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同步練習及答案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同步練習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導語:練習可以幫助我們鞏固課堂知識,提高語文學習水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同步練習及答案,歡迎同學們過來了解和練習。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同步練習及答案

一、夯實雙基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誨(huǐ)女 是知(zhì)也 更(ɡēnɡ)也

B.弘(hónɡ)道 薄(báo)責 莒(jǔ)父

C.無(wú)欲速 無車兒 (ní) 無車兀 (yuè)

D.後彫(diāo) 逝者(shì) 舍(shè)晝夜

【答案】 C(A.誨:huì,B.薄:bó,D.舍:shě)

2.下列加點的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是謂(叫做)過矣 更(改正)也 必文(掩飾)

B.弘(大)道 躬自(親自) 無慾速(快)

C.不達(通達) 薄責(要求) 去(除掉)兵

D.歲寒(寒冷) 然(這)後 子在川(山崗)上

【答案】 A(B.弘:擴大,光大,躬自:自己,C.達:達到目的,D.川:河)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由,誨女知之乎

B.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C.小人之過也必文

D.無慾速,無見小利

E.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答案】 C(A.女通“汝”,B.食通“蝕”,D.無通“毋”,E.彫通“凋”)

4.下列句子中的“過”字,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A.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B.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C.過也,人皆見之

D.小人之過也必文

【答案】 A(A.過錯,其它都是犯過錯)

5.下列句子中的“如”字,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A.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B.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C.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D.如有所立卓爾

【答案】 AD(AD當“像”講,B.至於,C如果)

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知之爲知之

爲國以禮,其言不讓

B.更也,人皆仰之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C.無慾速,無見小利

至丹以荊卿爲計,始速禍焉

D.不捨晝夜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答案】 D(兩個“舍”都是停止、放棄的意思A爲:①是,②治理,B.更:①更正,②又,C.速:①快,②招致,動詞)

7.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和例句中的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例:逝者如斯夫

A.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B.亡之,命也夫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D.夫戰,勇氣

【答案】 B(都是語氣詞,可譯爲“啊”)

8.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誨女知之乎 ②君子之過也 ③人皆見之 ④小人之過也必文 ⑤民信之矣 ⑥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⑦聞絃歌之聲 ⑧是魯孔丘之徒與

A.①③⑤/②④⑥⑧/⑦

B.①③⑤/②④⑦⑧/⑥

C.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D.①/③⑤/②④⑦⑧/⑥

【答案】 C(代詞/取獨/結構助詞)

 二、文本精品

閱讀片段,回答問題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子張》)

9.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 A(①②中的“過”,名詞,過失③中的“知”,動詞,知道,明白;④中的“知”,形容詞,聰明)

10.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例句中的“之”字用法和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A.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B.過也,人皆見之

C.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D.更也,人皆仰之

【答案】 A(例句與B、C、D三項中的“之”是代詞“他(它)”A項中的“之”爲取獨)

11.下列句子的句式與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A.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B.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C.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D.小人之過也必文

【答案】 B(例句與B項都是判斷句,其他不是)

12.下列對選文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學習知識應當虛心,實事求是,這纔是聰明的做法

B.孔子認爲,碰到問題,不說“怎麼辦”,不主動想方設法去對付的人,他對這類人也是無可奈何的

C.子貢認爲,君子不要怕有過錯,只要改正了,人們仍然會信任與尊敬他

D.子夏說小人有過錯,也一定是小過錯,人們不必去計較他

【答案】 D(子夏是說小人不願承認自己有過錯,也不願意改正,所以必然要掩飾)

 三、課外延伸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16題

陳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從及高祖七年冬,韓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還,乃封豨爲列侯,以趙相國將監趙、代邊兵,邊兵皆屬焉

豨常告歸過趙,趙相周昌見豨賓客隨之者千餘乘,邯鄲官舍皆滿豨所以待賓客布衣交,皆出客下豨還之代,周昌乃求入見見上,具言豨賓客盛甚,擅兵於外數歲,恐有變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財物諸不法事,多連引豨豨恐,陰令客通使王黃、曼丘臣所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稱病甚九月,遂與王黃等反,自立爲代王,劫略趙、代

上聞,乃赦趙、代吏人爲豨所詿誤劫略者,皆赦之上自往,至邯鄲,喜曰:“豨不南據漳水,北守邯鄲,知其無能爲也”趙相奏斬常山守、尉,曰:“常山二十五城,豨反,亡其二十城”上問曰:“守、尉反乎?”對曰:“不反”上曰:“是力不足也”赦之,復以爲常山守、尉上問周昌曰:“趙亦有壯士可令將者乎?”對曰:“有四人”四人謁,上謾罵曰:“豎子能爲將乎?”四人慚伏,上封之各千戶,以爲將左右諫曰:“從入蜀、漢,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若所知!陳豨反,邯鄲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獨邯鄲中兵耳吾胡愛四千戶封四人,不以慰趙子弟!”皆曰:“善”於是上曰:“陳豨將誰?”曰:“王黃、曼丘臣,皆故賈人”上曰:“吾知之矣”乃各以千金購黃、臣等

十一年冬,漢兵擊斬陳豨將侯敞、王黃於曲逆下,破豨將張春於聊城,斬首萬餘太尉勃入定太原、代地十二月,上自擊東垣,東垣不下,卒罵上;東垣降,卒罵者斬之,不罵者黥之更名東垣爲真定王黃、曼丘臣其麾下受購賞之,皆生得,以故陳豨軍遂敗

上還至洛陽上曰:“代居常山北,趙乃從山南有之,遠”乃立子恆爲代王,都中都,代、雁門皆屬代高祖十二年冬,樊噲軍卒追斬豨於靈丘

太史公曰:陳豨,樑人其少時數稱慕魏公子,及將軍守邊,招致賓客而下士,名聲過實周昌疑之,疵瑕頗起,懼禍及身,邪人進說,遂陷無道於戲悲夫!夫計之生孰成敗於人也深矣!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豨常告歸過趙

常:同“嘗”,曾經

B.具言豨賓客盛甚,擅兵於外數歲

擅兵:帶兵

C.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財物諸不法事

覆案:翻案

D.周昌疑之,疵瑕頗起

疵瑕:毀責,過失

【答案】 C(覆案:反覆追查“覆”有“傾覆”、“顛覆”的意思,還有“翻過來,追查”的意思“案”也有“追查”、“推究”的意思)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B.

C.

D.

【答案】 A(A項的“者”都是定語後置的標誌,B項兩個“之”分別是人稱代詞“他們”和動詞“到”,C項的“及”分別是“等到”和“面臨,接近”,D項兩個“自”分別是“親自”和“其”的意思)

1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爲四組,全都說明“疵瑕頗起,懼禍及身”的一組是()

①乃封豨爲列侯,以趙相國將監趙、代邊兵,邊兵皆屬焉 ②及將軍守邊,招致賓客而下士,名聲過實 ③趙相周昌見豨賓客隨之者千餘乘,邯鄲官舍皆滿 ④豨恐,陰令客通使王黃、曼丘臣所 ⑤高祖十二年冬,樊噲軍卒追斬豨於靈丘 ⑥具言豨賓客盛甚,擅兵於外數歲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答案】 C(①是說陳豨因戰功被封爲列侯,統帥軍隊,很受重用;⑤是指陳豨被樊噲的軍隊斬於靈丘其餘均與“疵瑕頗起,懼禍及身”有關)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豨曾休假回鄉路過趙國,趙相周昌看到陳豨賓客衆多,而陳豨對待賓客態度則是謙卑恭敬,屈己待人,就進京朝見漢高祖,說出了自己的憂慮

B.由於趙相周昌的打擊和排斥,同時又加上陳豨賓客王黃、曼丘臣的慫恿,陳豨決定造反,並且自稱代王,劫掠了趙、代兩地

C.皇帝命人追查陳豨的賓客在財物等方面違法亂紀的事,其中不少事情牽連到陳豨,陳豨非常害怕,連皇帝召見他也稱病拒絕

D.太史公認爲陳豨是由於害怕災禍臨頭,奸邪小人又乘機進說,才使自己陷於大逆不道的境地,令人悲嘆

【答案】 B(周昌並沒有打擊和排擠陳豨,只是將自己對陳豨勢力的擔憂告訴了漢高祖)

【參考譯文】

陳豨是宛朐人,不知當初是什麼原因得以跟從高祖到高祖七年的冬天,韓王信反叛,逃入匈奴,皇帝到平城而回,封陳豨爲列侯,以趙國相國的身份帶領監察趙國、代國的邊軍隊,這一帶戍衛邊疆的軍隊都歸他管轄

陳豨曾休假回鄉路過趙國,趙國相國周昌看到陳豨的隨行賓客有數千人,把邯鄲所有的官舍全部住滿了陳豨對待賓客用的是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禮節,總是謙卑恭敬,屈己待人陳豨回到代國,周昌就請求進京朝見(皇帝)見到皇帝之後,就把陳豨賓客衆多,在外獨掌兵權好幾年,恐怕會有變故等等全都報告了皇上皇帝就命人追查陳豨的賓客在財物等方面違法亂紀的事,其中不少事情牽連到陳豨陳豨非常害怕,暗中派賓客到王黃、曼丘臣處通知這一消息到高祖十年的七月,皇帝的父親去世了,皇帝派人召陳豨進京,但陳豨稱自己病情嚴重(推脫)九月,便與王黃等人一同反叛,自立爲代王,劫掠了趙、代兩地

皇帝聽說之後,就一律赦免了被陳豨所牽累而進行劫掠的趙、代官吏皇帝親自前往,到達邯鄲後高興地說:“陳豨不在南面佔據漳水,北面守住邯鄲,由此可知他不會有所作爲”趙國相國上奏請求把常山的郡守、郡尉斬首,說:“常山共有二十五座城池,陳豨反叛,失掉了其中二十座”皇帝問:“郡守、郡尉反叛了嗎?”趙相國回答說:“沒反叛”皇帝說:“這是力量不足的緣故”赦免了他們,同時還恢復了他們的守尉職務皇帝問周昌說:“趙國還有能帶兵打仗的壯士嗎?”周昌回答說:“有四個人”然後讓這四個人拜見皇帝,皇帝一見便破口大罵道:“你們這些小子們也能帶兵打仗嗎?”四個人慚愧地伏在地上但皇帝還是各封給他們一千戶,任命爲將左右近臣規勸道:“有不少人跟隨您進入蜀郡、漢中,又征伐西楚,有功卻未得到普遍封賞,現在這幾個人有什麼功勞而予以封賞?”皇帝說:“這就不是你們所能瞭解的了!陳豨反叛,邯鄲以北都被他佔領,我用緊急文告來徵集各地軍隊,但至今仍未有人到達,現在可用的就只有邯鄲一處的軍隊而已我何故要吝惜封給四個人的四千戶,不過用它來撫慰趙地的年輕人罷了!”左右近臣都說:“對”於是皇帝又問:“陳豨的將領都有誰?”左右回答說:“有王黃、曼丘臣,以前都是商人”皇帝說:“我知道了”於是各懸賞千金來求王黃、曼丘臣等的人頭

高祖十一年冬天,漢軍在曲逆城下攻擊並斬殺了陳豨的大將侯敞、王黃,又在聊城打敗陳豨的大將張春,殺了一萬多人太尉周勃進軍平定了太原和代郡十二月,皇帝親自率軍攻打東垣,但未能攻克,叛軍士卒辱罵皇帝;東垣投降後,凡是罵皇帝的士卒一律斬首,其他沒罵的士卒則處以黥刑,在額頭上刺字把東垣改名爲真定王黃、曼丘臣的部下所有被懸賞徵求的,一律都被活捉,因此陳豨的軍隊也就徹底潰敗了

皇帝回到洛陽皇帝說:“代郡地處常山的北面,趙國卻從山南來控制它,太遙遠了”於是就封兒子劉恆爲代王,以中都爲國都,代郡、雁門都隸屬代國高祖十二年冬天,樊噲的軍隊追到靈丘把陳豨斬首

太史公說:陳豨是樑地人,在他年輕的時候,多次稱羨慕魏公子信陵君;等到後來他率領軍隊守衛邊疆,招集賓客,禮賢下士,名聲超過了實際周昌懷疑他,許多過失也就從這裏產生了,由於害怕災禍臨頭,奸邪小人又乘機進說,於是終於使自己陷於大逆不道的境地唉呀,太可悲了!由此可見,謀慮的成熟與否和成敗如何,這對一個人的影響太深遠了!

四、高考熱點

17.(2010·昆明期中,19)下面這段文字畫線句子語序欠妥,請調整

快速閱讀,是指在保證一定理解率的前提下,力求速度的讀書方法,或者說,是一種高效率的讀書方法這裏的“速”不只是指眼睛看過文字的快速,想像的快速,快速的記憶和理解,是更重要的要求這裏的“理解”,是指領會文章意蘊;這裏的“想像”,是指對文中事物形象和對有關背景的聯想;這裏的“記憶”是指記住文章的要旨,重要數據和事實

【答案】 這裏的“速”不只是指眼睛看過文字的快速,更重要的是要求理解的快速想像的快速和記憶的快速

18.用“人類的兒女”作開頭,重組下面這個句子,不得改變原意

家庭生活決定了人類的兒女是否將從一個嬰兒發展爲一個社會化的成人,或者是否他或她將保留一定程度的嬰兒的不成熟性

【答案】 人類的兒女是否會從一個嬰兒發展爲一個社會化的成人,(或者)是否會保留一定程度的嬰兒的不成熟性,將取決於家庭生活(的作用)

19.(2010·武漢八校,21)仿照給定的句子再寫四句話

要求:①句式相同,構成排比;②要與給定的句子所表述的主體一致,表現積極的心態

我們不能預知明天,但可以把握現在;

我們左右不了環境,;

,但可以掌握自己;

【答案】 但可以改變心態;我們不能控制他人;我們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

五、讀寫創新

20.請以“忍”爲話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不少於800字

【佳作賞讀】

忍爲高,和爲貴

忍爲高,和爲貴這是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忍即容忍,忍讓;和,即平和,和諧在我看來,忍與和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存在着某種內在的必然的聯繫忍是和的前提,和是忍的結果,二者互爲條件,相輔相成

翻開歷史畫卷,我國關於忍與和的典故可謂多矣,其中“臥薪嚐膽”和“將相和”的故事,最爲人們所熟知,堪稱忍與和的典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便深諳韜光養晦之道他心懷喪國之痛,卻不露半點聲色;寄人籬下之時,卻謀劃着東山再起之舉他一面忍辱負重,一面慘淡經營,歷經磨難,終於奪回江山,並且一鼓作氣,消滅了吳國勾踐 以忍求變,終於成就大業“將相和”中藺相如與廉頗同爲朝廷重臣,卻一向不和即便是上下朝碰到一起也從來不說話,後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爲重,維護團結,處處忍讓,其所作所爲令廉頗大爲感動,竟然親自登門負荊請罪於是兩人前嫌盡釋,同舟共濟,爲國出力他們的故事成了千古美談

其實,隱忍之道便是屈伸之道

姜太公被周文王起用之前,曾釣魚渭水之濱據說,有人向他請教處世之道姜太公說: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換句話說,大丈夫要能屈能伸運用屈伸之道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就能夠安身立命,進而達到崇尚道德的目的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劉邦的主要謀士張良和大將韓信,均深諳此道前者被一白髮老翁折騰得夠嗆,被莫名其妙地要求去撿鞋、替人穿鞋,還得一連幾天起個大早但正是他的這種隱忍打動了老人,意外地獲得了一本兵書韓信出山之前,麻衣布衫,窮困潦倒,曾受漂母一飯之恩,也曾受鄉里惡棍嘲弄,並且受過胯下之辱想想看,堂堂七尺男子漢,從一個無賴胯下爬過,那是何等難堪!而韓信做到了在這種情況下,忍讓與怯懦並不是同義詞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也應該提倡忍與和特別是在處理家庭鄰里關係和同事關係中更應如此列寧說過,受到刺激忍耐些,遇到問題冷靜些古人認爲忍爲高,和爲貴是有道理的不信你去調查,有多少家庭因日常瑣事,打得不可開交;又有多少青少年,因一時口角,動了刀子把自己送進監獄有的人爲此丟了性命,也有的要在鐵窗中度過一生我忽然想起在南方一彌勒佛殿看到的一副對聯,上聯爲:大肚能容容盡天下難容之事下聯爲:笑口常開笑盡天下可笑之人而我們凡人畢竟沒有佛的海量,也沒有宰相肚裏能撐船的雅量,似乎是難爲我們了其實,佛祖早就說過:“靜土並不遠,就在你心中”又說:“心可以爲地獄,亦可以爲天堂”意思是說,一念之差,就可導致陰陽兩種境界

可見天堂與地獄,只有一步之遙如果,你仍然理解不了佛的教義,就請重溫一下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忍爲高,和爲貴

【名師點評】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用大家熟知的歷史人物的事件將“忍”與“和”巧妙地連在了一起,使兩者的關係清晰明瞭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整篇文章舉例得當,條理清晰,具有較強的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