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下冊《竹影》教學反思

七年級下冊《竹影》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竹影》教學反思1:

《竹影》這篇文章是被我們組公認的一篇比較難講好的文章。可能是大家的理解不同,我們在備課時對本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設計爭論不休,最後我們擬訂一套基本思路,自己在備課時可以進行適當修改

七年級下冊《竹影》教學反思

首先,我的設計是想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讓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感受到蘊涵在其中的藝術和美。體會文中的童真童趣。一方面體味孩子與生俱來的童真,另外一方面讓學生理解到更爲深層次趣味那就是藝術的美。

其次,對於課文的講解,我設計了四個問題:1、本文寫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動?2、從這些活動中如何可以看出孩子們的童真童趣?3、文中爸爸這個人物可不可以去掉,爲什麼?4、全文表達了什麼主旨?此過程採取學生帶問題讀課文,學生從文中得到答案的方式進行。應該說學生的回答遠遠超過了我的估計,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發散講解的語句相對就多了點。

對於這節課,我認爲優點在於:教學環節能自然流暢的完成,能完成教學的目標。能夠對學生的'回答最必要的點評或引導。

不足之處:環節設置不滿意:在講到最後一個問題之前,引導了藝術問題時,安排了一個欣賞比較活動環節,即西洋畫和中國畫的欣賞。這個環節設計在上完課後發現稍微顯得有顯賓奪主之意,原本是想拓寬學生的視野,結果卻顯得是教師在自我展示 。

  《竹影》教學反思2:

我的總體思路是想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讓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感受到蘊涵在其中的藝術和美。體會文中的童真童趣。另外一方面讓學生理解到更爲深層次趣味的藝術美。

我設計以下幾個環節:

1導入部分A竹爲中國古代四君子之一B吟誦鄭板橋《竹石》

2整體感知部分A本文寫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動?a我和弟弟乘涼看天看月b華明繪竹影c父親給我們介紹中國畫的知識。從這些活動中主要內容是什麼?次要內容是什麼3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我們繪竹影,父親給我們介紹中國畫的知識。

3解析文本部分:A次要內容“我和弟弟乘涼看天看月”在文中的作用,從而引出鋪墊與伏筆B父親給我們介紹中國畫的知識,都介紹了那些知識,欣賞中西畫的特點——讓孩子們掌握了這麼多知識,文中爸爸這個人物是個什麼樣的人C學完本文,你得到什麼啓示,多角度思考:(1)家庭教育的影響。(2)在生活中善於觀察美。(3)要學會尊重保護孩子的興趣愛好。對於這節課,我認爲優點在於:教學環節能自然流暢的完成,能完成教學的目標。能夠對學生的回答最必要的點評或引導。

注意環節:西洋畫和中國畫的欣賞。這個環節設計應該重在引導學生逐步體會文中爸爸這個人物是個什麼樣的人,千萬不可因此顯賓奪主。否則就會成爲美術欣賞課了。

  《竹影》教學反思3: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就已聽過,早先也看過兩三遍,有幾位老師開課也談起過這篇課文。而我自己現在也要教學這篇課文在備課時,發現課文後面練習有這麼一道問題:課文寫“我”和小夥伴看天看月人影看竹影,充滿童趣。(你覺得哪些描寫最爲生動?爲什麼?)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是不能含糊的。所以,現在備課時我首先要找出這些“充滿童趣”的語句來。但是,我課文看了好幾遍,卻始終沒有發現有關“充滿童趣”的語句。難道題目出錯了,課文中本來就沒有這類語句?這是不可能的。就是自己沒能找出來。怎麼辦呢?俗話:“船到橋頭自然直。”把其它內容準備得充分一些,這一問題就交給學生,學生肯定會發現“充滿童趣”的語句來。

果然,在課堂上我提出這一問題時,學生很快地就找出來,紛紛舉手,讓他們一說,這些語句果然都是“充滿童趣”的。學生輕而易舉地找出來,而我卻不易發現,這是爲什麼呢?難道我的理解能力不如學生?當然不是。根本原因在於我已是成人,已失去童心,所以發現不出“充滿童趣”的現象。於是,我頗有感慨:人人在盼望長大,渴望成熟,但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地失卻童真。兒童的世界新奇而美麗,充滿驚異和樂趣。可是,對我們多數人來說,等不到成年,這種銳利的目光,愛一切美麗的和令人驚奇的事物的天性,就已經遲鈍,甚至喪失殆盡,這真是我們的不幸。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我真誠地相信,對兒童來說,感覺比知識更爲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