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街子古鎮的背影散文

街子古鎮的背影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站在東柯河上游南北兩條支流的匯合點上,陽光裏淡淡的青霧遮擋了我望去街子古鎮的視線,只有東堡子山以一個模糊的身影若隱若現,好像在等我走近。

街子古鎮的背影散文

左拐右繞,青黑的松柏掩映的東堡子山終於慢慢清晰起來。近了,崇福寺高峻挺拔的山門凸現在眼前了。它讓我忘記了自己正立足何處,而一心只嚮往靈山奇景了。沿着陡峻的石階一步步上得山來,兩邊山崖上的松樹、柏樹隱隱後退。一擡眼,一棵能抱住的白皮松端溜溜地直插雲霄,站成一種清俊挺拔的姿態。看着它,我忽然想起婆婆曾講給我的她小時候的艱難故事:婆婆的孃家就是此山下的街子古鎮,而且是古鎮上有名的地主家庭——張家萬成堂。可惜她並沒有享受到地主家的富貴,反而因爲生在地主家庭而遭受了無盡的災難。婆婆常說:“那時真想念書,可就是餓得受不住。那時候學校就在爺山(東堡子山城隍廟)上,一下課,趕緊跑到白骨松樹下撿拾松子吃。那些年,滿山都是白骨松。從秋天到第二年開春,樹底下常常落滿松子。一奔到白骨松樹林裏,就把上課的事忘到九霄雲外了。就那樣勉強支撐着上到二年級,就再也上不下去了……”婆婆上學的那幾年正好是全國最困難的時期,她常說是爺山的白骨松松子救了她們那些娃娃的命,不然早餓死了。可婆婆還說,後來,山上的白骨松漸漸就被砍伐光了。最可惜的就是南川裏的那一棵——“九股鬆”。婆婆說起九股鬆,就會流露出無限的感情。她說:“那九股鬆啊,它就是一棵神樹,樹身須十幾個大人才能合抱過來。他一支獨上長到數10米,纔在樹脖子處伸展開九股粗壯的分枝。這九股分枝像九大“諸侯”,枝枝葉葉鋪展開來,各自獨立又相互牽連,共同掌控街子古鎮的陰晴圓缺;她又像張開的一柄巨傘,覆蓋了大半個南川,庇護着萬物生靈……”是啊,關於白皮松的毀滅,幾乎是每個老街子人的傷痛。凡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凡是在爺山或南川裏見過白皮松的人,沒有一個不嘆息搖頭的。四五十年的時間,滿山的白皮松只留下眼前的這一棵,真可謂是鳳毛麟角。不知道六七十年代在這裏上演過何等殘酷而又悲壯的故事,但街子古鎮文物和珍稀樹種毀壞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心裏隱隱流淌着當年那些慘痛的故事,我們默然從白皮松身旁走過。

一進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紀將軍祠。門頂大牌匾草書“漢忠烈侯紀將軍祠”,門柱有一副非常醒目的對聯:“救主焚身鹿鳴漢鼎,封侯拜將犬咽烹籠”。我看着這副對聯,心裏掠過一股凜冽的風。它把我裹挾進公元前204年楚漢戰爭決定勝負的滎陽之戰裏:在那個陰風怒號的夜晚,劉邦被項羽逼仄在滎陽城裏。眼看着兵臨城下,萬般緊急之中,和劉邦相貌酷似的紀信奮勇當先,乘坐漢王車駕,替劉邦馳赴楚營,並聲稱:“食盡,漢王降。”楚軍信以爲真,山呼萬歲。這時,劉邦趁機率領數十騎從東門逃遁。接下來就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事實。是的,能在一夜之間活埋20萬秦軍的項羽,有何不敢將一個替罪羊烹煮或者焚燒?完全有可能,而且事實也正是如此。

但是,今天站在紀將軍祠想這個故事,依然叫人感慨萬千:就算紀信相貌酷似劉邦,但生命對於每一個人只有一次,這是誰都懂得的道理。“是紀信迫於劉邦的威壓嗎?”看着紀將軍的塑像,我不小心說出了心裏的疑惑。沒料想惹怒了身邊一位不知名的老者。“你說啥?你說紀將軍是迫於劉邦的威壓才替他而死的?”

其實,剛纔話一出口就知道自己錯了。走進寺院、佛堂等地,是不可輕易胡言亂語的。但話已經像潑水一樣“潑”了出去,就再也收不回來了。我只好道歉說:“對不起,我沒對紀將軍有不敬的意思,只是想在那個時候,他怎麼會……”

“你以爲不會?我說現在的人真都沒信仰了。就像你,你就不信紀將軍會替漢王去死?但你知道不?事實是他確實去了。而且是不動聲色地把這場戲演到底了。這難道不是英勇無畏嗎?假如紀將軍當時有半點膽怯,就像當年秦舞陽一樣,稍一哆嗦,還不壞了大事?”

聽着老人義正詞嚴地維護紀將軍,打心眼裏佩服他。給他道過歉,我暗問身邊的當地人他是誰。有人悄聲說:“他就是街子古鎮有名的“百屎(事)通!”他們說得很難聽,都議論他就像當年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一樣:以爲自己是個讀書人,知道得多,專門喜歡給人講些歷史傳聞或軼事,尤其喜歡給來這裏的外地人講。我笑着說:“他還真知道得多,而且熱心,是好人啊!”百事通老漢聽我說他是好人,趕緊又湊了過來。我轉身就問道:“依你這麼說,漢高祖劉邦卻也真是幸運之人!”

百事通哈哈一笑說:“他從來都是很幸運的。首先幸運的是他從孃胎裏帶來了一副好身板,其次老天賜予他一顆聰明腦瓜子。他年少時潑皮無賴,只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就走上了反秦的道路。然而更幸運的是,他身邊圍攏一大批精英人才,先有蕭何樊噲,後有張良韓信等等。儘管劉邦本人不識幾個字,可你看他身邊的這些人哪一個是等閒之輩,還有我們這位紀信紀將軍,難道他是平庸的?”

我信服地點了點頭。他接着說:“走,我領你們去那邊看看!”

陽光躲開大殿檐角和樹冠灑了一地的溫暖,我們說笑着跟隨百事通老漢走了過來。沒走幾步,擡頭一看,“杏林觀”便在眼前。走進歇山頂三檐牌樓式結構的大門,看到正殿前書寫着恢宏大氣的四個字“紫氣東來”,轉到後面一看則是“凌霄仙境”。回過身來,我們被絢麗多彩,彩繪流光的四合院建築吸引着走走看看。百事通老漢領着我們邊走邊看的同時,又給我們講起了這杏林觀的來歷傳說。

他說:“據說古代本地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郎中,他的妻子叫杏葉,他的家就在這山後面。有一天,突然他的妻子失蹤了。從他家門口到很遠地方都有血跡這一情況判斷,妻子是被野狼叼走了。他爲了尋找妻子每看到一處血跡,就插一根杏樹的枝條。走山跨溝,他不知尋找了多少地方,後來連腿都跌斷了。幾年之後,這附近山地長滿了杏樹,而且山上出現了很多冒水泉眼,據說是他妻子的血滴進土裏化成了泉水。有一年,瘟疫在當地流行起來,這郎中便用這泉水煎熬中藥醫好了很多人,他就名氣越來越大。過了幾年的一個春天,瘟疫又在另一地流行起來,竟然連州郡太守的家人也染上了。情況十分危急,太守連夜派人來請郎中。郎中說:“你看我這病體殘軀,再說我治病全憑這房前屋後的冒水泉的水,這泉水時有時無,好多時候病人來了就有水,而病人一走就沒水了。所以,即使我跟你們去了,也不一定能醫治疫病。還是讓病人來吧!不然,我也無能爲力了。”之後,病人陸續來看病,郎中也不要錢帛,只要求病人在這山裏栽種一棵杏樹。一年之後,瘟疫停了,這滿山滿窪卻開滿了杏花。正好,有一道士來此地修道,很佩服這郎中,便在此處修了杏林觀……”聽着來人的講述,心裏想:也許這“杏林觀”並非這來歷,但他這說法卻足以說明當地人對救人避災的一種感恩。

出了杏林觀,老人陪我們踏着石階走上山頂。人在山頂,大有居高臨下之感,山下的一切一覽無餘了。老王忽然問百事通老人道:“人都說這裏是三國古戰場,你說是不是?”他這一問,就像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們幾個人都面面相覷起來:誰都知道這裏叫街亭,但絕不是三國古戰場。三國古戰場在秦安隴城和張家川的龍口一帶。我正這樣想着,百事通老漢又說話了:“據說,這裏並不是三國古戰場的具體地點,但當時整個天水對魏蜀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咽喉鎖鑰之地。誰先佔據天水,誰就掌握了整個戰爭的主動權。當然也有史料記載:當年的街亭在今天麥積區東南的街子河谷。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站的這裏……”他說到這,我忽然想起《甘肅通志》中的記載:“街亭,在州(秦州)東南七十里,即馬謖爲張郃所圍處。今名街子。”《直隸秦州新志》載:“街亭,即街子鎮,蜀漢馬謖敗績處。”我正想着這些史料,百事通老人又說:“其實,我們本地人就認定這裏是當年馬謖失街亭的地方,山下的十字街還有當年趙雲栓過馬的大槐樹哩。你們看:我們腳底下這南山正像是馬謖紮下據點的地方,山下的南河就是張郃所在的河谷,而對面山上便是戰爭前夜司馬氏父子偵探過的地方……”

順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我們不由得都默默點頭:這山形地勢確實像羅貫中《三國演義》裏描寫的情形,心裏便產生了幾分信服。接着,老人又說:“馬謖這個人啊,失街亭是必然的。他這個人,跟楊修、蔣幹沒什麼區別,只是諸葛亮從情感上偏愛他而已。你看看他那三笑:一笑諸葛亮“多心”,他認爲街亭這個地方地處偏僻,魏兵不敢來,而孔明煞費心機的安排實在有些多餘;二笑王平“真女子之見”,否定了王平提出的“屯兵當道”的良策;三笑司馬懿夜來巡哨,說“彼若有命,不來圍山”。這種不識大體的狂笑與蔣幹領一青衣小童前往東吳想用三寸不爛之舌去說服周瑜有什麼兩樣?這與楊修在曹操進退兩難時大談“雞肋”而惑亂軍心有什麼兩樣?還不都是狂妄自大、剛愎自用嗎?這些人,就像星星,你他說沒光嘛,還是有一點;但很多時候星星不由自主就把自己看成了太陽,而且老感覺自己光芒萬丈,把真正能發光發熱的太陽就不放在眼裏了。這樣,麻煩就來了。呵呵,你看我這個人,其實這些你們都知道。我卻要跟你們說這麼多。哈哈哈……”

呵呵,不愧是“百事通”,還真是通曉不少啊!聽完百事通老人對古人古事的講述與評判,我們就笑着跟他告別了。下得山來,就直接到了古鎮的“十”子街頭。

正月的古鎮街頭十分熱鬧。以“十”字爲中心,東西南北街挨挨擠擠鱗次櫛比的是各種店面商鋪。日用百貨琳琅滿目。涼粉、釀皮、面魚、燒烤、麻糖、油圈圈等等各種吃食香飄四溢。聽街上的人說,如果在“上九“日來,會更加讓你挪不開腳步,不說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就那“長腿子”、“擡杆子”、“地攤子”,還有在空中飄飄搖搖的古裝小戲人兒的高擡,就讓你歎爲觀止。聽着街上買賣人熱情地介紹,身邊的美食又打開了我們的味蕾。我們每人美美地吃了兩碗涼粉、釀皮,又起身朝四面觀看。呵呵,還真在“十”字街看到了一棵古槐樹,又有人說它是當年趙雲拴過戰馬的那一棵大槐樹。他竟然生動地給我們講:“樹身一人高處有一樹瘤,那是趙雲的白馬啃壞了樹,才長出這麼大一個樹瘤。呵呵,我們對這一說法都報以一笑。接着又有人指給我們說當年西街不遠處有山陝會館和子美閣,只是現在已無蹤跡了;但東街的文昌閣還在。確實,我們走過去一看,樓檐殿頂氣宇不凡。我們剛站在那裏觀看,馬上就有人過來給我們說:“文昌爺可靈了,每逢年節,只要給文昌爺的一爐香燃起,學子的大考願望有一半就已經實現了。”

我們邊說邊笑回到了正街上,幾處兩層的木樓勾攝住了我們的視線。從外觀看一層較爲寬敞高大,可能從一開始就是商鋪門面;相對較爲小巧而精緻的二層,聽說是商家居室。其門窗欄杆都雕有花紋,尤其是對着街面的窗格,鏤空的花樣更爲精細繁複。應該是花了大價錢、下了大功夫才做成的。我們邊看邊議論的時候,坐在木樓鋪子門前曬太陽的一位老人給我們說:“要看,就到裏邊看看吧!”

我們幾個不約而同地對老人的邀請感到驚訝而又欣喜。老人說他83歲了,但一轉身就提起凳子輕快地領我們走進了院子。原來院子東邊還有一幢木樓,看起來不比臨街的那一幢華麗,但破損程度較小。院子北邊是一座新建的三層小洋樓。我們在院子裏轉前看後,老人說:“到屋裏坐坐吧!”我們都很高興地進到東邊的木屋裏。正對門一張八仙桌上還擺着香爐和祭品,地上正中間是大烤箱爐。爐火通紅,爐上壺裏的茶水正在沸騰。老人讓我們圍着火爐坐了下來,又讓30多歲的孫媳婦給我們倒了茶水。我低頭一看,地面是由半尺見方的青色方磚砌成的,磚面已經被磨得很光亮,有幾塊看起來有殘缺。又一擡頭,房子的上頂木料還很瓷實堅固,只有山牆和正面的牆皮看起來是後來用水泥補修過的。老人說臨街的木樓是清代早期的,在他爺爺手裏就已經是上百年的老房子了。後來父親補修過,到他這一輩也補修過兩次。近幾年兒孫們要拆掉騰出地方來好建新樓,但礙於他看重先人在這裏留下的故事,所以一直還留着。

“有啥故事呢?”老王就喜歡蒐集民間故事,所以他一聽到“故事”二字,就想聽聽。老人環顧了一下我們的神情,看到我們都很期待,就開口講了:

“誒!其實,現在看來是一個很俗的故事,可它關乎這一家人的根基,所以我一直記着:我的奶奶是清末本地一富商的千金。奶奶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外地商人在本地的代辦。現在我還記得當年我家後院有堆積如山的外地商販貨物。那年我十八歲,正在天水城裏上學,是我爺爺講給我他和奶奶的故事的。

“一個大雪天的早晨,落魄無助的我爺爺又冷又餓昏死在我奶奶家的門外,早起掃雪的傭人發現了我爺爺就報告給了東家。那時的東家正是我奶奶的爺爺,我奶奶正是黃花大姑娘。經過東家全家人手忙腳亂的搶救,我爺爺終於醒了過來。

“原來我爺爺是川陝交界處一官家的子弟,只因父親犯了事連坐全家,他才跑了出來逃入了山林。後來,我爺爺就一直跑到了石門山的一個山洞裏藏了下來。但天寒地凍,石門山裏連鳥雀都餓死了不少。他熬不住凍餓,有一天傍晚他就跑出了山林,來到街子時已經是第二天清晨了。大雪連天,他剛走到我奶奶家門口,就一頭栽倒不省人事了。當時聽了我爺爺的述說,並發現他是知書達理的讀書人,就悄悄把他留了下來。可這一留就留他在家裏住了半年。這半年來讀書人不僅幫東家識文斷字,清理賬目,還和聰慧賢淑而又心靈手巧的我奶奶發生了愛情。作爲讀書人的我爺爺不僅看上我奶奶嬌美的容貌,更看上她的剪紙和刺繡;而我奶奶更加看上他的才氣和秉性。這樣,天長日久就難分難捨了。家裏人也是看在眼裏,喜在心裏,準備招贅他爲上門女婿。可我爺爺說一定要在成婚前要打聽到他家人的消息,於是他就走了。我爺爺是夏天走的,走時我奶奶已懷有身孕四個多月了。可冬天到了,我爺爺還沒回來,這可難壞了我奶奶和家裏人。我奶奶生下我父親以後,她熬不住相思之苦,第二年春天便偷偷出去尋找我爺爺了。結果她沒走出多遠,就在石門山就掉進了河裏,後來在下游東柯河河灘上找到了屍體。過了三年,我爺爺才又回到了這裏。他帶來了大量的金銀,準備在這裏安家做生意。但他沒想到,回來見到的是我奶奶冰冷的墳塋和一個年幼的兒子。這年幼的兒子便是我的父親。後來爺爺接管了我奶奶家裏所有的生意,掙了好大的家業,又修建對街的那一幢木樓。我們現坐的這一座也是當年我爺爺建的。但遺憾的是他終生再未娶妻,撫養我父親長大成人後,他便鬱鬱而終了。

我們都沒想到,陳舊的木樓裏卻遺存着這樣生動鮮活的故事。我們靜靜地喝着茶聽完了老人的敘述。他又陪着我們看了對街的古舊木樓。木樓也是滿面滄桑,比老人的臉上的褶皺多得多了。我不禁感傷起來:這木樓,這故事還能遺存多久?老人沒看出我的神傷,陪着我們看完木樓,又陪着我們走出北街。他指着北山說:“這裏不僅有平民百姓的故事,還有古代名人的故事。斜對面山上“八股槐”下有杜甫草堂。杜甫當年來秦州時就在這一帶生活過。眼下這條河叫“北河”,是從石門山裏流出來的;古鎮南邊的那一條河叫“南河”,是從仙人崖那邊流出來的。這兩條河像巨人的兩條臂腕一樣將街子古鎮環抱着,流出古鎮不遠便匯入了東柯河。杜甫在這裏時寫過好幾首關於東柯河谷的詩哩。經他這麼一說,我還真想起了老杜的《東柯谷》和《東柯崖谷》這兩首詩,也想起了他在東柯谷的艱難時日。

走出街子古鎮,我們又站在了東柯河上游兩條河的交匯點上。向東回望,古鎮連同古鎮上流傳的官方記載及民間傳說都影影綽綽地給我們一個背影。然而,這背影蒼涼古樸又鮮活生動,它多少年來吸引着無數嚮往忠誠,嚮往和平,嚮往愛情,嚮往一切美好事物的人們走近它,發掘它,使它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