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賣畫不能成爲“賣話”散文

賣畫不能成爲“賣話”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2015羊年中央電視臺元宵晚會,語言類節目的陝西小品《賣畫》講述了一個在買賣戶縣農民畫時發生的輕喜劇,語言生動、幽默詼諧,生活氣息十足。小品一開始由楊蕾扮演的棗花村大姐穿着花棉襖提着大紅棗吆喝而來,碰到陝西戶縣農民畫家正在給外地遊客介紹自己的“農民畫”《棗村二月》,畫上只有兩個說像大棗又不像,說不像又像大棗的東西。樸實的棗花大姐忍不住發聲,向遊客介紹了自己手機上保存的《收棗了》《掙錢了》《美滋滋》等三幅色彩豔麗,反映農民真實生活的農民畫。並講述真正的農民畫是基於農村生活的,必須要了解農村的生活,才能畫出好的農民畫。農民畫家也因此受到了啓發。最後三人一起進村尋找正真的農民畫。

賣畫不能成爲“賣話”散文

陝西戶縣農民畫誕生於1950年代,它以鮮豔絢爛的色彩、淳樸稚拙的線條和強烈濃郁的鄉土氣息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青睞,不僅在各種農民畫展覽中頻頻獲獎,也常吸引外賓專程來到農民家中購買畫作、交流心得。相當長的時期內,它都是戶縣乃至陝西人的驕傲。戶縣農民畫有着明顯的地域特色,它以大紅大綠的色彩,誇張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題,簡潔明快的風格勾畫出了畫鄉戶縣美麗的田園風光,栩栩如生的農家生活,氣氛熱烈的勞動場面和歡天喜地的節日慶典,充分體現了現代民間藝術的特點。

小品中青年畫家給遊客較少自己的“農民畫”《棗村二月》時,講了不少畫中表現的意境,讓觀衆聽了,也是確實是既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又有濃郁的藝術意境之美。但是,當人們將目光再次回到他所創作的畫面當中時,卻看到的只是兩顆較大的既不像棗,又不像地瓜的東西,忍不住讓人發笑。當然,小品採取的是諷刺誇張的手法。

我們再回到現實當中來看看。近幾年,有名家作品在拍賣會中被拍成天價,卻常有大衆對其作品看不懂而吐槽;另一方面,戶縣的農民畫在走紅國際市場之後,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很多外國遊客來到國內,特別是陝西,僅僅買一張印刷品的農民畫就滿意而歸了。這是什麼原因呢?筆者以爲,這都可以歸結爲創作的創新問題。

近幾年來許多畫家對於繪畫更新和對新形式的探討十分熱烈。他們中間有的創作出了好作品、也有的製造出了不受歡迎的作品,這是一個十分值得重視的問題。藝術創作以及藝術的發展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事。藝術創作,必須從社會生活中來,到社會生活中去。一些青年畫家由於有了新的思想,新的世界觀和新的藝術情感,已感到舊的表現方法和技巧完全不適應新的藝術要求,他們不願受舊的繪畫形式技法一體化、模式化的侷限,不拘泥於傳統,在以形式用於內容的觀念支配下,對多種形式的借鑑和運用表現着相當大膽的開放。特別是向西方學習更爲踊躍而熱烈,這是大勢所趨,也是必然的。形式只是手段、方法和過程,且藝術形式的單一化是不足於表現社會生活之萬象的。形式應該不斷髮展、變化與創新。只要對深化社會生活主題有益,不管什麼形式、什麼方法都可以並用。藝術雖然高於生活但卻基於生活,生活是一切藝術的源泉。藝術必然反映生活。畫家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告訴觀衆什麼?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思想、觀點和感情問題。這就需要畫家以什麼題材和主題反映什麼內容,而後決定以什麼形式去表現。

在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過程中,欣賞者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有其一定的.客觀能動作用,通過自己的想象與理解,用自己的思想認識和生活經驗去豐富和補充藝術形象,從而對藝術家作品及其形象進行“再創造”,這就不僅是用自己的感官去想象,去感知藝術形象。藝術家在進行自己的創作時,總是要對他所反映的生活表明自己的態度,作出相應的解釋,體現自己的觀點以述之於人們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是進步的,什麼是落後的,什麼應該給予支持和歌頌。

我們發現,很多時候當我們看不懂作品的時候,就有一些藝術家會滔滔不絕地給你講述他的創作理念和所要表達的思想,說了一大堆,我們還是在其作品中難以找到答案。這就說明,作品的創新與觀衆產生了代溝或者叫“隔閡”。那麼這樣的創作就是失敗的,當然,更談不上什麼創新了。

真正好的作品,是不需要太多的話語去解釋的,因爲好作品本身是可以對觀衆“說話”的。希望賣畫時,不要演變成爲“賣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