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雨說》教學設計

《雨說》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導學提綱】

《雨說》教學設計

1、閱讀本詩,找出詩中的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結合手邊的資料查找並瞭解有關鄭愁予的文學常識。

3、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發揮聯想和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目的】

1、結合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在理解詩歌的主題的基礎上,體會作所抒發的思想和感情。

3、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髮揮聯想和想象領悟詩歌的意境。

4、引導學生進行詩歌誦讀比賽,進一步領會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並捕捉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學寫新詩。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3、4。

  【教學設想】

1、教法:

引導學生自查手邊的資料,瞭解有關作者及本詩的背景。然後由教師示範朗讀本詩,學生初步感受詩歌意境。再找學生以雨的身份進行復述課文內容,然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思考課後題1,理解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再結合課後題2,讓學生討論並發表看法。最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並要求學生用新詩的形式寫下來。

2、學法:

朗讀體會,記憶背誦,模仿寫作。

3、課時設計:

兩個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大自然的花開花謝,星沉日落,雨雪風霜,常常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遐想和無限的感慨。特別是一些難忘的時刻和事件,總是和它們聯繫在一起,爲我們的回憶增添了無限的浪漫。今天,讓我們走進臺灣詩人鄭愁予的詩歌《雨說》中,與詩人一起去聆聽那跳動的'雨珠告訴給我們的話語。

二、介紹作者情況及寫作背景,教師示範朗讀,學生初步領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祖籍河北,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親輾轉大江南北。抗戰勝利後到北京上學,49年隨家人去臺灣1953年大學畢業,1968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學習,現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

15歲發表處女作《礦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夢土上》有《衣鉢》、《窗外的女x》、《燕人行》、《雪的可能》等詩集。他的較有名的詩作大多以旅人爲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稱爲“浪子詩人”。《錯誤》是他流傳最廣的作品。在臺灣被譽爲“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三、朗讀詩歌,同時正音正字

教師的範讀與學生的試讀交錯進行,體會並明確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和感情──親切、喜悅、輕快、柔美。

四、探討問題

詩歌的題目是《雨說》,那麼詩人筆下的雨都說了什麼?這些華集中表達了一個什麼意思?

請學生以“雨”的身份對詩歌內容進行復述並評議。然後明確──表達了作者對春雨無私奉獻精神的讚美和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的由衷祝福及熱切期望。

五、鞏固練習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

六、佈置作業

1、結合課後題一、二思考理解詩歌的主題和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2、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朗讀與背誦情況,爭取達到熟練記憶背誦

二、自讀詩文,理解並分析每一節詩歌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話總結

三、學生討論詩歌的主題,申明理由

四、討論詩歌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好處

明確:主要運用了“擬人”──親切,便於抒情;另外,還運用了比喻、排比、反覆等修辭手法。

五、再朗誦全詩,體會思想感情

六、課堂小結與遷移

我們從鄭愁予的詩歌中可以看到詩人對中國兒童的熱愛和祝福以及熱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從詩人的筆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實,我們周圍的世界也充滿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體會,相信我們也能寫出一首首美麗的詩歌。

要求:圍繞“雪”來進行詩歌的寫作。字數、行數不限。

提示:

1、回憶下雪時你的心情和行動,用自己的語言來抒發自己真實的感情。

2、可以借用擬人、誇張、排比、反覆和比喻等修辭手法。

3、注意聯想與想象。

4、注意詩歌的壓韻。

5、農諺:“瑞雪兆豐年”;“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

6、下一節課,學生進行作品發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