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探望大作家母親的喜悅散文

探望大作家母親的喜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今天太榮幸了,雖然一路風雨飄飄,但心情是那樣的美好,因爲我們探望了一位大作家的母親。

探望大作家母親的喜悅散文

爲了探望這位年近百歲的高齡母親,順便拜見一下她的女兒大名鼎鼎的女作家,昨天我就起程,來到了女作家附近的師妹家,暫住一宿。準備第二天上午早早去探望老人,不能趕在中午飯口,以免添了麻煩。

可當傍晚師妹打去電話時,方知大作家不在母親這裏。師妹很上火,希望我在她的家裏再等待一天,以免失望。我想,我們的初衷是想探望老人,見不見到大作家無所謂了,只要能夠見到大作家的母親,也是我一生的榮幸!

我們明天就直接去老人家探望,圓上一顆崇拜敬重的心願!師妹認爲也對。

第二天早上,外面的雨悉悉索索一直下着,沒有見晴的意思。在師妹家溫暖的大牀上,我就爲今天怎麼出門而發愁。師妹家裝飾一新,潔淨至極,好像哪裏也沒有看到一把雨傘。我想我們兩個怎麼出門,出了門到哪裏急速買把雨傘呢?

師妹煮好了飯,端上來幾個菜,妹夫和我們一起匆忙吃起來。妹夫吃的比我們快,吃罷,妹夫站起來,到他的臥室裏拿出兩把傘,一把金黃色,一把絳紫色。妹夫說這兩把傘是他昨晚爲我們準備好的,我欣喜若狂地誇讚道,妹夫是個很有心的男人。妹夫羞澀的將臉別過去,不過我看到了妹夫轉去臉時,那餘下的半拉臉上,流下的那股被人誇讚後,心裏美滋滋的、孩提般的微笑。妹夫和師妹一樣,都是直率的人,值得交往的人。

有了雨傘,我們便興高采烈的走在被雨水澆灌得面目一新的馬路上。

我們來到十字路口,等來了另一位,教師小劉。小劉是個很開朗健談的人,見人先是微笑。此時,我們三人的心情是一樣的`,在各自的雨傘下,雖然身上被風雨襲擊的瑟瑟發抖,可是想到只要踏上客車,那端方向,便是我們想要探望的九十高齡以上,大作家的母親了……

無論是站在雨地裏等車,還是坐進車裏,教師小劉毫不拘謹、談笑風生的樣子,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莊河,與文字有關,有了一個大作家孫慧芬,帶動出多少個文人!現在可以說,莊河是人才濟濟的地方。一個成名大作家筆下的《歇馬山莊》,將莊河旅遊景點載入遼南大地的歷史史冊……多麼有突出貢獻的一位女作家呀。如今,一書《秉德女人》又將帶動莊河走向影視界。

莊河,幾年前和幾年後,至從認識師妹那天起,我始終崇敬着這裏的一山一水,這裏的每一座建築。就像愛屋及烏一樣,對莊河的親切,源於崇拜這位大名鼎鼎的女作家;源於追逐摯愛文學的後起之秀師妹。這裏所到之處,都使我嗅覺到了文明的氣息,人與人之間的文明和幽默……

這不,三人說說笑笑,到了大作家母親的家園前。下了車,有人來接我們。完全託教師劉的福。

我們被請上了樓,七十高齡的大嫂,首先笑吟吟的接待我們。寒暄幾句,我們的視線便投入到敞開的一間臥室裏。因爲我們看到了,看到大作家的母親,坐在裏臥室窗前,寧靜而慈祥的看着我們。那典型的中國老母親的慈祥面孔,吸引得我們仨不分前後,鑽了進去。

我們圍着老人坐下。看來大嫂是個很孝順婆婆的女人,與婆婆一直像親生母女。大嫂介紹說,老母親已經九十三歲了,耳朵稍微背點,眼睛一點不花,身體各組織器官一點毛病沒有。就是有時不大愛吃飯,吃一口東西要含上一陣子再向下嚥。老母親聽着聽着,似乎感覺是在說自己什麼,微微一笑,以示歉意。

大嫂說,母親頭幾年還能納鞋底,爲家人做純棉布拖鞋,如今我們腳上穿的,還是老母親當年的手工傑作……雖然短暫時間對老人瞭解不多,但從四代同堂大家族的和合、謙卑、做出的成績,整體綜合素質上看,這位寧靜的母親,年輕時,對這個家、對兒女,是怎樣一個偉大的帶動啊。

大嫂指着牀邊,介紹說,大作家昨天還在這裏坐着寫東西呢,老母親就躺在牀上睡覺。醒來回頭看女兒還在身邊,老母親會很幸福的再睡一覺。有時大作家坐着寫累了,也會換個姿勢,就跪在這牀邊寫……

我們對大作家的孝心,和孜孜不倦的奮鬥精神,越加肅然起敬,越加有種親切感!當看到了牆上的照片,我們拿下來,從中找尋大作家的照片。厚厚的一打家族照片裏,終於有三兩張我想迫切看到的照片。真的,比曾經報刊上看到的形象還要好,女作家那麼溫柔謙和,具備老母親臉上的那絲寧靜和善良。

師妹想到和老人合影留念,經大嫂同意,我們很榮幸地滿足了這一心理願望。說了一陣子話,雖然不捨得離去,但也必須離去的時候,我們便起身向老母親告別。我們剛剛走到客廳門口,準備穿鞋時,老母親就在我們身後,欲送我們。老母親啥時下的牀,那麼快的走到我們身邊,我們還不知道。年近百歲高齡的老人,待人如此重視禮節,是一般老人做不到的。

同時,我們對老人如此輕快的身體,驚歎不已。我們藉機又陪老人坐了一會。師妹看到老人的腳,問母親是小腳女人嗎?老母親就將三寸金蓮伸給我們看。呵呵,多麼隨和、可愛的母親啊!

我們與老母親揮手道別。七十多歲的大嫂一直把我們送出來,又送到大道上,想陪我們等車,我們一再勸說,大嫂還是一直等到我們上了車。

回來的客車上,我們仨像品味一塊精神文化食糧似的,滔滔不絕的咀嚼着這次探望,餘香未了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