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老牆門的散文隨筆

老牆門的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老牆門是我老家四明山上一幢古老的民居。在南北相對而立的四合院裏,居住着我們鄰里十幾戶農戶。雖然房子已年代久遠,黑不溜秋,屋內也沒有留下能工巧匠的手跡,但在這古老的民居里,那份暖融融的溫馨卻縈繞着老牆門,縈繞着我那顆懷舊的心。

老牆門的散文隨筆

老牆門裏的人們務農爲主,一直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種瓜點豆,耕田澆園,辛勤地耕耘着,農閒時則出門賣點山貨,或下山打工幹雜,賺點油醬錢,以補家用。而女的則以養兒育女、料理家務爲主,農忙時也幫男人們收麥割稻、曬穀貯倉等雜事。雖然生活清苦,但老牆門裏的男女們卻也過着“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那種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日子倒也過得甜蜜幸福。

老牆門長長的走廊上擺放着一臺古老的石磨和石搗臼,那是當時老牆門裏的人們用來加工食物的工具。那時候,“咕嚕、咕嚕”的推磨聲和“啪嗒、啪嗒”的石錘敲擊聲長年累月地迴響在老牆門裏,成爲老牆門裏一道最美的風景。那時,常能見到阿翠大姐和菊鳳大媽她們今天你幫我推磨、明天我幫你舂米那份親熱和諧的鄰里情。盤來碗去是老牆門裏的老習慣,平時,我常能享受到左鄰右舍端來香噴噴的黃豆漿、艾青團、麥糊燒等美味佳餚。石磨、石搗臼彷彿如一條情感的紐帶,維繫着老牆門裏人們深深的親情和友誼。

最可貴的是鄰里間的那種互助精神。當你有困難時,大夥都會自告奮勇地幫你一把,讓你渡過難關,走出困境。記得有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我們突然被一陣“轟隆”聲驚醒,起來一看,原來鄰居水泉伯家的`後牆被屋後的泥石流衝開一個大窟窿。於是,第二天早上,水泉伯家裏就有七八位鄰居前來幫忙。大夥忙着搬石、砌牆、挑淤泥,笑聲很快就將水泉伯一家人的憂愁衝得一乾二淨。那個大窟窿也在短短的幾天中被修復一新。他們沒說一句苦和累,不收一分錢,完工後各自散去。“遠親不如近鄰”,這種真正的鄰里情在老牆門裏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那個年代裏,村子裏最枯燥的就是文化生活。可老牆門裏的“特色文化”使這裏的人們有着特殊的享受。當時,老牆門裏有位“女秀才”,寫得一手娟秀的蠅頭小楷,人又生得端莊秀麗,能說會唱,因爲她姓牛,我們小輩都喊她牛大媽。據說牛大媽出身書香門第,是個大家閨秀,文化基礎好,人緣更好,土改後即被村裏推選爲第一任村婦女主任。當時國家提倡新婚姻法,爲提高婦女的地位,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她就施展自己的才華,向別人借來兩本新編劇本《梁山伯與祝英臺》與《盤夫索夫》,並將這兩本劇本用毛筆原原本本地抄寫了兩大本,在大小會議中和平時休息時間裏宣講、說唱。這對我們老牆門裏的人們來說當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了。一有空,大夥就一個勁地往牛大媽家中擠,於是牛大媽家常常會擠滿聽戲的鄰居。雖然我們這些孩子還聽不懂戲裏的真正內容,更不懂得愛情是什麼,但在當時的年代裏,能經常聽到牛大媽聲情並茂地說唱戲劇故事,着實是件幸福的事。

雖然有許多人和事已時過境遷,然而,老牆門裏的許多往事是值得留戀和回憶的,尤其是那份親情和溫馨彷彿就在眼前,讓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