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成語故事300字(精選30篇)

成語故事300字(精選3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成語故事3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故事300字(精選30篇)

成語故事 篇1

從前,有兩個細菌,一個叫旺財,一個叫富貴。它們天天盼着能有一個家,還幻想着能不勞而獲。於是,這兩個細菌躲進了一包已拆開的零食裏。這包零食的主人是一個名叫小明的小男孩,當他開始往嘴裏倒零食時,青青和紅紅趁機混了進去。

兩個細菌開始在樂樂的大門牙上蛀了兩個洞洞,因爲洞很小,所以樂樂沒感覺。每當晚上,樂樂都要吃零食,吃完後還不刷牙,所以牙縫裏留了些零食。這可把旺財和富貴樂壞了,它們吃得飽飽的,這小洞可再也容不下它們了,於是它們就把洞一倍一倍的擴大。

終於有一天,樂樂的牙齒突然劇疼痛起來。忽然,他發現洗手間的檯面上有一支站立的牙刷和一支牙膏。“請讓我來幫你消除疼痛吧!”牙刷一邊說,一邊用輕柔的聲音安慰他。接着牙刷用身子上下滾動,並用牙膏刷出豐富的泡沫,再用水沖洗,這時細菌抵擋不住水流的衝擊,和牙膏沫一起被沖走了。連續刷了幾天,小明的牙齒不疼了。

小明吸取了教訓,以後愛上了刷牙。

成語故事 篇2

我家裏有很多書,我最喜歡的書是《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裏講了很多成語故事,每個故事很簡短,但道理很深,也讓我學了不少知識。

書中我最喜歡的成語是“聞雞起舞”,講的是,東晉有個叫祖逖的人,他小時候不愛讀書,愛貪玩,長大後覺得自己沒學問,不能報效自己的祖國,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想爲國家做貢獻。他有一個好朋友叫劉琨,他們倆感情深厚,經常吃睡在一起,他們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都想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有一天半夜裏,祖逖在夢中突然聽到公雞的叫聲,於是用腳把劉琨踢醒,問他:“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偏不這樣想,要不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吧?”劉琨聽了之後也同意了。於是以後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春去冬來,寒來暑往,一年又一年,從不間斷。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文武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後來他們兩個人都成了將軍,實現了他們報效國家的願望。

通過這個故事,我深刻體會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要半途而廢,說到做到,一定會成爲一個有用的人。

成語故事 篇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能不能與一本好書交朋友呢?我的回答是能!因爲,我覺得,沒有書,生活將會變得枯燥乏味,了無生趣。

那麼,現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好朋友,它就是《成語故事》。

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成語故事》,是因爲這本書幫助過我解決難題。說來話長:有一次,爸爸想要考考我,便問我毛遂自薦的意思與由來。我正暗自煩惱,因爲那時,我對成語不是很精通,驟然間,我腦海裏閃過一個念頭:《成語故事》裏會不會有毛遂自薦的意思與由來呢?想到這,我急忙從書櫥裏拿出《成語故事》,翻到目錄,終於找到了毛遂自薦的標題,於是,我翻到相應的頁數,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胸有成竹地走到爸爸面前,將毛遂自薦的意思與由來照着書上所寫,複述了一遍。話音剛落,爸爸便豎起大拇指,面帶微笑地點點頭說:嗯,答得很好!

就這樣,我迷上了成語,之後,《成語故事》裏很多成語的意思與由來,我都略知一二。《成語故事》這本書就像一條船,載着我在成語的海洋裏盪漾;它又像我們一位不會說話的老師,教我學成語;它更像一把金鑰匙,替我打開成語世界的大門。

《成語故事》不愧是我的好朋友!

成語故事 篇4

南朝宋國有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大都描寫會(kuài)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於刻畫自然景物,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詩篇一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爲“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華都不在他眼裏,自我評價非常高。

“才高八斗”又作“八斗之才”。

成語故事 篇5

春秋時期,孔子外出講學,子路佩劍前往接近孔子。孔子想收他爲徒,子路說自己用劍不用讀書,孔子說讀書可以讓他有勇有謀。子路於是拜孔子爲師,他問孔子統率三軍時願意與誰共事,孔子說不願與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過河的有勇無謀的人共事。

據《論語·述而》記載,“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孔子對顏淵說:“用我,我就去幹;不用我,我隱藏起來。能做到這樣的,只有我和你。”好勝心強的子路連忙問:“老師,您統率三軍將和誰在一起?”孔子說:“赤手空拳打虎,蹚水過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謹慎,善於謀劃而又能辦成事的人在一起。”

暴虎:空手與老虎搏鬥;馮:同憑,馮河,過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類),赤腳蹚水。人們用“暴虎馮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從事。

成語故事 篇6

始終不渝

謝安在年輕時就很出名,揚州刺史庾冰多次誠心請他去做官,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謝安在那裏勉強應付了一些時日,但是沒到一個月,他又回家了。

後來朝廷幾次讓他做官,他都拒絕不去。實在沒辦法,他前往會稽(今天的浙江紹興)的東山,做了隱士。

朝廷仍然沒有放棄讓他做官的念頭,謝安不得已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但謝安在做了大官後還在想着過隱士的生活。

《謝安傳》裏記載着:“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其中的“始末不渝”,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始終不渝”。

【釋讀】始終:從開始到結束。

渝:改變,違背。自始至終一直不變。指守信用。

【出處】《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成語故事 篇7

之乎者也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後,準備拓展外城。他來到朱雀門前,擡頭看見門額上寫着“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彆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爲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麼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把‘之’字作爲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麼事情啊!”後來,在民間便流傳一句諺語:“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出處文瑩《湘山野錄》

古漢語的文言虛詞,借爲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不講實際。

宋·文瑩《湘山野錄》中卷:(太祖)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對曰:“語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成語故事 篇8

拋磚引玉

唐朝時有一個叫趙嘏(gǔ)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爲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爲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

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要到蘇州遊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可是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來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巖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裏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後一定會補全的。”於是他就在牆上題下了半首詩。

後來趙嘏真的來到了靈巖寺,在他看見牆上的那半首詩後,便提筆在後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後來人們說,常建的這個辦法,真可謂“拋磚引玉”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觀點或文章介紹給大家,目的是爲了引出別人的高論或佳作。是一個表示自謙的說法。

成語故事 篇9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從小就刻苦讀書,長大後深入社會生活,遊歷祖國名山大川,創作了大量的不朽詩篇。傳說他少年時代,曾經做過一個奇特的夢。他夢見自己使用的筆,筆頭開出了鮮豔的花朵。一張張白紙,自動飛到他跟前。

李白高興極了,就抓起妙筆飛快地寫了起來,落在紙上的字都變成了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寫出了一篇篇好文章。醒來以後,他拿起筆來,真的感覺到自己寫文章特別有才氣,寫得特別好。他的許多著名的詩篇,流傳千古,至今仍被中外讀者吟詠傳誦。

這個故事記載於五代王仁裕所著的《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書中說:“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這個故事就演變出“夢筆生花”這個成語。

“夢筆生花”有時也寫作“生花妙筆”。後來人們便用這句成語比喻具有傑出的寫作才能。

成語故事 篇10

相傳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連年經常互相攻伐,趙國憑藉武力不斷侵犯楚國。

此時楚國人派使者杜赫來見懷王,聲言他能說服趙國跟楚國和好。楚懷王非常高興,準備把杜赫封五大夫,然後派他前往趙國。大臣陳軫知道了這件事,向楚王獻計說:"假如杜赫不能完成跟趙國通好的使命,大王授給他五大夫的爵位,這豈不是無功受祿了嗎?"楚懷王聽陳軫說得有理,便問:"那你說該如何辦?"陳軫說:"大王最好以10輛兵車,派杜赫去趙國,等他完成了使命,封爲五大夫。"楚懷王採納了陳軫的計策,用10輛兵車送杜赫去趙國。杜赫見楚懷王不提封爵之事,十分生氣,乾脆拒絕出使趙國。

於是陳軫向楚王說:"杜赫不接受出使趙國的使命,這正表明他心懷鬼胎,他的目的是想騙取爵位,現在見大王不給爵位,他就乾脆不去了。"

成語故事 篇11

蜀後主劉禪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蠻王孟獲聯合金環三洞兵馬反叛,建寧三郡也歸附了孟獲,永昌危急。

爲了平息後方的叛亂,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首先用離間之計平息了建寧三郡的叛亂,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將之法破了三洞人馬。最後誘敵設伏,在錦帶山活捉了孟獲。諸葛亮讓戰俘們吃飽飯,然後全部釋放,說:“你們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都靠在門上等着你們呢;如果聽說戰敗了,一定會割肚牽腸,眼中流血。你們都回去吧。”諸葛亮又問孟獲:“你今天被捉,心服嗎?”孟獲說:“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計,怎麼會服!你放我回去,讓我整頓軍馬,來決一死戰;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諸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牽腸”形容十分牽掛,很不放心。

(出自《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

成語故事 篇12

天竺國下郡的白米四錢一石,麻油八釐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孫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時卻被人偷了。八戒說:“定是這夥鐵匠偷的!快拿出來!略遲了些兒,就都打死!”鐵匠們說:“我們連日辛苦,夜間睡着,到了天明起來,就不見了。而且我們是凡人,怎麼拿得動?希望爺爺饒命!”國王說:“這城裏軍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師再思。”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須賴鐵匠。我只問殿下:你這城池四面,可有什麼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頭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說洞內有仙,有人說有妖。我們不知到底是什麼。”……孫悟空三人經過苦戰,收降了九頭獅子精,奪回了兵器。

國王大開素宴答謝唐僧一行,又將獅子肉分與百姓瞻仰。王子說:“感謝神僧施展法力,掃蕩了妖邪,除了後患,現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黃河水清了,大海平靜了,比喻天下和平。

(《西遊記》第九十回)

成語故事 篇13

龔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龔自珍的年代,清朝開始急速衰敗,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叢生,危機四伏。龔自珍主張移民屯墾新疆,以發展西部經濟、鞏固邊防(《西域置行省議》);給林則徐寫信,希望禁絕x片。道光十九年,正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前夕,由於得罪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龔自珍不得不棄官離京南行。

龔自珍南行路過鎮江時,但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擡着玉皇、風神、雷神在虔誠的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位道士馬上懇請龔自珍寫篇祭文,龔自珍揮筆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中華倚仗風雷般的變革纔會有生機,這般死氣沉沉的氣氛確實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於常規,賜給我們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不侷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出自龔自珍《己亥雜詩》)

成語故事 篇14

"八仙過海",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八位神仙人物。在傳說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鐵柺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藍采和有花籃,何仙姑有蓮花,呂洞賓有長劍,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他們隨身所攜帶的法器各有妙用。

八仙過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其生動的記述見於明吳元泰之《東遊記》。該書寫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一天,他們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後來,人們把這個掌故用來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別能力而創造奇蹟的事。

成語故事 篇15

戰國時代,趙王無意間得到了一塊寶玉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十分想要據爲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趙國,對趙王說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與趙國交換這塊玉。趙王心裏十分捨不得,但是因爲趙國國勢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興,就派兵攻打趙國。爲了這件事,趙王傷透了腦筋。

大臣藺相如明白這件事以後,就自告奮勇帶着和氏璧出使秦國,他心裏明白秦王雖然喜歡這塊玉,事實上根本不想用十五個城來交換。到了秦國後,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聲對秦王說:「如果大王您不顧信用,想要搶我手上這塊寶玉,我就一頭撞上皇宮裏的柱子,相信寶玉必須會粉碎!」秦王聽了雖然很生氣,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壞寶,因此一點都不敢輕舉妄動。之後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時候,派人連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雖然惱怒,但是因爲明白自我行事不夠光明正大,怕傳出去成爲笑柄,只好把藺相如放了。

成語故事 篇16

有個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掙大錢,就拿了一筆錢,高高興興地來到了集市上。

見到一羣小毛驢,看上去不錯,就想買幾頭回去賣,據說能賺錢。

王三痛痛快快地買下了五頭小毛驢,就騎上小毛驢樂顛顛地往家走。他一邊走一邊想:“我回家把驢賣了,賺到了錢,家裏人都得佩服我。”他一邊走一邊尋思着:“這五頭驢能賺……啊?一、二、三、四。怎麼只剩下四頭驢了?”

他連忙又數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沒少啊!是五頭驢。剛纔我眼花了。”再騎上去一數:“一、二、三、四,啊?怎麼又少了一頭驢?”他急忙下來又數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頭啊!哦!只要我騎上驢就會少一頭!”最後,他想了一下:“嗯,算了,我不騎驢了,這樣不划算!”

於是,他下驢來跟驢一起走了回去。

成語故事 篇17

戰國時代的齊威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當上了皇帝。

年輕的他因此驕傲自滿,每天飲酒作樂,不但不處理國家大事。

不準大臣勸阻,如果有人不聽他的話、或是違反他的規定,就會受到死刑的處罰。

就這樣過了三年,國家政治混亂,鄰近的魏國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們對國家的安危很擔心,卻又不敢提出勸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對他說:“宮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來都不飛不叫,大王知道這是甚麼鳥嗎?”

聰明的齊王一聽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說:“這隻鳥不是普通的鳥,平時不飛不叫,但只要一飛直往上衝,一鳴叫聲驚人。”

齊王還出兵反擊魏國的侵略,使魏國割地求和。

後來其它國家都很害怕,不敢再來侵犯,從此齊國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成語故事 篇18

古代傳說日中有三足烏,故稱太陽爲金烏;兔:古代傳說中月中有玉兔,故稱月亮爲玉兔。形容光陰迅速流逝。

烏飛兔走的成語故事材料

【注音】wū fēi tù zǒu

【解釋】烏:古代傳說日中有三足烏,故稱太陽爲金烏;兔:古代傳說中月中有玉兔,故稱月亮爲玉兔。形容光陰迅速流逝。

【出處】唐·韓琮《春愁》

【用法】作謂語、補語;形容光陰過得很快

【近義詞】日月如梭玉走金飛

烏飛兔走的成語故事點評

這個成語故事就是想要告訴人們,不要想着每天都能看到太陽和月亮,在它們的交替中,時間也在飛速流逝。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要浪費時間和生命。在有限的時間中,創造出無限的意義。不要想着還有明天,還有以後,做好當下該做的,爲今後打好基礎。小朋友們要做到今日事今日畢,不要養成拖拉的壞習慣,不然時間就會更快的遠離我們的。

成語故事 篇19

晉朝時期,晉惠帝十分昏庸愚昧,曾經在華林園聽到蛙聲就問左右說:“它們這樣叫是爲了要官做還是別的原因。”後來天下大亂,很多百姓餓死,百官上朝時把情況報告給他,惠帝竟然說他們爲什麼不吃肉呢?百官哭笑不得。

晉惠聞蛙的成語故事材料

【注音】jìn huì wén wā

【解釋】比喻愚昧寡聞。

【出處】語出《晉書·惠帝記》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愚昧。

晉惠聞蛙的成語故事點評

故事中的君王晉惠帝十分昏庸愚昧,不體恤百姓疾苦,不好好治理國家。百姓餓死還問羣臣爲什麼百姓不吃肉。這樣的君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不受人尊重。小朋友們在班集體裏有沒有做什麼班幹部呢?咱們如果是有職務在身,一定要以身作則哦。

成語故事 篇20

愛屋及烏

這個典故出自《尚書大傳.大戰》。殷商末代的紂王是個殘忍無道的昏君。當時的西部諸侯之頭領姬昌,因反對紂王被囚禁。出獄後,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稱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請姜尚(姜太公)爲軍師,開始擴軍備戰,並遷都豐邑(今陝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聯絡幾個諸侯,出兵伐紂。大軍渡過黃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紂王早已失盡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紂王自殺。紂王雖死,敵人並未完全肅清。周武王召見姜太公,請教如何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來。姜太公答道:"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之鳥;不愛人者,及其胥餘。"就是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他屋頂上的烏鴉也喜歡;如果不愛那個人,就連他住處的牆壁也討厭。姜太公的主張是要把敵對分子徹底消滅。

後來,這個典故常被人們用作描述因爲深愛某人,連帶也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這種現象。

成語故事 篇21

【拼音】zhù jié wéi nüè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劉邦率軍攻入長安,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面對奢華的宮廷生活,劉邦想佔據皇宮就此享受起來,樊噲認爲現在不是時候,張良也認爲如果佔據就是助桀爲虐,人們就不再支持了。劉邦認爲有道理就率軍退居灞上等候項羽。

【出處】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爲虐。《史記·留侯世家》

【釋義】桀:即夏桀,夏朝最後一個君主,相傳是暴君;虐:殘暴。幫助夏桀行暴虐之事。比喻幫助壞人幹壞事。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爲虎作倀

【相近詞】爲虎作倀、爲虎添翼、助紂爲虐

反義詞】助人爲樂、除暴安良

【成語舉例】又加上他那次子紀成文,助桀爲虐,作的那些侵冒貪黷,忌刻殘忍的事,一時也道不盡許多。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

成語故事 篇22

杜漸防微

【拼音】dù jiàn fáng wēi

【成語故事】漢和帝劉肇即位後,竇太后掌權,她的哥哥竇憲被封爲武陽侯,權力越來越大。丁鴻直言不諱地對劉肇說大將軍武陽侯竇憲儀仗太后的勢力,包攬朝政,這是朝廷的隱患要及時清除。漢和帝採納了丁鴻的意見,罷免了竇憲等人的官職。

【典故】昔之達人,杜漸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睹幾而作,不俟終日。晉·葛洪《抱朴子·明本》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後漢書·丁鴻傳》

【釋義】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微:微小。錯誤或壞事剛冒頭就及時制止,不讓它發展。

【用法】作謂語、定語;同“杜漸防萌”

【近義詞】防微杜漸、杜漸防萌

【相反詞】任其自然

【成語示列】杜漸防微之責,舍我輩其誰堪任之!

聞一多《給梁實秋、吳景超、翟毅夫、顧毓琇、熊佛西諸先生》

成語故事 篇23

捨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問他現在要辦的事情很多該如何處理,孟子說應該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辦的就先辦,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喪期間吃飯狼吞虎嚥,喝湯時響聲很大,這就是捨本逐末,不知自己當前該幹什麼。

【典故】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漢書·食貨志》

【釋義】舍:捨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指本末倒置

【相近詞】捨近求遠、貪小失大、捨本從末

【反義詞】追本求源

【其它使用】

◎可是,從當前的一些影片(包括文學劇本)看,恰恰未在這一中心環節上下功夫,相反,捨本逐末,熱衷於編排一些熱鬧有餘,趣味不高的離奇情節。

成語故事 篇24

一鳴驚人

一鳴驚人,一飛沖天。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楚莊王登基後,爲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爲了讓別國對他放鬆警惕,當政三年,沒有發佈一項政令,每天不是出宮打獵遊玩,就是在後宮裏和妃子們喝酒取樂,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於勸諫者,以死罪論處!”朝野上下都爲楚國的前途擔憂。當時主管軍政的右司馬以他的機智,委婉的用猜謎方式勸諫了莊王:“臣在南方時,見到一隻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啊?”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衆的態度。這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後,楚莊王整頓朝綱,重振君威,沒過多久把楚國治理得國富兵強。

成語故事 篇25

商朝末年,有個足智多謀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稱姜太公。因先祖封於呂,又名呂尚。他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後來封在齊,是春秋時齊國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當過官,因爲不滿紂王的殘暴統治,棄官而走,隱居在陝西渭水河邊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爲了取得周族的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經常在小河邊用不掛魚餌的直鉤,裝模作樣地釣魚。

姜太公整天釣魚,家裏的生計發生了問題,他的妻子馬氏嫌他窮,沒有出息,不願再和他共同生活,要離開他。姜太公一再勸說她別這樣做,並說有朝一日他定會得到富貴。但馬氏認爲他在說空話騙她,無論如何不相信。姜太公無可奈何,只好讓她離去。

後來,姜太公終於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幫助周武王聯合各諸侯攻滅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馬氏見他又富貴又有地位,懊悔當初離開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請求與他恢復夫妻關係。

成語故事 篇26

成語名稱:庚癸頻呼

成語拼音:gēng guǐ pín hū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向人告貸求助。

實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庚:西方,主谷;癸:北方,主水。庚癸:軍糧的隱語。原是古代軍中乞糧的隱語。後指經常向人告貸求助。

成語來源: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三年》:“粱則無矣,粗則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

成語造句:

庚癸頻呼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與晉、魯等國會盟,吳國大夫申叔儀向魯國大夫公孫有山氏借軍糧,大家不好直說,只好用隱語代替。魯國大夫公孫有回答說:“高梁已經沒有了,粗糧還有一些,到時登上山高聲呼喊:‘庚癸乎!’我們就知道了。”

庚字開頭的成語

庚癸頻呼庚癸之呼

包含有庚字的成語

庚癸之呼庚癸頻呼

成語故事 篇27

成語名稱:剪須和藥

成語拼音:jiǎn xū hu yào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實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須:鬍鬚;和:混和,拌。剪掉鬍鬚拌藥。比喻上級體恤下屬。

成語來源:《新唐書·李勣傳》:“帝乃自剪須以和藥,及愈入謝,頓首流血。”

成語造句:

剪須和藥的成語故事

唐朝初年,李勣忠心效力朝廷,皇帝認爲他是一個可託付大事的人。一次李勣生了重病,醫生說要用鬍鬚作藥引。皇帝立即自剪鬍鬚給他當藥引和藥,不久李勣病癒入朝拜謝,磕頭磕到流血。皇帝說:“這沒什麼,我是在爲江山社稷考慮。”

剪字開頭的成語

剪須和藥

包含有剪字的成語

剪須和藥

成語故事 篇28

成語名稱:殘杯冷炙

成語拼音:cán bēi lěng zhì

成語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殘剩的酒肉。

實用性:一般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聯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殘杯:殘留在杯裏的酒;冷炙:已經涼了的烤肉。指殘剩的飯菜。也指權貴施捨的東西。

成語來源: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唯不可令有稱譽,見役勳貴,處之下坐,以取殘杯冷炙之辱。”

成語造句:曾樸《孽海花》第20回:“雯兄不嫌殘杯冷炙,就請入座。”

殘杯冷炙的成語故事

北齊的文學家顏之推,學識淵博,他有一部《顏氏家訓》傳世,內容是以儒家的傳統思想作爲立身治家之道。這部著作,對後世不少學者爲人處世也有很大的影響。

殘字開頭的成語

殘杯冷炙

包含有殘字的成語

苟延殘喘殘杯冷炙抱殘守缺

成語故事 篇29

今晚的成語故事:害羣之馬

成語釋義:危害馬羣的劣馬。比喻危害集體利益的人。

黃帝聽說具茨山上住着一名叫大隗的神仙

這位神仙知道時間所有的事情

黃帝決定去想它請教關於治理國家的事情

於是帶上一羣人馬就出發了

可是當他們來到襄城時卻迷路了

這時,迎面走來一個放馬的小孩

小孩嘴裏叼着一根草

手上拿着馬鞭

看着很機靈

黃帝走過去問:“孩子,你知道具茨山在哪裏嗎?”

小孩指着遠處的山說:“看!那座山便是”

黃帝又問:“你知道大隗嗎?”

小孩說:“知道,他是具茨山有名的神仙。”

黃帝看到他回答十分流利,便又問:“孩子,你知道如何治理國家嗎?”

小孩回答:“治理國家的事情我不懂,不過我對放馬的事情可是清楚得很。

馬有好壞之分,一旦混進一隻壞馬,整個馬羣就要遭殃了。

所以放馬最重要的就是把壞馬趕出去。”

黃帝聽了很受啓發,臨走前深深地向小孩鞠了一躬。

成語故事 篇30

西漢時,有個名叫牽秀的讀書人,年輕時就有些才氣,也能說會道。後來被權貴看中,任爲司空從事中郎,當上了皇帝的侍從官。

牽秀好說大話,常把自己誇得了不起。有一次竟對人說,他如果能居於督察百官的地位,就一定像衝除髒水、浮上清水那樣除掉惡人,獎勵好人;如果能擔任軍事要職,就一定會建立將帥的功勳。但是,他不過是說說而已,實際上沒有照這樣去做。公元二九○年晉武帝司馬炎死後,他的兒子司馬衷繼位,史稱晉惠帝。司馬衷患有癡呆症,第二年起,皇族之間爲了爭奪政權,發生了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

當時牽秀擔任尚書,但他對諸王專權、惠帝淪爲傀儡,從不敢反對。相反,他見哪個有勢力,就去投靠哪個。他先是爲長沙王司馬義效力,接着又投奔成都王司馬穎,後來再投靠河間王司馬。最後,牽秀在這場皇族大混戰中,被司馬顒的部下殺死,以致他根本就沒有做到自己說的,像衝除髒水、浮上清水那樣除掉惡人,獎勵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