫得精彩的語句。

(2)找出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

學生交流:

1、朗讀自己勾畫的認爲寫得精彩的語句,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並試着有感情的朗讀,處理好朗讀技巧。

2、交流自己找出的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理解這些句子的含義,

並結合作者的身世,體會文章表達的積極進取、熱愛生命的人生態度。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感悟文章的優美語言和表達的思想內容。

3、齊讀課文。

(師):杏林子本人就是一個熱愛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爲生命而奮鬥的榜樣。讓我們和作者一起感受這支生命的讚歌。

在前兩次默讀、同學交流、語段理解試讀的基礎上,出聲齊讀文章,再次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從而增強對生命意識的體會和認識。

4、出示投影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應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應碌碌無爲而羞愧……”

(補充名句,激發學生情感,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感悟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1、說

(師):作者從生活中的尋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你也能從生活中的尋常小事,感悟出有關人生的認識和道理嗎?當然生命本是多姿多彩、博大豐富的,你也許有和作者不同的、作者未提到的獨特的感悟和體驗?我們先欣賞幾幅圖片,看看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

投影展示五幅圖片,教師先示範(選一幅圖):

(師):我看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有一串串深深淺淺、歪歪斜斜的腳印伸向遠方。我們想到生命是一場艱難的跋涉,那深深淺淺、歪歪斜斜的腳印正記錄着我們人生的歷程。

其餘四幅同學討論、交流,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已有的體驗,學生談了關於生命的不同認識和感受,言之有理,都應給予認可。

2、寫

通過課文、圖片、同學們的交流,結合你自己的實際體會,寫出你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

學生當場寫作,並進行全班交流,共同體驗生命內涵的豐富性。

老師也交流自己寫的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

四、結束語: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一起欣賞生命。其實欣賞生命的過程,也是在欣賞多姿多彩的自己。儘管只有短短的45分鐘時間,老師非常有幸能和同學們共度了一段難忘的生命時光。願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熱愛生命、珍惜時間,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書寫自己人生的篇章。

五、佈置作業:

以“生命”爲主題的綜合性作業:

1、查詢有關生命的形成和起源。

2、摘抄有關生命的名言、警句。

3、收集珍愛生命的名人佚事。

4、上網搜索感悟生命的精美散文。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7

(一)朗讀全文,內化情感。

1.結合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四個省略號所表達的意思,並試着說一說省略的內容。

2.如果你是課文中的“我”,你會有什麼感受?請你帶着這種感受朗讀課文。

(二)隨文練筆,加深感悟。

結合課後問題:你想對文中的母親、“我”和妹妹說點什麼?引導學生同人物對話,並寫下來。

(三)背誦語段,豐富積累。

1.按照課後要求背誦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

2.學生可在此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四)拓展延伸,推薦閱讀。

1.引進史鐵生懷念母親的有關文摘。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的落葉,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說:“沒想到這園子有這麼大。”我放下書,想,這麼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摘自史鐵生《我與地壇》

我有一個悽苦的夢……在夢裏,我絕望地哭喊,心裏怨她:“我理解你地失望,我理解你的離開,但你總要捎個信兒來呀,你不知道,我們會牽掛你,不知道我們是多麼想念你嗎?”但就連這樣的話也無從說給她,只知道她在很遠的地方,並不知道她在哪兒。這個夢一再走進我的黑夜,驅之不去。

──摘自史鐵生《有關廟的回憶》

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

──摘自史鐵生《合歡樹》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領會長媽媽這一人物形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學習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細節描寫。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朗讀法、引導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學生蒐集有關“阿長和《山海經》”的資料。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X導入

(一)導語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萬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板書標題、作者,

(二)作者介紹

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檢查預習情況

學生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駭擄悚煌急瘡疤詰問渴慕霹靂煩瑣懼憚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真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

明確: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事。

2、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爲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詳寫了爲“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分角色朗讀6—17自然段。

思考: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哈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3、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又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運用了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師:這篇課文中,你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生提出問題,師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師補充:文中描寫了長媽媽塞給“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樣描寫的?她的這一舉動寄託了她怎樣的願望?

生回答後,師明確:

文中寫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態躍然紙上。而當“我”說:“阿媽,,恭喜……”之後,“她於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裏。”欣喜之態溢於言表。作者雖然認爲這是“元旦闢頭的磨難”,但正是這“磨難”中,寄託着長媽媽怎樣善良真誠的願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爲並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裏”。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儀式中,特別傳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長的惶急情景,這裏只有動作和神情,動作先是“將我按住”,再是“搖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時真是無聲勝有聲,有豐富的潛臺詞,你設想一下,阿長心裏最想說什麼?

六、課堂總結

1、學生談收穫。

2、教師結束語:魯迅筆下的長媽媽,她雖然多事饒舌,有些令人厭煩的規矩,但她真誠、善良淳樸、關心孩子,儘自己的可能幫助孩子,這樣的人,怎能不讓魯迅深深地懷念呢?

七、佈置作業《導與學》

八、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事情:喜歡切切察察睡覺擺“大”字懂得許多規矩講“長毛”的故事買《山海經》

形象特徵:饒舌多事不拘小節迷信但真誠、善良無知淳樸關心愛護、熱情善良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爲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爲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衝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後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並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爲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說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着""十分嚴厲""堅定的說""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說""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着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着喊了起來""心裏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爲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敘"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裏,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爲甚麼呢?因爲"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說"。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爲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麼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誇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着牆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爲什麼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說: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說什麼,可是,他沒有說"。奶奶是長輩,說話還有顧忌,因爲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爲人,左右爲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爲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爲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說,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裏,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捨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下面是一篇20xx年初一上學期語文教案設計,歡迎各位老師和學生參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的懷念》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三組中的第三篇課文,屬略讀課文。

人間自有真情在,本組課文的字裏行間涌動着人間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一個“情”字,貫穿本組課文的始終,四篇課文就是四首美好情感的讚歌。本組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想溝通。它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基礎上,提出的新要求。

(二)教材的特點

《秋天的懷念》這篇略讀課文是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史鐵生寫的,主要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的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本課語言通俗易懂,內容豐富,感情真摯,無論是從能力還是情感上,都是學生學習的一片優秀課文。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有兩點:一是讓學生受到偉大母親的薰陶感染,接受一次“愛”的教育;二是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

(三)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的內容,領會樸實的語句中蘊含着的豐富的情感。

(四)教學難點

作者是怎樣通過小事來表達對母親的一片深情的。

以上重點和難點要在教學中重點訓練,加以突破。

二、教學目標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確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本課的5個生字,熟讀生詞。

2、能力目標:(1)通過各種讀書方法,最終達到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通過讀課文,讀懂課文,受到偉大母親的薰陶感染,感受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制定本篇課文的依據是:第一,根據小學語文大綱對高年級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閱讀教學中的要求: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有一定內涵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並有自己的見解,能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並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二、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小學語文教材教法以及學生自身的素質,在教學中安排了好幾種學習方法,並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以閱讀提示爲引子,使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通過讀書、思考、討論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這篇20xx年初一上學期語文教案設計就爲大家分享到這裏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敘戶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鬆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徵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爲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佔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麼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學習本文的感受,題目自擬,課下交流。

爲大家整理了初一上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

寫好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因此,各位老師要特別重視,爲了能夠很好的幫助各位老師備課,特別準備了這篇初一上冊第一單元語文教案以供參考!

教材分析:

《紙船》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爲題,託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髮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道德、情感、價值觀目標: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爲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裏交流。閱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閱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着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着地疊着一隻只紙船,然後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隻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託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二、初讀詩歌,指導朗讀

①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爲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遊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託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並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麼內容?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10

教學目的:

1、閱讀課文,通過聯想和想像解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探究並理解文中“大海”與“山”的象徵意義。

3、學習朗讀技巧,能正確處理重音和停頓,並能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抓住“只要翻過……看見大海”一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由朗讀。

2、 想像文章描寫了怎樣的一組畫面?跟同學相互交流一下。

想像這組畫面時要注意少年當時所面臨的情境:一是他走在青草溼氣籠罩的崎嶇山道上;二是他已經非常疲憊了,呼呼地喘着粗氣,臉上、背上滾滿了汗珠,可他面臨的依然是不見終點的長長的山道;三是海鷗的出現,給了少年以信心、勇氣和希然,使得他繼續沿着山道緩緩爬去……

3、 與同桌討論一下這組畫面是通過哪句話連接起來的?這句話的作用如何?

明確:這句話在文中反覆出現了六次,從立意上看,它表現了文章的主旨——只要滿懷堅定不移的信念,就能戰勝困難與自我,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從結構上看,它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從刻畫人物上看,它表現了少年堅定執著的性格。從語言表達上看,它運用了反覆的修辭格,一唱三嘆,蕩氣迴腸。

學生自由討論,不要求學生完整地答出每一點,只要能通過集體的智慧總結出以上幾點即可。

學情預測:這句話對於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學生恐怕難以想到,需要教師相機提示點撥。

二、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1、 全班分爲若干小組,小組內一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如下問題:

①“大海”、“山巒”、“海鷗”具有怎樣深刻的含義?

②我們每人的心中也有這樣的大海嗎?我們該如何去尋找我們自己心中的大海?

2、 小組討論,推薦代表,全班交流。

第一個問題是引導學生探究“大海” 、“山巒”、“海鷗”的象徵意義。學生通過討論應明確:濤聲迴盪的大海已不是自兢界中的海洋,而是一種理想的象徵;連綿起伏的山巒也不是自然界的山脈,而是通往理想的一道道壕溝,一個個關卡;而“海鷗”也不是自然界的小鳥,而是希望的使者,幸福的嚮導。

第二個問題是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經歷去思考文章的象徵意義,使學生的思維由文本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去,用從文本中獲得的啓示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學情預測:學生可能會圍繞“考上好學校”、“成爲名人”、“將來有一份好職業”、“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等方面來談,教師不宜隨便否定學生的答案,應引導學生思考:一個人只要有着遠大的理想,有堅定的信念,就能克服千難萬險,戰勝彷徨與動搖,堅持不懈地攀登通往理想世界的高峯。

第二課時

三、精讀課文,訓練朗讀

1、 教師範讀或播放課文錄音。

2、 教師指導學生學會設計朗讀方案。

3、 學生結合練習二和練習三,自己設計朗讀方案。

小組內可分工合作,一人設計幾段,完成對全篇課文的朗讀設計。

4、 根據各自設計的朗讀方案,小組內朗讀。

讀的同時,互評互改,推選讀得最好的同學準備參加全班的朗讀評比。

四.朗讀課文,選評最佳。

1、 由各小組推薦代表進行朗讀。

2、 師生共同評議,評出朗讀效果最好的同學,進行表揚。

3、 全班朗讀,要求準確流暢、有感情。

五.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四,進行拓展與比較閱讀。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11

一、目標導引:

1、藉助註釋和詞典讀懂這篇課文,熟讀成誦。

2、瞭解文章記敘的內容,體會作者純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視小爲大的童趣。

3、認識觀察、聯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間的關係,從而指導自己的作文實踐。

二、自主預習:

1、閱讀《幼時記趣》課下注釋(1),瞭解作家作品。

2、朗讀課文,注意節奏停頓,並且給易錯字標清字音。

稚( )藐( ) 項爲之強( ) 怡( )然 唳 ( ) 凹凸( ) 壑( ) 龐( ) 哈蟆( )

3、對照註釋並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圍繞着污物外之趣記敘了哪幾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總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話歸納本文的內容。

4、本文在結構上和語言上有何特點?試從文中舉例說明其特點。

四、導撥提煉:

1、朗讀(學生評價、比賽、老師指導)

2、討論並明確文言文詞語的特點。

有些句中詞語的順序與現代文有所不同,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必須適當變動,以符合現代漢語規範。可以用幾個詞簡言之:

補——增補適當的內容。如:

調——調換詞語的位置。如:

連——連成符合現代漢語規範的一句話

3、自主試翻譯課文的第1——4段,小組交流並指出翻譯中的問題,集體訂正。

(注意“釋”、“補” 、“調”、“連”的具體運用)

強調以下幾個句子。

(1)、 補 使與臺齊 實爲“使之與臺齊”。

(2)、 以……爲…… 把……當作……

(3)、見二蟲鬥草間 見二蟲鬥於草間 原句省略了“於”字

驅之別院 驅之於別院

(4)、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爲……所…… 表被動

五、反饋提煉:

1、積累成語

從文中概括出三個成語,並解釋

3、翻譯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②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③神遊其中,怡然自樂

④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六、檢測反饋:

你在童年時有類似之趣嗎? 你認爲總樣才能成爲一個有情趣的人? 學習本文,你獲得哪些啓示?

七、教後記: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12

目標:

1、結合課文學習理解詞語:酸澀、慷慨陳詞、屈辱等。

2、理解“教室裏自然爆發出一片笑聲,但笑過之後,每個學生的心頭都飄起一股酸澀的感情,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等含義深刻的句子。

3、把握文章的主題,體會師生之間濃濃的情誼。

重點:瞭解劉老師是一位溫柔善教,熱愛學生的好老師,體會濃濃的師生情。

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具:多媒體課件

時間:一課時

過程:

一、啓發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一段話,指名讀。

2、師:這段話中的“蘇老師”指的是我國著名作家:蘇叔陽。他曾經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河北北京師範學院、北京中醫學院。這是他的一位學生回憶蘇老師爲他們授課時的風采。蘇老師上的“黨史”課之所以吸引人,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與他的老師——教歷史課的劉老師分不開的。

3、揭示課題,板書

二、學習第一節

1、課文開頭告訴我們什麼?自由讀,交流

2、針對這一節,提問

三、學習2-5節

1、作者從小到大,有很多老師教過他,在他看來,劉老師的教學有些什麼特點呢?

默讀第5節,思考,交流。(學生答得好,答得不好)

板書:動作、神態、語言;與衆不同

指導朗讀

2、過渡:劉老師教的是歷史課,在很多人的眼中,歷史是比較枯燥的。劉老師上的歷史課吸引作者的有哪些?

從第四節中找到相關語句,理解“慷慨陳詞”、“哽咽”等詞義。

後來,作者能考入大學歷史系,包括他自己在給學生們講“黨史”吸引學生,這都是與劉老師有很大的關係。

板書:吸引人

3、全文從頭到尾都是在寫劉老師,其中第2、3節是從人物的外貌、一個動作具體展開描寫的。

與同桌一起找找相關語句,讀一讀,說說從中能看出什麼?

板書:忠厚,幽默,敬業

4、課文不但寫了劉老師,還寫了“我們”

出示句子,齊讀,分析

文中對於“我們”的側面描寫,是爲了說明什麼?

板書:尊敬

5、剛纔我們從四個方面對劉老師進行了分析,你對那個內容印象最深呢?找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讀一讀,試着背一背。

四、學習第6節

1、正因爲劉老師是這樣一位好老師,所以作者在幾十年後還會——(深深地、深深地思念着)

2、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句,但包含着學生對老師的崇高的敬意和無盡的思念。同時又與簡潔的開頭相呼應。

過渡:的確,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離不開師長的引導,就象花兒離不開園丁的栽培一樣。一位好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文中的劉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好老師。

五、讀寫結合

剛纔我們抓住四個方面對劉老師進行了分析,接下來請同學們模仿這種方法,對某個人物進行描寫。(根據時間,也可抓住一方面描寫)

(參考內容:xx老師教我們課。奶奶是位慈祥的老人。┄┄)

板書:

35、我的老師

劉老師教我們歷史課

忠厚、幽默、敬業與衆不同尊敬吸引人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注音,積累文言詞彙,理解詞義。

2、掌握實、虛詞,譯全文;學習詳略得當的寫法。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積累文言詞彙,理解詞義、句義。

三、教學難點:

1、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與傳神。

2、背誦全文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賣油翁》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歸田錄》,這是歐陽修所著的別集,共153卷,附錄5卷。《歸田錄》是其中的一卷。宋英宗治平四年 (1067年)歐陽修再次遭飛語中傷,自請外任,這一卷是在出知亳州時作的。他在《歸田錄》序裏說:“歸田錄者,錄以備閒居之覽也。”是一部筆記小說。歐陽修(100-1072)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諡號文忠。是文壇詩新運動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堯諮 自矜 家圃 睨之

頷之 酌油 杓 瀝

2、熟讀課文。

3、查字典、看註釋試翻譯課文。

【學生活動:識記字詞,朗讀課文,翻譯課文。】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頓。

2、請幾個同學翻譯課文,講清重點詞語的含義。

第一自然段:以此:因此.嘗:曾經.而:表順接,可不譯.其:指代陳堯諮.十中八,九:十箭射中八,九箭.

翻譯:康肅公陳堯諮擅長射箭,當時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憑這點本領自我炫耀。他曾經在自家的場地上射箭,有個賣油的老頭放下擔子站在那兒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沒有離開,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微微地點點頭。

第二自然段

爾安敢:爾:,你,乃:於是。以錢覆其口:以,用.其:指葫蘆。

而錢不溼:而:但是。因曰:因:,於是。

翻譯:陳堯諮質問道:“你也懂得射箭嗎 我的射技不是很出色嗎?”賣油的老頭說:“沒有什麼,只不過手熟罷了。”陳堯諮怒氣衝衝地說:“你怎麼敢小看我的射技!”老頭說:“憑我酌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於是拿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個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勺子 把油注入葫蘆,油從錢孔灌進去,可是錢不沾溼。於是說:“我也沒有什麼,只不過是手熟罷了。”陳堯諮只好笑着打發他走了。

3.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什麼?

【學生活動:朗讀課文,翻譯課文,討論、交流、展示。】

四、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討論並歸納:

1、故事發生的地點、人物和背景。

地點:陳堯諮家的空場子上.

人物:陳堯諮和賣油翁.

背景:陳堯諮善射,“當世無雙”因而“自矜”。

2、本文在敘事過程中是如何安排詳略,突出主題的?

3、本文給人什麼啓示?

【學生活動:複述故事、討論交流。】

五、課堂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

六、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二)

2、背誦全文。

《賣油翁》閱讀練習及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10分)

陳康肅公堯諮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構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8、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2分)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

②以錢覆其口 ________

9、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吾射不亦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康肅笑而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兩個人物各有什麼特點?請分別指出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參考答案:

8、①斜着眼看。 ②蓋。

9、①我射箭的本領不也是很精湛嗎?

②陳堯諮笑着將他打發走了。

10、提示:陳堯諮因“善射”而“自矜”,瞭解了賣油翁啓發的謙和。賣油翁不因有長處而驕傲自滿。

第二篇:

8、《賣油翁》的作者是____朝的_______。(2分)

9、解釋加點字詞(2分)

①有賣油翁釋擔而立( )②但微頷之( )

10、翻譯句子(2分)

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通過陳堯諮善射、賣油翁酌油入葫蘆告訴我們________的道理。(2分)

參考答案:

8、宋 歐陽修

9、放 點頭

10、陳堯諮氣憤地說:“你怎麼敢看輕我射箭(的本領)!

11、熟能生巧

《賣油翁》教學反思

衆所周知,《賣油翁》這個文言故事告訴人們一個“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麼長處也沒驕傲自滿的必要。但是,在接下來分析課文的過程中,同學們卻沒有按照我的教學思路走。有的同學對於課文當中賣油翁“睨之,久而不去” 這一句頗有微詞,因爲它的解釋是:斜着眼睛看,久久不走過去,那賣油翁這樣斜着眼睛看是否有不禮貌的表現呢?如果是不禮貌,按照老師對課文主題的總結,怎麼向他學習謙虛的精神呢?還有的同學認爲陳堯諮射箭的命中率百分之八,九十,這樣的命中率應該算很高,他的驕傲是應該的。

開始,同學們的疑問使我一時不知道如何作答。在我與學生一番爭論過後,我對學生進行了這樣的引導:我的做法也許會和賣油翁一樣,因爲前面寫到陳堯諮射箭的命中率也就八,九成,就到處炫耀。所以這裏賣油翁的做法,並不僅僅是針對陳堯諮的射箭技術,更重要的是針對陳堯諮的態度。這樣斜着眼睛看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至於陳堯諮,他應該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畢竟他的技術還沒有達到最精湛的程度。

雖然學生們對於我的最終解釋比較贊同,但學生在本課上的表現依舊引起了我的震撼:他們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其實,真正有血有肉的答案,應該是學生自己探討出來的,真正有血有肉的課堂,也不應該按照教科書循規蹈矩的進行。爲了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教師給予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更需要教師具有開放課堂、駕馭課堂的理念與能力。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寫的一篇懷念母親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筆觸回憶了母親在自己雙腿癱瘓後的幾件平常小事,由一個個平凡的細節爲讀者詮釋了母愛的內涵。課文是作家對母親的追憶與懷念,更是一篇充滿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課文語言平實含蓄,情感真摯細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等。本課教學貫徹“以讀爲本”,綜合運用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力圖體現“在速讀中整體感知,在品讀中感悟感動”的特色。

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從中感悟蘊含在字裏行間的那份毫不張揚的母愛,引發學生對生活態度的積極思考,關注對“好好兒活”意義的探尋。學生對於這一人文內涵的領悟,必須要與工具性相統一,在識記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中,加以實現。爲此,教學中設計的生字學習、初讀感悟、理清脈絡、研讀細節、資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導學生憑藉語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愛的薰染,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

2.引導學生梳理文章脈絡,初步領悟文章表達特色,潛心會文,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深沉無私的母愛和所蘊含的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精神。

三、教學準備

1.查閱作家史鐵生的資料;熟讀課文。

2.製作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題解題,披情入文。

簡介寫作背景,指導學生朗讀課題,突出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二)快速讀文,初步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達到文通字順。

(三)揣摩字詞,走近人物。

1.學習生字“癱”與“瘓”,由字至詞,將“癱瘓”與史鐵生內心的痛苦聯繫起來。

2.學習生字“憔”與“悴”,由字至詞,將“憔悴”與母親內心的痛苦聯繫起來。

3.“憔悴”的母親面對“癱瘓”的兒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請學生在瀏覽課文的基礎上概括。

(四)研讀文本,感受形象。

1.結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樣的兒子,怎樣的母親?

2.研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通過“暴怒無常”“砸”“摔”“捶”等體會史鐵生的痛苦與絕望;指導朗讀,體會史鐵生的內心。

3.研讀關於母親的描寫,從“躲”“忍”“擋”等細節描寫體會母愛的無私與深沉;指導朗讀,進一步感受母親的平凡、堅強、寬容和無私。

(五)昇華情感,感悟人生。

1.母親爲什麼如此急切地想帶兒子去看菊花?引發學生對“好好兒活”的思考。

2.“好好兒活”是怎樣的活?結合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深刻領悟。

3.引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組委會”爲史鐵生撰寫的頒獎詞,深化對“好好兒活”的理解。

初一上冊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1、認識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戰前必須做好政準備——取信於民的道理,在作指揮上,必須重視士氣、詳察敵情、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善於掌握有利戰機。

2、瞭解作者及《左傳》的有關常識

3、掌握文中重點實虛詞的含義及用法

4、瞭解本文以“論戰”爲中心,裁剪得當的寫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及要求:

1、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語:古今中外,軍事家縱橫捭闔、層出不窮,從創作《孫子兵法》的孫武到編著《孫臏兵法》的孫臏,從“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的曹操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亮,從“不世出”的拿破崙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漫步從頭越”的毛澤東……這些名字,我們耳熟能詳,可今天,我們要走進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劌,他不是國君,卻創造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他不是軍中大將,卻有着主動請纓親臨沙場智慧的風範,他無愧於“平民軍事家”的稱號。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瞭解背景

春秋初期,齊襄公政令無常,他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分別逃到魯國和莒國,齊襄公被殺後,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取王位,他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公子糾也在魯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搶奪王位,但被齊桓公打敗。魯莊公十年,齊桓公藉口魯國曾幫助過公子糾,舉兵攻魯,弱小的魯國在長勺打敗了入侵的齊國。

相傳魯國史官左丘明在《左傳》中解釋了《春秋》記載的這次著名的“長勺之戰”。下面我們瞭解《左傳》。

2、關於《左傳》

《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3、給出重點字詞,引導學生自讀理解課文。

(1)、重點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劌謀間帛轍竭靡

(2)、重點詞解釋:

齊師伐我——軍隊;又何間焉——參與;

肉食者鄙——鄙陋。這裏指目光短淺;衣食所安——養;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犧牲玉帛——指豬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小大之獄——案件;

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戰——可以憑藉;

公將鼓之——擊鼓;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彼竭我盈——充滿,這裏指士氣正旺盛;故克之——戰勝。

(3)重點句式及詞語:

1、判斷句式:

①忠之屬也。

②夫戰,勇氣也。

③夫大國,難測也。

(4)、古今異義的實詞:

古義今義

間:參與隔開,不連接

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爲正義事業而捨棄生命

獄:案件監獄

可以:兩個詞,意爲“可以憑藉”一個詞,表示可能或許可

(5)、重點句翻譯: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何以戰?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8、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5、整體感知

文章以時間先後爲順序,記錄了曹劌與魯莊公在戰前、戰中、戰後有關戰爭問題的討論,即:

第一段:戰前(論戰前的準備)

第二段:戰中(敘戰爭的過程)

第三段:戰後(論戰生的原因)

三:學生再讀課文

四:佈置作業:查找關於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瞭解本文以“論戰”爲中心,裁剪得當的寫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1、長勺之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2、主要內容

第一段:戰前(論戰前的準備)

第二段:戰中(敘戰爭的過程)

第三段:戰後(論戰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釋疑難

師: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薦兩個同學來分別扮演魯莊公和曹劌,將文中人物的對話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演一場課本劇。

(學生推薦了三名女同學分別扮演同鄉人、魯莊公和曹劌。)

師:這講臺既是魯莊公的王宮,又是戰鬥時所乘的戰車。這場課本劇分三個片斷:請問——參戰——釋疑,每個片斷我先說幾句旁白,你們就開始演。

(三名學生開始表演,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師:請同學們評一評這兩位同學的表演。

學生老師共同評論。

教師設置問題提問:

1、弱小的魯國爲什麼呢取得戰鬥的勝利?

(學生討論,教師巡迴)

學生回答

(1)戰爭前做好準備

(2)戰爭中捉住時機

2、針對學生的第(1)個答案,師問:在戰前,魯莊公針對曹劌的“何以戰”提出了幾個條件?

學生回答:三個(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師問:曹劌認同哪一個條件?曹劌爲什麼僅憑魯莊公提出的第三個條件,就肯定能與齊軍作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魯莊公按照實情斷案,這是忠於職守,爲民辦實事,能夠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擁護。春秋時各國遇到大型戰爭時,僅憑常規部隊是不夠的,還必須大量地從老百姓中徵兵,如果老百姓不擁護君主,他們就不會跟隨君主去賣命的,正所謂:“君爲舟也,民爲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曹劌深知這點。

板書:戰前——取信於民

師問:如果你是魯國的子民,你會去打仗嗎?

學生回答:願意

師說:看來,魯莊公的取信於民收到了效果。

3、針對學生的第(2)個答案,師說:那好,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到戰國戰場,看一看仗是怎麼打的?

師問:曹劌爲什麼要等到“齊人三鼓”後才讓魯莊公擊鼓進軍?我們能不能從文中找出解釋的文字?

(學生閱讀文章,從第三段中找到了對應的解釋文字,並大聲讀了出來。)

師:這表現了曹劌善於捕捉戰機,他在戰中捕捉到哪兩個戰機?同學們能不能用文中詞語概括出來?

學生:曹劌抓住了“彼竭我贏”之時進行進攻,抓住“轍亂旗靡”之時進行追擊,可以看出曹劌謹慎小心,深謀遠慮。

(教師板書:戰中——捕捉戰機,戰後——分析勝因)

4、分析曹劌的形象

(緊承上面分析)師說:很好,說出了曹劌是一個謹慎小心,深謀遠慮的人,除了這些,你認爲曹劌還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愛國,有膽有識,非凡的戰略思想,卓越的軍事才能。等等,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圓其說。

5、分析魯莊公的形象

學生甲回答:善於用人,善於納諫,是個明君。

學生乙回答:昏君,身爲君王卻不懂得打仗。

學生丙回答:是個明君,雖不懂打仗,但他能爲老百姓辦實事,忠於職守。

教師小結: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他把戰爭的勝利時候先寄託在實行“小惠”上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他急切迎戰,說明他軍事上無知。但是他善於用人,善於納諫,說明他與昏君還是有區別。

6、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曹劌,魯莊公,現在如果你們是左丘明,也寫一篇關於長勺之戰的文章,你們會怎麼寫?師引導。

生:寫戰爭場面。

師:那本文是怎麼寫的?

生;主要寫論戰。

師:抓住了文題,強調論字。作者爲什麼這麼寫?

生:不語。

師:本文的主角是誰?

生:曹劌。

師:看黑板。曹劌有哪些特點?

生:謹慎小心,深謀遠慮等等。

師:看來這麼寫是有意突出曹劌的嗎/

生:是。

三、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四、佈置作業

請學生髮揮想象,結合課文第二段,詳寫戰鬥過程。

教學反思:

我開的公開課是本文的第二課時。

在這一課時裏,我嘗試了“學生問題教學法”。問題本應學生自己提出來,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還是保守的自己提出來,所以,課還是略顯傳統。但在學生回答時,例如圍繞曹劌、魯莊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對學生的質疑、回答進行了肯定,然後引導他們從文中找依據來爭論,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閱讀體驗,同時又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這節課的教學,我有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面對學生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我的引導有時略顯生硬。有時會將學生硬拽到自己預設的軌道上來的感覺。當課堂生成與教學預設不一致時,教師隨機應變,相機點撥,順勢引導的功夫,我是要千錘百煉,不斷提高的。

總之,不管是成功,還是不足,這節課給我的收穫太大了,有自信,有啓發,有冷靜的審視,有更多的思考,它將使我在語文教學藝術的探索之路上饒有興趣地走下去。

《曹劌論戰》知識點歸類複習

【注音】

曹劌( )又何間( )焉肉食者鄙( )

犧牲玉帛( )小信未孚( )登軾( )而望之

吾視其轍( )亂夫( )戰,勇氣也望其旗靡( )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古今異義詞】

齊師伐我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雖不能察,必以情。

小大之獄。

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再而衰。

【詞類活用】

一鼓作氣,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解詞】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 )焉?

2.劌曰:“肉食者鄙( ),未能遠謀。

3.衣食所安( ),弗( )敢專( )也。

4.小惠未徧( ),民弗從也。”[通假字]

5.犧牲( )玉帛( ),弗敢加( )也,必以信( )。

6.小信未孚( ),神弗福( )也。

7.小大之獄( ),雖( )不能察( ),必以情( )。

8.忠( )之屬也。

9.公將鼓( )之。

10.齊師敗績( )。公將馳( )之。

11.遂逐( )齊師。

12.既克( ),公問其故( )。

13.一鼓作( )氣,再( )而衰,三而竭。

14.彼竭我盈( ),故克之。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故逐之。”

【譯句】

1.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