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李白《將進酒》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李白《將進酒》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李白《將進酒》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白《將進酒》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李白《將進酒》教學反思 1

本學期“青年教師教學全過程賽教”高二年級語文組的參賽課題是李白的《將進酒》。

經過認真準備,加之組內各位老師的悉心指導,最終如履薄冰地完成了全過程,結果還是比老教師有所欠缺。現結合自身特點和賽前具體準備,反思如下。

其一,教教材、教別人和教自己之間的關係。

教教材是照本宣科,教別人是不加取捨,教自己是夜郎自大。所以要講三者結合起來。因此,我一方面認真閱讀《將進酒》和李白的其他作品形成自己的第一認識,一方面在網上佔有大量前人的資料,另一方面深入鑽研教材教參和考試相關的標準,從而試圖將三者結合起來,以便形成壹加壹加壹大於三的效果。

其二,吸取借鑑其他老師教學長處的問題。

一是要拿來,勇於向別人學習。二是要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儘量做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切莫東施效顰,甚或邯鄲學步,忘了自身。

此次講課因爲安排靠前的緣故,等後來聽了很多老師的《將進酒》,想要改進已經無力迴天了,只好留到下一屆了--這種教學上的遺憾也是一種催我上進的力量。活到老,學到老。

其三,教師人格感染學生的問題。

語文老師文人氣質會更多一些,往往與當下社會或格格不入或超然物外。只有在課堂上,我們的人格纔會往古今來地宣泄而出。這次的《將進酒》教學我就藉機進行了一次“不平則鳴”的古今中外大探討,爲此還專門將四十五分鐘課堂教學全過程的`內容實錄爲一片雜文,收穫頗豐;學生也從中跳出樹木見森林,瞭解了李白此詩的深刻含義。

只不過有一個度的問題:太過,則遠離生活,書生意氣太濃,難以說服學生。太淺,怕又口號式的宣講,簡單道理的重複,不能服衆。這個還要未來進一步探討。

最後,是“一課一得”的問題。

先要反思學生上了我這節《將進酒》有什麼收穫的問題。不求多,不求泛,不求虛,不求假。

再要反思“教學反思”的反思的問題。仍舊是求真務實,不空話套話;認認真真,不寬泛堆砌。

一課一得,一次一得。鑑定紮實,一步一個腳印。這就是《將進酒》這節課的反思--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雲天。

李白《將進酒》教學反思 2

3月我校青年教師教學全過程大賽開始,高二語文組講授內容是《將進酒》我經過精心準備,按計劃進行了課堂教學,講完後,我認真聽取了組長徐老師和其他聽課老師的建議和意見,再加上我自己對課堂的反思,現寫下我的感受。

一、反思教學流程

《將進酒》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教材第三單元的賞析示例。這一單元的主題就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所以在《將進酒》的教學過程中,我想以誦讀爲主線,通過誦讀,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情感的變化。理出文章的情感脈絡。進一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隱含情感。另外李白狂放的性格特點很突出,他的作品中蘊含豐富的感情,可讀性非常強,在朗誦中領悟詩人情感,在領悟情感的基礎上再誦讀。在整堂課中,我根據詩人的情感變化設置了五塊內容:1、通過誦讀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最初的悲的情感。2、引導學生把握本詩的第一次感情變化:由悲壯轉成歡樂,品讀出詩歌的感情變化 。3、引導學生品讀詩意轉換處:“岑夫子,丹丘生,……”通過誦讀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第二次感情變化:由歡樂轉爲激憤。4、通過誦讀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本首詩中的第三次感情變化:由激憤到狂放。5、最後作者有從激憤到萬古愁,感情發生了第四次變化。並設置了三在問題:問題一:李白的悲是一種怎樣的悲?問題二:詩人爲什麼會產生“但願長醉不願醒”的想法?問題三:他們 “愁”的究竟是什麼?李白的愁爲什麼會是愁“萬古”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體會情感,在理解情感後再進行誦讀。本課的教學流程就是以情感爲切入點,感受李白的四次情感變化抓住主情感“悲”從而對詩中的關鍵性語句作出深入全面分析。

二、反思教學效果

可以感受到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不管是情感分析還是詞句理解,學生都可以較深入的依據文人所特有的情結來把握住李白的悲。特別是在教學的最後十分鐘,我讓學生自己對詩中的語句進行理解鑑賞的.時候,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回答言之有據,理解透徹。

三、反思不足

1、創新意識不夠

講解過程中,不自覺的侷限在常規思維中,不能從新的角度來着手講解,跳不出常規思維,只能是一堂中規中矩的講授。在研讀教材和理解文章時自己獨立思維受到限制,教學的個性化沒有體現出來。

2、及時評價不足

學生在回答問題後,由於急於找尋正確答案,迫不及待的叫下一位學生回答問題,沒有及時對上一名學生回答的問題糾正或是相應的引導,這樣導致學生在回答完問題是不明確自己的問題在哪裏,這種及時表揚和及時糾正的課堂疏忽是我教學的不足,以後應該及時的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評價,讓學生儘快的明確方向,理清思維,從而進一步解決問題。

李白《將進酒》教學反思 3

本學期開學之初,我校開展了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師教學全過程評優大賽。我所在的高二語文備課組經過共同討論確定了參賽的課題,即《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的“賞析示例”——《將進酒》。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也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篇目。全詩氣勢磅礴,感情奔放,思想深邃,既適宜課堂朗誦,又便於教師引領學生分析李白的思想感情變化。相比之下,這篇課文更適合激情澎湃的男老師發揮,而我並不佔據性別優勢。因而在確定課題之初,我有些思想顧慮,覺得這種風格的作品自己並不擅長,課堂不容易出彩;但又覺得這是挑戰自我的一個機會,自己應該全面提高教學能力,駕馭各種風格的作品。於是很快就放下了思想包袱,投入到認真準備的狀態。

要想準確解讀《將進酒》,就必須深入瞭解李白,瞭解其生活經歷,理解其複雜的思想情感。研究李白及其作品的專著很多,我在以往閱讀的基礎上又認真研讀了學者康震對李白的解讀,重溫了唐代文學史及唐代詩歌史專著《唐之韻》,對《將進酒》的教學進行了充分的知識準備。

《將進酒》一詩音韻節奏極富特色,適合朗誦。朗讀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也是我的強項,我也一直非常重視範讀在教學中的作用。而我擅長的是散文和婉約風格的詩歌誦讀,像《將進酒》這種氣勢極其豪邁的風格我一直覺得自己底氣不足,沒有勇氣公開嘗試。在常規教學中我可能會“揚長避短”,而現在卻必須面對這一難題。於是硬着頭皮向專家學習。我在網絡上找到了方明、濮存昕等藝術家的朗誦視頻,認真觀看、聆聽,體味他們的語氣、語調,體會蘊含在其中的感情色彩。我堅持每天在家放聲朗讀全文,一遍一遍揣摩詩歌中的情緒。在上公開課前,我曾考慮用藝術家的朗誦視頻來增強藝術感染力,但我作爲教師卻不能親自給學生做示範,也會是一種遺憾,因此經過再三斟酌,加之連續多天的練習自我感覺也有一定的進步,於是我大膽地選擇了自己範讀。我在課堂上真誠地對學生說:“《將進酒》這首詩氣勢恢宏,感情激越,適合放聲誦讀,老師略顯底氣不足,但我很願意挑戰一下自己,嘗試着給同學們讀一讀,我們大家共同來體會詩人的情感,提高朗讀能力。”我的態度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我的朗讀也因爲精心的準備而獲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整堂課我一直激情飽滿,用生動的語言、深沉的語氣、激昂的語調、準確的分析引領學生層層深入,走進李白的內心世界。課堂教學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通過這一實踐,我覺得自己在挑戰自我,克服自己的短板方面邁出了一步。以後還應不斷樹立自信,嘗試以往不太擅長的教學方法,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這堂公開課還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備學生”的重要性。課堂教學中有兩個小細節令我意想不到。其一,爲了豐富學生的課堂活動,增強朗讀的效果,我打算安排一位朗讀水平高的學生給大家作示範,這一重任理所當然落到了閻述辰同學身上。該同學是同齡人中少有的男中音,曾參加陝西省優秀特長生選拔賽演唱《滾滾長江東逝水》獲得金獎,也有過出色的朗讀經歷。我在上公開課的前一天放學時將課堂朗讀的任務佈置給他,讓他稍加練習,課堂上放開朗讀,自由發揮。我本以爲按閻述辰的能力他會有出彩的表現,但沒想到在公開課上,他竟然有些緊張,朗讀的節奏較慢,語氣也稍顯平淡,沒有完全展現出李白激越澎湃的感情變化。這種效果完全不在我的意料之中,於是我只好臨時安排教學內容,點評閻述辰朗讀中的不足之處,提出改進的希望。事後,我想,學生朗讀這個環節不成功責任不在學生,學生還沒有走進李白的思想波瀾,對作品還沒有深入的理解,是不可能準確地把握語氣語調的,而我卻忽略了這一學情特點,只按學生平常的表現來預設結果。若能將這一教學環節安排在分析作品之後,待學生對作品、作家均有了一定的理解,朗讀的效果一定會大不一樣。 其二,分析詩歌的開端部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我提出問題:“李白爲什麼會有如此濃重的悲情,請同學們從‘知人論世’的原則出發,聯繫李白的生平經歷分析箇中原委。”這道題不但要求準確理解李白此時的心境,更要對李白生平經歷非常熟悉,有相當的難度。以我對十四班學生的瞭解,他們只能說個大概,於是我要在學生回答之後進行補充介紹。爲了避免學生無從回答的尷尬,我仍叫了知識面較寬的張晨曦同學回答。但沒有料到該生好像對此題早有準備,一開口就從李白的.家世背景談起,不但對李白各段重要經歷如數家珍,更對該段經歷中的詩作信手拈來,侃侃而談。張晨曦對該題的回答完全超出了我準備的範圍,我分明看到聽課的老師也面帶驚訝之情。我及時地肯定了張晨曦的發言,並表揚了她豐富的知識儲備。而我總結的內容不但沒有成爲我原本設計好的擴展提高,反倒成了對學生髮言的概括提煉。

這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以往備課總是把精力集中在研讀教材、設計教學環節、設定教法方面,很少用心去研究學生。兩個班的學生學習情況有差異,我也較少考慮其不同,往往採用相同的教學方法,教授相同的知識內容。很少因學情不同而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這一不足已成爲我教學中的一大頑疾,通過這次公開課,我切身體會到備學生的重要性,應下功夫解決這一問題。

此外,通過聽同備課組其他老師的公開課,拓寬了思路,開闊了眼界,也發現了一些自己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問題。今後也應堅持虛心向同行學習請教,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教學綜合素質。

李白《將進酒》教學反思 4

學生都愛讀李白的詩,而且覺得讀起來很過癮。李白詩歌的灑脫豪放就像青春對禁忌的叛逆讓人快意,究其深一層次的原因,李白的詩歌裏是有一種生命的狀態的。這是我們年輕時最渴望達到的,不是倫理,不是愛情,不是法律,不是道德,是一個生命對完成生命過程的渴望。在教學時不應僅侷限於他的風格、性格的度量,滿足於主題的探討,更應在生命追求上多一些探討。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一定會給我的教學帶來更多的思考。

一、“人文之本”——古詩詞的歸宿

詩詞體現着很多文化價值,它可以內化爲“素養”的積澱。教師更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然、關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在設計教學時,我特別在以下幾方面做了強化和引導。

1. 梳理情感的發展脈絡,窺探詩人的詩興與性靈

李白的詩往往有點不遵守人間規則,難怪所有評論李白詩的人,到最後都說“瞬息千里若有神助”。所以,李白的詩難工摹,最不可學。他的情感可以隨時隨地的轉,他的詩興可以隨時隨處的燃。這首詩除讓我們看到狂放憤激外,還讓我們看到華麗背後的愁。此處,恰恰是可以輻射的地方。我總結提問道:我們在李白的很多詩中都看到了他的自負、孤獨,即使常常面對最豪華的物質。但我們也很少會看見他悲哀愁苦到底,他總會給生命一個巨大的希望。本詩是如何體現的?學生通過對其他詩作的回顧,看到了他精神世界裏自信等一些積極的東西。

2. 哲學性的思考詩情,探討生命存在的意義

人往往在凝視時間時,才容易對生命進行領悟。李白也感受到了時間的壓迫性,看到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在“將進酒,杯莫停”的豪飲中,我們彷彿看到了他極其顯露的享樂主義傾向。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樣的歸結裏,那麼我們對於人性的理解就多了些武斷。所以我讓學生結合古今認識和個人經驗來談我們對生命的選擇和擔待。課堂上學生的確觸思如泉涌,曹操、蘇軾、辛棄疾、晏殊等人成了學生熱議的對象。在人物、詩詞的品評中,學生對生命的看待也多了一些選擇。

但是反觀教學,我引導學生在人文性的解讀探討中,還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現爲簡單的問題重複化,深入的問題單薄化。引用蔣勳老師的話說“單純在文學上努力是不夠的,還要關注文化,只有整個文化格局發展到一定程度,文學才能應運而生。我們一直在做文藝,其實是沒用的。因爲大的文化框架不完整,文學會無所依附。”,那麼我想教師在教學時多一些對文化的憂患意識,多一些對格局的關注,始終是大有裨益的。在豐富學生認知的同時,還能夠建構起學生的思維框架,何樂而不爲呢。

二、“反覆吟詠”——古詩的立足點

這首詩本就是可以在生活中大聲唱出來的,它又是首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勸酒歌,所以在設計時,我試圖在民間化、民俗味的氛圍營造中,讓學生帶着生活體驗走進詩歌的學習。課堂上學生的興趣馬上被激發起來,參與到了行酒令唱酒歌的活動中。

在品讀的過程中,還是有太多遺憾的。爲了課程目標的順利完成,爲了學生的遷移思考多些體現,我剝奪了學生的大量誦讀時間,因此誦讀只流於形式,無法貫穿始終。

三、“定位不等於定向”——詩無達詁

上完這節課,總覺得欠缺一些東西的植入。在和組內老師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後,我也做了深入的`整理和反思,我認爲是少了一些詩人個體差異性的比較。在我們的文學中,激情常常被壓抑,會以比較含蓄的方法處理,而李白是唯一能把激情釋放出來的人。我們總會把李白創造出的風格迥異的詩歌形式歸結爲他的情感飽滿、洋溢到形式無法容納,所以有了這樣浪漫而不拘泥的表達。因而,也就完全認爲是他灑脫狂放的個性使然。那麼,若要論及個性,他的個性可不是這一兩個詞語能概括的。所以,在教學時應在詩人不同詩歌的比較中扭轉對詩人的定向認識,豐富對詩人、時代的多元化看待。比如在《月下獨酌》中,我們可以看到李白驕傲到喝酒只跟月亮喝,他的孤獨在和宇宙的對話中消解了。《蜀道難》簡直將浪漫詩發揮到了極致,他不是在寫文字,他會把我們帶到視覺和聽覺的震盪中。寫《將進酒》的李白豪邁粗獷,而寫《長幹行》的李白卻成了一個哀怨的女子。所以他生命的豐富性就在於他能夠多樣的轉換角色,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大唐”的豁達、包容以及時代文化的多樣性。

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漢語詩人是李白,他的詩被翻譯成很多語言,他的創作不僅將漢語詩推到了極致,而且抵達了其他語言系統。他創造了許多我們今天都在用的成語,即使他用到了典故,我們依然能夠讀的明白曉暢。因此,激發引導學生讀李白的不同類型的詩作,也應是我們教學的波及點。

當然,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爲遺憾,我們纔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創造。反思是促進教學成效的有力武器,我想,努力思索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體現“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纔是師生共同的追求。

李白《將進酒》教學反思 5

《將進酒》這首詩是千古名篇,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內涵豐富、歷久彌新。要想上好這堂課,真的很難。詩歌教學究竟如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我深知: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老師要有一桶水。所以我看了《百家講壇》——“詩仙李白”、“詩歌唐朝”,《唐之韻》——“一代詩仙”等視頻,全面的瞭解和認識李白。在此基礎上我反覆揣摩每一句詩、每一個詞,把備課的歸屬點定位在李白的詩歌魅力和人格魅力上。我決定以讀爲基本線索,重在對詩歌進行理性思考,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來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悟詩人的情感。

可以肯定的'幾點:

1、在教學目標的完成上、教學進度的推進上,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際的教學中沒有刻意趕教學進度、完成教學環節,而是按學生活動的自然生成來推進課堂,並沒有嚴格的劃分各環節的時間。

2、老師的主導地位沒有因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喪失。老師投入激情去帶動學生,用鼓勵和讚許給學生創造寬鬆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在總結提升階段,老師的主導地位尤顯重要,一句話就有可能成爲課堂的亮點。

課堂效果總體上來看還可以,但仍有不少遺憾:

1、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最大限度的被激發出來。

2、誦讀指點不夠到位。老師在誦讀指導上如蜻蜓點水,如落實到具體詞語上,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3、這首詩本應讓學生當堂背誦,但由於時間關係,設計的背誦環節沒來得及進行。

總的看來,我個人的收穫還是很大的,備課的過程就是自己修煉的過程,從中悟出的很多東西對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李白《將進酒》教學反思 6

(一)這堂課的成功之處

1.在於讓學生明白,詩歌原來“可以這樣讀”,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比較熱烈,爲下一步詩歌教學的展開起到良好的領起作用。

2.進一步瞭解了李白詩歌的特點,以及朗誦其詩歌應具有的基本情感對教師能示範朗讀而不是錄音聽讀學生反響較好,特別是詩歌首尾的.處理,讓學生耳目一新。

3.對吟誦的方法進行了宏觀指導,使學生明白詩歌吟誦的高低起伏、輕重緩急,指導學生聲情並茂地吟誦詩歌。

(二)但本堂課也有缺憾,一些地方處理不是很到位

1.節奏稍顯拖沓,時間有些超出規定。

2.學生讀的還是少,教師說的還是多。

3.課堂氣氛的渲染烘托還不夠,如再熱烈,效果會更好。

李白《將進酒》教學反思 7

詩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內涵豐富,歷久彌新然而,現代中學生卻因爲種種原因,對詩歌難以產生親近之感,這不得不讓語文老師費盡心思。

那麼詩歌教學究竟該如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從自己上的《將進酒》中得到了一點啓示。

李白的《將進酒》寫於天寶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時期,李白對現實的不滿之情蓄積已久,卻又無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傾吐胸中的不平之氣整首詩讀來蕩氣迴腸、瀟灑飄逸所以歷來爲朗誦名家所鍾愛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誦者通過朗讀傳達出的又是對詩歌不同的解讀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靈機一動:爲何不從比較朗讀入手,讓學生在不同的朗讀中悟出詩歌的感情基調,再用自己的朗讀去表現對詩歌的理解。

於是,我從衆多的朗讀錄音中選擇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誦。

在講授前兩句詩,我先讓學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並在詩中標註重音、停頓、升降調等符號接着學生們自由朗讀,之後再聽聽兩位名家的錄音,結果學生們發現“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後三字要重讀,聲音要洪亮,氣勢要充沛,後句“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後三字要收束有力,這樣才能表達出黃河一瀉千里,洶涌澎湃、直走東海的氣勢。

隨後,在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兩句時,學生們產生了爭議,有的認爲焦晃讀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邁積極的性格,有的認爲濮存晰讀得悲傷淒涼,體現出了李白苦中作樂的真實情感我趁勢引導學生,不論讀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觀都是積極的,我們不能把“人生得意須盡歡”兩句誤以爲是李白的沉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亮出的纔是李白的人生價值宣言學生們聽後大受鼓舞,用洪亮的聲音再次齊聲朗讀,那感覺與前面相比簡直是大相徑庭,連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來,在講解“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時我請學生們自讀,可學生怎麼也讀不出感覺,我就用李白曾兩次入京,又兩次見棄的經歷啓發學生,他們終於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憤之情不少學生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達到了良好的效果當講到“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時,學生們卻怎麼也讀不出愁的滋味,於是我就讓他們聽聽兩位名家的`錄音,一經對比,學生們發現濮存晰讀的愁緒更濃,愁中又帶有悲壯之意,而焦晃則讀得斬釘截鐵幾乎不用我提問,大家就開始思考爲什麼這樣讀我順勢讓學生們從全詩入手,體會一下“愁”的內涵,爲何用“萬古”來形容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逐漸發現李白的萬古愁,愁的是懷才不遇,但這並不是他個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時代多數才子的共同命運,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縱即逝,這愁就顯得更加深沉學生們頓時醒悟,就開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讀,一遍又一遍,終於讀出了愁之深,愁之廣。

整堂課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比較好的方面體現於開頭的導入部分,能夠讓學生溫故知新,簡潔明瞭的引入課文上課的板書設計好,駕馭課堂的能力好不足的方面則體現於我把教學重難點把握在理清詩歌情感變化線索, 體味詩人情感的跌宕起伏,在分析詩歌時把情感分析過細,過於透,從而削弱了詩歌的意境,讓學生不能更好的品味詩歌。

李白《將進酒》教學反思 8

詩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內涵豐富,歷久彌新。然而,現代中學生卻因爲種種原因,對詩歌難以產生親近之感,這不得不讓語文老師費盡心思。

那麼詩歌教學究竟該如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從自己上的《將進酒》中得到了一點啓示。

李白的《將進酒》寫於天寶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時期,李白對現實的不滿之情蓄積已久,卻又無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傾吐胸中的不平之氣。整首詩讀來蕩氣迴腸、瀟灑飄逸。所以歷來爲朗誦名家所鍾愛。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誦者通過朗讀傳達出的又是對詩歌不同的解讀。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靈機一動:爲何不從比較朗讀入手,讓學生在不同的朗讀中悟出詩歌的感情基調,再用自己的朗讀去表現對詩歌的理解。

於是,我從衆多的朗讀錄音中選擇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誦。

在講授前兩句詩,我先讓學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並在詩中標註重音、停頓、升降調等符號。接着學生們自由朗讀,之後再聽聽兩位名家的錄音,結果學生們發現“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後三字要重讀,聲音要洪亮,氣勢要充沛,後句“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後三字要收束有力,這樣才能表達出黃河一瀉千里,洶涌澎湃、直走東海的氣勢。

隨後,在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兩句時,學生們產生了爭議,有的認爲焦晃讀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邁積極的性格,有的認爲濮存晰讀得悲傷淒涼,體現出了李白苦中作樂的真實情感。我趁勢引導學生,不論讀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觀都是積極的,我們不能把“人生得意須盡歡”兩句誤以爲是李白的沉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亮出的纔是李白的人生價值宣言。學生們聽後大受鼓舞,用洪亮的聲音再次齊聲朗讀,那感覺與前面相比簡直是大相徑庭,連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來,在講解“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時我請學生們自讀,可學生怎麼也讀不出感覺,我就用李白曾兩次入京,又兩次見棄的經歷啓發學生,他們終於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憤之情。不少學生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達到了良好的效果。當講到“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時,學生們卻怎麼也讀不出愁的滋味,於是我就讓他們聽聽兩位名家的錄音,一經對比,學生們發現濮存晰讀的愁緒更濃,愁中又帶有悲壯之意,而焦晃則讀得斬釘截鐵。幾乎不用我提問,大家就開始思考爲什麼這樣讀。我順勢讓學生們從全詩入手,體會一下“愁”的內涵,爲何用“萬古”來形容。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逐漸發現李白的萬古愁,愁的是懷才不遇,但這並不是他個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時代多數才子的共同命運,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縱即逝,這愁就顯得更加深沉。學生們頓時醒悟,就開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讀,一遍又一遍,終於讀出了愁之深,愁之廣。

講到這裏,學生們已迫不及待地開始朗讀整首詩歌。最後,我請出了之前朗讀地不太入情的學生朗讀全詩,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用渾厚的幾乎完美的聲音讀完全詩,且抑揚頓挫、聲情並茂,那種搖頭晃腦的感覺彷彿李白再世。面對學生們躍躍欲試的表情,我激動不已,我想這首詩我已毋須多言,因爲學生們已經深深體會到李白的`思想感情,他們的想象已越過課堂回到了幾千年前的穎陽山居。

整堂課,我沒有過多地介紹李白,也沒有完全停留在詩句解析上,我從朗讀切入又用朗讀收尾,運用對比朗讀、學生自讀、學生模仿朗讀及全班齊讀等方式來支撐課堂,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我想這不是我個人的功勞,這是美妙的聲音在點燃學生們的激情,是古典詩歌的絕美韻律把他們帶入了真實而又動情的詩歌情境中。

由此,我領悟到:朗讀能激發學生對古典詩歌的興趣,能加強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達到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教學效果。恰當使用朗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由多元感受到逐漸領悟到最後不斷內化成爲一種語感。

當然,如果我能在傳授朗讀技巧的同時鼓勵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或者在課堂上能爲學生做一些個性化朗讀示範,讓學生更好地把理解感悟和朗讀結合起來,那教學效果肯定要更好一些。我想這堂課所做的努力還是不夠的,今後我會在朗讀教學方面繼續摸索下去,尋找讓學生讀出個性、讀出自我的良好方法。

李白《將進酒》教學反思 9

李白說“行樂須及春”,如果說前面寫的是行樂,那麼這兩句意味“須及春”。這與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有着極爲相似之處,但相比之下,那種理想與現實碰撞而產生的痛苦情緒似乎更爲沉重,而那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傲氣和自信則在這裏是幾乎看不到了。這與李賀本人的遭遇和思想有關係,他是一位二十七歲便夭折的天才,自幼體弱,相貌近乎醜怪,卻有一顆非常早慧而敏感的心。他算是有貴族的血統,但家道早已衰微。他因遭受打擊,連進士考試都未能參加,後來只得到一個從九品的小小官職。羸弱多病的`體質和不幸的遭遇使他的思想十分傷感。他雖也有遠大的抱負,更懷着對於生命的深深眷戀,卻常常感覺到前途迷茫和年華流逝的恐懼。這首詩正是此種眷戀和恐懼的產物,從中我們可看到一個封建社會青年詩人才華橫溢而帶有病態的內心世界。

兩首詩歌的高下,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若論詩歌的境界,李白詩的高度是極少有人能企及的,包括李賀。

李白《將進酒》教學反思 10

我們不僅僅要感謝李白給我們留下了一首首偉大的詩篇,我們更要讚頌他偉大的人格,硬朗的人生!李白的懷才不遇,與他所處的封建社會制度是分不開的。和他相比,我們是幸運的,期望同學們珍惜這大好時光,帶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投身到對知識的探索中去,相信你們終將“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主題資料:這首勸酒歌,詩人借題發揮,把飲酒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結合起來盡吐鬱積在胸中的.不平之氣。同時也流露出欲施抱負的願望。作業:比較《將進酒》與《行路難》的情感基調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