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八上28課《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

蘇教版八上28課《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教學目標:

蘇教版八上28課《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

1、瞭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

2、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蒐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清“克隆鯽魚出世前後”的說明順序,理解這樣安排的原因。

 教學難點:

對文章結尾一段話的理解。

 教學課時:

兩課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閱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找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

3.思考:以克隆爲例,談談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二、導入新課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願意再擁有一個帕瓦羅蒂;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克隆是什麼呢?它奇妙在哪裏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三、整體感知後研讀課文

1、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着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後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一)克隆的含義

2、展示查找的資料。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3、明確“什麼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麼?

凡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羣個體叫克隆。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麼是“無性繁殖”,什麼是“克隆”的語句。

(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爲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4、講解說明方法。

在介紹“克隆是什麼”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引用)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爲說明事物特徵服務的。“克隆”屬於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緻地解釋,最後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徵清晰、明瞭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麼”。

5、探究:(1)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於希臘文,效果好嗎?

(2)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麼作用?

明確: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着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遊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組自學(出示幻燈片)

自學要求:

(1)自學“克隆鯽魚出世前後”部分;

(2)將文中的說明內容、說明方法等知識依照一定的順序設計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組派一名代表作簡單的解說;

(4)提出需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

2、克隆的成果展示:

(1)、中國科學院克隆試驗:1979年春,克隆鯽魚(舉例子、列數字)(魚類)

(2)、英國克隆試驗:1960-1962年,克隆爪蟾 (兩棲類)

中國童第周:1978年,黑斑蛙

中國科學家異種魚研究:人工克隆新魚種——鯉鯽魚(作比較)

(3)、美國和瑞士試驗:克隆鼠(哺乳類)

3、組織學生討論說明的順序。

“克隆鯽魚出世前後”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麼?爲什麼不以時間的先後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麼好處?

明確:“克隆試驗”按兩條線索說明:

一是從中國的寫到外國的,突出我國科學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貢獻;

二是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從魚類、兩棲類再到哺乳類。

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另外,無性繁殖屬於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髮展,體現“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爲下文克隆羊的誕生作鋪墊。

 四、小結上述內容

本節課配套習題設計:

1、生字詞抄寫

2、查找關於克隆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回憶上節課的內容,介紹了克隆的含義及克隆的試驗。科學總是不斷進步的,克隆技術當然也有發展,今天一起來了解“多利”的誕生過程,想想看克隆究竟帶給我們了什麼。

 二、學習第三、四部分

1、第三部分“克隆綿羊多利”介紹多利的誕生過程,採用了什麼樣的說明順序?

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綿羊‘多利’”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材料的。

文中有標誌性詞語可供分析,如“‘多利’綿羊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先給……與此同時……手術完成後……然後……到去年七月……‘換核卵’一步一步發展的結果,因此是‘克隆羊’”。

2、“克隆羊“的誕生,爲什麼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一是它標誌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

二是它既可能是人類的福音,也可能成爲人類的凶兆。

3、克隆技術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作者又是從幾方面寫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明確:課文主要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

第三,克隆對於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4.思考最後一段:作者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科學進步會給人類帶來許多新的技術,比如克隆技術可以造福人類。人類如果熟練地掌握了克隆技術,克隆人體器官,可以是某個器官壞死的人因替換了新的器官而免受許多痛苦,這就是給人類帶來的“喜”。然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起許多有關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如用克隆技術來克隆人就違背了人類生命的倫理,以此大多數人就對此持反對意見,這就是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悲”的一面。

 三、辯論賽

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辯論的要求:

(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1)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而且科學造福人類和殃及人類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長,如核的發現和利用;

(2)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從自然界逼近了人類本身,越來越深刻地觸及人類的倫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類心靈,如克隆人問題;

(3)科學發展也會引發人類道德倫理觀的變革和更新。如何確立並完善現代社會倫理道德價值觀,使之既能導正科學技術的發展,又能適應科技的進步,理性而德性運用科學之劍,使之爲人類造福,這將是現代社會必須探討和麪對的問題。

 四、推敲語言

思考:從課文中我們能看出科學家怎樣的態度和精神?找出能表現這些的語句。

(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

(2)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3釐米長的鯽魚。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並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

(4)經過幾百次黑灰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隻小灰鼠。

(5)經過247次失敗以後,他們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隻名爲“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

(6)……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吸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蘇格蘭黑綿羊”的卵細胞中。……然後,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隻母羊的子宮裏。

我們從中體會到科學家的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和精神,我們要汲取營養。

 五、小結:

在科學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遊靠的是淵博的科學知識,精湛的科學技術、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堅持不懈、永不言敗的科學精神。

 六、作業設計

1、將課外收集的克隆知識整理到讀書筆記上。

2、練筆:“假如我被克隆”

倘若將來真有那麼一天,你被克隆了!請儘量發揮你的想象,描繪你被克隆的歷程以及被克隆後的生活,並以此爲話題,說說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