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2022網絡語言暴力議論文(精選5篇)

2022網絡語言暴力議論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3K 次

相信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視的議論文,議論文又叫說理文,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那麼議論文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網絡語言暴力議論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2022網絡語言暴力議論文(精選5篇)

  2022網絡語言暴力議論文1

正值花樣年華,卻選擇從橋上一躍而下結束生命。高中女生琪琪該是以如何絕望心死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人生,纔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啊!我想是因爲店家僅憑懷疑就不計後果求人肉搜索推了你一把;我想是因爲網友僅憑一面之辭實施網絡暴力推了你一把;我想是因爲同學僅憑網絡信息妄加評論推了你一把,而你對生命不負責的態度最終將你推至冰冷的河水中。

事件塵埃落定,我們該痛定思痛,該如何伸手拉住更多像琪琪一樣的“你”纔是應該討論的重點。

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可以伸手拉住你。因爲現代社會的通信技術發展,人情觀念越發淡薄,人們更趨向於用電子監控視聽設備的“眼睛”觀察一個人,也不願意用心靈的眼睛去相信一個人。因爲懷疑便將監控畫面散步網絡求人肉搜索,店家丟失商物的痛心憤怒可以理解,但爲什麼要採取這樣不合理乃至偏激的手段?爲何不選擇去公安機關報案,而是侵犯別人的隱私權尋找你懷疑的所謂“罪犯”?說到底,還是因爲商家不願信任人,做事不慮後果。與其說是商家迫切找到失物去向的心理,倒不如說是商家的趨利心理,即想提升店面知名度博取同情關注眼球,便硬生生地在女孩的身上施加巨大的推力導致悲劇。

提高明辨是非的眼力可以伸手拉住你。不得而知,推波助瀾的網友們更多是抱着“圍觀看熱鬧”的心態去對待這件事。他們往往喜愛聽信一面之詞和所謂受害者的哭泣,以瞬間涌上的熱血和衝動進行“暴力行爲”。試想,如果他們能冷靜頭腦後再去採取行動,理清來龍去脈時尋求有力證據證明琪琪是盜竊者再加以指責評論,琪琪的心理壓力就不會重到產生輕生的念頭。再試想,如果有關機構能完善相關制度法規,使人肉搜索這種不合理的行爲得到改善或禁止,琪琪身上所發生的悲劇不會上演。我們就能伸出有力的手拉住你,不會任由網絡暴民推動你走向不復之地。

鑑定對生命負責任的態度可以伸手拉住你。假若能放平心態尋求合理途徑證明自身清白,而非選擇自殺來逃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假使無論發生面對任何變故,都不以結束生命作爲代價解決,那麼你就不會縱身躍入河中,而會考慮其他更多途徑來驗明自身“清白”。或許,你就不會過早的結束珍貴的生命時光。

有太多太多的人和事可以伸手拉住你,哪怕中間的任何一個環節產生理性的思維和舉動,都足以拉住你走向自殺的腳步。生命是厚重不可懷疑的存在,請理性對待網絡傳言,理性對待生命和自己的選擇。不想再看見這樣的悲劇產生,希望我們都能伸出有力的手拉住更多的“你”!

逝者已往,願生者默哀。

  2022網絡語言暴力議論文2

不輕易評論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因爲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的全部;不隨便把別人說得那麼糟糕,因爲我們自己做的也並沒有多好。—題記

網絡,如今已遍佈我們的生活,已成爲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近幾年有一股“洪流”在網絡上盛行,幾乎所到之處無人涉足,即使觸碰,也會被懟的遍體鱗傷,體無完膚。那股“洪流”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鍵盤俠。他們憑藉着手速和犀利著稱,想必有人已經知道這是什麼了吧?

暫且拋開正文,我先說一段前段時間我剛看到的視頻。視頻中,節目組隨機招募了二十個路人,讓他們戴上面具,模擬網絡暴力施暴者,對嘉賓進行第一印象評論。出場的嘉賓有三個,且打扮個性十分鮮明。節目開始,讓嘉賓先簡單介紹自己,隨後,二十個觀衆開始對嘉賓肆意評價,短短几分鐘的時間,屏幕上出現了無數個嘲諷不屑甚至是侮辱性的詞彙。

三個嘉賓轉身看到評論,情緒都十分不穩,嘉賓三甚至直接崩潰,淚目離開現場。他們前期完全沒想到別人會這樣看待自己,雖然都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但是看到這樣的言論完全是懵的,已經嚴重超過了心理負荷。

後期這三名嘉賓在接受採訪時,他們表示,當時很難受,就像刀子紮在心上一樣,也許這些對別人來說,只是幾個字,但當事人卻需要用很長的時間去消化那些言論。

視頻雖然簡短,但是感悟頗深。網絡暴力看似離得我們很遠,但是我們錯了,其實網絡暴力就在我們身邊,我姐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我姐之前玩微信遇到一個同城小哥哥,沒想到那人卻是披着羊皮的狼,看似優秀其實是一渣男,只會玩弄感情的渣。我姐的感情被他玩弄,被他甩,他卻蹬鼻子上臉,各種恐嚇和騷擾,本以爲離他遠遠的就可以安寧,但他卻越做越過分,把我姐的照片傳至網絡,還有各種變相的扭曲事實,才短短几分鐘,下面就有幾萬條評論辱罵我姐,並且一條比一條犀利,全都是針對我姐的。我看着評論,不禁心頭有一股怒火遲遲難平,但是有什麼辦法呢?下面幾萬個人,發一句評論半分鐘就可以被淹沒的無影無蹤,只能忍氣吞聲的受着,那段時間我姐的情緒真的是差透了,可惡......

其實網絡暴力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網絡暴力就在我們身邊,之所以網絡暴力施暴者如此猖狂,就是利用了網絡世界上最大的bug——未實名制登錄。現在各大軟件都有了第三方軟件登錄的功能,這更是給了網絡暴力施暴者留有可乘之機。他們完全可以不綁定手機號,直接應用軟件,然後懟的差不多了就註銷賬號,揚長而去。

這看似簡單的一個動作,但對於網絡暴力受害者來說無疑是用利刀深深地紮在心上,雖然時間沖淡一切,但是永遠都衝不淡網絡暴力受害者心中的疼痛,網絡暴力留下的傷疤是永久的,這可能會讓受害者疼痛一生,這可能會讓受害者走上絕路......

網絡暴力施暴者們,噴子們,停手吧,不要把傷疤深深地刻在別人心上,不要讓疼痛伴隨別人一生,不要因爲你一句不經意間的話語毀了別人的青春!

  2022網絡語言暴力議論文3

網絡傳播媒介影響了網民對事物的正確認知,易使人們不經思考便下結論,但爲何網民的語言往往傾向於攻擊,武斷如何演變爲“武力”,粗暴如何上升爲暴力?網絡語言暴力行爲主體的心理機制便值得我們仔細分析。

社會心理學上將攻擊行爲定義爲“意圖傷害他人的身體行爲或者言語行爲。”網絡語言暴力當屬此範疇,而攻擊行爲的產生當有其相應的.心理原因。心理學上對攻擊行爲的一個經典解釋的便是挫折-攻擊理論:挫折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行爲。“這裏的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礙我們實現目標的事物。當我們達到一個目的的動機非常強烈,當我們預期滿意的結果,卻在行動過程中遇到阻礙時,挫折便產生了。”但是攻擊的能量並非直接朝挫折源釋放。我們學會剋制直接的報復,特別當別人會對這種行爲表示反對時。相反,我們會把我們的敵意轉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標上。 由此可以推論,當網民在現實生活中遇見上文所指的挫折時,這種挫折感所產生的攻擊動機便促使人們在不需爲自己言論負責的網上施以語言暴力。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又是講求和諧一致,自我剋制的集體主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看重與家人,同事的關係,隱忍剋制一直是中國乃至儒家文化的特點。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寫道:“忍耐爲中國人民之一大美德??????中國人之忍耐,蓋世無雙,恰如中國的景泰藍瓷器之獨步全球。 中國人在現實生活中因“挫折”產生的攻擊動機往往無處釋放,而網上的匿名性,開放性正好爲網民,爲中國人提供了一個不用負責任的安全輿論空間,隱忍剋制下的攻擊動機終在網絡上找到了發泄的途徑。在“史上最毒後媽事件”中,網民對事件當事人進行瘋狂的道德圍剿,用極其惡毒的語言對其進行攻擊,並發動人肉搜索導致所謂小慧的後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跪地喊冤,而最後事實證明所謂史上最毒後媽純屬人爲炒作。但是在事件過程中,網民對小慧後媽進行的言語攻擊,已然變成一個發泄心中私憤與鬱積的途徑。所以,我們可以把網民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歸於我國網絡語言暴力產生的一個原因。而這種不如意與挫折感在當下的社會中越來越普遍。

“在高速現代化的國家裏,隨着城市化程度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他們對物質生活的可能的前景越來越敏感。但富裕羣體只能較慢地擴展。因此,人們的期望與實際所得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使得他們的挫折感變得更爲強烈。” 這正符合我國當前社會的特點,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是世界矚目的事實,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由於社會中存在的貧富差距等問題,下層民衆中形成了一種被剝奪的心理感受。《小康》雜誌的調查發現,影響人們“快樂”的最主要原因是“社會不公平,社會底層民衆的願望不能實現”以及“社會貧富收入差距懸殊導致的心理不平衡”。而在中國社科院發佈的《2006年中國社會心態調查報告》中,“壓力大”“不平衡”“安全感差”“滿意度低”等,成爲描述現階段公衆心態的最常用詞彙。這些調查無不顯示中國民衆較爲普遍且越加強烈的心理挫折感。

因而筆者認爲,中國社會轉型期貧富差距過大,不公平不平等現象的大量發生促使民衆挫折感加劇,攻擊動機加強,因而將這種情緒大量釋放到網絡空間裏,造成了越加嚴重的網絡語言暴力現象。

網民的從衆心理亦是網絡語言暴力產生的助推器。從衆—由於羣體壓力而引起的個體行爲或信念的改變,即俗稱的“隨大流”。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即是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發揮效力。“大多數人力圖避免因持有某種態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因而在表達支配意見和不表達意見的人數增加的時候會放棄原有的想法和態度。選擇與主導意見趨同。” 雖然網絡是一個虛擬的公共空間,羣體的壓力不會像現實生活中那麼明顯和有力,但是,如果一旦語言與主流非理性情緒和暴力言論不一致,那麼經常會引來大量言語的攻擊。這會給異議者,或者說理性思維的持有者帶來心理的不適。況且網絡事件與網民的切身利益往往沒有聯繫,網民通常不會爲一個與自己沒有利害關係的的事件堅持己見而遭受語言暴力。同時如上文所分析,網絡形成的公共領域,成爲網民情緒的釋放場,這種情緒化的非理性言論氛圍,會影響虛擬空間中的其他參與者,激發他們的語言暴力傾向。當一羣理性思維不佔主導地位的人在一起討論時,往往會受到情緒的感染,不自覺地融入這樣的言論場中,形成集體無意識的施暴。所以網絡事件中理性的聲音往往會消弭,非理性的暴力語言大行其道。

  2022網絡語言暴力議論文4

網絡暴力是一種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直接侵害他人生命權、身體權的新型的暴力行爲。就形態而言,它多侷限於輿論範圍,主要以言語攻擊、形象惡搞、隱私披露等形式呈現,並具有以下特徵:(1)主體的不確定性。基於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網絡空間往往聚集着非組織化、陌生化的羣體,因此,在多主體參與的網絡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難確定具體行爲主體。(2)過程的易操作性。隨着“複製”、“粘貼”等網絡信息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任何掌握網絡技術的行爲主體都可以通過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數字化形式實施網絡暴力。(3)後果的實在性和難控性。網絡暴力以當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等人格權益爲行爲客體,其後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並往往導致非虛擬性的後果。同時,由於網絡的交互性和即時性等特點,網絡信息傳播極具流動性、擴散性,其影響範圍一般難以被人們所掌控。

網絡暴力的產生,根源於多種風險的交疊和共振。一方面,在互聯網上,既有基於職業、籍貫等聯繫紐帶而形成的地緣、業緣羣體,更有基於生活娛樂、資源共享等個體偏好而形成的趣緣羣體。他們藉助網絡交互空間(QQ、Blog等),可以隨性發出自己的聲音,猶如置身於一個個衆聲喧囂的“網絡廣場”。同時,互聯網本身繁雜難辨的海量信息強化了網絡受衆的風險感知度,加之信息內容的易編輯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網絡信息質量往往參差不齊、真僞難辨。

另一方面,當下中國網絡暴力的頻發,其背後大都潛藏着“仇富”、“仇官”的社會心態。經濟社會“重效率而輕公平”的脫序式發展,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加劇了社會認同的分化。致使社會情緒不斷鬱積並涌向網絡空間。再加上商業化運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數量龐大的“網絡推手”,他們以廣告收入爲經濟來源,以“點擊爲王”作營銷規則,通過製造噱頭、吸引眼球、積聚聲勢等進行輿論操控。對他們而言,“網絡暴力”往往就是“網絡暴利”。

另外,網民羣體突出表現出年輕化的特點。青少年由於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會辨認和自我控制能力較低,而且,傳統中國是個倫理本位的社會,對弱者的同情往往佔據社會輿論的制高點;而在青年網民身上,則體現爲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的俠義情結,他們以“道德審判”爲武器,以伸張正義爲目標,渴望獲得充滿認同的“網絡迴音”,又常常遊走在暴力與正義之間。一旦嫉妒、怨恨與公憤等在網絡上無序宣泄,網絡空間就處於“多數人的暴政”之下。

  2022網絡語言暴力議論文5

隨着日益發展的網絡系統向我們走來,我們原有的一系列的生活方式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原來的教學,到現在的網絡教學,從原來的超市購物到現在的網上購物,從原來的臨牀諮詢到現在的網上會診……整個過程的演變與替代,無不凝結着先進的科技工作者艱辛的汗水和無窮的智慧,然而,在風靡時尚的網絡生活中,我們是否又考慮過它的不足呢?

誠然,網絡確實帶給我們無可估量的好處。出門時電話聯繫,這樣節約了時間,節約了精力。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和精力幹其他一些更重要的事。網絡在整個生活中發揮着它無可比擬的優勢,越來越多的人將焦灼的眼神拋向電腦屏幕。因爲,他們渴求的是最時新、最有效的信息。而相反的一些同樣珍貴的人類的結晶———圖書,被人們置之一旁不顧。據有關部門調查,近六年來我國國民讀書的意識逐漸下降,因爲他們大部分人將眼光拋向網絡。可以說,網絡幾乎替代了大部分人的生活,而就在網絡日趨走紅,並扮演重要生活的同時,我們應該保持幾分冷靜與沉着。

當今的一些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他們經常因沉湎於虛無縹緲的網絡生活而無法自拔,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去泡網吧,其結果肯定是弊大於利。作爲青少年,正處於長身體、學知識的關鍵時期,如果對有些事情認識不清或者剋制不了,就很容易對其思想產生毒害作用,並最終導致誘發犯罪。還有一些不法犯罪分子專門利用高新技術手段進行網上作弊,如果你沒有一點警覺意識,就很容易成爲被捕獵的對象。因此,我們對網絡要時刻保持一種警覺、嚴肅的態度。此外,網絡生活很容易讓人們形成一種懶惰、散漫的意識,對一些重要的事情缺乏親歷性和實踐性。

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得知,任何事情沒有它絕對的優勢,只不過是人們思想上的一種錯覺罷了。我們人是有思想,會邏輯推理的,對任何事物要認真分析,慎重考慮,才能更好地利用其優勢,減少其不足,使之更加完善地發揮功能。對於網絡———這個社會的大角色,我們當然要更加嚴肅認真地對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