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家鄉的風俗作文(範例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範例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風俗作文(範例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在我的家鄉麗水,每到臘月二十六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腐,這其實是準備年貨的開始,因爲豆腐的“腐”與“福、富”諧音,寓意着新的一年幸福與富裕。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貼在門上,雖然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鄉,老一輩人依舊保持着這個風俗——手工做豆腐。臘月二十六,外公家準備做豆腐。首先要把黃豆泡在水裏一天一夜,泡到它們有2—3倍大才行。再將它們用水沖洗乾淨,放進磨子中磨成豆乳,看着白白的豆乳從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漿了。

我問外公:“什麼時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說:“不要急,後面還有很多步,要先將豆乳過濾,變成豆漿,然後把豆漿燒滾,去掉泡沫,加入鹽滷,將豆漿稀釋,浮出豆花,還有把豆花裝進模具中擠壓,纔會成爲豆腐。其中點豆腐可最考驗手藝了,鹽滷多了,豆腐就老,鹽滷少了,豆腐就會不凝固,你還是好好等着吧。”外公的話將我打的暈頭轉向,唉,原來現在還是個開頭啊。這時外婆又說:“做豆腐可不能多說話,因爲豆腐很‘小氣’它聽不得‘壞話’,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難道這也是祖輩傳下來的風俗嗎?

過了一會,外公喊道:“睿睿,來看外公點豆腐。”我飛快地跑過去,只見外公小心翼翼地拿着一碗鹽滷,用勺子一勺一勺的點進裝着豆漿的桶裏。他一隻手點鹽滷,一隻手拿勺子在桶裏攪拌,就像一隻機警的貓,每一個動作都極其小心謹慎。漸漸地,豆花漂了上來,那就是豆腐的雛形,白白的表面一觸即破,如果加上醬油和蔥,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腦。外公看着今天的豆腐花說點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這又是一個重要的風俗習慣。

外公外婆進進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終於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醬油,簡直是絕配,吃着豆腐,別提多開心了!

溫潤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來的工藝可一點不少,一個環節也不能出錯。看來家鄉的.風俗更是長久的經驗和精湛的手藝留傳下來的。

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像掛燈籠,貼對聯,吃團圓飯……但在我的家鄉,春節做豆腐也是一項傳統風俗,祝願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家鄉的風俗作文2

——記正月初一掃墓活動

新年的第一天,也許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是高高興興地出門拜年。可在我們這裏卻不同,這一天,我們要去給已故的祖先們掃墓。

這看似很平常一件事,但實則大有學問呢!這一天,我們要起得特別早,要搶在上午掃墓上墳。出發前我們要準備好蠟燭、肉、香、鞭炮、銀元、酒、筷子等祭祀用品,一切準備就緒,爸爸便驅車帶着我們一家老小前往墓地。公路上的汽車寥寥無幾,且大多行駛於墓地的方向。我們雖來得不算遲,但早已有人開始掃墓、祭拜,鞭炮聲此起彼落……

我們先來到奶奶的墓前,爺爺先把肉、飯、酒、筷子、蠟燭擺放好,這時大伯點燃了鞭炮,“噼裏啪啦…。”,我剛開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便問媽媽“爲啥要放鞭炮?”媽媽說“鞭炮是用來叫醒奶奶告訴她過年了,我們來給她拜年,讓她多吃點東西,跟我們一樣開開心心的。”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鞭炮放完大家都來到墓前,點燃香每人3根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又是爲什麼呢?沒等我問,爺爺告訴我:原因有三,第一根是敬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第二根是敬地希望來年大豐收、第三根是敬去世祖先感謝祖先留下的基業。如果不懂的人少一根都是大不敬。我拿到香後,媽媽說:“按照我的動作做好。”只見媽媽雙手拿着香在奶奶墓前鞠三個躬,嘴巴里面低估着,像是讓奶奶保佑我們之類的話。然後媽媽把香插在奶奶墓前,並將酒灑在墓前。我按照媽媽的樣子照做一遍,家族的人也便依次燒香、祈福。我實在不能理解,這樣真的能保佑我們一家嗎?

我想起了奶奶生前對我們的'好,她是多麼希望我們一家人過上好日子啊!她對我的好,仍歷歷在目,有什麼好吃的,她第一個就想到我……雨天替我送傘,熱天給我扇風……她曾無數次的鼓勵我要認真學習……奶奶溫暖的手,溫和的聲音,慈祥的面容……至今還一直在我的腦海溫存。今天掃墓,讓我回想到很多的往事……(加上這個小節,回憶奶奶的好,你才能與下文悟出掃墓的意義相銜接。必不可少哦!)

我突然明白,祭祖是爲了感謝祖先們賜予我們生命,領悟生命的意義,從而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中一切。

新年第一天,和家人一起掃墓,意義非凡。

家鄉的風俗作文3

臺下看戲的老人家,入迷,有戲的地方,就有它們。公期、喬遷、嫁娶,喜慶的事兒,總會有它們的存在。家鄉的傳統風俗,少不了瓊劇。

海南自古以來,民間崇尚“神道”,拜公敬神,鄉鎮村落都有各自的“神期”,演戲酬神之風隆盛。凡廟會必演戲!

那一天,村民們得知瓊戲班子來我們這表演瓊劇了。家家戶戶紛紛購買一大袋的糖果,接着用一張大紅紙按照從大到小的輩分寫下自己家裏人的姓名,一塊集中放在一個紅色大盤子裏。爲了預留好座位,村裏人還要早早地拿上自家的椅子,放在搭好的戲臺面前,等待瓊劇表演。

吃過晚飯後,村裏的男女老少都陸續趕到公廟,大概7點就要拜八仙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相傳,做海南戲前都給出資的神壇爐主拜八仙,祈求生意興隆,事業順利。拜八仙后,唱戲的人會按照紅紙上的名字全念一遍,就從臺上往下撒糖果,觀衆們紛紛起身接糖果。據說,接到的人,會有好運。小孩接到健康快樂,大人接到升官發財,老人接到長命百歲。

二胡、嗩吶、花鼓……三十多種樂器同時奏起,瓊劇開始了。後臺裏穿着華麗戲服,化着濃妝的演員就位,一一亮相登場。整個演出全是海南話,演員們全情投入,有的如行雲流水,有的大刀闊斧,有的正氣凜然。神態和表情更是非常傳神且有看頭,村民們不覺沉浸其中,有時還會和身旁的人商討一下劇情,評論一下演員的唱功和演技,不過很快又沉默了,繼續沉浸在劇情裏。

其中,令我最感興趣的是公仔戲,又稱木偶戲。顧名思義木偶戲就是由演員躲在幕後操縱木偶表演的戲劇。那些製作精良的各色木偶人物最是引人入勝了,它們一個個穿着特製的戲服,在木偶師高超操縱技術和委婉深沉的.瓊劇唱腔配合之下,時而瞠目結舌,時而嬉笑怒罵。這時臺下的觀衆無不全身心投入進去,因爲他們的思緒早就隨着劇情的發展而跌宕起伏了。

瓊劇是海南人心裏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寄託,也是我對家鄉風俗最深刻的記憶。

家鄉的風俗作文4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是我的家鄉安徽壽縣的“四頂山奶奶”廟會。

家鄉的廟會通常會舉行三天,即農曆三月十五至十七,在十四下午一般就會有商販來佔攤位。到了十五,廟會就拉開了帷幕,四頂山上人山人海,車水馬龍,談笑聲,叫賣聲,討價還價聲匯成一片,奏響了廟會的交響曲。

廟會期間,街市兩旁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有精緻漂亮的竹木類,有格式奇裝異服針織類,還有名貴的鹿茸、白參等名貴藥材,應有盡有。

我去年就和媽媽趕了一回廟會,一進四頂山,我就驚歎道:“哇,媽媽,這裏有好多人啊!商品真正五花八門!”

“廟會人多的時候,有時會達到二十多萬人呢。”作爲安徽人的媽媽言語間透着滿滿的自豪!接着,媽媽打開話匣子,向我講述了奶奶廟的傳說:

“關於奶奶廟,還有一個傳說呢!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孩童在山上玩耍,突遇惡狼,幸遇一少婦自行徐州經壽縣回浪南固始孃家從惡狼的口中救出了孩音、衆人四處傳少姐乃九天女下凡,因此,少婦成了陳暴驅惡,保護良善的神靈。爲了紀念少婦人們伐本鑿石,在四頂山上建了巍峨廟宇,稱之爲‘四頂山奶奶’廟,也把救下孩童孩的日子定爲祭祀之日(即廟會期)。”

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四頂山奶奶曾爲民造福、庇佑鄉鄰呢!對這次廟會更感興趣了!接着,我們來到了山頂,開始祭祀,而且這個祭祀還有一個特點:不能夠在屋內祭,只能在屋外。我左手托起一柱佛香,右手再輕輕地點燃,接着雙手左右搖晃這柱香,使之冒煙,之後畢恭畢敬地向佛像鞠了一躬,再把香插在專門的'祭祀臺上,隨後雙腿跪在祭祀墊上,閉上睛睛,恭恭敬敬地對着佛像磕三個頭祈求保平安!

“噼裏啪啦——”煙花鞭炮聲四起,遠處的天空璀璨而耀眼,亮閃閃的星星掛在黑色方幕上,我凝望四頂山上空,心想:趕廟會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美好的希冀,但我深知“求神不行,不如求自己”,少年的征途纔可以星辰大海。

家鄉的風俗作文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雖然我們大中華地區幅員遼闊,有成千上萬的習俗,但我最喜歡的是春節,這是一個讓家人團聚的好節日。這是我們家鄉最傳統的習俗,也是成千上萬中國人繼承的一個好節日。

春節期間,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開開心心貼春聯,放鞭炮,開開心心吃年夜飯。

傳說每年大年初一,山上有個妖怪叫年,會從山上下來吃村裏的牲畜。不僅如此,就連人也不會放過。所以大家都躲在家裏不敢出來。許多勇敢的人去與年戰鬥,但他們永遠離開了。有一次,一個人躲在家裏用竹子取暖。突然,竹子爆裂,發出很大的聲音,驚動了外面的一年。人們看到後,紛紛點起竹子,終於成功地把它嚇跑了。後來發現年獸怕吵,每年元旦都放鞭炮。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被過年攻擊過。這一天,人們聚在一起,放鞭炮,貼春聯,人們稱之爲中國新年和春節。

除夕,春節的前一天,成年人貼春聯和燈籠。他們買了對聯貼在.的門口。婦女們在家打掃衛生,掃除一年的灰塵。在孩子們幫助成年人的那天,每個人都很忙。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在外打拼的爸爸媽媽回來了,在外讀書的孩子回來了,還有一些一年沒見面的親戚回來了,就爲了這一天吃頓團圓飯,抱怨家裏一年的.相思。今天晚上,看春晚成了不可或缺的節目。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時而笑,時而動。

星星跟着月亮,終於迎來了我們最期待的一天。春節的早上,孩子們給大人拜年,說了一些吉利的話。大人們給了孩子們壓歲錢,孩子們欣喜若狂。這一天,鞭炮聲不斷,非常熱鬧。中午,家家戶戶聚在一起吃飯,談笑風生,分享一年的一切成果和收穫。下午,老人聚在一起打牌,大人陪孩子玩

春節是最熱鬧、最快樂的節日。雖然這一年只是一個傳說,但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無限的溫暖、無限的期望和無限的夢想

家鄉的風俗作文6

“正當人們要去深山裏時,卻見一個叫‘年’的小孩若無其事地在那裏轉悠,還說他可以趕跑夕獸……”當“年”的故事回想在我心裏時,那,這天一定是除夕。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除夕這天,在我們紹興老家,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掛燈籠、祭祖、吃團圓飯、分壓歲包、放鞭炮、守歲和看春晚。

除夕我們早早地就能聞到年夜飯誘人的香味,豐盛的菜餚擺了滿滿一桌,有鴻運當頭、招財進寶、吉祥如意、團團圓圓……我數了數一共有十八個菜。說到這,你們肯定覺得這是讓人垂涎欲滴、十指大動的年夜飯馬上就要開動了。哈哈,如果這麼想,那就高興的太早了哦。

你睢,奶奶雙手捧着一大袋“銀元寶”慢慢地走過來了。那小心謹慎的樣子,好像捧着稀世珍寶一般。這個“銀元寶”我們那叫紙錠,你可別小瞧了這些紙錠,製作這個紙錠可是有很高要求的,必須是由吃素的老奶奶一邊唸經一邊折的。這些紙錠一會兒要送給祖先們,據說只有這樣折出的紙錠,才能體現送“銀元寶”人的誠心,祖先們才能收到。這時爺爺會小心翼翼地搬出他珍藏的銅鼎,銅鼎不大,直徑大概50釐米左右,全身都是古銅色的,上邊一點銅綠也沒有。我以爲是新買的,卻聽爸爸說,這是祖上留下來的,究竟有多少年,他也不知道,爺爺很愛惜,這是祭祖專用的器具。

這時奶奶已經在桌子前案的燭臺上點好了兩根蠟燭,然後緩緩地往銅鼎裏倒入一小部分紙錠。點燃後,爺爺一邊小聲地嘀咕着什麼,一邊繼續往鼎裏放紙錠。等紙錠都放好了,便站起來,神情嚴肅而又誠懇,雙手合十,朝着上位端端正正地拜了幾拜,一邊拜一邊唸唸有詞。這時我也會馬上上去有模學樣地拜一拜。現在我們基本不行跪拜之禮,也就站着拜拜,但爺爺說態度一定要誠懇。我們要請祖先們先“吃飯”,好讓他們知道我們對他們的懷念,讓他們知道我們都生活的很好,也請祖先們保佑我們健健康康的。我想這樣做大概也是爲了表達我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吧!

等祖先們“吃”好,我們就可以正式享用我們的年夜飯了。晚飯後,我們這些小輩就能收到了來自“各路”長輩的紅包雨,名曰“壓歲包”,可以趕跑夕獸的壓歲包。我會把它們都放到我的枕頭下。

收完紅包自然就是和親人們一起放煙花,然後開啓守歲模式,等待新年鐘聲的響起。希望在新的一年裏父母健康長壽,孩子們能茁壯成長。

這就是我家鄉的除夕習俗,一個有趣、喜慶、熱鬧、對未來充滿憧憬的除夕!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回到老家,心裏可高興了,春節習俗總讓我吃驚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個了:吃年飯,看春晚,放煙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大家歡聚一堂,滿臉喜悅,開心的忙碌着。你猜猜我們要幹什麼呢,哈哈答對了,今天我們要吃年飯了!“噼裏啪啦”,一陣鞭炮聲響起,年飯做好了!當然,吃年飯總忘不了土地爺爺,敬幾根香,擺幾盤菜和一碗飯,求土地爺爺保佑,來年豐收。接下來,便入席了。吃年飯當然是很豐富的啦,大魚大肉。着時候大家都坐在椅子上,眼睛瞄着一盤一盤的菜,便津津有味的吃起來。吃年飯(也可以說是團圓飯),是春節的重要之一,不管是在哪兒,大家都會趕回來,和家人一起共享這美好的時刻。吃年飯時,大家總有很多話要說,說工作,說家庭,等等。吃年飯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只要家人到齊了,想什麼時候吃都行。

晚上,我在看春晚聯歡晚會之前,我最期待的.是:“到了正月初一收壓歲錢,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爸爸一個,媽媽一個,爺爺一個……大家都忙完了活,該做下來休息了。”想到這裏我便興奮起來。於是,我們便團聚在一起看聯歡晚會。我們邊看邊聊邊啃瓜子,彷彿話總也說不完似的。總算熬到十二點了,午夜煙花快燃放了!“轟!”一個禮炮打響了,天空頓時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綵衣。隨着第一個禮炮打響,各家不約而同地放出了各種各樣的煙花,每一家的屋頂都掛上了一個美麗的帽子。放煙花的聲音震耳欲聾,五彩繽紛的煙花使我眼花繚亂。我和哥哥跑到樓頂上觀看煙花,我興奮地直跳心想:“我這次苦熬到十二點真是沒白費,這真是太壯觀了!”午夜放煙花,可能是每個地方都有的習俗,也可能是我們家鄉特有的一種習俗,但都一樣,我見識了,你們也聽說了。

新的一年來臨了,我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家鄉的風俗作文8

“噼裏啪啦——”

一簇簇煙花直衝天際,吳川人的元宵節拉開了序幕!

我的外婆家在廣東吳川麥家村。每逢元宵,我必定大飽眼福。在外婆家過元宵節那可是很熱鬧的,村子裏舉辦的各種活動,每次必有上百個人來參加。人擠人的,一點都不遜色於除夕與正月初一。

吳川的菩薩遊行,泥塑,飄色可是很有名的.。

白天,就是菩薩們的主場了。每一尊菩薩會被人們放在擔子上,再找十多個健壯的挑擔男子,架着菩薩挨家挨戶地遊行。這個習俗又叫“菩薩逛街”。人們看到菩薩走來時,鼓掌放鞭炮,虔誠而熱情迎送菩薩,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裏得到菩薩的保佑。

每一年都會有人報名與菩薩共遊。有一年,我的舅舅也加入了其中。活動過後,舅舅說:“咱們村的人,真是熱情啊!這次,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吳川有一個令人驚訝的地方:每年元宵,可是過得比春節還要熱鬧,成羣的遊客慕名前來。

“咚咚咚——”

聽到這聲音,我的心隨着那聲音一起歡悅起來:菩薩來了!

你瞧!竈王,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一尊尊菩薩,浩浩蕩蕩地來了。

大人們拿着串串鞭炮,在家門口燃放;此時的孩子們,蹦來跳去,合不攏嘴。菩薩所到之處,人擠人,大家都汗流浹背,但臉上的笑容那可是藏也藏不住啊!正想着,舅舅在衆多探出一個腦袋,微笑着朝我招招手。

菩薩後面是舞獅。“咚鏘咚鏘咚咚鏘”伴隨着鼓聲,一隻只紅黃相間的舞獅朝我們走來。每一隻舞師遊行時必定會挨家挨戶的去“鬧”,以祝福每戶人家能順順利利地過完這一年。

“媽媽!舞獅來我們家啦!”話音剛落,一隻舞獅進了家門。他們跳着,跑着,甭提有多歡鬧啦!外婆笑着將幾個橘子丟入舞獅口中,那舞獅便“心滿意足”,盡情舞啊,耍呀……

吳川元宵節的晚上那也是很有趣的!

首先,是看泥塑。泥塑,顧名思義,要用泥土塑造成一座座雕像。飯後,我走在街上,欣賞着那些巧奪天工的鬼斧神工。瞧,那是李白,真是惟妙惟肖!看,那是李清照,栩栩如生……形形色色。

看完泥塑,媽媽帶我去看了花橋。

花橋,是用各種顏色的玫瑰和百合裝飾的玻璃橋。紅似火,白似雪,粉似霞,目不暇接。一陣陣濃郁的花香撲鼻而來,這真是美呀!花橋上也是人擠人的,但誰也沒有感覺到,都沉浸在花的海洋之中。

逛完花橋,外婆家的元宵節也意味着要告一段落了。

這就是我們吳川人的元宵。

你來嗎?

我在吳川外婆家等你!

家鄉的風俗作文9

家鄉的風俗——吃七樣羹

在正月初七,我的家鄉潮汕,有個特別的風俗——吃七樣羹。

今年正月初七那天……“媽咪,今天晚上吃什麼啊?有沒有人來咱家啊?”臨近傍晚我就開始叫嚷。“吃七樣羹啊,每年的今天都要吃的啊!”媽媽站在竈前,低頭忙着自己的。“嗯?是嗎?那七樣羹是由什麼組成的?來歷是什麼呢?”我好奇了,眼巴巴地望着媽咪。“這個啊,是由大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芹蘭七樣菜組成的。來歷嘛,相傳,宋朝有一個官人,因被奸臣陷害,被貶江南,在正月初七這天,他去到了一個偏僻荒野,那時他餓得頭暈眼花,隨手摘了七樣菜,煮了吃掉,後來他復職高升,回憶起這天,便讓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吃這七樣菜,也就是七樣羹。還有一首相關歌謠呢,七樣羹越吃越年輕,吃蒜纔有錢可藏,老人吃了變年輕,小孩吃了面紅青……”媽咪洗着菜,笑着說:“哦,那什麼時候可以吃?”“一會兒。”

坐在椅子上,看着時鐘,心裏早被神奇的.食物所吸引。與此同時,我也在小聲地唱着歌謠……啊,什麼時候可以見見它的真面目啊……這時間過得好慢,彷彿過了一個世紀……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再睜眼,是被那若有若無的香氣“叫”醒的,我望着叫喚的肚子,飛奔去餐廳,一眼就鎖定了桌上那盤七樣羹,我迫不及待地坐下,眼前的七樣羹美如畫,七樣菜周圍的淡青色湯汁在燈光下閃爍着光芒,如同一塊打磨好的美玉,各型各色的菜如同穿着青裙子的曼妙女孩,那勾人的香氣包裹着我,像是要帶我去瑤池仙境……

“嗚——”肚子在叫着,我有些不忍破壞這道菜,但最終還是夾起一塊,送入嘴裏,一下子,清甜的味道在我口中綻開,這鮮甜的口感刺激着我的舌頭,我忍不住再吃一塊……

吃飽之後,我擡頭,看見父母對着我笑,“吃得很快啊,喜歡吧?”我纔好像發現了什麼,不好意思了。

七樣羹越吃越年輕,吃蒜纔有錢可藏,老人吃了變年輕,小孩吃了面紅青……我摸着圓圓的肚子,哼着歌謠。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中國有着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每一種節日,在各地都有着不同的習俗,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節日,還是寧波的元宵節。

媽媽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寧波人,從骨子裏喜歡吃各式糯米做的點心。而元宵節的湯圓,更是不容錯過的。與現代化生產的速食湯圓不同的是,在寧波,傳統的湯圓連糯米粉都是自己做的。

提前一天,將上好的糯米清洗乾淨,並浸泡好。到了元宵那天,家家就都開工了。磨米,拌餡兒,忙得不亦樂乎。磨米時,一手推動水磨上的把手,另一隻手往水磨里加米,磨出來的米漿沿着水槽,流入放好的桶中。接下來用乾淨的紗布把米漿包起來,讓米漿中的水流乾,便形成了一個個糯米塊,再將這些糯米塊反覆揉搓,就變成了柔軟的'糯米坯子。

圓子的餡兒也非同一般。將幹芝麻炒熟後搗碎,加入綿白糖和小塊的豬板油攪拌,不一會兒,便散發出陣陣香味兒,就算是吃飽的人,聞到這香味,恐怕也按捺不住,想再嚐個鮮兒吧!拌着拌着,這芝麻餡兒就變得油亮油亮的了,順滑無比,煞是好看!

開始包湯圓了!這時,竈邊總是有小孩子候着,等着吃湯圓。他們一個個張大了嘴,伸長了脖子,想第一個吃到湯圓。但大人們可被這幫“小饞貓”給惹急了——這樣圍着還怎麼幹活兒啊!

“都出去,誰先出去,吃的湯圓就多!”

聽了大人的這句話,孩子們就爭先恐後地跑了出去,大人們也就能安心地包湯圓了。

大人們包湯圓的手法嫺熟,雙手就像蝴蝶一樣上下舞動,不一會兒,就包好了。這包好的湯圓一個個圓滾滾的,挺着小肚腩,站在那兒,好不可愛!

把它們放入煮沸的水中,看着白白胖胖的它們一個個在鍋中上下浮動,頗爲有趣。等熟了,將湯圓盛入碗中,輕輕咬上一口,那餡兒便會流出來,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催促着你趕緊吃了它——這種催促又有誰會不聽呢?吹一吹,放入口中,能感到芝麻白糖豬油餡遍佈口腔的感覺;咬一咬,能吃到滑嫩清香的糯米皮兒,這種口感,不禁讓人想多吃幾個。小孩子們可忍不住,不聽父母的勸告,吃了一個又一個,直到摸着成了一隻小皮球的肚子,癱在椅子上才肯罷嘴,可眼睛還依舊盯着那碗中“白胖小子”呢!看着一臉滿足的孩子,父母也奈何不了他啊!

這就是我的家鄉——寧波的元宵節。與家人團聚,吃着湯圓,便是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候。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我的家鄉在安徽省的一個小城市——渦陽,在我的家鄉里有許多不同的傳統節日,其中最重大的莫過於春節了。

每個人家鄉的春節習俗都各有不同的特點,而我的家鄉的春節也是多姿多彩,別具一格的。

過節了,姥姥家就非常熱鬧,一家人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門外傳來鄰居家一陣陣的鞭炮聲,那鞭炮在天空中炸出各樣的形狀,空中一會兒開滿了五顏六色的“海棠”,不一會兒又出現幾朵光彩奪目的“玫瑰”……讓人目不暇接。吃完飯的小孩子們總跑到門外仰望高空,討論着哪個煙花更好看!有些調皮的孩子聚到一起,拿出一支支的.小鞭炮,用一個蓋子蓋住,點火後迅速退到一邊,一兩秒後便聽見幾聲炮聲連同蓋子一同炸飛,真刺激。

當然光有鞭炮一定不夠,孩子們最想要的可是大人手中拿的那一張張裝着錢的紅包,小孩們湊到長輩跟前,喊一大聲:“姥姥、姥爺。”他們便拿出不同樣式的紅包,望着手中那紅彤彤的紙,能激動好一陣子,而且小孩總在收到紅包後開心地詢問對方今年收到多少紅包,好像在互相傳遞着喜悅。

吃過晚飯後,我們聚在陽臺上仰頭望天空,可以看見星星與炮花一同綻開,零零散散的鞭炮紙從天空撒落,好似是月亮和星星的祝福。第二天一大早,門前便貼了春聯與年畫,春聯上大多寄託着大人和小孩的期望,也有許多長輩貼上希望家庭團圓快樂健康的春聯,而姥姥就希望家庭幸福美滿,所以貼的是:上聯:福星高照全家福四季沐歌,下聯:春光耀輝滿堂春五福臨門,橫批:閤家歡樂。

臘八、除夕、初一,春節也快接近尾聲,可人們的心卻依然停留在除夕,那香甜可口的餃子,有素有肉,一口下去,滿滿的幸福感,帶着對新一年的期望吞入肚中。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陣陣爆竹聲中送去舊年,迎來新年,這讓我對自己家鄉的習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與認識。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炒東西;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日,包餃子;年初一,過大年”。這媽媽家鄉過年時老人都會這樣告訴小孩的過年風俗。

媽媽的老家在湖北省襄樊市,我也算半個湖北人,按照湖北老家的老規距,在臘月初八時,春節就差不多開始啦!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吃臘八飯,俗話說得好:“吃完臘八飯就把年貨辦。”在吃完了那極具特色的臘八飯後,大人們開始忙碌了,他們必須預備過年所有的東西,所以小孩子在那時最自由。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天,家家晚上都要炕竈餅,竈餅分爲兩種:甜的和鹹的。甜的餡是用白沙糖或黑芝麻或花生做的,而鹹的則是用肉未加其它料包制而成。哇,一說到這個,整個人都不好了,口水都快滴下來了。想想那個味,好像就在鼻間縈繞。每到這一天,最忙的就是外婆,她一大早就開始和麪,發麪,等到面整理個髮好已是下午。她又把準備好的餡包進面裏,做成餅狀,一個一個的先放在鍋裏把兩面炕成金黃色,然後再放進蒸鍋蒸二十分鐘,這樣竈餅纔算做好。按照風俗,第一個竈餅,我們自己是不能吃的,要丟到竈裏,敬竈王爺。

“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在農曆二十四日,家家戶戶都要清除室內積塵,俗稱“打堂廊灰”,二十五日與二十六日都是在爲過年的年菜做準備。

“二十七,炒東西;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在農曆二十七日時,每家每戶都要炒花生、玉米一類的東西,到那時,小孩子就可以偷偷拿幾個來吃。農曆二十八與二十九日,每家每戶都要蒸饅頭、包子,留到過年吃。

“年三十,包餃子。”包餃子要包“元寶”,這樣表示來年財源廣進。以前,在年三十還有兩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一個是燒炭火,三十晚上,火盆裏的火是不能息的,要一直燒着。另一個是打好水,水缸裏的`水必須是清水,而且一定要一滿缸才行。

這些都是老一輩的風俗,理應流傳下來,但卻因一些原因沒有流傳下來,一些傳統逐漸成爲了歷史。我們作爲新時代的主人,應該把這些傳統傳承下去,讓過年更有年味,讓傳統節日保留傳統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萬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的風俗都不同,我們這裏的中秋節過得可特別了。

八月十五,這一天是我們小孩最期盼的日子,嘴饞的小孩在這一天都要去偷瓜和吃月餅的。我常聽大人們說:八月十五偷了瓜吃,身上就不會長一些怪異的奇癢無比的.紅點。我聽起來可怕了,連最心愛的月餅都不吃就去找小夥伴商量着晚上該怎麼偷瓜。

爸爸媽媽可不懂我的心情,愣是不讓我大晚上出門,我着急的跺着腳,嘟着嘴對爸爸媽媽說:“可是我約好了朋友的,可不能失信啊!”媽媽想了想:“那好吧,不過要小心哦。”還沒等媽媽說完我已經蹦蹦跳跳地哼着小曲跑了出去。夥伴們都在等着我呢。“我們出發吧!”我興高采烈地說。大夥可跑得快了,一溜煙就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我們小心翼翼地來到了田野裏,每個人背上都揹着一個小竹簍,每個人總是墊起腳,因爲我們總怕主人家發現我們,他們總會埋伏在房子的周圍,所以我們可得小心了。主人出來了逮到我們,我們可要倒黴了,要拿竹條抽我們,但我們已經熟練了。土地上的冬瓜、南瓜……盡情地拿,一個個身披綠色毛衣的冬瓜我們也不怕他,裝在揹簍裏就走。一輪明亮的圓月掛在天空,我們行走在田野上,一個個滿載而歸。偷瓜是一個重要環節,而煮瓜又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情。

我們煮瓜不是在家裏,也不需要大人們幫忙,而是架着鍋子在野外自己動手,點火、架鍋、切瓜、加佐料,都是我們自己決定,水沸騰了,咕嚕咕嚕說着話:快把瓜放進來吧!一切就緒以後,我們就坐在草地上,看着明晃晃的月亮,述說着心裏最快樂的事情。不一會兒瓜就熟了,端着熱湯,沐浴着月光,小夥伴們臉上露出會心的微笑。

從呱呱落地,我就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正月初一迎喜神。在我的老家甘肅,初一迎喜神可是件頭等大事。

老家初一迎的喜神,據老人們說,是商朝的紂王。生前他雖然昏庸無度,卻最是知道人們想要什麼,在他死後,被姜子牙封爲喜神。

初一一早,天光乍亮我就起了牀,往外一看,天上紛紛揚揚地下着大雪。在等媽媽喊我出去時,我忍不住在屋裏轉來轉去,想象着迎喜神的熱鬧場景。感覺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媽媽才喊我出去。一出門,雪不知何時停了,一片素白遮住了屋頂,掩住了地面。兩盞大紅燈籠掛在門前,下有一副春聯,黑墨紅紙白雪,牆上還掛着幾串辣椒和玉米,相稱出一幅溫馨而熱鬧的畫面。正當我在爲這幅景象着迷時,一隻穿紅帶紫的驢子闖了進來,卻並不顯突兀。它兩耳邊各扎一朵大紅的布花,襯着繡了金線的綠布葉子。身上還披着一張開着大朵鮮花的毯子。爲這幅寧靜的畫面自顧自的添了濃墨重彩而又充滿生機的一筆。

在路上,媽媽解釋說:“迎喜神,就是沾喜氣,期盼當年能夠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所以,毛驢也要去迎喜神過年啊。”到了迎喜神的地方,人們都端着盤子,由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從盤子裏拿出貢品,堆三個土堆,代表的是“天”,“地”,“人”。在三個土堆上各插三支香,磕完頭,大家就各自散開了。

村民們雖被寒風吹的.臉頰通紅,卻熱鬧非凡:小孩子們奔跑着,追逐着,歡笑着;青年人們聚在一起,神采奕奕;婦女邊跺腳搓手取暖,邊互相談論着今年的收成,街坊鄰里的消息;老人們點上一袋煙,拍拍自家的家畜。有的人還提了鴿籠來溜。

幾個半大的孩子蹲在地上,爲首的小心翼翼地伸出一根香,用香上的火點燃鞭炮的引線之後拔腿跑開,又迅速湊在一起,捂着耳朵抱住頭興奮的注視着鞭炮炸開。我在媽媽的慫恿下拿了一串鞭炮。我一邊在心中反覆回想點燃鞭炮的過程,一邊顫顫巍巍地伸出手來點鞭炮,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身後突然傳來了一陣地動山搖的爆炸聲。回頭一看,幾個青年人又伸出手去點一個大炮仗。我急忙蹲了下來,捂着耳朵躍躍欲試地向前看去,又是一陣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幾隻飛禽從樹叢中飛了起來,孩子們拍着手歡呼起來。

看着此情此景,我想,迎喜神,不僅是求個閤家平安,來年風調雨順;也是爲了乘此機會,好好的說幾句話吧。迎的,應該是人心的距離吧。

鞭炮又炸了開來,天上下起了雪,化作了幸福融化在鄉親的心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輕咬一口,光滑細膩的皮兒在嘴中滾動,鮮美的湯汁浸透舌頭,富有彈性的肉餡在口中跳躍——這,就是我最愛的家鄉餃子。

每一年春節我都會回到山東老家,每一次和家人團聚的時候,奶奶都會給我包餃子吃。奶奶先拿起一盆麪粉,在當中敲入幾個雞蛋,再用她那佈滿皺紋的手在盆裏用力地揉幾下,一個大團面就形成了。奶奶手中的團面纔不像市面上的那麼蒼白,而是金黃的,散發着光澤,這是奶奶特地給我這個大孫子製作的,這時我會吃力地抱起這個團面,用手使勁搓成一長條,然後奶奶拿起刀嫺熟地砍了起來,一個長條就迅速地成爲一個個小三角,我呢,拿起這一個個小三角用力一拍,只聽“啪”的一聲,手上留下一個白印,桌上現出一個麪皮。

麪皮做好了,爺爺把餡也拌好了,白菜豬肉餡兒,所謂“百菜不如白菜好,諸肉不如豬肉香”,看着這誘人的餡兒,我不禁流下了口水。包餃子了,我用筷子夾起一撮肉餡放入餃子皮當中,學着奶奶的樣子,把餡少的一半餃子皮按到餡多的另一半上,往皮子邊上使勁一按,再輕握拳頭,把兩個側邊也使勁一按,嘿!一個半圓形餃子就在我的手中誕生了。邊上是薄薄的.皮,中間圓圓鼓鼓的裹着一大包餡,金黃半透明中有時一道綠,有時一道紅,在紅綠相交之中藏着的,定是美味無比!

在無數沸騰的氣泡中,一個個餃子變得鼓鼓的,像一隻只小肥豬。看着盤中熱騰騰的餃子,奶奶笑着對我說:“博呀,咱這餃子裏可包着運氣、幸福和財富啊……”不等奶奶說完,我立刻抓起一個餃子直往嘴裏塞,竟然咬到了一個硬幣!我笑着對奶奶說:“奶奶呀,我吃到財富了!”全家人都笑了起來。

一聲聲敬酒令中,一個個餃子中,包裹和傳遞的是對新的一年的期盼:無論去年如何,今年會更加幸福!因爲大家都有故鄉,有家人,有餃子。在一片片歡聲笑語中,在一桌桌天倫之樂中,聞到的都是美好,看到的都是幸福!

我愛家鄉的餃子,我愛家鄉,更愛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