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孟子》》兩章練習題及答案

《《孟子》》兩章練習題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一)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舉於海,百里溪舉於市。

《《孟子》》兩章練習題及答案

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第一段的“舉”意思是( ) A.舉出事例B.行爲舉動C.被選拔D.發動起義

2.橫線上的“故”字意思是( ) A.由此看來B.所以C.這樣看來D.原來

3.橫線上句子的“是人”指( ) A.能擔負重任,有所作爲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舉的6個人

4.解釋加點詞:4分

⑴苦: ⑵過 ⑶慮 ⑷喻 ⑸衡

5.翻譯句子:4分

⑴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⑵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入則無法家拂士

6.上文選自 ,全文論證了 和 的問題。3分

7.下面加點的詞意文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舜發於(在)畎畝之中 B.百里溪舉於市(城市) C.故天將大任於是(這樣)人也 D.行拂亂(使....錯亂)其所爲

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舉的事例意在說明( )

A.古代任人唯賢,並不重出身、地位B.卑賤的人最多智慧 C.經受磨難的人,才能接大任

9.“天”使接受大任者經受磨難,目的是( )

A.動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C.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10.“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確解釋是( )

A.所以當他動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來所沒有的東西。

B.以此讓心情激動忍讓,就能漸漸增長知識

C.用那樣的途徑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幹

11.加點的詞不是使動用法的一句是( ) A.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B.苦其心志 C.勞其筋骨

12.“大任”指什麼 ?

13.“是人”要經歷哪些磨鍊?答:

14.通過這些磨鍊,帶來的好處是什麼?

答:

15.用自己的'話概括人經常遭遇哪些困境?

答:

16.經過遭遇困境後,得到的好處是什麼?(用文中三個字回答)

答:

17.學過這篇文章以後,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答:

(二)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裏之城,七裏之郭。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按提出論點,論證論點,得出結論的順序劃分層次,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第①②③段論述的中心是 。

3.第③段運用的修辭方法是

4.第③段中“城”“池”“兵革”的意思分別是:( )

A.城市 護城河 兵器 甲衣 B.城牆 水池 兵器 甲衣 C.城牆 護城河 泛指武器裝備 D.城郊 池塘 泛指武器裝備

5.下面句子中加點的“之”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A.委而去之 B.親戚畔之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夫環而攻之

6.解釋第④句中加點的詞:

⑴故: ⑵固: ⑶至: ⑷威 ⑸多助之至 ⑹以天下之所順 ⑺域

7.“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一句翻譯是:( )

A.這是因爲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B.這種情況是地理形勢不如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C.這是因爲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民和睦 D.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統一

8.翻譯上文最後一句:

9.文中的通假字是 ,通 ,正確的讀音 ,含義是

10.翻譯:

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⑵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上文第④段表達了作者的什麼觀點?用波浪線畫出來。

12.文中的君子是指

13.上文第④段開頭的排比句從反面否定了什麼觀點?

答:

14.作者認爲”域民”“固國”“威天下”應該靠什麼?

答:

15.“君子戰必勝”的條件是什麼?答:

(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①舜發於畎畝之中博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②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故國外患者國恆亡

④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本文選自 。

2.爲文章斷句,用“|”表示。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①行拂亂其所爲 ②人恆過 ③而後作 ④而後喻

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

5.文章側重論述 。

6.讀過本文,使人不由想起這樣兩句話:自古雄才多磨難, 。(寫出下句)

7.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你如何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觀點?結合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答:

(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本文的作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