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一

我國著名遺傳學專家談家楨的《奇妙的克隆》,既向我們介紹了關於克隆的科學知識,也讓我們體會到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和精神,能讓我們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

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對於科普文章,我沒有在寫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時間,因爲這樣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識的文章,學生較爲感興趣,但如果老師過多的介入,反而會適得其反,因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閱讀本文,你瞭解了什麼知識?問題較淺而且範圍很廣,同學們暢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問題的同學爭先恐後,熱情高漲,在這個過程中,結合他們在生物課上學的關於細胞學的知識,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瞭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在拓展延伸的部分裏我還設計了一個辯論題:正方——克隆技術能爲人類造福,反方——克隆技術不能爲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爲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外所瞭解的事例、數據、故事等作爲論據,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正反雙方你不讓我,我不服你,爭得面紅耳赤,場面達到白熱化的程度。

在這一環節裏,課文的一個難點: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不用老師做過多的分析,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輕鬆。

  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二

上課前,爲了便於在課堂上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輔導學生自學,我把學生的座位做了一下調整:兩排中間空出一排,這樣老師可以觀察到所有學生的自學情況。

一上課我採用談話式,向學生提出問題:“有一位生物學專家要到我們學校來做一個關於克隆的報告,你希望瞭解哪些與克隆有關的知識?”

生:我希望瞭解什麼是克隆。

生:我希望瞭解怎麼進行克隆。

生:我希望瞭解克隆有什麼意義。

我接着問:“你希望這位專家在做報告的時候注意些什麼?”

生:我希望他能講得通俗易懂。

生:我希望他能舉一些例子。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導入。第一個問題,概括了課文的基本內容──介紹什麼;第二個問題,就是本文的寫法上──怎麼介紹。這兩個問題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這樣的導入把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讓學生理解的問題,輕而易舉地讓學生明白了,也爲下一步自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接下來我讓學生跳讀課文,抓住文章的小標題,看看課文到底介紹了哪些與克隆有關的內容,是不是通俗易懂,並舉了一些例子。

學生以前可能自己讀過這篇文章,對於這兩處問題可能沒有思考過,有了剛纔的導入,學生很容易體會到這一點。

由於課文較長,讓學生全部自學,時間不允許,自學效果也不會好,還會把交流、探究的時間擠掉。

因此我把學生分成了四個小組,每個小組自學一部分,並用多媒體打出自學要求:

1、給自然段標上序號;

2、用橫線畫出你從這一段中學到的知識;

準備向其他小組的同學講授你學到的知識(講授之前可以討論),並想辦法把知識講清楚,讓其他小組的同學能夠聽明白。講授時儘量不看課本,可以舉例子、藉助板書、圖表等等。

3、在課本空白處用一句話寫下自己的感悟。(教師做示範)

4、自學過程中遇有疑難問題,可以查閱工具書,可以舉左手向老師請教。不到討論的時候不要問同學,以免干擾別人的學習。

學生對要求沒有疑問,完全看懂之後開始自學。

之所以要把自學要求打出來,是因爲,學生一開始自學掌握不了自學的方法和步驟,

在自學過程中可以隨時對照。

學生自學的過程,老師看起來輕鬆,其實是最忙碌的時候。一要觀察自學的進度,瞭解自學的情況;二要對自學較好的同學給予鼓勵,糾正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的思維偏差;三要給主動提出疑問的學生解答疑問。這一步驟也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學生邊讀邊畫邊寫。自由地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學習自己想學習的知識,思考自己願意思考的問題。

當學生自學得差不多的時候,我讓小組交流,交流自己學到的知識,寫下的感悟。由於小組成員之間自學的是同樣的內容,他們自然有許多共同的話題。組內交流結束開始班內交流。

  提出要求:

各小組的同學按剛纔提出的要求,向其他小組介紹自己學到的知識和寫下的感悟,一同學介紹完之後,本小組同學可以補充。其他小組的同學要認真聽,還要做好圈點、勾畫和記錄,學習別人的長處,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疑問,請求解答。

在整個交流過程中,主要以學生髮言爲主,老師只起到了一個主持人的作用。適當的時候,也提出一二個富於啓發性的問題。如“同樣是哺乳動物,爲什麼克隆鼠沒有多大影響,而克隆羊卻震動了世界?”這是跨部分的問題,學生自己發現不了,教師提出來,可把思維引向深入。

克隆羊的過程,由於專業術語較多,初中生不容易看懂,於是我製作了一個動畫課件形象直觀地揭示出這一過程。

討論結束我沒有對課文的知識和寫法進行總結,而是對這堂課的自學討論情況進行總結:

我們在45分鐘的時間裏能學到這麼多有關克隆方面的知識,首先感謝本文的作者,著名的遺傳學家談家楨先生,更應該感謝在今天的課堂上積極發言、參與交流的同學,是他們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學習所得奉獻給了大家。希望同學們向他們學習,在課堂上積極地參與,熱情地討論。剛纔我們是分段自學,然後在組內與班內交流的,我覺得同學們從這篇文章中獲得的克隆知識還不夠全面和牢固,因此,我建議同學用簡練的語言,把課文的知識要點整理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我們在45分鐘的時間裏能學到這麼多有關克隆方面的知識,首先感謝本文的作者,著名的遺傳學家談家楨先生,更應該感謝在今天的課堂上積極發言、參與交流的同學,是他們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學習所得奉獻給了大家。希望同學們向他們學習,在課堂上積極地參與,熱情地討論。

  並佈置一個縮寫練習:

剛纔我們是分段自學,然後在組內與班內交流的,我覺得同學們從這篇文章中獲得的克隆知識還不夠全面,因此,我建議同學用簡練的語言,把課文的知識要點整理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這一練習的設置,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整合本節課學到的知識,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表述信息的能力。

這節課是我參加章丘市課堂教學全員創優,在本市實驗中學上的。這堂課從多方面體現了新課改的思想,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平時缺乏這種方式的學習,可能還是習慣於接受性的學習,乍上這樣一節課,不太習慣,不很適應,不過,我覺得我們不能因此牽就學生而墨守成規,停留在原來的教學方式上,不去探索,不去追求,而是應該積極探索符合新課改精神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和習慣。

  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三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能否實現這一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學的難點所在。“研究性學習”是學習方式轉變的一個轉折點。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並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體地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爲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並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瞭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基於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力求以研究性學習爲指導,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完八年級上冊第十七課《奇妙的克隆》一文後,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現述如下:

一、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求能力。

在預習課文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簡單的,有深奧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這個英文單詞怎麼讀?什麼叫無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將會是什麼樣的?克隆技術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克隆技術有沒有壞

處?……以往,對於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查《英漢詞典》、認真讀課文,在課文中找答案。結果學生們查英漢詞典,找出了克隆的讀音,讀出了克隆的含義,讀出了無性繁殖的定義,也找到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四方面表現。通過自主學習,學生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二、實物圖片使用,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

我們農村中學,條件相當差,沒有多媒體教室,沒有實物展臺,沒有教學用的課文朗讀磁帶,沒有掛圖,也沒有電腦課件。爲了增加教學的直觀性,爲了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我上網查閱到了“克隆羊多利”的資料,併到中心學校用噴墨打印機打印出來,這算有了一個小小的“道具”。運用這個圖片,很好的導入了新課,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這個直觀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用的。圖片的使用,生動直觀形象。

二、網絡的利用,爲教學者備課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

克隆是一項新技術,究竟是怎麼回事,不認真研讀是弄不明白的。爲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識,我上網查閱了有關資料並打印出來。有《克隆時代》、《人類進行克隆的歷史》、《中國克隆動物研究大事記》等。通過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關知識,掌握了克隆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與現狀。這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學更有了基礎。要求學生會研究性學習,教師首先也應該會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者和倡導者。試想,教師都不會研究性學習,你如何能指導好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呢?而研究性學習中,蒐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探討,有利於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了學生們的科學意識和創新精神。

克隆技術,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對克隆技術的發展,有着熱切的關心,對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着濃厚的興趣。課文中列出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幾方面應用。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是有着雙方面的作用。用書上的話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就象核能技術的應用一樣,用來建造核電站發電,就是造福人類;用來製造殺人武器的原子彈,就是造禍人類。如果克隆技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爲害人類。有的說,克隆器官,爲殘疾人服務,這是造福人類。

爲了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探索慾望,激發學生們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我設計了討論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學習內容,探討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討論過程,基本上還可以。有的說,大熊貓是瀕危動物,繁殖很不容易,運用克隆技術,可以保護國寶。有的說,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術克隆出病毒,人類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學生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思想還有些緊張,放不開。使討論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要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還要走很長很艱難的路。還要與應試教育進行抗爭。單憑教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從考試上進行真正的改革。不然,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只是一紙空文,一種口號,一種悲哀,一種形式。

  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四

今天的語文課在同學們的配合下順利完成了,對於《奇妙的克隆》這[篇文章,學生也有了瞭解。回顧起來,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是內容的連貫性還有些欠缺。這是一篇說明文,所講的內容學生在生物課上略有所聞,但知道的很少,真正說起來很難。尤其一些關於克隆的知識,本來就很抽象,只是憑藉查到的資料,是不能掌握的。因此在分析的時候,學生就顯得有些生疏,不能夠快速讀懂課文,以至造成冷場的局面,我提出的問題,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回答。這樣課堂教學就有些不連貫了。如果事先要求學生更多的瞭解這方面知識,或者多請生物老師來介紹一下,或許效果會好些。學生也會更感興趣了。由此看來,學生預習準備地方過程還是很關鍵的。其次,學生評價量規的不全面。對於學生髮言的評價,一直是很重要的。但我在確定評價標準的時候,考慮還不夠全面,而到問題出現的時候,纔有所察覺。也就是說,忽略了學生髮言和討論時的隨機性。有的同學見多識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新穎,又有道理,使得討論很熱烈,而評價標準中對這些卻沒有考慮,因此做出結論時,就有些偏頗了,而且在評價時,還缺少細則,沒有作到全面的考察學生,這也是今後應該注意的問題。當然,在總體上來看,課堂還是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學生對文章的掌握也取得了預期的效果。我的反思如下:

一.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求能力。

在預習課文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簡單的,有深奧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這個英文單詞怎麼讀?什麼叫無性繁殖?

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將會是什麼樣的?克隆技術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克隆技術有沒有壞處???以往,對於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查《英漢詞典》、認真讀課文,在課文中找答案。結果學生們查英漢詞典,找出了克隆的讀音[kl[Un],讀出了克隆的含義,讀出了無性繁殖的定義,也找到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四方面表現。通過自主學習,學生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二.克隆是一項新技術,究竟是怎麼回事,不認真研讀是弄不明白的。爲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識,我上網查閱了有關資料並打印出來。有《克隆時代》、《人類進行克隆的歷史》、《中國克隆動物研究大事記》等。通過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關知識,掌握了克隆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與現狀。這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學更有了基礎。要求學生會研究性學習,教師首先也應該會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者和倡導者。試想,教師都不會研究性學習,你如何能指導好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呢?而研究性學習中,蒐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奇妙的克隆》是一篇科普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着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

這節課我通過小組競賽,創設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課前有準備,課堂上能打開思維,積極探討、辯論、回答問題,並能將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

來,這充分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四、爲了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探索慾望,激發學生們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我設計了討論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學習內容,探討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討論過程,基本上還可以。有的說,大熊貓是瀕危動物,繁殖很不容易,運用克隆技術,可以保護國寶。有的說,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術克隆出病毒,人類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學生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思想還有些緊張,放不開。使討論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對於科普文章,我沒有在寫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時間,因爲這樣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識的文章,學生較爲感興趣,但如果老師過多的介入,反而會適得其反,因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閱讀本文,你瞭解了什麼知識?問題較淺而且範圍很廣,同學們暢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問題的同學爭先恐後,熱情高漲,在這個過程中,結合他們在生物課上學的關於細胞學的知識,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瞭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在拓展延伸的部分裏我還設計院一個辯論題:正方——克隆技術能爲人類造福,反方——克隆技術不能爲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爲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外所瞭解的事例、數據、故事等作爲論據,展開了激烈的爭辯,男女雙方你不讓我,我不服你,爭得面紅耳赤,場面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在這一環節裏,課文的一個難點: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不用老師做過多的分析,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輕鬆。

總之,這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能體現高效課堂的思想,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平時缺乏這樣的學習,可能還是習慣於接受性的學習,乍上這樣一節課,不太習慣,不很適應,不過,我覺得我們不能因此牽就學生而墨守成規,停留在原來的教學中,不去探索,不去追求。要達到高效課堂的要求,還要走很長很艱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