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通用12篇)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通用12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通用12篇)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篇1

【複習提問】

以第一段爲例,說說詩人展開了那些藝術想象,奇在何處? 明確:

在第一段中,詩人展開的藝術想象有對蜀王開國的遙想,有對“五丁開山”的敘述,有對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繪。詩人善於藉助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展開想象,給“蜀道難“的命題增添了神祕色彩;還運用了誇張手法,誇大險情,令人觸目驚心;此外,還用飛鳥猿猱來做陪襯,寫他們無計可施,來反襯人行的艱難。由於想象豐富和寫法獨特,就創造出了一個“奇之又奇”的藝術世界

【導入新課】(略)

【教學目標】

一、講解詩歌二三段,繼續鑑賞其藝術手法。

二、分析詩歌主題。

三、鑑賞全詩藝術手法

【自學探究】(承上課時)

A、詩歌后面兩段,詩人怎樣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

明確一:從環境險惡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難。

(問題分解:詩人給這個“畏途”營造怎樣的氣氛?)

明確:

“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 使人聞聲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

悲涼荒寂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難。

明確二:從風光奇險的角度寫蜀道之難。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明確三:從現實的角度寫蜀道之難。

劍閣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 化爲狼與豺

殺人如麻

( 問題分解:這一段包括哪些內容?聯繫時代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明確:

突出劍閣的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不乏其人。從而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化用張載的語句,勸人引以爲戒,警惕戰亂髮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既寫猛獸,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語雙關。唐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着危機,作者這樣寫是要提醒人們注意世事、時局,表明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

B、“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它出現了三次,有什麼作用?

明確:

極言蜀道之險,由秦入蜀之難,須嚴防野心家據險而叛。

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反覆形式,由此而形成了一個以主旨句貫穿全詩,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

開頭一句,領起全文,嘆蜀道之高,爲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調。 中間一句,嘆蜀道 之險,強調主旋律,把詩歌推向高峯。

結尾一句,嘆蜀中戰禍之烈,照應題目、開頭,給人強烈的感嘆。

C、分析詩歌主題

明確:

詩人以奇譎的想象、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 動地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出來蜀道的艱險,又暗示了人生旅程的艱難,並寄託了對國事憂慮和擔心之情。

D、總結詩歌藝術特色

明確:

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爲一體,豪放飄逸。

1、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

——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2、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

——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3、摹寫神情、動作(細節):捫星辰、仰脅息、撫膺長嘆

——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4、借景抒情

——使人聞聲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涼荒寂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難。

5、運用誇張

——誇飾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E、說說《蜀道難》所體現的浪漫主義特色

明確:

(一)浪漫主義的特點之一是神話傳說,《蜀道難》充份體現了這一特點。

(二)浪漫主義的特點之二是想象瑰麗,《蜀道難》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三)浪漫主義的特點之三是誇張大膽,感情強烈,《蜀道難》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精講點撥】(略)

【課堂反饋】

閱讀擴展,回答問題

送友人入蜀 (李白 )

見說蠶從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何必問君平。

(君平:漢代的隱士,後來在成都占卜算命爲生)

1比較《蜀》詩與《送》詩的異同點。

明確:

相同點:都是寫蜀道的驚險難行,都是借景抒情。

不同點:(1)體裁不同:《蜀》詩是樂府古題,《送》詩是五言律詩。(2)主旨不同:《蜀》詩是借蜀道的高危,對國家某種命運

的關注;或對友人的一片深情。《送》詩是借蜀道的艱險,表達詩人對友人的規勸,說明仕途的艱險,不要過於追求仕途功名。

(3)藝術風格不同:《蜀》詩雄放飄逸,《送》詩清新俊逸。 2頸聯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了多方面的內容。請你說說它包含哪些內容? 明確:

第一:“籠”字準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

第二:與前面的“芳樹”相呼應,形象地表達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

第三,“籠秦棧”與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成嚴密工整的對偶句。

【小結提升】

這首詩以“蜀道難”的“難”爲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隱憂微愁。

【課後練習】

1教材P37第三題(答案略)

2背誦《蜀道難》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本詩基本內容及其寓意;

2、感悟並品味詩人熱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3、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1、詩的寓意

2、詩的風格

【教學方法】誦讀,感悟,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設想:

1.由溫習李白詩歌《夢遊天姥吟留別》等詩導入。

2.由背誦李白詩歌競賽導入。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釋題:

“蜀道難”,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這首詩大約作於天寶初年,從詩的內容來看,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爲送別友人入蜀而作。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唐朝,蜀中商業經濟極爲發達,入蜀的人樂不思返,而沒意識到這一地區形勢險要,自古爲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生變亂的可能。詩中強調“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就是指此而言。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孟《本事詩高逸》載“李白初至長安,賀知章往訪,見《蜀道難》:‘稱歡者數四,號爲謫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另外,此詩曾收入殷璠所選《河嶽英靈集》,其書據近人岑仲勉考證,編於天寶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難》是安史之亂前的作品,大約寫於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

2.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先世隋時因罪徙西域。他生於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約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之青蓮鄉。李白自青年時,即漫遊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均及賀知章推薦,曾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讒去職。安史之亂髮生,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牽累,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後病歿當塗。李白性格豪邁,嚮往於建立功業,對唐玄宗後期權貴當國,政治腐化,深爲不滿。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

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於從民間文學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爲繼屈原之後,出現在我國詩壇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和杜甫齊名,人稱“李杜”。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的詩歌,現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3.範讀全詩(或師範讀,或指名範讀)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範讀。)要求學生特別注意讀準節奏、語氣,可輕聲跟讀。讀出感情,讀出思想,讀出氣勢。

讀前指導示例:

(1)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噫籲嚱”是複合嘆詞,須一氣讀出,中間不得停頓。“危乎高哉”亦當一氣讀,“乎”有延長音。“之”“於”皆當輕讀。)

(2)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極短的停頓。“有”有餘音。“之”輕讀。)

(3)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也”後聲斷氣不斷。“∥”表較長停頓。)

(4)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輕讀。)

4.讀準字音。

噫籲嚱(yīxūxī)魚鳧(yúfú)秦塞(sài)喧豗(huī)

石棧(zhàn)猿猱(náo)捫(mén)參(shēn)歷井

撫膺(yīng)巉(chán)巖飛湍(tuān)崔嵬(cuīwéi)

砯(pīng)崖萬壑(hè)崢嶸(zhēngróng)

吮(shǔn)血諮嗟(zījiē)

三、疏通詩意

第一段:

1.噫吁戲,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比)

3.西當太白有鳥道(擋)

4.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溝通相連)

5.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使動用法,使……迴轉)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過)

7.青泥何盤盤(多麼)

第二段:

1.但見悲鳥號古木(只)

2.雄飛雌從繞林間(跟隨)

3.使人聽此凋朱顏(使動用法,使……凋謝)

4.連峯去天不盈尺(離)(滿)

5.枯鬆倒掛倚絕壁(靠)

6.飛湍瀑流爭喧豗(急流)

7.砯崖轉石萬壑雷(擬聲詞)

第三段:

1.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人)(擋,把守)

2.所守或匪親(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長蛇(互文見義)

4.錦城雖雲樂(雖然)

5.側身西望長諮嗟(深深)

四、整體把握。

1.整體感知

(1)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一句?

明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結構內容

第一節,道蜀道來歷,狀蜀道高峻——感嘆蜀道的高峻難行。

第二節,寫景物悽清,狀山水險惡——感嘆蜀道的艱險可畏。

第三節,摩劍閣之險要,想殺人之慘景——嘆戰禍之烈,有申戒之意。

2.誦讀成背。

我們學習詩歌的終極目標是把詩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脈中,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前提是必須把詩歌背下來,並不斷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於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聽過“濫竽充數”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大家來做一回東郭先生,看我們的“濫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樂曲,把《蜀道難》給背下來。

(1)給學生2分鐘自由背書。

(2)背書接力

①先叫一個同學背,當背不下去時,請其他會背的同學接着背;當全體學生都不會時,教師給以提示。

②此遊戲重複3-4遍

五、重點感悟

1.奠定全詩抒情基調的詩句是什麼?

明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是一個感嘆句,也是貫穿全詩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含有豐富的詠歎意味。它在詩中先後出現三次: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詩人的思想、情感盡在“三嘆”之中。

2.作者寫《蜀道難》,有無深刻的寓意?

明確:關於本詩寓意,歷來解釋紛紜,莫衷一是。

一說:劍南節度使嚴武加害房琯、杜甫,這首詩係爲擔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說:爲諷刺章仇兼瓊而作。按:章仇兼瓊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寶五載(746)期間任劍南節度使,是個善於媚上取寵的人,沒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經。因此說缺乏根據。

三說:爲諷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幸蜀而作。此說也屬臆測。

3.討論:明人胡震亨在《李詩通》中對以上三說曾予批駁,且自創新說雲:“……愚謂《蜀道難》自是古相和歌曲,樑、陳間擬者不乏,詎必盡有爲而作?白蜀人,自爲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雲‘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必求一人一時之事以實之,不幾失之鑿乎?”對此說,你持何態度?

點撥:不妨結合此詩具體內容,尤其是第二、第三節內容加以思考。

明確:胡震亨的說法很有道理,“言其險,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準確。如據文直解並聯系安史之亂前後蜀地動亂頻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詩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這樣。

4.誦讀全詩,感悟其思想內容。

第二課時

一、誦讀全詩,突破難點

1.回顧舊知,指名錶情誦讀(配樂)

2.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曾這樣評論這首詩:“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唐詩別裁》)對此,你怎樣看?(討論,交流)

明確:這段話既形象又概括,涵蓋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難》的藝術特色而言的。

3.《蜀道難》的藝術特色是什麼?(討論,交流)

明確:章法靈活,氣象宏偉。

先說章法靈活。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覆)。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這樣的章法可稱靈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

再說氣象宏偉。讀這首詩,如從畫廊經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在你的眼前,它們那闊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氣勢,使你怵目驚心,歎爲觀止。

二、拓展遷移,鑑賞美點

4.這首詩中有許多精美詩句,你能就你最喜歡的詩句,作一簡要的賞析嗎?(討論,交流)

點撥:仁者可見仁,智者可見智,不強求一致。

明確:

①“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秦蜀之間,重山疊嶺,一覽無餘。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見。

②“地崩山催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想鉤連”——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偉大由此可見!

③“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氣而美妙的畫面:六龍拉着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無數旋渦!極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言登山之難,壯山之高大。如一組鏡頭,從眼前閃過。這是奇特的想象,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見景物,畫面如此悽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畫面極爲驚險,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

小結: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峯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潛雲“起雷霆於指顧之間”,豈虛語哉!

三、研究性學習

1.結合我們學過的李白的詩歌,再查閱相關資料,就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及其表現手法作一探討。

2.李白是投江自盡的。這樣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一個性格豪放的詩人,爲什麼要選擇這樣一種歸宿呢?你能從他的生平和詩歌中找到答案嗎?

要求:

①選做一題;

②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③可獨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誦讀感知,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2、過程與方法:品讀鑑賞,提高鑑賞古代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走進詩人心靈,感受詩人赤子之心。

【學習重點和難點】

一、學習重點:

1、誦讀詩歌,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

2、學會鑑賞詩歌的方法,提高鑑賞能力。

二、教學難點:

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自主學習

3、小組合作探究

4、點撥法

5、多媒體情境教學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童聲版的《望廬山瀑布》,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對李白詩歌的回憶,進入學習詩歌的氛圍。

導入語:李白的詩歌傳承千載,我們的童年、少年都伴隨着李白的詩歌,名山大川給了漫遊祖國的李白創作靈感,讓他寫出了很多奇文,今天我們一塊學習李白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最具代表性的詩歌《蜀道難》。

二、學習目標展示

三、活動:學生自讀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做到目標明確。

三、預習檢測

給加點字注音

噫籲嚱魚鳧秦塞縈巖巒

石棧猿猱捫參撫膺

巉巖飛湍喧豗砯崖

崢嶸崔嵬吮血諮嗟

活動:一學生讀,讀完後全體學生糾正,然後齊讀鞏固。掃除課文的文字障礙,積累生字詞。

過渡語:唐代的詩評家評價這首詩是“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究竟這首詩奇在何處,下面我們就“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四、誦讀詩歌,感知風格(PPT展示)

1、活動:詩歌風格多樣,“大江東去浪淘盡”是豪放風格,“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是清新的田園風格,看視頻,聽名家誦讀,聽的時候注意感受詩歌風格。

2、提問:這首詩歌是怎樣的風格?

明確:雄渾、豪放

3、活動:自由誦讀詩歌,讀出雄渾、豪放,讀出激情。找出本詩中你認爲最能表現蜀道之“難”的句子並加以評析。明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提問:這三句是詩歌的主旨,貫穿着全文。分別是從那幾個角度表現蜀道之難的?

明確:

①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是從寫出了蜀道的高峻。

②“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能使紅潤的臉色枯萎,害怕的感情,寫出蜀道的險。

③“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深沉的慨嘆意,感嘆蜀道的戰禍之烈。

說明:通過對這三句主旨句的誦讀,詩歌一唱三嘆的風格就體現出來了。

4、提問:蜀地真的這樣的奇崛險峻嗎?讓我們設身處地的感受一下。

活動:通過一組真實的蜀地劍閣古棧道的圖片展示,並配有十面埋伏的音樂,讓學生感受蜀道的奇絕、壯美。有利於把詩句形象化,便於理解詩歌的內容風格。(PPT展示)

活動:朗讀詩歌,讀出精彩,配樂朗誦,學生自告奮勇,誦讀漸入佳境。

過渡語:《蜀道難》的雄渾豪放的風格是如何通過語言表現出來的?通過名家的評論引出《蜀道難》在藝術上的成就之高“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語次奇絕,自不待言。”(《唐詩品彙》)“倏起倏落,忽虛忽實,真如煙水杳渺,絕世奇文也。”(《增訂唐詩摘抄》)(PPT展示)

五、品讀詩歌,鑑賞手法

提問:本詩意境闊大,氣勢逼人,氣象宏偉,畫面使你怵目驚心,歎爲觀止。作者運用怎樣神奇的筆墨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試結合具體詩句分析體會。(PPT展示)

說明:把舞臺留給學生,讓學生討論。討論結束,學生展示,老師點撥。

明確:

①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龍回日”的神話故事,作者還用了上下對舉的方式說明蜀道難行寫出了山勢之高,綿延接天萬仞之深,極望迴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寫得令人心驚肉跳。

小結:主要用了神話,突出了蜀道的高峻,連太陽神見了它都要繞道行駛,意象可謂闊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巧妙地化用“五丁開山”這個神話傳說故事,寫出了開蜀道的難寫出了古代人與自然的鬥爭和改造自然的強烈的願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難這句話顯得很有氣勢,寫出古代勞動人民在劈山架路的過程中的悲壯的業績而且這句話還運用了傳說故事極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

③“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第二句寫出了蜀道山勢迂迴,地勢極爲複雜,是一種會讓人迷惑的山路,走進去就像迷宮一樣突出了蜀道的迂迴盤旋曲折的特點。

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攀緣”——按理說黃鶴飛得很高,連黃鶴都飛不過去,可見蜀道山勢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緣技術比較好,這種山連猿猱都攀不過去,可見山勢的險峻通過黃鶴和猿猱都飛不過去或者攀不過去來側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實際上是一種以虛襯實的寫法。

⑤“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是寫登上頂峯以後的情形,通過摹寫神情、動作側面: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這也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後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麼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⑦“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遊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悽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補充:(PPT展示)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唐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唐白居易《琵琶行》

“子規”意象:子規又叫杜鵑,是蜀地王杜宇的魂魄所化。啼叫悽切。

⑧“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着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峯絕壁,砯崖轉石,都會危及遊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雲“其險也如此”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補充:李白詩中用了誇張手法的詩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桃花潭水深千尺,黃河之水天上來,白髮三千丈……

說明:根據學生所選句子進行誦讀指導。

小結:李白的這種瑰麗的想象,大膽的誇張,神奇的傳說,奔放的激情,就構成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手法(PPT展示)李白在這首詩中,用了大膽的誇張,神奇的傳說,瑰麗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把古老蜀道寫的高俊逶迤崢嶸攝人心魄,讓我們充分領略了詩仙的才情,過渡:那麼激情的文字背後有什麼豐富的思想?“李白《蜀道難》之作,……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別無他意。(顧炎武《日知錄》)(PPT展示)

你同意嗎?你認爲李白借蜀道之景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六、精讀文章體會情感

[提問]李白借蜀道難抒發了怎樣的情感?(PPT展示)

學生獨立思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明確:第一種:融入身世之感,感嘆人生之難,仕途之難。

第二種:警告當時的統治者,謹防軍閥割據,表現對時局的隱憂。

第三種: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

第四種:勸朋友早回家,不要入蜀。

補充:李白二十六歲時隻身出蜀,四十二歲才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但並無實職唐玄宗沉迷於聲色,任用奸臣李白氣質傲岸,桀驁不馴,蔑視權貴,不久,得罪權貴,而被讒言毀謗,排擠出京。

天寶初年,地方節度使勢力膨脹藩鎮割據,懷覬覦之心者,非徒安史。

小結:送別友人,蜀地崎嶇難走;皇帝不重用,權臣排擠,賜金放還;仕途艱難,國家時局危急,這一切都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可是仕途艱難的李白仍然不忘關心國事,讚美大好河山,把蜀道寫的壯美、崢嶸、逶迤,讓我們認識了一個外表行爲灑脫不羈實則有一顆赤子之心的李白,齊讀余光中的評價“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是盛唐的詩魂,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你的酒明亮了盛唐的月,你的詩綻放了盛唐的花。”

結束語:全體誦讀。讀蜀道難,不久感受到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讓我們聽到了傾瀉而下的瀑布聲,看到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而且讀出了李白的萬丈豪情,認識了一個飄然不羣的李白。

再次朗誦詩歌,結束本課。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蜀道難》。

2、推薦李白其他名篇《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

八、板書:

開篇:主旨句一見

一嘆高蜀道來歷

(難行)蜀道險峻

二嘆險景物悽清以“何時還”起

(可畏)山水險惡主旨句二見

三嘆戰禍之烈劍閣險要

(申戒)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

結尾主旨句三見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

2.瞭解七言詩、樂府詩、歌行題等文體常識。

3.領會詩歌的藝術風格、表現手法,提高詩歌欣賞能力。

4.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背誦全詩。

5.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詩的意境、風格、章法、氣象和基調等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對詩歌主旨及寓意的理解、探討、評析。

【教學方法】

合作與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詩歌大家酒會想到唐詩,說到唐詩大家就會想到李白。請大家跟我一起回憶背誦高二學過的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詩中通篇記述夢境中的山水。作者靈動飛揚,豪氣縱橫,像天上的雲;神遊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的馬。在他的詩裏,在他的夢中,李白抖去凡世的塵埃,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窮碧下黃泉。他的神思在時空之中毫無拘束地暢遊。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讀他的《蜀道難》,領略一下作者爲我們描繪的蜀道上的奇麗險峻的山水,感受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二、簡介蜀道,圖片、音樂欣賞

蜀道北起陝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廣元、劍閣、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衆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形容。

棧道爲無路可通之處,人工鑿壁插以木枋,上鋪木板而成的古代懸空通道。遠望彷彿懸空小閣,故稱棧閣。充分反映了古蜀道之險絕艱難與古人堅韌頑強的毅力。

劍門關,是蜀道上最重要的關隘。這裏山脈東西橫亙百餘公里,72峯綿延起伏,形若利劍,直插霄漢。連山絕險,獨路如門,素有“劍門天下雄”之說。

三、聽錄音朗讀

聽其聲、悟其情

四、詩題解說: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從詩的內容來看,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爲送別友人而作。詩歌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詩的意圖很可能是嚴防野心家發難。

五、字詞

噫籲嚱yīxūxī,魚鳧fú,石棧zhàn,猿猱náo,捫參ménshēn

撫膺yīng,巉chán,巖號háo,古木飛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崢嶸zhēngróng,吮shǔn,血崔巍cuīwéi,諮嗟zījiē

六、賞析課文

(一)誦讀

1.噫籲嚱,/危乎/高哉!

2.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4.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5.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二)指出字的意義。

1.尚

①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尚且

②尚賢使能崇尚,尊重

③趙王使使視廉頗尚能飯否還

2.危

①危乎高哉高

②危如累卵危險

③正襟危坐正,端正

④上屋騎危屋脊

3.去

①連峯去天不盈尺距,距離

②陽虎去齊走趙離開

③除殘去穢除掉,去掉

④有敢去柳下季壟而採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三)指出畫線字的意義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爲…發愁,爲動用法

2.使人聽此凋朱顏使…凋謝,使動用法

3.砯崖轉石萬壑雷使…滾動,使動用法

4.側身西望長諮嗟向西,名作狀

5.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比

6.西當太白有鳥道面對

7.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溝通相連

8.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使動用法,使……迴轉;迴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過

10.青泥何盤盤多麼

11.但見悲鳥號古木只

12.雄飛雌從繞林間跟隨

13.連峯去天不盈尺離滿

14.枯鬆倒掛倚絕壁靠

15.飛湍瀑流爭喧豗急流

16.砯崖轉石萬壑雷擬聲詞用如動詞,衝擊

17.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人擋

18.所守或匪親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長蛇互文見義

20.錦城雖雲樂雖然

21.側身西望長諮嗟深深

(四)整體把握

1.這是一首樂府詩,詩人一開篇“噫籲嚱,危乎高哉!”便奠定了全詩的詠歎基調。詩歌主要在詠歎什麼?請找出詩歌的主旨句。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此句在文中反覆出現三次,含義有什麼不同?作用如何?

一嘆蜀道高而難行——去之難

二嘆蜀道險而可畏——境之悽清險惡

三嘆蜀道戰禍之烈(防)——居之難

以誇張的語調點出主題,奠定雄放的基調;內容層層深入,有一唱三嘆之效

(五)詩歌解讀:熱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風格

1.詩的開頭分幾層敘述蜀道的來歷?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有什麼作用?

蜀道的來歷——長期閉塞、重山疊嶺、五丁開山——歷史悠久

表現人與自然間的鬥爭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讚揚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

(1)點染神話色彩,引人入勝

(2)開闢蜀道的艱難

2.細讀“上有六龍回日……坐長嘆”這幾句,說說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1)點面結合。“上有…”四句是“面”,即蜀道的整體形象;“青泥…”四句是“點”,即青泥嶺的情況,是細節描寫。

(2)想象和誇張。“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以虛襯實,誇張地寫出了蜀道之高危;“六龍回日”“捫參歷井”是詩人的想象,說蜀道的高危難行。

3.詩人給這個蜀道“畏途”營造了怎樣的氣氛?(讀第2段)

(1)“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渲染了悲涼悽清的氣氛,寫出了旅途的孤寂可怕。

(2)“連峯去日不盈尺……萬壑雷“渲染了驚險的氣氛,詩人用誇張的手法,由靜而動,寫蜀道山水險惡,讓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

4.詩歌最後一段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聯繫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1)極言劍閣易守難攻的險要形勢。

(2)殺人如麻的殘酷現象。

(3)勸友人早還家。

意圖:要嚴防野心家據此造反(發難),搞地方割據。

在風雲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後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羣峯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於勸人引以爲鑑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爲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六)全詩的結構總結

七、詩歌小結

1.一個主旋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兩處用典:

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語出漢代楊雄的《蜀王本紀》)

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語出晉代張載的《劍閣銘》)

3.三種主要情感:

①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

②表達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③表達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4.四種主要的寫作手法:

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開闢之難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度越之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誇張渲染:“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古木荒涼、鳥聲悲悽,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安居之難

八、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爲斬樓蘭。

⑴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⑵簡要評析一下本詩的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戍邊戰士的讚揚和戰士殺敵報國的決心。

(2)手法是反襯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謂反襯,在本詩中有兩處:

①用環境的荒涼來反襯戰士的殺敵報國的英勇精神。

②用戰士的思鄉之情來反襯戰士的戍邊爲國的情操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詩人李白的生平

2、明確詩歌的基本內容及行文脈絡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習給詩歌劃分節奏,反覆誦讀,體會詩歌情感、

2、重點賞析詩歌的主要詩句的深刻含義,把握詩歌的主旨、

三、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品味詩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調,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

高中階段學生對詩歌的正式接觸是必修三的第二單元,學生對古典詩歌有一定的瞭解,但僅停留在機械的記憶層面。學生對詩歌的文體特徵、時代特點、及創作背景都比較陌生。另外學生對詩歌的賞析知之甚少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把握詩歌的基本內容

二、教學難點:

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多媒體影音(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我國的盛唐時期上,曾經出現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爲“詩仙”。他是誰?(明確:李白)李白在文學上取得了後人難以企及的成就!“詩聖”杜甫對他極爲傾服,稱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難》。

二、誦讀感知風格之奇

1、朗讀詩歌的技巧

(1)節奏

劃分節奏,一般有兩種依據:音節劃分或語意。在朗讀時停頓的一般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音節或語意。

例: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2)語速:

在表達憂鬱、悲傷、痛苦的情緒時,語速應該比較緩慢;而快速的動作、緊張的場面、或表達興奮、激動的情緒時語速應快。

例: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3)語調:

表達高昂激動的感情或疑問、命令的語氣,用升調;表達低沉平緩的感情用降調;僅是敘述的話,用平調。

例:噫籲嚱,危乎高哉!

問君西遊何時還?

2、下面先請大家聽一遍範讀,正字音。

3、生誦讀,通過誦讀和聽讀感受這首詩歌有怎樣的風格?

[明確]雄渾、豪放

三、品讀詩歌意境之奇

1、詩歌的三次詠歎在哪裏?

[明確]噫籲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zī)嗟

2、這三次詠歎重複嗎?角度有何不同?哪些句子可以體現?

[明確]:不重複

一嘆:高

①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龍回日”的神話故事,作者還用了上下對舉的方式說明蜀道難行寫出了山勢之高,綿延接天萬仞之深,極望迴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寫得令人心驚肉跳

②“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攀緣”——按理說黃鶴飛得很高,連黃鶴都飛不過去,可見蜀道山勢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緣技術比較好,這種山連猿猱都攀不過去,可見山勢的險峻通過黃鶴和猿猱都飛不過去或者攀不過去來側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實際上是一種以虛襯實的寫法

[小結]主要用了神話,突出了蜀道的高峻,連太陽神見了它都要繞道行駛,意象可謂闊大雄奇

二嘆:險

①“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遊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悽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②“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着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峯絕壁,砯崖轉石,都會危及遊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雲“其險也如此”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小結]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峯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之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潛雲“起雷霆於指顧之間”,絕非虛言!

三嘆:亂

[明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表現了蜀道易守難攻,地勢的險要

所守或匪親,……殺人如麻變現了蜀地兇險

[活動]生讀這幾句話,感受蜀地的兇險讀出緊張的語氣

[小結]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險阻,猛獸如此的兇惡

3、[討論]這三次詠歎的感情強度一樣嗎?爲什麼?

[明確]不一樣,感情越來越強烈,在最後一次詠歎達到詩歌感情的最強音、

因爲:第一,語氣上越來越強烈、

第二,內容上,從神話到現實,從自然環境的高險到社會環境的亂,最後詩歌的情感達到最強音,主題昇華,表現了對家國社稷的憂思。

四、作業:背誦本詩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篇6

蜀道難

【教材概述】

李白,作爲唐代詩壇上的代表,把浪漫主義詮釋得淋漓盡致。他的詩飄逸豪放,語言流轉自然,古體詩尤爲後人所稱道。《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象、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蜀道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全詩以強烈的詠歎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迴旋的動感;流走於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盪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恣肆,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

《蜀道難》這首詩描寫蜀道的雄奇險峻,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詩中想象奇特、豐富,氣勢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領略這一難點。學習這首詩,要仔細品味詩人奔放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新奇大膽的誇張和活潑的語言,用心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這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重點。

【思路方法】

高一的學生,閱讀的古體詩並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

《蜀道難》的內容顯見而又模糊,藝術成就突出,但是要讓高一的學生真正理解其內容,讓學生對詩歌的藝術手法進行分析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必須以基礎誦讀爲突破。可以從學情出發,以情感的自我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開放自主協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方法和手段:誦讀法、討論法、啓發法、點撥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目標】

1、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

2、學習誦讀詩歌的技巧、背誦的要領。

3、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4、培養學生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5、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一)情景導入1

(投影蜀道相關照片)火車在蜿蜒的`秦嶺隧道穿行時,我們自然會驚歎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必然會想起入蜀“難於上青天”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今天,我們一起來讀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一下作者爲我們描繪的秦蜀道路上的奇麗驚險的山水,感受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二)情景導入2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峯,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千年,至今仍以它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着光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詩仙李白的《蜀道難》。

二、文本解讀

(一)信息篩選

1、課題簡析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樂府解題》雲:“《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爲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特點。

2、《蜀道難》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業經濟極爲發達,入蜀的人們樂不思返,而沒有認識到這一地區形勢險要,自古爲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生叛亂的可能。詩中強調的“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顧炎武《日知錄》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又據孟棨《本事詩》

載,賀知章於天寶初年李白入京時即見此作,驚歎之餘稱李白爲“謫仙”。故知其創作時間不遲於天寶三年,爲“安史之亂”前的作品。詩中的“君”有人說是李白的一位好友,這以他同時期的作品《劍閣賦》和《送友人入蜀》爲證,有人說僅是一種虛擬方式,即實無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遊”之人。其實“君”指誰並不重要,詩的寫作目的就是告訴人們不要看到“錦城”的“樂”,應該“早還家”,因爲這裏的道路奇險無比,且隨時可能發生戰亂,足見作者英明的政治遠見。

(二)方法點撥

誦讀課文,醞釀情感

1、學生自由誦讀,要求:

(1)結合要求認知的字音,讀準詞語,並讀通讀順。

(2)初步醞釀朗讀時的感情。

(3)請學生示範讀課文,其他同學可以點評。

2、教師範讀課文,指導朗讀(有條件的可以配樂;或者使用《蜀道難》的錄音磁帶),要求:

(1)請學生注意朗讀的節奏

這首樂府詩,以七言爲主,又有不少雜言語句,節奏多變化,與散文句法相似,所以在朗讀時要注意節奏的把握。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2)體會感情基調的醞釀

樂府詩大多具有詠歎的意味。這首詩言蜀道之險,有“諷人之義”,詠歎的意味尤濃,誦讀時必須把握這個基調,才能再現詩中的意境。如“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又如“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語調讀。又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

(三)能力提升

學生誦讀表演,教師點評並加以指導。

全文誦讀提示:

1、“噫籲嚱……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籲嚱”三字是驚異之詞。“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2、“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語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爲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爲正意所在,應着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觸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

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着重表明蜀道難行之意,當用詠歎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無可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爲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需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4、“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註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裏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說的語氣讀。以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悽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後用感喟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5、“連峯去天不盈尺……胡爲乎來哉!”

仍是說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爲說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

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嘆息——“胡爲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6、“劍閣崢嶸而崔嵬……化爲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讀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後兩句,這是告誡西遊的人:劍閣既爲蜀之門戶,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開頭四句直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後,改用誠懇勸說語氣讀最後兩句。

8、“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四)規律總結

1、匡正閱讀誤區

誦讀時,對此詩句式的體會可能出現兩種誤區:第一,根據原來的閱讀經驗認爲,古代詩歌要求句式整齊,此詩不合要求;第二,由此詩得出結論,隨便什麼樣的散文句式均可入詩,其實不然。

李白的《蜀道難》恰恰是因爲在一定限度內打破了句式的侷限,才具有了辭氣起伏、豪放飄逸的特點。但是這不等於隨便什麼樣的散文句式均可入詩,像“危乎高哉”“其險也如此”等句子,雖然屬於散文句式,但內在韻律與全詩很協調,而且在詩中起到了很好的調整疏密的作用。

2、把握背誦要訣

這首詩想象奇詭,着力描繪了蜀道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因此,首先可在誦讀時展開聯想,讓詩人筆下的奇美山川疊印在腦海中幫助記憶。其次,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寫,誦讀時也應依此順序記憶。

(五)分析鑑賞

疏通詩句,把握內容

1、結合課文中的註釋以及要求認知的詞義,請學生疏通詩句的意思。

2、學生對難以理解的詩句進行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疑難,有助於把握詩句內容。

3、分析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蜀道難》這首詩以驚人的藝術誇張,豐富的想象和雄偉磅礴的氣勢,描寫了蜀道的雄奇、險峻、壯麗,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同時也流露出了詩人對當時軍閥割據局面的深刻憂慮。

(六)拓展探究

理清思路,理解寓意

1、請學生思考:全文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全詩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爲主線貫穿始終,是全詩詠歎基調的重要體現。統觀全詩,詩人的感嘆思路是:先嘆蜀道之高,再嘆蜀道之險,最後感嘆蜀地戰禍之烈。

2、請學生討論:這首詩有什麼寓意?

學生可以自由討論、交流,教師提供古人理解的有關資料。

教師的見解(僅作參考):關於《蜀道難》的內容,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門爲某人某事而作的。古人胡震享認爲,李白“自爲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通過誦讀李白的作品,體會李白詩風雄奇豪邁,語言自然奔放,詩裏溢着一股涵蓋天地的雄渾之氣。李白的眼光簡直可以說是凌駕於寰宇之上的,他的心胸能容納整個宇宙,並且以這種氣魄看待社會與人生。這種博大壯闊的情懷可以說是唐代詩歌的基調。盛唐造就了詩人們昂揚的姿態,英雄主義與浪漫主義是當時社會氛圍中的主旋律。

四、作業設計

1、課後背誦這首《蜀道難》。

2、收集李白的一些短小的經典作品並背誦、分析。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情景導入

本文是李白最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詩中充分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情感、飛動的靈魂和廣闊的胸襟。那麼,詩歌是通過哪些詩句來具體表情達意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二、文本解讀

(一)信息篩選

1、請學生背誦全文,檢查上節課的學習效果。

2、鑑賞、研討重點語句:

(1)文章開頭用“噫籲嚱,危乎高哉!”有什麼作用?

明確:“噫籲嚱”三個字都是驚歎詞,是蜀地方言。“噫籲嚱,危乎高哉!”這些驚歎詞的連用,是詩人在激情的衝動下隨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這一聲並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艱險,充分表現了詩人吐納山川的寬廣胸懷。

(2)“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確:這裏詩人把我們引向了一個悠久迷茫的歷史時間領域。一方面,從時間的悠遠上加強了詩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經過這番渲染,激起讀者對蜀地情況的好奇心。人們會從時間悠久的觀念中,感到這是一個奇險幽深、神祕莫測的地方,併產生一種探求的慾望。

(3)“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句詩該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確:秦蜀兩地間本來只有鳥道而無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們的雙手拽倒了險惡的高山,纔給我們打開了一條通道,消除了秦蜀兩地長久隔絕的局面。詩人對於壯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壯烈犧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頌。這個神話故事的運用絲毫沒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頌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

(4)本詩的主旨在於表現蜀道的驚險,但第二段寫了“號古木”的“悲鳥”和“啼夜月”的“子規”有什麼作用?

明確:第一段作者盡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筆鋒一轉,勸朋友不要西遊,因爲這裏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境荒涼、悽清,“悲鳥號古木”和“子規啼夜月”充滿了無限的哀愁,使人聞而色變,渲染了空寂荒涼的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5)“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全詩的主旨,爲什麼詩人要在最後寫蜀地戰禍一段?這樣寫與詩的寓意有什麼關係?

明確:從詩的內容看,此詩應是詩人在長安時爲送別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詩極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意在爲友人此去路途的艱險而擔憂,“問君西遊何時還”,人還未去卻已問歸期,詩人不忍友人離去,依依惜別之情自現,結尾一段寫蜀地戰禍之烈,意在告誡友人蜀地並非久留之地。而劍閣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險甲於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於蜀”可見。寫劍閣之險引出蜀地戰禍,既是寫蜀道之難的繼續,也是惜別之情的昇華。去蜀難,留蜀亦難,“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這樣的詩“諷人之義”便顯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滿。

(二)合作探究

分析這首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

(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根據自己的認識談詩歌突出的藝術風格,然後由各小組的組長歸納總結,再在全班進行交流,最後由教師總結。總結時可以利用幻燈片投影)

交流總結並明確:

1、大膽的誇張。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已是誇大。在描繪高峻險曲時,用“六龍回日”“百步九折”“捫參歷井”“去天不盈尺”等詞語,進一步具體形容,使人驚心動魄。

2、瑰麗的想象。全詩用了很多神話及傳說,如“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以及“地崩山摧壯士死”“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等。這些神話傳說使人不僅從空間上想象到蜀道之難,而且能從歷史的長河中去想象,同時籠罩上一層神祕的色彩,使人心曠神怡,又增添了藝術的誘惑力。他的想象忽高忽低、忽遠忽近,是非常廣闊的,無拘無束無所不到的。

3、強烈的感情。全詩貫穿反覆詠歎的情調,開頭和結尾都重複“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中間又三次插入類似的詠歎:“以手撫膺坐長嘆”“使人聽此凋朱顏”“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連續的感嘆詞,重複的驚歎句和詠歎式的小結語。三者交互使用,形成結構上的盤旋反覆,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抒情性和節奏感。

4、變幻的句式。《蜀道難》是樂府古題,這種詩歌體裁沒有嚴格的字數、句數、平仄和韻腳的限制,李白充分運用了這一特點,使詩的語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潑。全詩或把散文句

式和諧地運用到韻文中間,或把三、四、五、六、七、八、九乃至十一言的長短句式錯綜間雜地組合起來,巧妙地爲抑揚頓挫的情感語氣服務。詩的前半部分多用長句,語言奔放暢達;後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顯得簡勁有力。詩人的這種變化多端的語言形式,正是爲表現不同形象和不同情感服務的。

(三)能力提升

1、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度、猿猱愁於攀援——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恐——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2、在表現手法上你最欣賞的是哪一點?爲什麼?

探究學習: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尋找美點。教師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因爲鑑賞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師要放開手,讓學生說,同時要多肯定學生,讓他們體會鑑賞的樂趣,堅定地走下去。當然在學生不知從何說起時,教師可適當引導。

3、全詩最後一段寫劍閣,對於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麼現實意義?

探究學習:在風雲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後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羣峯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於勸人引以爲鑑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

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爲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四)分析鑑賞

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曾這樣評論這首詩:“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唐詩別裁》)這段話既形象而又概括,涵蓋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靈活、氣象宏偉而言。說說這首詩的基調。

明確:這首詩以主旨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貫穿始終,已經顯示了它的詠歎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中。例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是嘆蜀道之高,因爲黃鶴之飛至高,猿猱動作最靈,二者皆不得過,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這是嘆蜀道之險,用勸遊者的口吻寫出,意味尤爲深長。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是嘆蜀中戰禍之烈,詩人用具體描寫方式,再現了“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圖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三、課堂小結

通過讀這首詩,我們充分領略到了氣勢縱橫、氣象闊大的雄壯美,傾瀉而出、率直豪爽的形象美,包容廣泛、引人聯想的境界美。讀其詩,有一種情感搖曳,欲隨其動盪的感覺,有一種不得不伴詩人情感變化而喜而怒的感覺,有一種淨化靈魂、提升境界的感覺。這就是名篇的成功之處。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誦這千古名篇。

四、作業設計

思考並完成課後的練習題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篇7

【文本解讀】

《蜀道難》是雜言古體詩,格律不拘,形式靈活。這首詩想象奇特,筆意縱橫,境界闊大,集中體現了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創作特點。誦讀時,一方面要感受雜言古體詩的參差錯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筆下蜀道的雄奇險峻,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素養目標】

1.瞭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2.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3.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探究詩歌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鑑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導入

在我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爲“詩仙”。他是誰?(李白)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後,大嘆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們尊稱爲“詩仙”,那麼這首給李白帶來“詩仙”美譽的《蜀道難》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

一、知人論世

1.瞭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平生有“大濟蒼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後客死安徽當塗。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

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

2.相關背景

從詩的內容來看,此詩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爲送別友人入蜀而作。詩中的“君”有人說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說僅是一種虛擬方式,即實無其人,泛指所有“西遊”之人。在詩中,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着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告誡人們不要只看到“錦城”的“樂”,應該“早還家”,因爲這裏的道路奇險無比,且隨時可能發生戰亂。後來的“安史之亂”足見詩人政治預見的正確。

3.解題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蜀道,蜀地的道路。難nán,艱難。﹙進入﹚蜀地的道路艱難(難行)。

4.瞭解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詩體,主要是指唐以前的樂府民歌、文人詩以及唐以後文人仿照它們的體式而寫的詩歌。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表現在詩題上,有歌、行、引、吟等體裁。《蜀道難》就是一首典型的古體詩。

二、初讀感悟

(一)預習檢查

1.明確字音。

噫籲嚱(yīxūxī)鳧(fú)棧(zhàn)猱(náo)

捫參(ménshēn)崢嶸(zhēnɡrónɡ)巉(chán)湍(tuān)

諮嗟(zījiē)豗(huī)砯(pīnɡ)崔嵬(cuīwéi)

2.解釋下列詞語

①何:多麼。

②當:對着,向着。

③盤盤:曲折迴旋的樣子。

④捫:用手摸。

⑤膺:胸。

⑥坐:徒,空。

⑦但見:只聽見。

⑧喧豗:喧鬧聲,這裏指急流和瀑布發出的巨大響聲。

⑨砯崖:水撞石之聲。

⑩胡爲:爲什麼。

9322;崢嶸、崔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大雄峻的樣子。

9323;諮嗟:嘆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梳理脈絡

明確第一段:先總寫蜀道之難,然後寫蜀道的歷史、地貌、來由,最後寫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蜀道之險。

第三段:蜀中戰禍之烈。

【思考2】主旨句是什麼?

明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思考3】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蜀道之難(雄奇險峻)的?

明確①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②側面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③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④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⑤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

【思考4】詩中多次出現“西”字,如“西當太白有鳥道”“問君西遊何時還”“側身西望長諮嗟”,這表明詩人的立足點在秦。這與“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是否衝突?

明確不衝突。“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這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嘆息。“胡爲乎來哉”不是詢問,而是慨嘆,它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思考5】主旨句三次出現,所在位置和具體內容都有變化,體會這三句話的具體作用。

明確開頭一句,領起全文,嘆蜀道之高,爲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調。

中間一句,嘆蜀道之險,再次強調蜀道之難行,把詩歌推向高峯。

尾一句,嘆蜀中戰禍之烈,照應題目、開頭,給人強烈的感嘆。

【思考6】“蜀道難”本來是一個難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卻描繪得非常動人。那麼,你認爲李白是如何把這一難述感受描繪得如此生動的呢?請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 (示例)

(1)全詩充滿了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詩中描寫的事物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

(2)詩人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爲一體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

(3)詩歌句式靈活,形式多變。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爲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自由不羈的氣魄,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

【思考7】你認爲本詩的主旨是什麼?

明確觀點一:此詩即事成篇,爲送別友人入蜀而作,表達對友人的擔憂和關心。

觀點二:表面寫蜀道的艱難,實則寫仕途坎坷,表達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

觀點三:寫蜀道艱難,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

【思考8】對比與思考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

早上五盤嶺①

岑參

平旦驅駟馬,曠然出五盤②。

江回兩崖鬥,日隱羣峯攢。

蒼翠煙景曙,森沉雲樹寒。

鬆疏露孤驛,花密藏回灘。

棧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幹。

此行爲知己,不覺蜀道難。

(注)

①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春,岑參作爲僚屬隨劍南西川節度使杜鴻漸入蜀平亂,途徑五盤嶺時作。五盤嶺:秦蜀交界處峻嶺、其山道曲折盤旋,故名。

②出五盤:攀越五盤山道登上山巔。

問題:蜀道歷來以艱險著稱,爲什麼詩人卻說“不覺蜀道難”?請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

①詩人入蜀是爲報知己,爲平蜀亂,雖然途中山巒重疊、險灘暗藏,但不覺艱險。

②詩人登上山頂後,心曠神怡,因此所觀之景雖奇險但他感覺富有情趣。

四、明晰主旨

本詩襲用樂府舊題,藉助豐富的想像,着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強烈的熱愛之情,揭示出當時太平景象後潛在的危機,透露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

五、拓展閱讀

李白與宇宙處於平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也可以說李白心裏裝着整個宇宙,並以這種氣魄看待社會與人生。他彷彿有一種神祕的感覺,覺得自己不是世間的凡人,這種感覺又因賀知章對他的稱呼(謫仙人)而強化了,這種氣魄和感覺,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詩裏從未有過的,當屈原以其《九歌》對諸神頂禮膜拜的時候,他不過是匍匐於地上的一個微小的生靈。當曹操“東臨碣石”,歌詠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時,他不過是宇宙的禮讚者。至於南朝以山水詩著稱的“二謝”,他們筆下就只有山容水態而已。隋唐以來出現了王維、孟浩然這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但他們的境界不過是清遠靜謐。只有李白纔開拓出一種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他往往是從大處把握對象,得其神氣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處鳥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觀,得到大氣象,其詩:“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就正好說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視角。又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些詩句都是因宏觀的視角而形成宏偉的境界。如果以杜甫、孟浩然與李白比較,李白的這個特點就更顯然了。杜甫以體貼入微筆觸細膩而見長,他能刻畫別人看不到的景物內層的漣漪,表現自己內心深處情感的細微波動。孟浩然的特點是淡。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筆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見詩了,纔是真正孟浩然的詩”。他的詩如一杯清茶、一縷清煙、一片月光、一絲雲影。對他們我不想有所軒輊,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則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處理人事的態度往往是極其灑脫的,對其所愛的人他有火一般熱烈的感情,也許因爲這火太旺了反而難以持久;更可能是因爲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種種關係看得無關緊要了。家庭、妻子、兒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詩裏幾乎沒有地位。李白看重友誼,他寫過許多熱情洋溢的贈友詩,其中有的詩句足以永遠暖人心房,諸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但他的詩集裏很少有兩首以上同贈一人的。杜甫有十一首詩贈他或懷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調侃詩給杜甫。他比杜甫年長十一歲,杜甫近乎他的後輩,這也許有點關係,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他那灑脫的氣質。對於一個自視可與宇宙等量的人,這情形並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與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爲某種現實的目的而取媚於人,也不必因某種外界的壓力而改變自己。李白既然可與宇宙等量,當然也就可與帝王齊觀,而視權貴如草芥了。李白雖欲躋身於廟堂,但並不肯爲此而折腰。他雖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鳴得意,也曾偶爾寫過幾首干謁之作,但總的看來他是堅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態度。李白目無權貴,但對蒼生百姓卻是親切的。且看《宿五松山下媼家》,“……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對五松山下這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謙遜、何等體貼。而這與笑傲王侯的那個人正是同一個李白!李白的偉大與可愛於此可見,這首詩的境界看似平凡,其實是極其宏偉的。倘若沒有一個寬廣的胸襟,怎能寫出這樣的詩歌?這首詩從另一方面展現了李白的不凡境界。

(選自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有刪節)

六、素材積累—李白名句

1.一水牽愁萬里長。

2.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3.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4.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

5.國恥未雪,何由成名?

6.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8.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羣。

9.綿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10.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11.吾觀自古賢達人,成功不退皆殞身。

七、作業

完成配套練習。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篇8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掃除字詞障礙,初步品位詞語的妙用

過程與方法:理清課文思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重點難點

重點:掃除文字障礙

難點:理清課文思路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蜀道難

李白,浪漫主義詩人,讀李白詩,我們驚詫於他才思的綺麗,字裏行間,帶有一股飄忽飛逸的神仙氣息。在他的詩裏,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塵土,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窮碧落下黃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時空中毫無拘束地遊行。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起神遊《蜀道難》

活動2【活動】檢查預習

魚鳧fú 石棧zhàn 猿猱náo 縈巖巒yíng 捫參mén

撫膺yīng 飛湍tuān 喧豗huī 凋朱顏diāo 砯崖pīng

活動3【講授】講授

(三)文學知識

1、作者: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官至供奉翰林,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形成了他飄逸、奔放、雄奇壯麗的藝術風格。

詩仙李白從二十四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離開四川之後,便浪跡天涯,四海爲家了。直到他六十二時仙逝。一生在中華大地留下了不少足跡。所到之處,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動人華章。

李白是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報負。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典型音調。

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徵是:

滿腔的熱情傾注於描寫的對象中

意象常常超於現實

大膽的誇張

2、後人評價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杜甫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余光中《尋李白》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飲中八仙酒》

(四)整體感知

1.字詞正音

2.聽朗讀帶

3.誦讀課文

4.蜀道方位圖

長安——陽平關(洛陽)——劍閣——程度(錦都)

古蜀道:蜀道北起陝西漢中寧強縣,南起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廣元、劍閣、梓潼、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衆多。

(五)鑑賞第一自然段

重點字:開國何茫然:……的樣子

爾來四萬八千歲:那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迴旋、倒流

青泥何盤盤:形容山路曲折盤旋

百步九折縈巖巒:圍繞

捫參歷井仰脅息:摸

以手撫膺坐長嘆:胸口

詞類活用: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迴轉/調頭c

猿猱欲度愁攀援: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爲……發愁

古今異義:可以橫絕峨眉巔:古義:渡、越;今義:斷絕、窮盡、走不通

特殊句式: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狀語後置句)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根據中心句梳理思路的方法,感受蜀道雄奇險峻的特徵,理解詩歌的意境和主旨。

2、鑑賞詩歌描寫蜀道的多種手法,品味李白詩歌雄奇瑰麗的浪漫主義風格。

3、熟讀成誦,陶冶情操。

二、過程與方法

朗讀含吟法、集體討論法、賞析品味法。

二、教學重難點

1、分析蜀道難的具體體現。

2、賞析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難點)

三、教學課時: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

1、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2、疏通字詞,初讀感知課。

3、找出全反覆出現的中心句,整體感知蜀道難的原因,理清章的思路。

4、學習第一詩節。

一、導入課

唐朝詩人中有很多人有別號,例如:

詩聖

詩佛

詩豪

詩囚杜甫王維劉禹錫孟郊關注人民疾苦和國家命運,有儒家的聖人情懷篤信佛教,詩中有佛理堅強不屈,遇挫彌堅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元問嘲笑他是“詩囚”

詩魔白居易“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寫詩“口舌成瘡,手肘成胝”詩鬼李賀想象新奇,意境怪誕,迷離恍惚,詭譎多姿。

詩仙

“詩仙”是誰他爲何被稱爲“詩仙”翻譯下段言,瞭解“詩仙”稱號的來歷:李白“初自蜀至京師,舍於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爲。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歎者數四,號爲“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

本原是贈給一個入川的朋友的,後來轉送給賀知章,得到賞識和引薦,42歲時被玄宗皇帝禮聘入朝,做了三年翰林,也就是學侍從,但他不甘心充當御用人,爲皇帝風花雪月的生活唱讚歌,於是上書請求辭職,這就是後來的“千金放逐”。

二、聽錄音,對照註釋,疏通生字詞。噫吁戲yīxūxī四川表示感嘆的方言

魚鳧fú

猿猱náo捫參歷井mén巉巖chán

喧豗huī砯崖轉石pīng崢嶸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

吮血shǔn

三、集體朗讀課,邊讀邊畫出全反覆出現的中心句,整體感知蜀道難的原因,理清章的思路。

1、全反覆出現的中心句是什麼三次反覆,字稍有不同,聯繫前後句,比較三個句子意思的差別。

第一次:“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第二層次:“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第三次:“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常諮嗟”。

差別:提一次側重:蜀道難,難在其高而曲折,難以翻越;第二次側重:蜀道難,難在其險,令人恐怖;第三次側重:蜀道難,難在其亂,令人不敢居住。

四、精讀第一段,討論本段是從幾個方面來寫蜀道難的明確:從兩個方面寫蜀道難。

第一方面:寫蜀道修築難。

兩個歷史傳說,一是蠶叢和魚鳧,開創蜀國曆史悠久,但因爲山高無路,對外隔絕;二是五壯士拉蛇開山,形成天梯石棧。寫五力士開山的傳說,是爲了表現蜀道修築難。第二個方面:寫蜀道行走難。

蜀道難行,因爲山高水險。“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神話傳說太陽神羲和每天駕車行走於天空,遇到蜀地的高山也要繞道行走,水波到了這裏也被阻擋倒流;“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善於飛翔攀援的動物都無法翻越蜀道,何況人呢“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蜀道不僅巍峨,而且“百步九折”,何等曲折

因此,行走於蜀道的人,在山巔上“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登上頂峯,手捫星辰、撫胸長嘆,步履多麼艱難。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篇10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詩襲用樂府舊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自然的感情。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瞭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註釋,大體讀懂詩意。

3.把握詩歌情感基調,走進詩歌神奇的藝術世界。

4.運用誦讀技巧,朗誦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1.講授法:幫助學生疏通詩意。

2.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

3.合作探究:訓練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合作能力。

4.啓示法: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藉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詩人所描寫的蜀道之難及其載負的情感。

2.進一步領略李白詩歌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種藝術手法的分析,比如誇張、想象、比喻等。

3.詩歌主旨的分析。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蜀道難》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蜀道難》是開篇,在講解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同時要涉及詩歌誦讀技巧,爲接下來幾篇詩歌的講解作鋪墊;《蜀道難》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寫蜀道之難的過程中,以豐富的想象,卓越的藝術構思,縱橫飛揚的辭采,創造出了一個神奇的藝術世界,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值得師生鑑賞其魅力。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1.方法一:展示有關蜀道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視覺觀察蜀道的特點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接着共同賞析幾篇描寫蜀道難的詩作,看看它們的表現手法,進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難》。

2.方法二:可結合課後練習第四題,借用李白“謫仙人”雅號的由來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難》。

【設計意圖】主要是激發學生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課程導入部分是必須的,好的開端等於成功課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學生雖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師應梳理作者信息,讓學生對李白的認知成系統。

2.創作背景。

注:可結合唐代文人壯遊天下以求功名爲大背景,特別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時的精神世界,然後引入賀知章對《蜀道難》的賞識。

(三)樂府詩和樂府古題

1.樂府詩相關知識。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的來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創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爲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詞,於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

樂府雙璧爲《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是收羅漢至五代樂府最爲完備的一部詩集,把樂府詩分爲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樑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爲相和六引、相和曲、吟歎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麴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爲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餘篇,多爲東漢時期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辭表現愛恨情感,較爲傾向現實主義風格。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彙集。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採用敘事寫法,刻畫人物細緻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爲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內涵,着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

2.樂府古題常識。

亦稱“樂府往題”,樂府詩類別名。即“擬古樂府”。漢樂府“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足以觀風俗,知薄厚”(《漢書?藝文志》),爲漢末魏晉以來詩人所繼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藝術風格,並沿用其舊題寫了許多不再入樂的樂府詩。唐詩人更大量借用樂府舊題抒寫時事,從而賦予舊題以新生命。

【設計意圖】雖然必修二中學習過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和樂府古題《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紹一下相關知識,有助於學生溫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

注:要求學生有目的地聽:字詞讀音、句式停頓、情感基調。

(2)學生齊讀。

注:在學生齊讀之前,教師應結合相關資料,指導學生朗讀技巧。

2.細讀文本,梳理文句(重點)。

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按字句段的順序進行,類似於文言文的串講,但不等同於串講,在把詩句分離之後,要有句段的整體觀。結合註釋及參考資料讓學生了解基本文意,並在描寫內容和寫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適當的點撥,原因是《蜀道難》裏的詞藻比較新奇豐富,意象和技巧運用較多,學生理解有難度,也是爲下文問題探究作鋪墊。

3.小組合作,問題探究。

(1)從課文可知,李白對“蜀道難”一詠三嘆,試概括三嘆的內容。

參考要點:一嘆蜀道之高險,二嘆蜀道之驚險,三嘆蜀道之兇險。

注:一詠三嘆是本詩的行文特點,也是讓學生宏觀把握詩歌的線索,結合第一部分的整體感知,通過此小題檢查學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說說全詩爲什麼反覆詠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參考要點:首先明確這是反覆(復沓形式)的表現手法,那麼它的作用是什麼?應結合具體文本分析,立足於形式結構和詩歌主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既是作者詠歎的主題,也是詩意轉折和抒情變化的標誌。它在第一段出現,像晴天霹靂震撼人心,開啓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現,承前啓後──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巖不可攀”,引發後面的“其險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現,曲終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關心之意,溢於言表。從形式上看,每次呼出這句話,都完成了一種韻律的轉換,即抒情、議論和描寫之間的交替。

(3)請結合具體文本,談談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參考要點:豐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誇張揚厲的筆法,流轉華美的韻律。(這是主要的藝術特色,在學生回答後,需要老師點撥和補充,學生如果體會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肯定)

(4)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參考:關於這首詩的立意,歷來衆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A.爲憂慮房琯、杜甫而作,認爲作者寫此詩是擔心身爲劍南節度使的嚴武會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諷刺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入蜀,首倡者爲給李白集作分類補註的元人肖士;C.諷刺四川軍閥章仇兼瓊;D.“即事成篇,別無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籤》和顧炎武《日知錄》爲代表。經今人研究,前三種說法,或於史實不符,或於時間不對,都很難成立。所以我們以第四種說法爲基礎,認爲本詩的主題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襲樂府古題的“即事成篇”之作。(有關主旨的爭議應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有所瞭解,但應提醒學生注意主旨的理解應有理有據於文本,不可牽強附會。)

【設計意圖】古典詩歌解讀應以文本爲本位,進行細讀,在學生整體感知後,由教師引導分層分析詩句,將詩歌壓縮的內容展開,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澱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詩歌的字面意義,文本的深入纔有了基礎和前提,體會詩歌的方法精髓在於文本細讀,所以在“細讀文本”部分重點是梳理字句,析詞解句是詩歌解讀的最爲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躍性地選取應試性的考點講解,而是注重發掘詩歌的內涵和藝術,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會讀詩,讀懂詩,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狀態;“整體感知”到“文本細讀”再到“問題探究”,三個模塊重視的是基礎,能力層級是提升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解詩的方法。

4.反覆誦讀,讀出韻味。

可以欣賞不同的名家朗誦視頻,幫助自己理解。

【設計意圖】李白作品,渾如天成,不可節解,所以要多多誦讀,進行整體觀照。通過反覆誦讀、美讀,當能更好地領會這首詩的妙處。

七、課後作業

1.《行路難》(其一)與《蜀道難》寫作時間接近,請結合你對這兩首詩寫作目的的理解,對比分析這兩首詩的寫作手法和情感狀態。

2.讀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說說它與李白《蜀道難》的寫作重點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陽章煙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衝江霧行,夜枕江濤眠。

蛟蜃作怪變,時時攀船舷。

魚龍吐火焰,往往出波間。

故爲相恐怖,倏忽千萬端。

道在安可劫,處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萬錢,

自清西南來,此行非竄遷。

蜀山險可升,蜀道高可緣。

上無嵐氣蒸,下無波濤翻。

步覺閣道穩,身履劍門安。

惟懷史部節,不知蜀道難。

【設計意圖】勾連舊知,比較閱讀,仍是做整體觀照。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篇11

【教學內容分析】

《蜀道難》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必修3的課文。這一單元的內容主要是唐代詩歌。作爲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蜀道難》具有一種示範的作用。這種示範作用一方面體現在展現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峯時期的作品風貌,從而感受時代與文學的聯繫;另一方面的作用,在於通過引導學生誦讀、鑑賞《蜀道難》,進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學會閱讀其他唐詩作品。

在詩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對象。這個中國詩歌史上的巔峯詩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點燃了盛唐詩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詩歌放在這一單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窺豹的作用。通過了解李白的詩瞭解李白,又進一步瞭解唐詩的風采。在之前上過的唐詩引導課的基礎上,我希圖通過誦讀與鑑賞兩個層面結合李白這位詩人來閱讀他的詩。使學生能被古典詩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學情分析】

《蜀道難》是一個樂府舊題。在行文上有別於學生經常誦讀的格律詩,它不像格律詩一樣以對偶句爲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這就增加了誦讀時情感把握的難度。高中的學生在思想上漸漸從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達上卻正相反由開放轉向了封閉。而詩歌閱讀鑑賞恰恰需要的就是學生敢於開口去誦讀,在這一點上,詩歌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現了矛盾。

在詩歌教學上,學生已經接觸過現代詩歌,對詩歌的意象有一定的瞭解。而要了解唐詩乃至整個古典詩歌的魅力,僅僅瞭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難》的教學上,意象是一個跳板,它連接着學生的已知與未知。學生可能會被古奧艱深的用詞抑制了興趣,但詩歌豐富的想象世界與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導學生主動誦讀主動探究的一盞明燈。

【設計思想】

針對學生對誦讀古詩的畏縮情緒,我決定以兩條主線貫穿全課。一條主線在於從把握情感、掌握停頓、理解內涵三個有着層層遞進關係的角度指導學生如何誦讀和感受一首詩歌。另一條主線在於梳理分析《蜀道難》的句法特點、主旨情感和表現手法上的特點,探究李白對樂府舊題詩的創新和超越,進而探討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而這兩條線的交匯之處就是詩人“李白”。第一條線屬於“表”,第二條線屬於“裏”,正是如此,讓學生表裏結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詩人李白之“大”。在授課過程中,採取多樣的誦讀方式來把握詩歌,讓學生從多方面接受朗誦這一藝術表現手法,進而能夠主動的去誦讀。這樣既起到引導學生敢於誦讀的作用,又能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詩歌。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深入瞭解李白其人,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章法、意境、聲韻等。

2.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鑑,體會想象、誇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培養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 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藉助於“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鑑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二、教學難點:

1、鑑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

2、 點撥法。

3、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4、 多媒體影音。

【教學過程】

一、請您欣賞

PPT展示畫面,引入本文教學(PPT展示)

二、寫作年代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記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業贄謁賀知章。知章覽《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書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進士,活了八十多歲,一生只有此作,其說當有根據。

研究者認爲李白十六歲創作《蜀道難》 東方網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平武縣學者曾維益經過十多年研究發現,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成名作《蜀道難》的時間是在其20歲之前,而且該詩作於古江油關(今平武縣南壩鎮)。

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藝術特點,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以後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馳騁想象,運用神話的離奇境界,把自己熱烈的感情傾注到所描寫的對象之中,以驚俗駭世的筆墨,恣意揮灑,描寫了壯麗奇譎的世界,藉以抒發個人懷抱的抑鬱和不平。

他鞭撻封建社會的醜惡淋漓盡致,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皮日休說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詩歌中強烈的愛憎之情和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直鼓舞着人們,激發着人們,是我國人民精神財富中的瑰寶。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和本詩的創作背景。

過程和方法:通過反覆誦讀,把握本詩的行文脈絡,體會作者情感;通過分析本詩的藝術手法來感受其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作者情感,感受作品的浪漫主義風格。

難點:解析狀“難”之法,體會李白雄放詩風。

教學層次設計:一個課時。導入→誦讀→感嘆→小結→作業佈置→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5分鐘)

PPT顯示蜀道地形。蜀道北起陝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廣元、劍閣、梓潼、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衆多,現在我們可以坐着火車在蜿蜒的秦嶺隧道穿行,那麼一千多年以前要入蜀該怎麼辦呢?李白警告我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下。(緊接着播放朗讀音頻)

二、多種形式誦讀(15分鐘)

1.課前預習,自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首先將難字、易讀錯字展示給學生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讀準字音。

注意讀音:

噫籲嚱(yixuxī),魚鳧(fú),秦塞(sài),縈繞(yíng)

石棧(zhàn),猿猱(náo),捫參(shēn),撫膺(yīng),巉巖(chán),飛湍(tuān),諮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wéi)吮血(shǔn)

其次讓學生根據書下註解大體讀懂詩意,將不能理解的語句挑出來,小組同學間探討研究,也可以向教師質疑。

(因爲詩歌本來就講究涵詠玩味,有如千年佳釀,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譯,破壞詩意美,完全可以留給學生自己揣摩和體會。)

2.課堂模仿,再讀感悟。

配蜀道畫面和朗誦音頻,要求學生體會音頻中的感情、語氣、語調節奏,感情基調等,學生誦讀表演,教師點評並加以指導。

3三讀品味,其義自見。

讓學生小組間分段朗誦,體會它的效果,明確李白對蜀道的印象:難!面對蜀道之難,李白如何感嘆?引導學生找出詩中表達強烈感嘆的詞語:“噫吁戲”“長嘆”“嗟”“長諮嗟”。

三、圍繞“嘆”感知創作思路和詩歌風格(20分鐘)

1.嘆什麼?讓同學們把握文章思路

一嘆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煙不通的歷史、五丁開山的傳說,用絕頂鳥道、回日高標、黃鶴難越、猿猱愁度極寫蜀道山嶺之高危。

二嘆蜀道之兇險:以攀援時斂氣屏息、撫膺長嘆,悲鳥子規的飛繞夜啼,極寫蜀道環境悽清,山水險惡。

三嘆蜀道戰禍之烈:;以劍閣“蛇”盤“虎”踞、殺人如麻極寫蜀道人事兇險。

2.如何嘆?讓同學們細讀找出作者所用的手法。研讀:李白用何種方式來表達對蜀道的感嘆?在這裏教師要給學生介紹本詩的創作趣談:現存資料表明,李白沒有由秦入蜀的經歷,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沿長江東下,就再也沒回去過。可見《蜀道難》純系想像之辭,不過是借送友人入蜀,展開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昇天入地的藝術之旅。(如: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是點面結合的方法兼誇張。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是大膽的想象和誇張。)

反覆詠歎:詩中用頂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嘆其高危不通,二嘆其峻險難越,三嘆其雄奇兇險。

大膽想象、聯想:用蠶叢魚鳧開國、五丁開山、六龍駕日的傳說極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現蜀道山嶺之高危。想象、聯想歷史久遠,空間廣闊,氣勢酣暢。

極度誇張:極寫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嶺)之峻,連峯之高,飛瀑之喧,劍閣之險。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已是誇大。在描繪高峻險曲時,用“六龍回日”“百步九折”“捫參歷井”“去天不盈尺”等詞語,進一步具體形容,使人驚心動魄。

反覆烘托:以黃鶴猿猱愁度來襯托蜀道山嶺之高,以飛鳥悲號、子規夜啼來襯托蜀道空寂悲悽;以行人的斂氣屏息、驚魂不定、失色長嗟來襯托山之陡峭峻險。

變幻的句式。《蜀道難》是樂府古題,這種詩歌體裁沒有嚴格的字數、句數、平仄和韻腳的限制,李白充分運用了這一特點,使詩的語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潑。全詩或把散文句式和諧地運用到韻文中間,或把三、四、五、六、七、八、九乃至十一言的長短句式錯綜間雜地組合起來,巧妙地爲抑揚頓挫的情感語氣服務。詩的前半部分多用長句,語言奔放暢達;後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顯得簡勁有力。詩人的這種變化多端的語言形式,正是爲表現不同形象和不同情感服務的。

小結:面對蜀道,唯有李白敢將它與天比高,與蠶叢魚鳧開國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開山寫通,借六龍回日寫隔;唯有李白敢借捫參歷井寫驚,借悲鳥夜啼寫悽;唯有李白敢借倒掛枯鬆寫險,借萬壑雷聲寫雄,借“蛇”盤“虎”踞寫兇,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無法企及的“仙氣”——雄奇壯麗、高危峻險的意境,雄放灑脫的詩風。

反思

高中階段學生對唐詩的首次接觸是在必修三的唐詩單元。因此本單元選取了唐詩發展四個階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個階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隱的作品。讓我們從不同層面的感受到唐詩令人沉醉的藝術魅力。

本單元所選《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爲歷代文學家及評論家所公認。關於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去探索,教師給予詩歌鑑賞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爲:《蜀道難》的學習應該建立在學生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學生可以結合課下注釋及一些助學材料,對詩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話傳說、語言風格等,做一個系統的瞭解。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讓他們在自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情,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進行引導分析。

教師的講授本課時要有大局觀,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蜀道難》是李白的名篇同時也是詩歌中比較重要的經典篇目。所以,瞭解作者李白及創作背景極爲重要,同時不能忽視本課的藝術成就。通過想象與聯想把本文所描繪的場景串聯起來至關重要的。在詩歌的語言方面,選擇文中典型的詩句進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認爲教師在講授本課時不能“大而全”而應該“小而深”,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這樣課堂便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認爲科學的做法是: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課堂藉助多媒體課件,對蜀道的形象有一個比較直觀的印象。這一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對蜀道的“險”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反過頭來再研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反覆的誦讀,然後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難》這一經典詩歌關於它的研究可以說是汗牛充棟。那麼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相關的知識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一個教師可以把歷來的研究成果全部傳授給學生,也沒有一個學生能在短時間內對本文有比較成熟、系統的認識。所以,我認爲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讓他們去主動的探索、主動的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教師做好引導把握住核心問題,你的課堂會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