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錢鍾書《論快樂》優秀教案

錢鍾書《論快樂》優秀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教學目標:

錢鍾書《論快樂》優秀教案

1.瞭解作家作品,領會幽默的特點,分析理解文章內涵,學習比喻中聯想豐富的技巧。

2.體會作者對快樂的理解,陶冶性情,提高幽默的格調。

 教學重點:

理解文本內涵,把握文章幽默與哲理共存的特質。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生動幽默、練達警策、言簡意豐的語言表達。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有位外國記者曾說,他來中國有兩個願望:一是看萬里長城,二是看錢鍾書。顯

然,這位外國朋友把錢鍾書看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徵。從這件事也可看出錢鍾書在我國文化不替代的地位。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位文化奇人寫的文章──《論快樂》。

 二、鍾書與《寫在人生邊上》

錢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作家。他出生在一個淳樸而保守的家庭,自幼入學讀書,天資聰敏。1929年考入北平清華大學。1933年於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1935年與楊絳結婚,同赴英國留學。1937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副博士學位。又赴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法國文學。1938年秋歸國,先後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藍田國立師範學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親時,因淪陷而羈居上海,寫了長篇小說《圍城》和短篇小說集《人.獸.鬼》。

錢鍾書學貫中西,淵博而睿智,在諸多領域成就卓著。他的主要著作有:《寫在人生邊上》、《人•獸•鬼》、《圍城》、《談藝錄》、《宋詩選注》、《舊文四篇》、《管錐編》等。這些著述已被人們當作“錢學”來學習和研究。散文大都收入《寫在人生邊上》一書。《談藝錄》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中西比較詩論。所著多卷本《管錐編》,對中國著名的經史子籍進行考釋,並從中西文化和文學的比較上闡發、辨析。錢鍾書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甘於寂寞、著作等身,培養和影響了幾代學人,深爲世人所景仰。

錢鍾書出生於詩書世家,自幼受到傳統經史方面的教育,中學時擅長中文、英文,卻在數學等理科上成績極差。報考清華大學時,數學僅得15分,但因國文、英文成績突出,其中英文更是獲得滿分,於1929年被清華大學外文系破格錄取。在這一時期,他刻苦學習,廣泛接觸世界各國的文化學術成果,立志“橫掃清華圖書館”。當學生時,就被人們視爲老師的“顧問”,他讀書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遠遠超出了他的同齡人。

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學從圖書館回寢室大喊大嚷:“不得了!不得了!”大家驚問怎麼回事,原來這位同學是研究唐詩的,他爲了考證一個典故,在圖書館中遍尋未獲,正巧碰到了錢鍾書先生,便上前請教。錢先生笑着對他說,你到那一個架子的那一層,那一本書中便可查出這個典故。這位同學按圖索驥,果然找到了這個冷僻的典故,因此他大爲驚訝。傳說有學生將拼湊的論文交給他,他未置評價,只是將文章內容出處一一列舉出來。

他學習成績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錢鍾書確實有點“癡氣”。比如,他總分不清東西南北,一出門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後顛倒,便是內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體育課,作爲領隊,他的英語口令喊得相當宏亮、準確,但他自己卻左右不分,不知道該怎麼辦。

口令喊對了,自己卻糊里糊塗不會站,常常鬧得全班鬨堂大笑,自己卻莫名其妙。聰明過人卻又時常“糊塗”,這就是叫人難以捉摸的錢鍾書。錢先生的讀書筆記,從1936年留學牛津時起始一直做到上個世紀90年代,時間很長。人們都說錢鍾書先生博學、記性好,不知道他讀書多麼勤奮刻苦用功,這七萬多頁的讀書心得筆記實是最好的見證。錢鍾書身上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優秀部分與生俱來的突出要求和願望:守住自己的精神園地,保持自己的個性尊嚴,即使“人生在世不稱意”,但也要樂天知命,堅忍不拔。淵博和睿智是錢鍾書的兩大精神支柱,他熱愛人生而超然物外,洞達世情而一塵不染,蘭心慧質,特立獨行。1981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曾以榮譽文學博士的頭銜和薪金外另贈4000美元價值的書籍的酬金,特邀錢鍾書前往講學,卻被錢先生拒絕了。

國內18家省級電視臺聯合拍攝《當代中華文化名人錄》,錢先生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謝絕了。當得知被拍攝者會得到一筆酬金時,他一笑說道:“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難道還對錢那麼感興趣嗎?”1990年,導演黃蜀芹想在電視劇《圍城》片頭加一組錢鍾書工作的照片,也遭錢先生拒絕了。國外曾有人認爲,如是把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的話,只有錢鍾書才能當之無愧。而錢鍾書則表示:蕭伯納說過,諾貝爾設立獎金比他發明炸藥對人類危害更大。錢鍾書最怕被宣傳,更不願在報刊露臉。有一次,一位英國女士求見他,他執意謝絕,在電話中,他對那爲女士說:"小姐,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何必要認識那個下蛋的雞呢?"這種品質,反映在文字上,就是文中層出不窮的警句,豐富新穎的譬喻,機智幽默的諷刺,鞭辟入裏的剖析,微妙風趣的心理……總之,錢鍾書先生以其思想的深邃、見解的高超、語言的精妙、學識的淵博……構築了現代文學史上“錢學”的大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按照錢鍾書先生遺願,先生後事一切從簡,遺體由兩三個親人送別就行了,不舉行任何悼念儀式,不保留骨灰,並懇辭花籃、花圈。火化當天,在現場送行的,始終只有20多個人,包括錢鍾書的女婿、外孫、外孫女,他的學生,以及學生的學生,一些朋友。還有一些人是聽說後自願趕來的。

《寫在人生邊上》是錢鍾書的第一本散文集,1941年出版。他於抗戰期間所寫的散文雖未直接反映重大題材,但凡寫人論世,總有其鮮明的褒貶,於自然天成的詼諧中表現出他對庸俗、墮落、虛僞的鄙視與尖刻嘲諷。《寫在人生邊上》總共只有10篇散文,不到3萬字來談人生的大問題,但卻字字珠璣。大放智慧的異彩,自然地把讀者引入一個廣闊無垠的人生天地,給予我們的是豐富多彩的深刻啓迪。他或旁徵博引,或侃侃而談,文風如行雲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見俯拾皆是。而這一切他都以一種幽默的情趣,爲之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輕者令人綻然,重者令人噴飯,笑過之後又讓人們沉思良久,咀嚼回昧再三,每有會意,無不拍手擊節。

 三、課文研討

釋題:《論快樂》是《寫在人生邊上》中的一篇。錢鍾書的文章,須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閱讀,仔仔細細地把玩,方能領悟到其中的妙處。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濃厚、政論性亦很強的隨筆。思路奔放開闊,文意層層見深。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上反覆闡說了對快樂的種種理解。

(一). 快速閱讀課文,思考文章從哪些方面論述了快樂,請概括每段內容,並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繫。同時,簡要說明所運用的方法。

第一段:從多種民族語言、心理和文化的角度說了快樂的飄瞥難留。--法語;

漢語;德語;《西遊記》、《酉陽雜俎》、《廣異記》。反覆論證,更有說服力。

第二段:“永遠快樂”是不存在的。 --更進一層說,因爲它“不但渺茫得不

能實現,並且荒謬得不能成立。”用了比喻論證和事例論證。語言幽默帶諷刺。

第三段:快樂是人生永遠存在的一種誘惑。--用了比喻論證和事例論證。語言

幽默帶諷刺。

第四段:斷言“快樂由精神來決定”,頗有創見。--因爲“一切快樂的享受都

屬於精神的”,“儘管快樂的原因是肉體上的物質刺激”。用了大量的事例,反

復論證,更有說服力。語言幽默帶諷刺。

第五段:指出“發現了快樂由精神來決定,人類文化又進一步。”從此世界上沒

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二). 依據以上分析歸納的結果,試梳理本文的結構。

1 快樂是短暫的,痛苦是長久的。

2 人生雖然痛苦,但是並不悲觀。

3 一切快樂享受,都取決於精神。

4 發現樂由心造,是文化的進步。

(三)討論:

書開篇質疑,提出“快樂”的“快”說明“樂”不能持久,“快”意味着人生一切樂事都飄瞥難留,“歡娛嫌夜短”,世人總以爲天上比人間快樂,於是乎希望快樂似神仙。在生活中人們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快樂的時光特別容易過。有快樂就意味着有快樂過後的冷清,寂寞;有了繁華也就意味着有繁華過後的淒涼。於是乎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沒有了永恆,能永恆的惟有痛苦。

2小節:

1.“永遠快樂”這句話,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並且荒謬得不能成立。快過的決不會永久;我們說永遠快樂,正好像說四方的圓形,靜止的動作同樣地自相矛盾。這句話有何深意?

(1).說明的道理是:“永遠快樂”是不存在的。

(2).表述的好處比喻形象生動,深入淺出,並故意進行謬述,快樂”是短暫的,所以“永遠”與“快樂”是矛盾的,就好像“四方”和“圓形”、“靜止”和“動作”是矛盾的一樣。產生自相矛盾的效果,鮮明而幽默

作者說:“只要一個失眠的晚上,能使你嚐到什麼叫永生的滋味。”在錢鍾書看來世人只是膚淺的希望自己能將快樂留住,希望能快樂永久,於是乎在忙碌而又無味是人生中,活過了一世反而成爲歲月的殉葬品,根本體會不到快樂。

3小節

2、我們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這三句話概括了整個人類努力的歷史。“它”是指什麼?全句如何理解? (3小節)

“它”指“快樂”,人類努力奮鬥的歷史就是人類渴望和不斷追求快樂的歷史。

3.作者爲什麼說“人生雖痛苦,卻不悲觀。”(3小節)

現實生活中,儘管有很多不如意,甚或是痛苦,但人終究抱有快樂的希望,故雖痛苦卻不悲觀。

4現在的賬,我們預支了將來去付。 如何理解? (3小節)

我們現在受苦,是爲了換取將來的快樂。

4小節

5.在4小節中錢鍾書舉了穆勒對“快樂”的說法,“穆勒把‘痛苦的蘇格拉底’和‘快樂的豬’作比較。即把快樂分爲肉體而和精神兩種來談,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爲了闡發“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的觀點;

錢鍾書反對穆勒把快樂分爲肉體而和精神兩種,他認爲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的。

寓莊於諧,以幽默啓發讀者深思。

6、作者認爲,“把快樂分肉體和精神的兩種,這是最糊塗的分析”,爲什麼?

沒有精神上的愉悅,再好的物質刺激也不會發生作用;

如果精神愉悅,痛苦也可以成爲快樂的契機。

7、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將離別的筵席,隨它怎樣烹調得好,吃來只是土氣息、泥滋味。這句話形象地表達了什麼觀點?

精神狀態不好,再好的物質刺激也不能使人快樂。

8有最潔白的良心,跟全沒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這句話中的“效果”具體指什麼?

是指正邪兩種人從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得到的快樂是相同的。

5小節:

9.所以他說“發現了快樂有精神來決定,人類文化又進了一步”,作者爲什麼認爲“發現了快樂由精神來決定,人類文化又進一步”?

也就是說人懂得了怎樣使自己快樂,發現了精神是一切快樂的源泉,佛家有云:“快樂即在你心中”,故快樂是精神上的,是人的一種心態的。從此痛苦不再可怕,肉體減少了專制,精神戰勝了物質。於是便懂得自得其樂。

10.肉體減少了專制。這句話中的“專制”有什麼含義?全句是什麼意思?

“專制”肉體上的物質刺激決定人的快樂,全句意思是:肉體上的物質刺激不能決定人是否快樂。

11.作者爲什麼說“人生雖不快樂,而仍能樂觀”?

人生雖痛苦,但它始終使人抱着快樂的希望;

精神的鍊金術能使肉體痛苦都變成快樂的資料。

錢鍾書又用了一系列的事例來說明這一點,他說世人懂得了快樂是一種心態,於是便有人懂得從苦中作樂,從病痛裏濾出快活來。如蘇東坡說:"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還有諾凡利斯、羅登巴煦、白洛柯斯等人把忍受變爲享受,這是精神對物質的最大勝利,所以保持快樂的心態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12. 在文章的第五段反覆舉例、一再強調“苦中作樂,從病痛裏濾出快活來”,有什麼深刻含義?(由此問引出時代背景)

上世紀四十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步伐受到中國人民反抗鬥爭的阻撓,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及漢奸.走狗四處散佈日本”畢勝論”.中國”畢亡論”,妄圖從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論快樂》強調對快樂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觀的精神源泉,實際上就是鼓勵人們永不丟棄理想與追求.文章宣言,世界上沒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這更是當時抗日到底的精神寫照。

13.能一貫抱這種態度的人,當然是大哲學家,但是誰知道他不也是個大傻子?“一貫抱這種態度的人”是指什麼人?

指把忍受變爲享受的人,能苦中作樂的人。

6小節:

14、矛盾是智慧的代價。這是人生對於人生觀開的玩笑。 這句話怎樣理解?

能看出“矛盾”的人是富有智慧的人,庸常之人看不出,所以無代價可言。既然持樂觀人生態度的人有能耐把忍受轉化成享受,那麼人生也就只有經常提供痛苦,讓你去“轉化”吧。這是一句調侃的話。

人生雖不快樂,而仍能樂觀。這種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證明了精神可以戰勝物質。這樣,由詞語的解釋到論斷的生髮再到觀點的延伸,文意不斷地向更深層推進。正如元代陳繹曾《文微》所說:“辨宜曲折明白。”即要反覆論證,起伏波瀾,其中之道理方能明白清晰。文章雖沒有對“快樂”做出一個最終的結論,但作者認爲“矛盾是智慧的代價”,這就足夠了。因爲對於快樂,不同時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齡,有着不同文化修養和不同人生經歷的人,各自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又何必強求一致呢?

錢鍾書先生在《寫在人生邊上’序》中說:“人生據說是一部大書”,“我們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書評家,具有書評家的本領,無須看得幾頁書,議論早已發了一大堆”。有一種作者卻懶得去寫正經的“批評”,“他們有一種業餘消遣者的隨便和從容”,“隨手在書邊的空白上注幾個字”,“這種零星隨感並非他們對於整部書的結論”,“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的確如此,誰也不能包攬一切,更何況對世界諸種複雜問題的看法呢?這是一種睿智,一種大氣度。

主題歸納:--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反覆闡說了對快樂的種種理解,得出“快樂由精神來決定”的創見,指出這是人類文化又進一步的表現,並於詼諧中表現出他對庸俗、愚昧、自欺的嘲諷,耐人深思。

小結:本文思路開闊(所舉事例包括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間鬼蜮,縱橫捭闔,令人目不暇接),文章層層見深(由詞語的解釋到論斷的生髮在到觀點的延伸,文意不斷地向更深層推進)。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上反覆闡說對快樂的種種理解。

  附:關於快樂的名言

人生所有的歡樂是創造的歡樂:愛情、天才、行動--全靠創造這一團烈火迸射出來的。

所謂內心的快樂,是一個人過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諧的生活所感到的快樂。-羅曼·羅蘭

牙齒痛的人,想世界上有一種人最快樂,那就是牙齒不痛的人。--蕭伯納

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分掉一半憂愁。--培根

樂觀者於一個災難中看到一個希望,悲觀者於一個希望中看到一個災難。--諺語

 第二課時

  一、寫作特點

(一)縱橫開闔,思維變幻,極具創造性。

這從第一段文字中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文章開篇只說從舊鋪裏買回來一本維尼的《詩人日記》,由此說起與“喜樂”、“快活”、“快樂”的話題,自然而然地進入了題旨所規定的範疇。給人的感覺是在“聊天”,在“閒談”,並不像有些論說性文章那般正襟危坐,煞有介事,擺出一副了不得又怪嚇人的面孔。

如他在《寫在人生邊上‘序》中所說:“反正是消遣,不像書評家負有指導讀者、教訓作者的重大使命。”然而,只要你讀下去,就會發現每一句都在題內,似東扯西拉,卻饒有興味,一下子把你誘進門來,不忍不讀。文章由維尼的《詩人日記》先說法語裏“喜樂”的拼寫,再聯想到漢語裏的“快活或快樂的“快”字中所包含的“一切樂事的飄瞥難留”,“歡娛嫌夜短”;又再想到與之反義的德語裏的“沉悶”的直譯爲“長時間”,並舉出《西遊記》、《酉陽雜俎》、《廣異記》等與快樂相關的種種說詞。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間鬼蜮,縱橫捭闔,連類所及,令人目不暇接。真是字字語語皆學問。文章不僅廣舉事以類義,而且思維變幻,思辨力強,且極富於創造性。行文由“喜樂”聯想到“沉悶”,由快活之“短”,聯想到沉悶之“長”;由“天上比人間舒服歡樂”,類推到“地獄裏比人間更痛苦”;由“嫌人生短促”、“最快活”,又反過來說到“短命夭折”,並推說“做神仙也並不值得”;賣老祝壽“在地上最爲相宜”,“而刑罰呢,應該在天上去受”。看來,作者的視野是極爲開闊的,我們同時也領會到世界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意蘊確有其相通之處。文章由此及彼,由正而反,由反而正,左右逢源,變幻不定。

(二).文章語言獨特,比喻中聯想豐富且話語幽默,帶有諷刺。

具體來說,在論述有關“快樂”的以下觀點時,比喻的運用尤爲出彩:

1.快樂是人生永遠存在的一種誘惑。(3小節)

(1)“快樂在人生裏,好比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更像跑狗場裏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3小節)

人在一生中要忍受許多痛苦,但是那幾分鐘或者幾天的快樂就賺我們活了一世,這裏用“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和“跑狗場裏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來比喻快樂對人生的誘惑作用,體現出對世事的達觀、洞悉,形象鮮明,意蘊深刻。

(2)“快樂的引誘,不僅像兔子和方糖,使我們忍受了人生,而且彷彿釣鉤上的魚餌,竟使我們甘心去死。”(3小節)

人活一世,雖然痛苦,卻不悲觀,因爲可以始終抱着快樂的希望--死後有個天堂在等待我們。那快樂的希望就好像“魚餌”,而我們就好像明知釣鉤有危險仍偏要去搶食餌料的魚兒一般。所以作者才說“爲了快活,我們甚至於願意慢死”。這裏的比喻體現出一種高卓的智慧,表達了作者對人生面對快樂的誘惑而無怨無悔的揶揄和嘲諷。

2.快樂是屬於精神的。(4小節)

(1).“那時刻的靈魂,彷彿害病的眼怕見陽光,撕去皮的傷口接觸空氣,雖然空氣和陽光都是好東西。”(4小節)

“彷彿害病的眼怕見陽光,撕去皮的傷口怕接觸空氣” 比喻內心的痛苦,作者藉此表明的觀點是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的,儘管快樂的原因是肉體上的物質刺激。爲了說明這一道理,作者首先借生活中常見的事例來分析。

(2).“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爲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爲你心上沒有掛礙,輕鬆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來欣賞,來審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將離別時的筵席,隨它怎樣烹調得好,吃來只是土氣息、泥滋味。”(4小節)

由於離別,哪怕面對的是美味佳餚,精神也是痛苦的,比喻透着靈性,寓意深刻,而又深入淺出,耐人尋味。

3.精神可以使肉體痛苦變成快樂。(5小節)

“精神的鍊金術能使肉體痛苦都變成快樂的資料。”(5小節)

人生常常遭遇痛苦,但精神卻可以改變它,使人樂觀,使人能夠苦中作樂。這時,精神就變成了鍊金術,肉體的痛苦就可以變成精神上的快樂。所以,“燒了房子,有慶賀的人;一簞食,一瓢飲,有不改其樂的人;千災百毒,有談笑自若的人。”這裏的比喻寓意深刻而又淺顯易懂,體現出作者廣博的知識,敏捷的思維。

4.快樂能把忍受變爲享受。(5小節)

“病是教人學會休息的女教師。”(5小節)

疾病也是常常遭遇到的痛苦之一。有了病,當然是痛苦的,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病了,可以從緊張忙碌的生活中停下來休息一下。此時,疾病就彷彿一位溫柔的女教師,輕聲教導你要好好休息,這樣我們就可以從病痛裏濾出快活來,使健康的消失有種賠償,從而使對病痛的忍受變爲快樂的享受。這裏的比喻新奇、貼切,靈性十足,趣味橫生。

總之,閱讀本篇我們常常爲錢老充滿智慧的語言拍案叫絕。特別是大量精彩的比喻,喻得機智、妥帖,喻得頗有趣味。它們以聯想、想象爲橋樑,淺顯易懂,透着靈性,寓意深刻,俏皮而耐人尋味,是難得的語言典範。

 二、錢鍾書散文隨筆的風格特點:-博雜、幽默而深邃,含蓄而精密

什麼是幽默?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妻子姍蒂,動不動就作河東獅吼。有一天,姍蒂在家裏吵鬧不休,蘇格拉底忍無可忍,只好出門。正走到門口,老婆從樓上倒下一盆污水,淋在蘇格拉底的頭上。蘇格拉底心平氣和地說: “我早就曉得,雷霆過後必有甘霖。”巧用比喻,自我解嘲,讓人歡笑。

什麼是幽默?“半斤鴨子四兩嘴”“吃剩飯長大的--一肚子餿主意”幽默是快樂的笑的藝術。讓人發笑是幽默語言的外在特徵。讓人們在笑聲中獲得美的感受;在笑過後懂得一定的生活哲理,留下雋永的回味是幽默目的。歡笑之中包藏着深沉,妙語之中蘊涵着睿智,這就是幽默。

錢鍾書和他的父親錢基博似乎代表了中國學者的兩種風格。他父親做派敦厚莊重,不苟言笑,學風嚴謹平實,長於說理論事。錢鍾書在繼承了他父親的治學精神和國學造詣的同時,更向恣肆、通脫裏去。在他名士、學者的寬袍之下,從老到小蹦跳着不泯的童心與童趣。有人說這是他的可愛之處,其實倒正是他聰明的根源。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發達無損的童心,就不會有真正的創造力。一個人假如僅僅受到良好的教育、訓練,卻在教育過程中窒息、粉碎了生動無比的天性,那麼也許會造就出一個個所謂的學者,但不會造就出天才的學者。這種教育不會產生錢鍾書。

即使如快樂這一司空見慣的感情,在錢鍾書的筆下也能博古通今,左右逢源。他類徵連引、縱橫比照,在貫通古今中外之間,挾春秋之筆意、詩話之徵言、老吏之判筆、老叟之睿智,移情於談藝,泄憤於講史,抒懷於論世,對古今中外之世道、人心、文化,進行了一次總挖掘,昇天入地,追古索今,既有神仙之樂,又有鬼魅之痛,既有暫得之快,又有永逝之苦。在文明人的生活中,既有身體的睏倦,更有精神的痛苦。但“人生雖不快樂,而仍能樂觀”,如果“有人能苦中作樂,從病痛裏濾出快活來,使健康的消失有種補償”,那麼“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爲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大勝利”。儘管這也許是自欺欺人,但也未嘗不是一種智慧與灑脫。

我們說,人羣中傑出人物的最大悲哀莫過於生而不是神仙。這就決定了他們只能吃人間的飯,坐人造的凳,讀人寫的書,操用人工的器物,在人的範圍內生存、起居,混雜在芸芸衆生當中而無法超越,所以,他們的痛苦比起一般人就更顯得憂憤深廣。但我們一旦走近錢鍾書,把他這面“魔鏡”翻轉過來看時,便發現鏡子的背面有一行鐫刻的字跡:

做完整的人,過沒有一絲一毫奴顏和媚骨的生活。

錢鍾書身上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優秀部分與生俱來的突出要求和願望:守住自己的精神園地,保持自己的個性尊嚴,即使“人生在世不稱意”,但也要樂天知命,堅忍不拔。

柯靈在他的《墨磨人》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文學生涯,冷暖酸甜,休咎得失,際遇萬千。象牙塔,十字街,青雲路,地獄門,相隔一層紙。我最嚮往這樣的境界: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清湛似水,不動如山,什麼疾風驟雨,嬉笑怒罵,桂冠榮名,一例處之泰然。但這需要大智慧大學問,不是隨便什麼人能夠企及的。”錢氏正是這樣的人。他的存在幾乎就是不斷地迎接挑戰:政治動盪的挑戰,宗派成見的挑戰,世俗的挑戰乃至榮譽的挑戰。但他卻如駕輕舟,擊浪中流,容與自在,以靜穆對喧囂,以冷雋對狂熱,以不變對萬變。錢鍾書所深惡的,其實是社會生活中的那些黑暗、虛僞,無知裝大,損人利己,不擇手段等醜相。當他在生活中遇見純善、優美、聰明、勇毅的人和事的時候,他流露出來的就是深深的喜悅。

可以說,淵博和睿智是錢鍾書的兩大精神支柱,二者互相滲透,互爲羽翼,渾然一體,如影隨形。睿智使他進得去,出得來,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攬天下珍奇入我襟抱,神而化之,不蹈故常。淵博使他站得高,望得遠,看得透,撒得開,靈心慧眼,明辨深思,熱愛人生而超然物外,洞達世情而一塵不染,蘭心慧質,特立獨行。

這種品質,反映在文字上,就是文中層出不窮的警句,豐富新穎的譬喻,機智幽默的諷刺,精闢獨特的剖析,微妙風趣的心理。總之,錢鍾書先生以其思想的深邃、見解的高超、語言的精妙、學識的淵博,構築了現代文學史上“錢學”的大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附:錢鍾書的名言

1、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2、人謂我狂,不知我之實狷。

3、人生據說是一部大書。

4、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

5、假道學的特徵可以說是不要臉而偏愛面子。

6、人生像一座圍城,城外面的人拼命想進來,城裏面的人拼命想出去。

長篇小說《圍城》,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已被譯成多種外文。《圍城》以留學生方鴻漸回國後的戀愛糾葛和尋職經歷爲線索,展現抗戰時期的大都會、小城鎮以及高等學府的生活圖景,刻畫了一羣獨特的知識分子,諷刺了文人陋習。因此,《圍城》享有“新《儒林外史》”之譽,以深邃的人生洞見和幽默靈透的文筆成爲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經典。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這就是此書的精髓所在。是當代人的真實寫照。實際上卻是出不來,進不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大抵如此。這本書揭示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和人性的盲目。

《圍城》一書,就全書而言,是對人類生存普遍困境的關注。就零星細節、片段來看,則是充滿了機智和幽默。這書有很大的諷刺意味,表現出了對傳統婚姻的諷刺,對殘破愛情的的嘆息,對虛僞人性的嘲弄。用語言、用神態、用場景作出了深刻幽默。它很短小,卻很精湛;它很長,卻又簡簡單單地告訴世人一個簡單的事理。

無數的著作把愛情和婚姻寫的那麼完美,那麼令人羨慕,以至於結局總讓人欣喜若狂。而《圍城》的那個時代,沒有完美,只有支離破碎的國土,錢鍾書沒有落入俗套,他批判攀龍附鳳的婚姻準則,他貶低虛情假意和逢場作戲,一切都很透徹,很深刻。

我們應該滿足於現在的生活,因爲我們沒有家離國碎的痛苦,沒有封建婚姻觀念的禁錮,這也是一種幸福。

方鴻漸,這個曾留過洋或者說遊過洋的克萊登大學的客串博士,這個尷尬的知識分子。他的經歷其實僅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一失足成千古恨”。這裏“一失足” 指的就是買假文憑的事。他在以後事業上不順利,在愛情上也遭到鄙視。方鴻漸彷彿天生就不是個辦大事的人,他總是處於中間狀態,雖然壞也壞得不夠徹底,但也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好人。他對人情世故全然不通。總之,方鴻漸就是那種無惡意的庸人,不令人十分討厭卻一無用處,他的最大缺點便是優柔寡斷、毫無原則。

欣賞圍城中的片斷:裏面有一個人物,叫鮑小姐,這人穿着比較暴露,所以作者寫道: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爲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爲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爲“局部的真理”。

有一次他去了一家門面還像樣的西菜館吃飯。誰知道從冷盤到咖啡,沒有一樣東西可口:上來的湯是涼的,冰淇淋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隊,已登陸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時期伏在水裏;除醋外,麪包、牛肉、紅酒無一不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