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二語文《組歌》教案

初二語文《組歌》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二語文《組歌》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語文《組歌》教案

初二語文《組歌》教案1

知識與能力:

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內含豐富的哲理。

理解作者採用第一人稱,藉助豐富的想像,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課文,從而更深入。

地體會文章的文章的藝術魅力和深層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朗讀課文,體會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文章多樣化的擬人手法及其它修辭手段;理解作者筆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及文章所表達的愛國情感。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熾熱(chi4) 禱詞(dao3) 執拗(niu4) 俊俏(qiao4)

衷情(zhong1) 饋贈(kui4) 憔悴(cui4) 真諦(di4)

夫穹(qiong2) 璀璨(cui3can4) 鑲嵌(xiang1 qian4)

翱翔(ao2) 長吁短嘆(xu1) 千山萬壑(he4)

2、解釋下列詞語。

執拗:固執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饋贈:贈送(禮品)。

真諦:真實的意義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

鑲嵌:把一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愛時所立的誓言和盟約,表示愛情要像山和海一樣永恆不變。

長吁短嘆:因傷感、煩悶、痛苦等不住地唉聲嘆氣。

盛氣凌人:傲慢的氣勢逼人。

紋絲不動:一點兒也不動。

二、導人

詩人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筆下,浪和雨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着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啓迪。

作者簡介:

紀·哈·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裏選的是其中兩首。

三、朗讀課文

要求讀出感情和節奏,初步體會兩首詩表現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浪之歌》。

1、朗讀課文,學生在散文詩旁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

如《浪之歌》開頭寫浪花對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潑的,她像一個純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戲在海岸身邊……

學生討論、交流。

2、學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加以評析。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確: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

第二課時

(二)學習《雨之歌》。

1、朗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加以評析。

學生交流自己的見解。

2、理解文章豐富的內蘊。

明確:

風情雨態是難以描摹的,更何況所寫的並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場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繪了種種的雨:輕輕灑下的,如金線瀉地,珍珠拋落;伴同雷電而來的,瓢潑而下,療救飢渴的大地;叮咚作響的,輕叩着人們的心扉。

作者藉助豐富的想像,藝術地描繪了“雨”的生活,借寫雨來讚頌人類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愛,並藉以袒露詩人自我仁愛博大的襟懷,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寫雨的精魂,精魂離不了形體,從形體描摹入手,從與各種各樣外物的關係中展開,不求工巧,而求離形得魂,從一枝一葉中讓人想見全貌。如第四節寫雨在雲彩和田野間傳信,天低雲暗,雨絲綿綿,似乎把雲彩與田野連結起來了,雨霽風止,雲淡了,龜裂的土地平復了,確實如“這位乾渴難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醫治。”

“雨”是曠達的,對於自己的放逐,雖然有過淚,但它明白。“塵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於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對“死”的淡然態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來的結局,因此甘於犧牲自己,造福萬物。

五、口頭仿寫訓練

朗讀<浪之歌>第五節“曾有多少次,當美人魚從海底鑽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賞星空時,我圍繞她們跳過舞;曾有多少次,當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傾訴自己爲愛情所苦時,我陪伴他長吁短嘆,幫助他將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與礁石同席對飲,它竟紋絲不動,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無笑容。……”

要求運用“曾有多少次,當……時,我……;曾有多少次,當……時,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來說一段話。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說話要有一箇中心,前後句連貫,銜接自然。

六、拓展閱讀

教師向學生推薦紀伯倫<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學生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並摘抄散文詩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話語,大自然說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間,然後又說一遍……

我是星星,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

我是諸元素之女: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後的祭獻。

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羣鳥一起爲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隻碩大無比的獨眼向我凝視。

我飲着朝露釀成的瓊漿;聽着小鳥的鳴囀、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爲我鼓掌。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而這些哲理,人類尚未完全領會。

七、小結

紀伯倫《組歌》與一般哲理詩一樣,也採用擬人化手法,但又與一般哲理詩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種哲理爲目標,而是最終形成一個有豐富感性內容的,難以被抽象爲簡單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裏,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從中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詩人是世間種種美好事物的守護者。在<雨之歌>裏,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結起來。

八、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附:板書設計

海浪—— 一個博愛者的形象

第一人稱的手法、擬人手法

雨的—— 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

博愛者

作者———— 自擬 ————愛國

奉獻者和使者

初二語文《組歌》教案2

教學目的.

1、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內含豐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採用第一人稱,藉助豐富的想像,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課文,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筆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熾熱(chi4)禱詞(dao3)執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饋贈(kui4)憔悴(cui4)真諦(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鑲嵌(xiang1qian4)

翱翔(ao2)喪籲短嘆(xu1)千山萬壑(he4)

2、解釋下列詞語。

執拗:固執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饋贈:贈送(禮品)。

真諦:真實的意義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

鑲嵌:把一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愛時所立的誓言和盟約,表示愛情要像山和海一樣永恆不變。

長吁短嘆:因傷感、煩悶、痛苦等不住地唉聲嘆氣。

盛氣凌人:傲慢的氣勢逼人。

紋絲不動:一點兒也不動。

二、導入

詩人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筆下,浪和雨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着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啓迪。

作者簡介:

紀·哈·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選自《淚與笑》。《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裏選的是其中兩首。

三、朗讀課文

要求讀出感情和節奏,初步體會兩首詩表現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浪之歌》。

1、朗讀課文,學生在散文詩旁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

如《浪之歌》開頭寫浪花對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潑的,她像一個純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戲在海岸身邊……

學生討論、交流。

2、學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加以評析。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確: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

(二)學習《雨之歌》。

1、朗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加以評析。

學生交流自己的見解。

2、理解文章豐富的內蘊。

明確:風情雨態是難以描摹的,更何況所寫的並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場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繪了種種的雨:輕輕灑下的,如金線瀉地,珍珠拋落;伴同雷電而來的,瓢潑而下,療救飢渴的大地;叮咚作響的,輕叩着人們的心扉。

作者藉助豐富的想像,藝術地描繪了“雨”的生活,借寫雨來讚頌人類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愛,並藉以袒露詩人自我仁愛博大的襟懷,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寫雨的精魂,精魂離不了形體,從形體描摹入手,從與各種各樣外物的關係中展開,不求工巧,而求離形得魂,從一枝一葉中讓人想見全貌。如第四節寫雨在雲彩和田野間傳信,天低雲暗,雨絲綿綿,似乎把雲彩與田野連結起來了,雨霽風止,雲淡了,龜裂的土地平復了,確實如“這位乾渴難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醫治。”“雨”是曠達的,對於自己的放逐,雖然有過淚,但它明白。“塵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於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對“死”的淡然態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來的結局,因此甘於犧牲自己,造福萬物。

五、口頭仿寫訓練

朗讀《浪之歌》第五節“曾有多少次,當美人魚從海底鑽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賞星空時,我圍繞她們跳過舞;曾有多少次,當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傾訴自己爲愛情所苦時,我陪伴他長吁短嘆,幫助他將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與礁石同席對飲,它竟紋絲不動,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無笑容。……”

要求運用“曾有多少次,當……時,我……;曾有多少次,當……時,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來說一段話。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說話要有一箇中心,前後句連貫,銜接自然。

 六、拓展閱讀

教師向學生推薦紀伯倫《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學生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並摘抄散文詩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話語,大自然說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間,然後又說一遍……

我是星星,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

我是諸元素之女: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後的祭獻。

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羣鳥一起爲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隻碩大無比的獨眼向我凝視。

我飲着朝露釀成的瓊漿;聽着小鳥的鳴囀、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爲我鼓掌。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而這些哲理,人類尚未完全領會。

七、小結

紀伯倫《組歌》與一般哲理詩一樣,也採用擬人化手法,但又與一般哲理詩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種哲理爲目標,而是最終形成一個有豐富感性內容的,難以被抽象爲簡單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裏,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從中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詩人是世間種種美好事物的守護者。在《雨之歌》裏,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結起來。

 八、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教學反思

《組歌》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一篇佳作,作者紀伯倫。因爲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作者是以熱烈的愛情作喻,對中學生來說比較敏感。所以,我最初對這篇文章的處理原則是:朗讀爲主,稍作點撥,點到爲止。把教學重心放在第一篇《浪之歌》上。的語言清麗流暢,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時展開了豐富的想象。

在以《浪之歌》爲代表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預想體現以學生爲主導的教學理念,盡全力調動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爲主宰課堂的主人。但最大的感受還是感覺設計課的時候想達到的效果和真正通過上課達到的效果的差距比較大。分析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自己對學生預習情況的瞭解不夠充分,另一個原因自己對各個教學環節把握不夠熟悉,對詩作詞語的推敲不夠到位等,沒有足夠的經驗應對學生髮散性的問題回答。

《浪之歌》是紀伯倫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詩,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對詩歌意象的重點講解。預設問題時,也沒能本着循序漸進的手法,讓學生一步步領悟出“浪”的形象。在通讀幾遍課文後,考慮課堂時間分配問題,就匆匆設下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浪”的代表形象,問題的難度比較大,卻沒考慮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

現在想想,將教學的環節相對調,讓學生們在美讀中品味情感,領悟意象,效果應該會比這節課好很多。反覆地美讀課文,學生們會逐步體會出,作者筆下的事物,都蘊含着深刻的情感。這樣就能感受到“浪”的一個博愛形象,一個奉獻形象,一個世界萬事萬物的守護者的形象。更能深知作者是一個有着大愛的人,如此課文的主題便突顯出來,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