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精選兩篇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精選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之一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說明文,如何把這篇文章上出語文味,我感覺傷透了腦筋,如果把重點放在文中的幾次實驗上,學生是感到興味十足,但似有生物課的嫌疑,如果按照說明文的幾個方面去探究,似乎太平淡了,在老教師們的建議下,經過反覆斟酌,我決定用品讀的方式來解讀這一課。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精選兩篇

這是我在陌生的班級上課,剛見面,孩子們就給我留下了羞澀、靦腆的印象,我隱隱地感到我的朗讀計劃可能會進展不順,於是我在課前和孩子們進行了一些“熱身運動”,當看到孩子們的臉上由凝重逐漸露出笑容時,我才定下了心上課。但上課的過程孩子們仍然很被動,怎麼辦,總不能爲了進度流於形式吧,應該體現自主,所以我積極地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我緊緊扣住課題“奇妙”,讓孩子們從不同的實驗中的句子裏,品讀出克隆的奇妙。整堂課孩子們找到了文中許多具有表現力的句子,雖然踊躍發言的孩子不多,但課越到後面主動發言的同學越來越多了,我爲自己用朗讀的形式啓發學生探究而興奮。但或許是因爲我太注重孩子們的朗讀,對他們的要求高了些,面對這羣孩子的朗讀展示,我總感覺他們讀得不到位,於是拘泥在某一處,反覆指導,所以課有些拖沓,也或許是我太注重學生的回答,孩子們的沉默讓我花了太多的時間啓發與等待,所以課的結尾有些倉促,這也就成了我本堂課的遺憾。對於第一個遺憾,正如聽課老師說的,只要孩子們有明顯進步,未必非要達到教師的境界,畢竟這些孩子在平時沒有經過過多的朗讀指導,還沒有養成習慣,但是第二個遺憾引起了我的深思:面對孩子們在課堂上的沉默,我該怎麼辦呢?顯然這種沉默的課堂不是我個人造成的,或許這是孩子們長期的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況且是鄉下的孩子,靠一節課的力量是改變不了的,如果鼓勵他們主動回答,那麼就像我上課時,課的最後部分倉促了,可如果無視學生的主動權,那顯然是不科學的。那麼公開課上,面對學生的冷場,教師究竟該怎麼辦呢,上完課後我越想越發困惑起來。雖然聽課的老師評價課上得有激情,有特色,有語文味,但我總感到缺了點什麼。終於在後來我聽了洋思中學刁勇老師的課,才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刁老師上課時,班上的氣氛也有一絲沉悶,同學們的回答也不是很積極踊躍,但刁老師沒有刻意調動,問題拋出後直接點同學回答,這樣就自然地解決了冷場的問題。我想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積極性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在公開課上尤其是借班上課,發現學生一直不進入狀態,那麼,就不必牽強。那是學生們一貫的學習習慣的問題了,可以機智地點學生回答問題,順利地進行課的進程。

這次上課,讓我嘗試了其實說明文也可以讓學生品讀課文,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不一定有板有眼地分析,學生還是可以通過讀來感受語言的準確,另外也讓我明白了要上好一堂課需要的機智與眼界,教育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創造性活動,我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將在教育的天地裏不斷求索。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之二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科普說明文,說明的對象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因此,引入了與克隆有關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熱情。上課後有所心得,如下:

一、 對文本的理解,採用讀課文,互相問,互相答的四人小組的形式來學習。

課文用了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只要閱讀一下課文的小標題,就對課文內容有個大體瞭解。克隆是什麼?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在“克隆是什麼”一小節裏,作者把這門科學技術說的淺顯易懂,首先,從我們容易理解的常見的生物現象寫起,“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爲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爲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後的含義代,這就是無性繁殖。……”這樣就把高深科學技術說的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着,從詞源上追溯到克隆的原意,讓我們明白了克隆的含義。僅承上文,文章對克隆的介紹又進一步,從植物克隆寫到動物克隆,以“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羣猴子,猴毛變成克隆猴”來作結,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2、克隆鯽魚出世前後。這一節是對克隆實現的簡要介紹和說明,這一節作者沒有 按時間順序來寫克隆實現,而是以實現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爲線索來安排材料,同時,在選用材料時,作者有意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現方面的貢獻。3、克隆綿羊多利。這一節較爲詳細地描述多利的誕生過程,並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義和巨大反響。4、克隆技術造福人類。這一節從三個方面寫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惜動物第三克隆對於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作者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中,而是對克隆提出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文章先寫克隆的含義,接着寫克隆綿羊誕生之前,魚類、兩棲類和哺乳類克隆的成績,再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最後克隆造福人類和對克隆的思考,行文脈絡十分清楚,說明事理步步推進。圍繞文章內容設題,考察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因此,對文本解讀能力如何,可以直接反映考生是否領會了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命題角度:概括某段的主要內容;對全文內容的理解;解說所說明事物的特點、成因、功能或原理等。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體地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爲載體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並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瞭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基於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力求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採用互相質疑的方法,學習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

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艱深的科學道理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文中滲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不僅從中獲得科學知識,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啓迪。說明文中的中考基礎考察題,重在考察學生對說明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對說明方法的判斷及理解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這類試題出現得很普遍。命題角度:指出某段文字的說明方法;舉例說明文章使用了那些說明方法;說明方法或所引用的材料的表達作用;說明順序.爲了說明克隆是什麼,,作者運用了三種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和引用。舉例子:列舉植物,動物界當中的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說得簡明易懂。下定義,對克隆一詞進行溯源並作出解釋;引用:引入孫悟空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羣猴子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克隆是怎麼一回事。克隆鯽魚出世前後,一節說明順序的安排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技巧,這一節寫克隆實驗從魚類、兩棲類再到哺乳類,體現了科學家們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是一個不斷求索探求的過程,同時也爲下文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行文鋪墊。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體地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爲載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並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瞭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基於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力求以研究性學習爲指導,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通過勾畫和批註,薰陶科學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

從課文中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

設計這道練習題主要是讓學生在對敲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和精神。例如學生勾畫出這些句子:(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2)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並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3)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隻小灰鼠。(4)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在1995年7月得到了一隻名爲“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5)立即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與此同時,從懷孕三個月的芬多席特六齡母羊的乳腺細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蘇格蘭黑麪羊的卵細胞中。手術完成之後,用相同頻率的電脈衝刺激換核卵,讓蘇格蘭黑麪羊的卵細胞質與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細胞的核相互協調,使這個“組裝”細胞在試管裏經歷受精卵那樣的分裂、發育而形成胚胎的過程。然後,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隻母羊的子宮裏。

克隆技術,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對克隆技術的發展,有着熱切的關心,對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着濃厚的興趣。從課文中,很容易勾畫出來,在寫批註的時候,要用心寫出,有對課文的理解,又對克隆技術的思考,還有對科學技術的嚮往,有利於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們的科學意識和創新精神,用書上的話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把主動權給學生,使他們擁有更多自信,更多勇氣探討克隆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