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不知而知之高考作文

不知而知之高考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老子曰:不知,知,病;知,不知,上。——序言

不知而知之高考作文

“行而知之”是當今中國的主流哲學觀。所謂行,即實踐,就是親身經歷,親眼所見。頗具代表性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之名。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後改名陶知行,又改爲陶行知。馬克思主義者認爲,陶行知在認識論上終於取得真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道家的觀點卻恰恰相反。老子曰:“不出戶,知天下。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又曰:“不行而知”,“以行爲末,以知爲本。”

對於老子的認識論。著名哲學家、國學大師們對其評價驚人的一致——“老子的認識論單憑主觀臆測,是片面的、淺薄的和不可取的。”

要正確解析老子的認識論,須藉助儒家經典。在《禮記·曾子問》中,有孔子跟隨老子主持喪禮的記載:

孔子助喪於老子,發生日食。老子命孔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日食過後,才繼續前進。孔子不解,問其故。老子曰:“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孔子卻認爲,僅僅是日食。並未見星辰。老子又曰:“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見星也!”

老子之意是目不見星,未必無星。眼見未必爲實。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受主觀意識和客觀環境的制約。

正因如此,孔子纔會稱老子是龍。也就是說,最令孔子折服的,並非老子博覽羣書,而是其對宇宙的認知能力。

受老子點播,孔子終於領悟到認識論的真諦。《呂氏春秋·任數》篇中,有孔子困於陳蔡之事:

孔子厄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孔子晝寢,顏回討米而歸。在米飯即將煮熟之時,孔子瞥見顏回取米而食,便佯裝不知。顏回獻上飯時,孔子曰:“今日夢見先君,當祭之。”顏回曰:“不可,飯已被吾先食!方纔柴草炭灰落入釜中。棄之不祥,便取而食之。”

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

即便是最博學的聖人孔子,在看待事物時,也常常被自己的耳目心智所矇蔽。何況我們?智者未必見智,愚者更易見愚。

故曰:“耳目心智,所知甚缺,所聞甚薄,所視甚淺。十里之間,耳不相聞;圍牆之外,目不想見;三畝之宮,心不能知。”

由於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往往受主觀意識和客觀環境的制約。難免對事物產生主觀的、片面的、淺薄的認識。故眼見未必屬實,實踐也未必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們對老子認識論的曲解和誤讀,就是老子認識論的最好詮釋:

我們的知識、眼界甚是有限,卻以淺薄的知識和有限的眼界去臆測老子的認識論。必然得出片面的、淺薄的結論。而事實是,最淺薄的'不是老子,而是我們這些淺薄之人。

千年來,文壇泰斗,著名哲學家有如過江之鯽。但真正明老子此道者,唯見東坡一人——“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老子的認識論是深刻的,也是科學的。並孕育出先進的世界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人類萬物和宇宙並非上帝創造,而是由客觀規律和自然法則產生。

莊子曰:“有真人,然後有真知。”老子和孔子,便是莊子所言之真人。

莊子又曰:“夏蟲不可語以冰者,篤於時也。”在自然、宇宙面前,人類如滄海之一粟,浮游於天地。

從五四運動開始,直至21世紀的今天。雖然涌現了一百多位思想人文大師,卻未見一位真人。對這些三季人,可一言蔽之——行而不知。即經歷再多的實踐,也不知有冬季。

大地靜止的嗎?太陽是繞大地運動的嗎?在兩千多年前,人們會有一致而肯定的回答。因爲眼見爲實嘛。但老子的回答卻是:“吾不知也。”故曰:不知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