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鵬之徙於南冥》同步練習及答案

《鵬之徙於南冥》同步練習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導語:練習可以幫助我們鞏固課堂知識,拓展課外知識,提高語文水平。下面是《鵬之徙於南冥》同步練習及答案,歡迎過來了解!

《鵬之徙於南冥》同步練習及答案

一、夯實雙基

1.下列加點字在文中讀音正確的一項是()

A.鯤鵬(kūn)齊諧(xié)

蜩(zhōu) 遷徙(xǐ)

B.泠然(línɡ) 舂糧(chōng)

摶(tuán) 晦朔(shuò)

C.翱翔(áo) 坳(áo)堂

仞(rèn) 蓬蒿(hāo)

D.羊角(jué) 夭閼(è)

惡乎待哉(è) 決起(jué)

【答案】 B(A蜩:tiáo,C,坳:ào,D惡:wū,決:xuè)

2.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相同的一項是()

A.

B.

C.

D.

【答案】 D(A翼:①名詞作狀語,像鳥的翅膀似的,②翅膀B①駕御,②控制C修:①長,②修建D適:往)

3.找出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項()

①而後乃今培風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此小大之辯也 ④而徵一國者 ⑤而御六氣之辯 ⑥北冥有魚,其名爲鯤 ⑦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⑧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⑨旬有五日而後反

A.②③④⑤ B.①⑥⑦⑧

C.②③⑥⑧ D.④⑤⑥⑨

【答案】 B(⑦不含通假字)

4.下列句子加點的“之”字的意思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

B.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結構助詞,譯爲“的”)

C.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代詞,譯爲“它”)

D.之二蟲又何知(代詞,譯爲“此”)

【答案】 C(應爲“到”)

5.下列句中加點的“其”字意思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化而爲鳥,其名爲鵬(代詞,譯爲“它的”,指鳥的)

B.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用在選擇句中,加強揣測語氣)

C.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助詞,無義)

D.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代詞,譯爲“它”,指水)

【答案】 C(應爲代詞)

6.下列句子中詞的活用現象不同類的一項是()

A.而後乃今將圖南

B.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

C.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D.沛公欲王關中

【答案】 C(ABD都是名詞用作動詞,C不是)

7.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

B.衆人匹之,不亦悲乎

C.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D.彼且惡乎待哉

【答案】 C(C是選擇問,其它是反問)

8.下列對本文內容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莊子》的首篇,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藝術上講,都堪稱《莊子》的代表作

B.本文集中表現了莊子的虛無主義和絕對自由思想,這思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C.這種絕對自由的思想,實際是消極避世的人生觀,使人對現實採取消極虛無的態度

D.追求絕對自由,也體現了莊子不與統治者合作的思想,因而代表了先進階級的思想

【答案】 D(代表莊子的沒落貴族思想)

二、文本精品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9~12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爲春,五百歲爲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裏,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爲鯤有鳥焉,其名爲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安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讀音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③有魚焉,其廣數千裏 ④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

A.①②讀音相同,③④讀音不同

B.①②讀音相同,③④讀音也相同

C.①②讀音不同,③④讀音相同

D.①②讀音不同,③④讀音也不同

【答案】 B(①②讀zhāo,③④讀shù)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②蟪蛄不知春秋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而彼且奚適也

A.①②意義相同,③④意義不同

B.①②意義相同,③④意義也相同

C.①②意義不同,③④意義也不同

D.①②意義不同,③④意義相同

【答案】C(①智慧②知道③什麼④哪裏)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A.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爲春(樹名)

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獨以長壽著名)

C.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旋風)

D.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最北的地方)

【答案】 D(窮髮:極偏遠不生草木的地方)

12.下列對文段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段文字可以分兩層:第一層,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第二層引“湯之問棘”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並點明“小大之辯”

B.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複在論證上,它與篇首的內容相照應

C.這段文字,運用了擬人、誇張的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D.這段文字,用“朝菌”“蟪蛄”“衆人”與“冥靈”“大椿”“彭祖”對比,說明“大知”與“小知”的不同

【答案】 D(這段文字,不是說明“小知”“大知”不同的,而是說明“小年”不及“大年”的)

三、課外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題

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也約十三而遭家難,潛竄,會赦乃免既而流寓孤貧,篤志好學,晝夜不釋卷母恐其以勞生疾,常遣減油滅火而晝之所讀,夜輒誦之,遂博通羣籍,善屬文濟陽蔡興宗聞其才而善之,及爲郢州,引爲安西外兵參軍,兼記室興宗常謂其諸子曰:“沈記室人倫師表,宜善師之”及爲荊州,又爲徵西記室,帶厥西令

齊初爲徵虜記室,帶襄陽令,所奉主即齊文惠太子太子入居東宮,爲步兵校尉①,管書記,直永壽省,校四部圖書時東宮多士,約特被親遇,每旦入見,景斜方出

初,樑武在西邸,與約遊舊約曰:“公初起兵樊、沔,此時應思今日王業已就,何所復思?若天子還都,公卿在位,則君臣分定,無復異圖君明於上,臣忠於下,豈復有人方更同公作賊?”帝然之約出,召範雲告之,雲對略同約旨帝曰:“智者乃爾暗同,卿明早將休文更來”雲出語約,約曰:“卿必待我”雲許諾而約先期入,帝令草其事約乃出懷中詔書並諸選置,帝初無所改

俄而云自外來,至殿門不得入,徘徊壽光閣外,但云“咄咄”約出,雲問曰:“何以見處?”約舉手向左,雲笑曰:“不乖所望”有頃,帝召雲謂曰:“生平與沈休文羣居,不覺有異人處,今日才智縱橫,可謂明識”雲曰:“公今知約,不異約今知公”帝曰:“我起兵於今三年矣,功臣主將實有其勞,然成帝業者乃卿二人也”

天監二年,遭母憂,輿駕親出臨吊,以約年衰,不宜致毀,遣中書舍人斷客節哭服闋遷侍中、右光祿大夫,領太子詹事,奏尚書八條事

約性不飲酒,少嗜慾,雖時遇隆重,而居處儉素立宅東田,矚望郊阜,常爲《郊居賦》以序其事十二年卒官,年七十三,諡曰隱

(摘自《南史·卷五十七》,有刪節)

[注] ①步兵校尉:一種官職,漢武帝時設立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遂博通羣籍,善屬文 屬:連綴文字,作文章

B.每旦入見,景斜方出 景:日影

C.遭母憂,輿駕親出臨吊 吊:慰問

D.雲笑曰:“不乖所望” 乖:分離

【答案】 D(D項,“乖”意爲“違背”)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B.

C.

D.

【答案】 B(A項,擔任/治理;B項,都是“因爲”;C項,連詞,於是/副詞,才;D項,雖然/即使)

15.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沈約立志好學,晝夜手不釋卷母親擔心他勞累過度引起疾病,常派人到他房裏減油滅燈,限制他的夜讀

B.太子入居東宮,非常器重沈約,每天天亮即宣他入見,日影西斜才肯讓他離去

C.沈約和範雲謀略相似,回答不謀而合,而梁武帝認爲沈約才智縱橫,略高範雲一疇

D.沈約生性不喜飲酒,沒有什麼嗜好,雖皇上對他恩寵隆重,但他的生活卻非常節儉樸素

【答案】 C(在文中梁武帝並沒有對沈約與範雲作孰高孰低的評價,對兩人是同樣看重的)

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既而流寓孤貧,篤志好學,晝夜不釋卷

(2)我起兵於今三年矣,功臣主將實有其勞,然成帝業者乃卿二人也

(3)約性不飲酒,少嗜慾,雖時遇隆重,而居處儉素

【答案】 (1)此後,又流寓異鄉,孤貧無靠,但他立志好學,晝夜手不釋卷

(2)我起兵至今已三年了,大臣將領確有功勞,然而,幫助我建立帝王之業的,只有你們兩人而已

(3)沈約生性不喜飲酒,沒有什麼嗜好,雖皇上對他恩寵隆重,但他的生活卻非常節儉樸素

【參考譯文】

沈約字休文,是吳興武康人沈約十三歲時,舉家蒙難,他逃走躲藏,正遇上大赦才得以免罪此後,又流寓異鄉,孤貧無靠,但他立志好學,晝夜手不釋卷母親擔心他因勞累過度而生病,常派人去沈約房裏減油滅燈沈約白天讀的書,夜間就背誦它,最終通曉許多書籍,擅長作文濟陽蔡興宗聽說他有才華,對他印象很好,等到興宗任郢州刺史,引薦他爲安西外兵參軍,兼記室興宗常對他的幾個孩子說:“沈記室人品道德皆可爲人師表,你們要像對師傅一樣好好尊敬他”興宗任荊州刺史後,又任用沈約爲徵西記室,出任厥西縣令

齊初沈約任徵虜記室,出任襄陽縣令,他所侍奉的主子是齊武帝蕭賾的長子文惠太子太子入居東宮,他又任步兵校尉,主管文書,在永壽省當職,校理四部圖書當時東宮多文士,而沈約尤其爲太子所賞識,每天天剛亮即入見,日影西斜才離去

當初,梁武帝還在竟陵王西邸,與沈約有舊交情沈約說:“明公起兵於樊城、沔水之間,那時應有所考慮現在帝業已成,還有什麼值得考慮的?如果蕭穎胄在荊州擁立的天子返回建康,公卿各歸其位,君臣名分一定,就不可能再有異謀瞭如果國君聖明,居位於上,大臣忠心,盡職於下,豈有人再隨同明公一起造反?”梁武帝同意他的話沈約出去後,(梁武帝)叫來範雲把這事告訴了他,範雲回答的和沈約的看法差不多梁武帝對範雲說:“智者所見竟然如此不謀而合,你明早約休文一同再來”範雲出外告訴沈約,沈約說:“先生一定等我”範雲許諾第二天,沈約卻先行入宮,武帝命他草擬篡位的文書詔令,沈約立即從懷中拿出他預先已準備好的詔書和各方面的人選名單,武帝一看就同意了,完全沒有改動

不一會兒範雲亦到,到了殿門外卻不能入內,徘徊到壽光閣外,只是“咄咄”嘆息沈約出來,範雲問道:“結果如何?”沈約舉手向左,示意大事已定範雲高興地笑着說:“不負所望”一會兒,梁武帝召見範雲對他說:“生平與沈休文等人一起相處,不覺得他有什麼與人不同之處,今日才知道他才智縱橫,可稱得上賢明卓識”範雲回稟說:“明公今日才瞭解沈約,和沈約今日才理解明公一樣”武帝感慨地說:“我起兵至今已三年了,大臣將領的確很有功勞,然而,幫助我建立帝王之業的,唯有你們兩人而已”

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沈約母親去世,皇上親臨悼唁,因沈約年事已高,不宜過於悲傷,武帝遣中書舍人去沈約家阻擋客人,勸沈約節哀沈約服喪期滿後,又升遷爲侍中、右光祿大夫,兼太子詹事,以尚書八條事上奏皇上

沈約生性不喜飲酒,沒有什麼嗜好,雖皇上對他恩寵隆重,但他的生活卻非常節儉樸素他在東田修建了一所房舍,住在鄉間,放眼郊外山野,曾作《郊居賦》抒發情懷十二年(513年)死於任上,享年七十三歲,諡爲隱侯

四、高考熱點

17.閱讀下面的材料,在橫線上填寫你所得的啓示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一個人右手舉着300克的砝碼,這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碼,他並不覺得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砝碼的重量加至306克時才覺得有些重如果右手舉着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覺到重了也就是說,原來的砝碼越重,後來就必須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覺到差別這種現象被稱爲貝勃定律

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處可見有些人總抱怨朋友對自己不如剛認識時那麼好了,其實這也是“貝勃定律”在作怪——陌生人給一點點關懷,我們都會感激不已;而親人無論怎樣寵愛,我們都可能視而不見或者覺得平淡如水

貝勃定律告訴我們:作爲被關愛的對象應該

【答案】 懂得珍惜自己的點滴所得,善待身邊的人

18.請從下列文學形象中任選一組,說說你更欣賞哪一個人物形象,並通過比較,陳述理由(不超過50字)

第一組:林黛玉和薛寶釵

第二組:林沖和武松

第三組:翠翠和水生嫂

答:

【答案】 示例一:寶釵時時關注的是道德規範,她爲別人而活;黛玉關注的則是生命個性,她爲自己而活,所以我更欣賞林黛玉

示例二:武松血氣方剛,性格耿直,敢作敢當;林沖謹小慎微,瞻前顧後,優柔寡斷,所以我更欣賞武松

示例三:水生嫂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勇於犧牲個人利益;翠翠只沉醉於個人感情之中,所以我更欣賞水生嫂

19.根據上下文意,在橫線上填上恰當的句子,使內容相對,句式一致

江南文化與西北文化是特色迥異的兩大文化體系,比之以人物,若江南文化是眉清目秀、伶牙俐齒的才女,西北文化則是;比之以季節,若江南文化是百花爭豔、羣鶯飛舞的陽春,西北文化則是大紅大綠、豐碩飽滿的金秋;比之以宋詞,若江南文化是,西北文化則是鏗鏘雄渾、高亢豪放的蘇詞

【答案】 示例:粗獷豁達、馳騁沙場的武將 纏綿悱惻、婉約柔美的柳詞

五、讀寫創新

20.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後按要求作文

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酷愛蘭花,在寺院裏種了數十盆蘭花有一天他外出講經,衆弟子一時疏忽,數十盆蘭花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打得花葉凋零第二天,禪師返回寺院,弟子們忐忑不安,等待責罰得知原委,禪師卻說:“當初,我不是爲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細細想來,看似平淡的話語卻蘊藏人生智慧,昭示生活哲理

以“人生的智慧”爲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自選角度,自定文體,自擬標題

【佳作賞讀】

人生三樂——愉快生活的人生智慧

我一直覺得“人生”這個詞多少帶點悲情和艱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不就是一輩子的忙碌、追逐和攀登?人生確是苦澀而疼痛的,然而正是這樣的一種苦味,促使人生路上的人們不懈地尋覓快樂

前鑑古人,後想來者,再加小生淺見,自覺獲取快樂的智慧有三: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爲樂)

知足者常樂,此乃先古聖賢之真知灼見

莊子的智慧沉着深邃,幻化無方,意出塵外,然而並沒有融入官場,謀取半職不是不能,而是不爲莊子知足於已有他安於恬淡,不求宦達,免得平添煩惱

知足並非放棄一切,雖不志於仕途,卻始終堅持自己的思想他滿足於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境界,而非炫耀於市朝所以他快樂於自己高潔的精神,不爲虛無的誘惑而丟失自己快樂的堅持

知足常樂是對已有的滿足,因爲不貪,從而得樂自得其樂,則更是一種追求,主動探求,自動自發,並在這求索之旅中遍賞風景,樂在其中要深味其意,說難不難,說易不易

在一片金黃的沙灘上,目睹一小童自由玩耍,自享其樂浮雲,暖日,和風,輕浪……一幅恬靜的水彩畫,玩沙的孩子是畫中最亮的點,壘起的城堡雖有點滑稽,卻讓他自豪無比,得意洋洋,稚氣的臉笑得比嬌豔的陽光還要燦爛他心無旁騖,只有簡單無邪的快樂

保有一顆單純的童心,獲得像沙灘垂髻一樣的快樂其實也容易,要不,你說這有多難?

較之“獨”自“享”樂,助人爲樂,會讓人更感動,更銘心,更有幸福感

當你將一支最普通的鉛筆放在一個山區孩子手裏時,他眼中的感激,會讓你體驗到無比的舒心和快意,一輩子也無法忘懷不是拆散,而是默默撮合,當你看見他和她幸福地在一起時,你就擁有了一份更特別的幸福悄悄地把黑板擦乾淨,擦得一塵不染,老師欣慰的微笑,會讓你看在眼裏,小小的得意在心裏浮現爲別人做點小事,不求回報,卻也是樂在心中

人生苦澀,需要快樂陪伴,“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爲樂)”送給你,試着找到它們,把握住它們,它們就在你的身邊

要獲得它們,不難關鍵在於擁有一顆簡單而豁達的心,這看似平淡,卻是人生的大智慧!

【名師點評】

佛家的說法:人生猶如一個無邊無際的苦海,苦海無邊;苦就是人生的真實本相本文從“快樂生活”的角度立意構思,談人生的智慧,切入得很是巧妙文章用三個常見的短語從三個方面來談人生快樂的智慧,看起來平淡無奇,細細想來,作者也不是信筆寫來“知足”是對於已有,“自得”是一定程度的追求,而“助人”則是擴大、延展前兩種“樂”着重“一己”樂,後一種“樂”是推及他人而得的“樂”,是在“他樂”中獲得的更高層次的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