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我那可愛的父老鄉親散文

我那可愛的父老鄉親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離上次“榆州採風”之行已有一段時間了,可我卻仍被一對耄耋之年的老夫妻和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深深感動着。

我那可愛的父老鄉親散文

那對老夫妻,是我們在彰修村裏遇見的。那是一個極其破敗且閉塞的小山村,通往村莊的只有一條狹窄的土路,路面嚴重受損,坎坷不平,司機師傅只能以蝸牛的速度行進。這一路,與我們做伴的,除追隨在車後的塵土外,就剩下了兩邊寂靜無聲、光禿可怕的石頭山。當我們到達村裏的時候已是正午。老人的家在村口,一座極其老落的房子,四周連簡易的籬笆圍牆都沒有。房子的窗戶根下是一個土坯砌成的竈臺。老人正在做飯,老遠看見我們就高興地招呼:“快回家來坐。”等我們走近了,老人指着走在最前面的年齡笑着說:“哎呀,看我這眼,我還把她當做我的孫女了,以爲是她回來了。你們是幹什麼的?就在我家吃飯吧。”

素昧平生,一見面,就熱情地招呼我們在他家吃飯,這份熱情着實讓我有點受寵若驚,我不禁仔細打量起這位老人和他的家來:老人穿着一身褪色的、已過時的灰中山裝,腳上是一雙平底布鞋。古銅色的臉,一雙眼睛深陷眼眶卻神采奕奕,說話時咧開的嘴裏,牙齒已經快掉光了。身後房子的牆是很厚的土牆,窗戶也還是舊時的小格子樣式,上面蒙着一層毛邊紙,窗戶根下的竈臺上的鍋里正冒着熱氣。

老人熱情地與我們攀談着,並極力挽留我們在他家吃飯,這時,從他身後的土屋裏也傳來一聲邀請:“大家快進來坐坐。”我們一行人便走進了老人的小土屋。

屋裏光線昏暗,房屋的天花板已經破損,被薰得黑乎乎的高粱杆裸露在外面,屋裏的陳設也極其簡單,基本沒有什麼電器,只有一個電視孤零零地蹲在桌子上,桌面已經褪去了原來的顏色,卻被擦得一塵不染。這是一個雖簡陋卻乾淨整潔的小屋。看得出,他們在這裏已經住了很長時間了。坐在炕沿邊的老婆婆看見我們進來,便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並解釋說:“我的腿不能動,只能坐在炕沿上擀麪,你們坐啊!今天就在我家吃飯吧,不夠了,我再做!”

“就是,都是兩個榆社人,就在我家吃吧,也沒啥好吃的。”在屋外燒火的老人又一次挽留我們。

顯然老人已經把我們當作了自己的親人。看着眼前的這兩位已到耄耋的老人,我不禁被深深感動着,一股暖流從心底涌起。我似乎看到了他們那顆外表貧窮、內心卻極其富有的心在有力地跳動着。

或許在那些被現代文明浸染得越來越世故的人的眼裏,“都是兩個榆社人”這句話簡單得都有些蒼白,但我知道這話裏流露出的是老人把路人當親人的情懷,眼前的這兩位老人就像一團火,點燃了我對人與人之間溫情的渴望,將淤積在我心底的堅冰一點點消融。

突然想起了友人的一次經歷。那是在去年,友人一行人相約爬霧雲山,不慎迷路,途遇一戶人家,家裏也是住着一對老夫妻。當時,這對老夫妻把家裏僅有的蜜拿出來招待友人一夥,後又連夜徒步把他們送出了山溝溝。這件事情至今都讓友人感動不已,他說,沒想到在人情日漸淡漠的今天居然還有人能讓他感動一把。我想如果友人今天也在場的話,他又會做何感想呢?

因爲不捨那份溫暖,我們在老人的土屋裏坐了良久才告辭出來,同行的蘇老師是個特別感性的人,直到回來後還在念叨那兩個老人的好。

兩位老人的挽留讓我們此行充滿溫情,而在村口遇到的另一位老人更讓我們多了份感動。

去彰修前,我們就瞭解到在村裏有座戚繼光的墓,雖說只是傳說,但我們依然想去拜訪一下,可是我們在村裏轉了一圈也沒找到,後來聽留守的村民說在村外的山上,具體在哪兒,他們也不太清楚。我們擡眼望去,四周山色蒼茫 ,這麼大的山,我們該去哪找呢?

因爲有期待所以就有了失落,在我們垂頭喪氣準備離開村落時,我們在村口的小河邊遇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老人正從地裏回來,滿身塵土,但精神矍鑠,看見我們,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一聽我們要找戚繼光的墓,便熱心地給我們指點起來,後來見我們仍面露困惑,便乾脆說:“要不我帶你們去看看?”我們一聽這話,高興得差點沒跳起來,可是轉念一想,此時已是正午,這一去勢必會耽誤老人回家吃飯。可是老人馬上打消了我們的顧慮,“沒多遠,回來吃飯也趕得及。”於是,我們趕緊把老人扶上車,按着老人的指點來到了村外的一塊開闊地。

老人站到了一塊比較平整的大石上,指着四周的山熱情地給我們講起了傳說中的“頭枕鳳凰山,手扳支架山。腳登黃龍窪,身鋪老魚彎。” 的故事。老人告訴我們他現在所站的.地方就是傳說中的戚繼光的墓地,墓地的後方靠的山就是鳳凰山,前方的山叫黃龍窪,左手靠的山是支架山,建墓的地方就是老魚彎。傳說這墓地是皇帝親自給他選的風水寶地,但至於戚繼光後來是否真的埋在這裏,他也不得而知,他們村裏也沒有姓戚的後人。我環顧着這片雜草叢生的野地,這裏已沒有了一絲墓地的痕跡,甚至連一個像樣的土堆也沒有,看來戚繼光墓的確也只是個傳說而已。但這個傳說對眼前的這位老人來說,卻是他最深刻的記憶。我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老人……老人的眼中閃現着興奮的火苗,滔滔不絕地講述着那遙遠的故事,不時還用肢體語言來輔助表達,看得出他在傾盡所有地告訴我們他所知道的一切。眼前的這位老人儼然成了一位叱吒沙場的老將,在指點江山。

我們出神地聽着,用筆認真地記着,老人不時還問我們記上了沒有,生怕我們有所遺漏,完了還指着一塊空地,不無遺憾地說:“這塊地方原來有一座牌樓的,我小時候還經常來玩,可惜現在別說這牌樓,就連搭建牌樓的石條也不見了。”說完擡頭望向了遠方……老人那張佈滿遺憾和滄桑的臉永遠刻在了我心裏……

因時已過午,我們便叫司機用車趕緊送老人回去,可老人死活不肯:“要是專門送我就不用了,村子又離得不遠,擡腳就回去了,你們趕緊回去吧,要不誤了晌午飯了。”這就是我們的可愛的父老鄉親啊!不計報酬,熱情爲爲我們指路,傾其所有爲給我們講述,自己餓着肚子卻還在爲我們着想,或許在老人心裏,我們從來就不是一個外人,而是他的鄰里鄉親。戚繼光的墓遠去了,古村落也遠去了,但這裏老百姓的厚道和那份濃濃的鄰里情誼卻從未遠離。

我們硬把老人扶上車,再三推脫、拗不過我們的老人在車上擡起手臂擦了擦泛紅的眼睛……看得出老人很感動。其實,感動的應該是我們。我們目送着老人乘車漸漸遠去,太陽的光芒投在車頂,形成了一輪光暈,那光暈像極了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