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八下《宇宙裏有些什麼》教學反思

蘇教版八下《宇宙裏有些什麼》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宇宙裏有些什麼》教學反思一

蘇教版八下《宇宙裏有些什麼》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初一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對說明文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我把教學重點放在說明方法和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生動性上。在分析說明方法和品味語言的環節中,我注重對學生的示範作用,然後再讓學生去做,這樣可以給他們指明方向。學生的回答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在評點的過程中也糾正了。課堂上,學生認真聽講也積極思考,但涉及面還不是很廣,有的學生自始至終都很沉默,這部分學生有沒有掌握,我還不很清楚。這是我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的,教育是面對所有學生,而不是某些學生,應該給更多的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即使有的同學由於膽怯不敢舉手發言,我也應該鼓勵他們,讓他們養成踊躍發言的好習慣。

  《宇宙裏有些什麼》教學反思二

《宇宙裏有些什麼》這是一篇介紹宇宙的有關知識的科學小品。作者以生動的語言說明了宇宙裏有些什麼和宇宙的特徵,在介紹“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讚美,對神奇的宇宙世界的熱愛,對未知的科學世界的嚮往。因此在學習本課時,應繼續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祕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初一的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階段,對自然界對科學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在教學時,師生共同感知課文內容,我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採用感知、品味、探究、拓展的學習方法。感知:初讀課文,明確文章寫了什麼。品味:再讀課文,理解語言的生動性。探究:思考並回答解決有疑問的問題。拓展:從課內跳出課外,提供有關宇宙的知識的短文,請學生以“我眼中神祕的宇宙”或“未來的宇宙”等話題,暢談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將學生學語文的目光引向豐富多彩的更大空間,使課內外結合。更多的瞭解有關宇宙的信息,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宇宙裏有些什麼》教學反思三

《宇宙裏有些什麼》是初中接觸到的第一篇說明文。理解說明文要從這五方面入手:明對象、抓特徵、理順序、找方法、品語言。其中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就是理解說明的方法。說明方法是爲了說明事物的特徵,常用的說明方法有:

舉例子,即通過列舉具體的事例,把抽象的、複雜的事物說得具體而通俗易懂。這是一種常見常用的說明方法。它比較適用於說明有關事物的形狀、性質、功用等。它可以使讀者通過例子來增加對未知事物的感性認識,也可以通過例子去揣摩設想未知事物的形象,把比較籠統、抽象的事物具體形象地解說出來。如文章在說明宇宙時不斷運動的,就舉出了地球和銀河系。。

列數字,就是通過列舉準確無誤的數據來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徵,讓讀者對所說明的事物具體可感、清楚明白。如爲說明恆星之大,用“十萬萬個”這一具體數字來加以說明。其實列數字也是舉例子,不過是用數字爲例來說明。。

分類別,就是把要說明的事物根據其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各方面的差別,按照一定的標準把它們劃分爲不同的類別,然後一一去加以說明。這也是一種屬於認識事物的邏輯方法,它是用來回答“包括什麼”的問題。這是複雜說明文中常用的方法。如在說明恆星時,文章將恆星分爲大恆星,中等的恆星和小恆星,

作比較,就是通過對兩種事物之間的異同點進行比較,從而達到揭示說明對象的性質、特點、原理等目的的一種說明方法。“有比較纔有鑑別”,通過比較,易於區別和突出事物的特徵。如《宇宙裏有些什麼》一文中說:“有些恆星的密度大——從上面取火柴頭那麼大一點點的物質,就抵得上十幾個成年人的重量。”這樣一對比,就將其“密度很大”的特徵突出了。

打比方,就是抓住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要說明的此事物比作彼事物,使之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說明方法。打比方可以使抽象複雜的事物變得淺顯。如作者按照觀察角度的不同,將銀河系比喻成鐵餅,一個環,一條天河,就很具體形象。

授之以漁才能授之以魚,學生掌握方法才能更好的理解並掌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