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古代詩詞五首教案

七年級語文古代詩詞五首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教學目的

七年級語文古代詩詞五首教案

1.理解五首詩詞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3.學習一點詩詞的韻律知識。

教學要求

1.在理解語句的基礎上,適當結合作者寫作時的生活背景,領會其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引導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發揮想象,進行再創作。

教學重點

理解《春夜喜雨》《如夢令》《西江月》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教學難點

1.《春夜喜雨》“喜”在哪裏。

(杜甫的五言律詩《春夜喜雨》歷來受到人們的讚賞,它抒寫了一場春雨激發出來的喜悅,寄託着杜甫希望普濟天下的博大胸懷。

《春夜喜雨》這一詩題,感情色彩很濃,其中三個字表景物,一個字表感情。寫好春夜雨景是基礎,寫出“喜”是關鍵。

首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一聯直接寫了“春”、“雨”兩個字。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時。春天,是萬物萌發生機的季節,需要雨水的滋潤。正當這個時候,雨就來了,這不是“知時節”嗎?面對着這場及時雨,詩人的心裏欣喜極了。

頷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一聯直接寫聽覺。這場夜雨是隨着風悄悄地來到人間的,它輕輕地不聲不響地滋潤着萬物,詩人的心裏對它充滿欣喜與敬佩的心情。

頸聯“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這一聯寫的是雨夜的環境。這時原野、路徑、雲塊雖然是一片漆黑,惟有江上的船隻卻仍然燈火通明。它象徵詩人心頭升起的希望,前途一片光明。這裏寫的是詩人的視覺,也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喜悅。

尾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這一聯寫第二天早上詩人看到仍在帶雨的花朵,想到萬紫千紅的鮮花開遍錦宮城,詩人的心花隨同春花一起開放了。

《春夜喜雨》,除詩題外,全詩不着一“喜”字,而“喜”自見,處處流露出詩人對春雨產生的喜悅情懷。這首詩主題深刻,語言優美,借景抒情,詩意濃郁,故千百年來爲人們讚譽,傳誦不已。

2.《春夜喜雨》是怎樣運用擬人的手法的?

(作者讚美春雨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春雨這個本來沒有知覺的事物,寫得它好像也深通人性,知道人們需要它的時候,它就來了。它夜間悄悄地來到,哺育着禾苗,不願讓人們知道。做了好事,並不居功。這樣,不僅寫出了春雨的美好特徵,也寫出了它的美好品格。“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這裏是悄悄的意思。一個“潛”字,一個“細”字,把春雨的特點形容得惟妙惟肖。它和夏天的大雷暴雨不同,雷暴雨來時,雷鳴電閃,嘩嘩一陣,有時甚至雷聲大,雨點小,大呼隆一陣。這裏寫的是春天的牛毛細雨,夜間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隨風飄來,用這兩個字來形容,很準確,也很形象。)

3.《春夜喜雨》中的“發生”是什麼意思?

(諸家選本,大多把“發生”理解爲“下雨”。然而,《唐詩一百首》的註解卻有另外一種解釋:發動植物生長。我們贊成後一種註解。爲什麼?一是這樣註解切合詩意。……自然界所以生機蓬勃,正與春雨催發密切相關。把“發生”理解爲“催發生機”,更切合作者的感情,更切合擬人手法,更切合詩歌所着意描繪的、也是春雨所帶來的想象中的動人景象。二是這樣註解切合用典。人們知道,杜甫擅長用典,杜詩無一字無來歷的說法固然不足爲訓,但是,這首詩中的“發生”顯然用了《莊子》中的“春氣發而百草生”的命意。)

4.《如夢令》中的“爭渡”二字,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有人把“爭”字解釋爲“競爭”。“搶先”,看來不大符合原詞的意思。因爲天氣已晚,又在藕花深處,同別人賽船是不大可能的:有人解釋爲“快劃”,這雖然和上下文可以連貫起來,但實際上船入藕叢,障礙很多,是快不起來的。因而,把“爭”解釋爲“怎”比較合適。“爭”作“怎”講,詩詞中時常見到。如白居易的《燕子樓》中,就有“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之句。

5.《如夢令》是怎樣情景交融的?

(李清照這首詞,表面看來,重點是在寫自然景色,但實際也是爲抒情,而作者的情主要是由景引出的。這便是景中含情,情由景生的藝術境界。赴溪亭遊覽,至日暮興盡而歸。這裏的“興”顯然是因爲自然景色的吸引而產生的。“沉醉不知歸路”的“沉醉”本意是指多喝了酒,但也未嘗不意味着爲自然景物所陶醉而流連忘返,一味觀賞景物而迷失路途;在暮色蒼茫中誤入藕花叢中,又出現了一片新的美景,使作者不忍心破壞它,也不願馬上離去,不由發出“怎麼渡呀”的呼聲;當一灘鷗鷺被驚起,暮靄沉沉的天空突然閃耀着一羣白色的水鳥,和水面的荷花交相輝映,就構成了更新鮮、更美好、更迷人的景象。作者寫到這裏,戛然而止。可以想象,作者大概又“沉醉”了。

“日暮”、“沉醉”、“歸路”、“興盡”、“回舟”、“誤入”、“爭渡”、“驚起”等,都是在寫事物的進程和發展,給人以具體的躍動感,一景推進一景,一環緊扣一環,處處都是在寫“動”。這就使作品形象生動,富於吸引力。但是,作者並不只是寫“動”,也注意寫“靜”,且是動中取靜。“日暮”、“沉醉”、“晚歸”等,本身就有某種靜的含義。這種“靜”是從“動”中引申出來的。而“誤入藕花深處”,則創造了一種迴旋、曲折的意境,在詞的節奏上和作者感情的發展上,給人一種起伏的感覺。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靜。有了這種“靜”,更能襯托“動”,也更能感染讀者,產生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6.《西江月》的物與情是如何統一的?

(辛棄疾的詞以悲壯激昂、豪氣奔放爲主要風格。但他筆下也能呈現清麗幽美的景象,流露活潑自然的情調。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寫的是一個夏天的夜晚,詞人行走在江西上饒黃沙嶺途中看到的鄉村景物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思想感情,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給人以美的享受。

“明月別技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兩句運筆細緻,足見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富於生活實感,不親歷其境是決然寫不出來的。作者以“明月”起筆,是別具匠心的。因爲他是夜行黃沙道中,如果把夜寫得漆黑一片,就會大煞風景。他抉取“明月”來寫,畫面就出現了若干亮色,給人以清景幽色之感。以明月瀉輝,鵲兒驚飛,離枝而去的“動”,襯出了月夜的靜溫和幽美。此外,這句還給我們留下了藝術上的空白,讓我們用想象去填充:不用很多筆墨渲染月之明媚,但從“明月驚鵲”四字,卻見月光之皎潔;鳥鵲跳枝,不寫啼聲而啼聲自見。作者爲了更顯示月夜幽美,又將清風鳴蟬納入畫面。這樣驚鵲與雞蟬相呼應,明月與清風融一體,交織成畫,使人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作者緊扣上文,將文筆一轉,使畫面遞現,展示出另一番景象。“稻花香裏”,說明此時正是稻穀揚花的時候,點明夏季,它承清風而來。因清風吹拂,才送來稻香陣陣。筆墨有序,過渡自然。在這裏,如果說人在稻花香裏說豐年,也可以。但這樣理解,未免辜負了作者的一片匠心。他靈光獨運,把不知人情卻識時節的蛙聲,賦以人的思想感情,說它們也在爲豐收而歌唱。蛙猶如此,人樂更甚!作者通過擬人和襯托的手法把農村人家的熱烈氣氛和歡樂之情傳神地表達了出來。這兩句,作者注重自然景物和表達人物心理的關係,使得意境和情調相和諧。他巧妙地抓住了一個細節——“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景、聲、情一併寫出。作者寫聲寫景,其實都是爲了突出其情——表達出因豐收而產生的喜悅之情。

如果說上片是寫夏夜之晴,着重在寫物,那麼下片就是寫夏夜之雨,着重寫人的思想感情。“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這幅圖畫的組織是頗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點點,散佈雲外,構成了一個面,寫出了光線的若明若暗;後一句,由雨點形成線,而且使人似乎聽到雨滴的落地聲。前後兩句,從天空到山前,構成了一幅渾然奇妙的立體圖。這是詞,又似畫,有影像,有韻味,深遂的詩意從字裏行間滲透出來。“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作者對此先將筆一躍,然後又一揚,使文勢起伏,感情搖曳。“忽見”二字,流露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樣的驚喜之情。

這首詞寫的是夏夜之景以及感受。上片寫並月風光,吹來陣陣稻香,蛙聲一片,奏起豐收樂章,表明作者對稻穀豐收的喜悅之情。下片從行人的感受寫到行動和心情,上下銜接,筆調活脫輕快,與行人驚喜之情相和諧,增強了詞的表達效果。

這首詞在藝術上最大特色是以“數”入調,構成優美的意境。上片倍數詞“半”點明半夜時分。以“一”字描寫到處是蛙聲。下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寫夏夜疏雨,確是傳神筆致。天外之星七八個,烏雲當中又留隙;山前之雨兩三點,大雨欲下還斂住。這幾個數字用得巧妙無比。星一多,則不可能有雨;不見星,則可能雨大。唯獨稀稀數星,疏疏小雨,才構成清朗恬靜的境界,以烘托出豐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悅之情。由此可見,數字不但可以入詞,而且與詞的境界關係頗大。這首詞在這方面也留給我們很好的啓示。)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春夜喜雨》

第3、4課時:《如夢令》

第5、6課時:《西江月》

教學過程

《春夜喜雨》

一、組織教學

二、解題。

提問:我們從題目中可以瞭解到有關本詩的哪些情況?

明確:季節——春,時間——夜,表現的對象——雨,詩人的心情——喜。

提示:詩歌就是扣住這幾點來寫的,我們閱讀的時候要注意。

三、朗讀。

四、理解內容。

1、一、二兩句寫什麼內容?其中有沒有詩人的感情?句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一、二句是讚美春雨來得及時,開篇就扣住了題目。一個“好”字,既是對春雨的讚譽,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個“知”字說明運用了擬人手法。)

2、三、四兩句是正面寫雨,寫出了春雨怎樣的特點?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寫出了春雨輕、細的特點,這從“潛”、“潤”、“細無聲”等詞語中可以看出。)

3、我們學過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寫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樣寫的?

(“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同樣也是寫出了春雨細、輕的特點,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4、五、六兩句寫什麼情景?跟春雨有什麼關係?兩個句子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這兩句寫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爲下雨,天低雲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漁火卻閃着點點光亮。這裏雖然沒有直接寫出春雨,但詩人描繪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圖,顯得春意盎然,從側面表現了春雨的可愛。

這兩句在結構上互相對應:“野徑”對“江船”,都是偏正短語;“雲俱黑”對“火獨明”,都是主謂短語。兩個句子的調性完全相同。因此,對仗非常精工。)

5、最後兩句寫的是實景還是想象之景?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這兩句寫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後的景象,根據題目來看,應該是想象之景。)

6、詩題爲“春夜喜雨”,詩人爲什麼要寫第二天的情景呢?

(這是因爲詩人一生飽經戰患流離之苦,當時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對綿綿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繪了雨夜的景象之後,又展開想象,寫出了雨後天晴,成都城裏百花盛開的美好春景。)

7、小結:讀完全詩,我們不難領會,詩中儘管沒有出現一個“喜”字,可是字裏行間無處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這首詩成了吟詠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詩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兩句,不僅用字精工,體物入微,還蘊涵着耐人尋味的哲理(現在常被用來形容對人做細緻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五、分析韻律。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共八句,可分爲四聯,每兩句爲一聯。押韻的字是“生”、“聲”、“明”、“城”。古代韻母ing和eng相通,現代各地方言還保留着這種讀法。

六、齊讀,背誦。

《如夢令》

一、組織教學

二、參閱註釋①,掌握有關內容。

三、範讀,朗讀。

四、理解內容。

1、簡介:這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敘了一次作者跟友人們郊遊的歡樂情景。詞作雖然短小,可寫得富有情趣。

2、提問:根據句號,可見詞作分爲三層意思。請仔細閱讀課文,看它們分別寫了什麼意思?

(開頭,“常記”二字說明這是回憶往事。“溪亭”、“日暮”分別交代了那次郊遊後與友人歡宴的地點和時間。“沈醉”即“沉醉”,說明大家興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結果連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第二層,寫大家遊宴盡興後駕船回家,結果走錯了路,“誤入”了“藕花深處”。到這時,朋友們才醒悟過來,就爭着把船劃出去,一時槳聲、水聲齊作,把棲息在岸灘上的小鳥都驚醒了。)

3、小結:詞作沒有具體寫郊遊的過程,只是寫了它的尾聲,歸途中迷路後“爭渡”的情景,構思非常巧妙,充滿了生活的情趣,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

五、齊讀課文,體會意境。

六、分析韻律。

跟前面幾首詩比較,可以看出詞的句子有長有短,這是由各種詞牌的詞譜規定的。這首詞作中的“暮”、“路”、“處”、“渡”、“鴛”等字押韻。

七、齊讀,背誦。

《西江月》

一、組織教學

二、參閱註釋③,掌握有關內容。

三、範讀,朗讀。

四、理解內容。

1、提示:這首詞是辛棄疾罷職閒居時寫的。原來詞牌下有標題:“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上饒西部。詞作寫的是作者在夜行路上的情景。這首詞分上、下罔,我們分別理解。

2、上闋寫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向我們展示怎樣的景象?

(上闋寫的是作者在月光中夜行所見的一片美麗景象:一輪明月高懸天邊,明朗的月光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驚醒了棲息在枝頭的鳥鵲。清風徐徐,送來了蟬的鳴聲。走在路上,蛙聲陣陣,不絕於耳;稻花香飄,沁人心脾,這一切都預示着豐收的前景。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筆下的農村夏夜充滿了歡躍的氣氛。)

3、齊讀上闋,體會。

4、提問:下闋寫什麼內容?

(下闋寫驟雨將至時的景象:正趕着路,忽然烏雲籠罩,空中只剩下稀疏的星星點點,緊接着就僻裏啪啦地掉下了雨點。加緊腳步,趕快找個避雨的地方,哎,真巧,道路轉過溪頭,忽然出現了社林旁邊舊時住過的茅店,因而內。已充滿了欣慰的感情。)

5、齊讀下闋,體會。

6、小結:這首詞描寫了作者夜行途中所見的農村夏夜的美麗景象。儘管作者當時正罷職閒居,可是由於對生活的熱愛,他即景生情,藉詞作表達了閒適愉快的心情。詞作語言質樸,格調清新,值得我們好好品味。

7、齊讀,體味意境。

五、分析韻律。

押韻的字是“蟬”、“年”、“片”、“前”、“邊”、“見”等。

六、齊讀,背誦課文。

七、教學小結

八、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