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不求甚解和不遠千里

不求甚解和不遠千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成語不求甚解和不遠千里的故事,故事情節精彩,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整理的故事,僅供廣大讀者閱讀和參考。

不求甚解和不遠千里

  (一)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這則成語的原意是讀書只領會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多花工夫。現在則指學習不認真,不會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瞭解情況。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又名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體,爲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

陶淵明的家鄉潯陽一帶水旱災害連年不斷。陶淵明靠着微薄的田產,維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過着非常艱難的日子。

儘管如此,陶淵明不羨慕榮華富貴,喜愛清靜閒散的田園生活。他一面耕田,一面讀書寫詩,不僅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十分自在。大概二十八歲那年,陶淵明爲自己寫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傳》。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先生不知道是何等樣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爲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閒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似對所讀的書不執着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愛喝酒,可是因爲家裏貧窮,不能常得到酒喝。親戚朋友知道我這個情況,所以時常備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裏去總是把他們備的酒喝光……

  (二)不遠千里

“不遠千里”這則成語又稱“不遠千里而來”,表示不以千里爲遠來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遙遠。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梁惠王見了孟子,熱情地說:“先生,您不以千里爲遠來到我們魏國,一定是給我的國家帶來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何必一開口就講利?有仁義就行了。如果君王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說怎樣有利於自身,這樣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麼就危險了。”接着孟子說道:“在能出動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二等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大國的大夫能從萬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千輛,二等國家的大夫能從千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說不多了,但是,他們永遠不會滿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揚私利了。”梁惠王聽了很受觸動,焦急地問:“那先生以爲該怎麼辦呢?”

孟子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雙親,也沒有講義的人會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講仁義就夠了,何必再講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