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多收了三五斗》課堂實錄摘編

《多收了三五斗》課堂實錄摘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一、情境設置,新課導入

《多收了三五斗》課堂實錄摘編

師:今天我們學習葉聖陶先生所寫的一篇小說《多收了三五斗》。看到這個題目,假如你是一個農民(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今年多收了三五斗,你會想到些什麼呢?

生:我肯定想到我賺錢了。

生:我會買件新衣服。

生:我會買些家裏要用的日用品,還有小孩子喜歡的玩具。

師:豐收意味着豐富,要過好日子了。那麼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一天,在江南農村的一個小鎮上,一羣戴着舊氈帽的農民,他們也多收了三五斗,他們的命運又如何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自由朗讀全文,你覺得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寫了些什麼呢?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內容,理解作者行文的思路。概括時注重句子的完整與通順。(學生活動:自主完成-組內討論、明確-全班交流)

生1:按時間順序寫的,先寫的是某一天,後寫的是第二天。

生2:按人物活動的先後順序寫的,先寫的是一大清早,農民去萬盛米行糶米,然後去街上購物,最後又在船上吃飯、聊天,發泄了心中的不滿。

生3:我有補充:最後一節寫的是悲劇在每一天每一處重演,我認爲這樣全文一共分爲四部分。

生4:我覺得綜合以上同學的觀點,根據時間分段,全文可分兩段。第一段寫豐收的某一天,在江南某一小鎮發生的事情。第二段是說這樣的悲劇第二天又將在這個小鎮和其他各鎮上發生,是第一段的深化。第一段還可按事件分爲四個層次,第一段到第三段爲第一層次,交代糶米這件事發生的背景及文中的主要人物。接着再分別以糶米、購買日用品、酒後發泄等爲第二、三、四層次。

師:說得好,你不僅善於聽取他人的發言,還很善於思考,善於總結。

 三、感受人物,品析形象

師:大家對文章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那麼,從這些事情中,你又看到了一羣怎樣的農民?他們的命運又如何呢?他們的生活怎樣?(學生抓住人物語言、心理、動作、神態等品析人物形象,先自主圈點,後組內展示,再全班展示。))

生1: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着鄉村裏出來的敞口船。船裏裝載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齊船舷的菜葉和垃圾給白膩的泡沫包圍着,一漾一漾地,填沒了這船和那船之間的.空隙。河埠上去是僅容兩三個人並排走的街道。萬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邊。朝晨的太陽光從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來,光柱子落在櫃檯外面晃動者的幾頂舊氈帽上。(從這一段可以看出當時的環境很髒,很差。“把船身壓得很低”看出農民裝載的是滿滿一船的米,實際是滿滿的生活的希望啊。)

生2:“剛纔出力搖船猶如賽龍船似的那股勁兒,現在在每個人的身體裏鬆懈下來了。今年天照應,雨水調勻,小蟲子也不來作梗,一畝田多收這麼三五斗,誰都以爲該得透一透氣了。哪裏知道臨到最後的占卜,卻得到比往年更壞的兆頭!”(“鬆懈”寫出他們失望到極點;”占卜“寫出了他們的惴惴不安以及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心理狀態。)

生3:“還是不要糶的好,我們搖回去放在家裏吧!”從簡單的心裏噴出了這樣的憤激的話。(這一句我們看到因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太大,農民們本能的顯得很憤慨。)

生4:另外一位先生聽得厭煩,把嘴裏的香菸屁股擲到街心,睜大了眼睛說:“你們嫌價錢低,不要糶好了。是你們自己來的,並沒有請你們來。只管多囉唆做什麼!我們有的是洋錢,不買你們的,有別人的好買。你們看,船埠頭又有兩隻船停在那裏了。”(因爲勞動人民在大豐收後得知價錢很低,難免會懇求米行老闆將價格擡高,卻遭到斥罵,說明當時剝削的嚴重程度,農民像機器一般地工作,在冷酷無情的社會中他們只能低着頭做人。)

生5:(農民感情是不斷變化着的:希望--憤激--哀求--失望。而米行先生的語氣也在變化:冷笑--厭煩--鄙夷不屑--威嚇。這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顯示了米行先生的盛氣凌人與霸道;而農民只有忍耐受氣。)

師:生活不會因個人的情緒好壞而有所轉變,依然繼續。農民們的日子可怎麼過呢?

生1:他們咕嚕着離開萬盛米行的時候,猶如走出一個一向於己不利的賭場--這回又輸了!輸多少呢?他們不知道。總之,袋裏的一疊鈔粟沒有半張或者一角是自己的了。還要添補上不知在哪裏的多少張鈔票給人家,人家纔會滿意,這要等人家說了才知道。(體現了當時的剝削十分厲害,農民的命運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啊!)

生2:“有些甚至想買一個熱水瓶。這東西實在怪,不用生火,熱水衝下去,等一會倒出來照舊是燙的;比起稻柴做成的茶壺窠來,真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一個小小熱水瓶在我們眼裏實在沒有什麼,然而在舊氈帽們看來卻是奢侈品,買下來更有“永世不得翻身”那麼嚴重。農民貧窮啊!)

生3:“衣料呢,預備剪兩件的就剪了一件,預備孃兒倆一同剪的就單剪了兒子的。”(由於條件的限制,大人們只能考慮到自己的孩子,他們自己可以不講究,但是他們在乎他們的孩子,因爲他們愛孩子!)

生4:“絨線的帽子套在小孩的頭上試戴,剛剛合式,被爺老子一句‘不要買吧’,便又脫了下來。”(是父親的狠心?還是……真的是錢太有限,而要用錢的地方臺多啊,囊中無幾啊!)

生5“小孩在敞口朝天的空艙裏跌跤打滾,又撈起浮在河面的髒東西來玩,惟有他們有說不出的快樂。”小孩歡樂,是因爲少年不知愁滋味、窮滋味。(有大人的庇護,孩子還沒有感受到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生6:“爲什麼要糶出去呢,你這死鬼!我一定要留在家裏,給老婆吃,給兒子吃。我不繳租,寧可跑去吃官司,讓他們關起來!”(看似胡亂說的話,那麼不切實際,但其中包含着多少無奈!)

生7:“希望猶如肥皂泡”(把希望比作肥皂泡很貼切,突出了當時的窮苦勞動人民的希望是極其渺茫的。要改變這種生活狀況,可出路何在?結合後文我更加體會到作者所說的農民的希望就如這肥皂泡瞬間破沒了的深意,而且是沒有任何挽回的餘地。他們的生活困苦不堪,也很無可奈何。)

生8:“又得把自己吃的米糶出去了。唉,種田人吃不到自己種出來的米!” (白花花的米換成冷冰冰的錢,這是他們很不願意的,他們吃不到自己種的米,米對他們來說太貴了,吃不起也不能吃,只能吃些便宜的食物,我真替他們感到難過。真是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哪!)

生9:(這些農民也在尋找出路,抗租?退租?逃荒?做工?然而路路斷絕。)請看“真個沒得吃的時候,什麼地方有米,拿點來吃是不犯王法的!”理直氣壯的聲口。 “今年春天,豐橋地方不是鬧過搶米麼?”“保衛團開了槍,打死兩個人。”“今天在這裏的,說不定也會吃槍,誰知道!”(看似前言不搭後語,搶米是被逼急了,狗急跳牆之舉。顯示了他們的反抗意識和鬥爭精神。當然說到搶米時,也很害怕王法。但究竟是誰的法呢?)

師:是啊,究竟是誰主宰了這一切呢?

 四、豐收成災,由果溯因

師: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老百姓豐收了依然成災呢?(組內結合相關語句討論、明確,然後選一個代表板書在小黑板上,寫清從哪一段得知。展示時,先觀察比較,後評點。)

生1:我們組認爲豐收成災的主要原因:⑴洋米洋麪的大量傾銷⑵投機商“同行公議”,互相勾結壓價,統一了價格⑶遍佈各地的“局子”,使得農民沒有選擇。⑷向地主家的地租。⑸路路斷絕。

生2:我們組有補充,根據“物以稀爲貴”的說法,豐收了,意味着市場上米多了,多了自然要便宜點,這也是經濟規律。

生3:我不能完全同意生2的觀點。依你所說,經濟規律自然是不可抗拒的,可是至少也說明了當時的政府沒有現在的好。因爲現在我國有很多惠民政策,對農產品有“支持價格”,保證農民豐收年有好收入。

師:很好,還會拿新中國與舊中國作比較。大家理解得非常透徹。

 五、自我總結,自我提升

師:小說往往是一個時代或一個時期的縮影,你能縱觀全文,用一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中國嗎?

生1:帝國主義不僅侵犯了我們的領土,還使用經濟侵略的手段,控制了工廠,控制了農產品,讓我們的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生2:從糶米後農民拿錢那幾段,我看到了因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各地使用的貨幣也是非常混亂的,也可以看出時局不穩,戰亂不斷。

生3:“這裏到範墓要過兩個局子,知道他們捐我們多少錢!就說依他們捐,哪裏來的現洋錢?”國民黨當局也是苛捐雜稅,真是“苛政猛於虎也”!

生4:我看到了舊中國是殘破不堪的,舊中國的農民過着困苦不堪的生活。他們遭受着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反動政府的三重壓迫,再加上不法商人的投機倒把,他們的命運是極其悲慘的。

師:文是心聲。你認爲作者藉此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情感呢?

生5:作者是十分同情農民的遭遇。對當時的社會也是極其不滿的。我認爲與其說那些農民在尋找出路,不如說作者自己在尋找。可能當時作者也感受到“路路斷絕”的現狀。從而藉此表達了內心的不滿。因爲在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作者最後還是寄希望於統治者的,相比而言,柳宗元還是找到一條路了,而這裏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