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7看《朗讀者》觀後感

2017看《朗讀者》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朗讀者》(德語:Der Vorleser)是德國法律教授和法官本哈德·施林克於1995年撰寫的長篇小說。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看《朗讀者》觀後感

  【2017看《朗讀者》觀後感1

從小師弟CB那裏考來了今年奧斯卡獲獎作品《朗讀者》。師弟說沒看懂,考給我後第二天就焦急的想跟我討論電影的內容。今天是週末,看完了。把觀後感寫在這裏。

故事背景是二戰及其後的德國柏林。電影故事梗概是,一個15歲的男孩,害了猩紅熱,在下雨天的路上嘔吐。一位30多歲的陌生女人爲他擦試。男孩痊癒後去答謝,兩人開始了肉體上的交往。隨着時間的推移,男孩爲女人朗讀書本上的內容,這讓女人很着迷。戰爭結束後,在審判戰爭罪犯過程中,影片介紹了女人在戰爭期間爲了生存求職,加入了納粹組織,作爲僱員,負責看守集中營中的猶太人。僱主讓她們過一段時間挑選出一些人送往刑場處死。與她的同士的矢口否認不同,這位女主人公根本無法預見自己招供的後果,誠實的回答了所有的問題。只有最後一個問題,一個致命的問題上,撒了謊。這個問題是:誰是報告的執筆者。爲了取證,法庭要求女主人公現場書寫。女主人公寧可撒謊說是自己是執筆者,也不願現場書寫。這樣,這個可憐的女人就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獲刑監禁。全世界只有一個人知道這個審判是不公正的,就是當年的這個朗讀者。他有兩種選擇:暴露這位女人不識字,從而減輕判刑;或者保持沉默,維持現狀。當然第一種選擇還要面對他與當事人之間關係的調查,這是其次。他尊重了女人在法庭上的選擇,自己選擇了後者。女人服刑期間,收到了來自朗讀者的磁帶錄音。她自己學會了讀寫。在刑滿釋放的前期,朗讀者接到了監獄電話,問是否願意收留這位女人。朗讀者準備好了收留她的一切條件,包括住處,工作和精神生活的社團活動。當與女囚犯見面後,女人問朗讀者是否一切結束了,是否結婚了,朗讀者說他結婚了,還有了孩子。男人問她是否思考過過去?女人說關於我們之間的過去?男人說不是。。。其後,女人自殺在獄中。

一:愛情。

很難把這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定義爲愛情,他們開始於偶遇,交往開始於小男孩的迷離欲求和女人的嬌縱施予。開始的開始,女人只稱呼“Kid”,孩子。從兩個人最後的對話,可以看出來,女人很在乎這段生活的定性問題。男人站在社會的角色中很理性的問她是否思考過過去,女人想到的是他們之間私人的過去。也許女人是這麼希望的,“我還是喜歡聽別人朗讀”這句話裏含着期待。男人不這麼看。從他向別人解釋他與女人之間的關係“那年夏天我上了她”可見他心裏沒有愛她。可是另一方面,很明顯,男人的婚姻生活很不幸,堅持了20年給女人郵寄錄音磁帶,他對女人有情誼。快樂的郊遊後,男孩爲女人寫詩,一定是他感情中美好的東西被激發出來了,也很難不定義爲愛情。只能說:是二戰那個不幸時代下產生的不完美的愛情。

二:讀寫

閱讀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看完後我首先想到的問題不是愛情問題。我想到的問題是:會朗讀的人,和不識字的人之間的對比。女人是一個聆聽者。爲了生存她加入納粹,聽從錯誤的罪惡的指令,認真負責地做罪惡的事情;在和男孩交往中聽男孩的朗讀,心馳神往書中的內容,哭,笑。男孩子在外面有了朋友,她感覺出來了,不會向男孩提問題,不會交談。只會發脾氣。在審判法庭上,不知道招供後果,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爲了維護自己會讀寫的“自尊”,撒謊。最後,學會了讀寫,開始了思考,希望得到更多的愛情書籍。學會了向男人提出問題,找到了設想和問題。有了懺悔和救贖,留下了賠償的儲蓄。產生了自己的主張:自殺。

三:自殺

爲什麼自殺?我覺得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是個人感情上,寄託希望的愛情得不到肯定的回答,生活走到了絕望的盡頭。二是社會角色的反思方面,在閱讀後認知發生了深刻變化,開始了懺悔和救贖,自殺開脫和洗清了不堪回首的罪行。可能兩者兼而有之。

四:罪與罰

她是否有罪呢?我覺得她很單純,單純得甚至於幾乎有很多可愛之處。易於相處,簡單直接。但是她作爲幫兇間接參與殺人了。如果設身處地的想象,換成了我自己,生下來接觸不到文明的教育,全是錯誤思想的灌輸,狂熱的納粹思想的灌輸,很難說清楚自己會怎麼想問題和怎樣去行動,十有八九也會稀裏糊塗的做這樣的事情。就像一隻渺小的螞蟻,永遠認不清自己爬行其上的樹幹是多麼的彎曲。閱讀帶來了反思,帶來的懺悔,帶來了個體向文明的迴歸。自殺是自我救贖的一種方式嗎?但是絕對不是一件浪漫輕鬆的事情,我還是覺得殉情的解釋更容易理解,披上了浪漫的色調。

法律的虛僞,個體命運在歷史中的無助,都表達在影片中。

  【2017看《朗讀者》觀後感2

看了曹文軒教授對《朗讀者》的推薦,於是,迅速找來了這本書。

拿到這本書,就想一口氣讀完,正如書的結尾所說,“每個讀者都會一夜把它讀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讀完的。

《朗讀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讓我或者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故事。15歲的中學生米夏偶然認識了36歲的漢娜,他們成了一對很特別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約會,每天他們都會沐浴、朗讀。他們一起騎車出去郊遊,住旅館的時候以母子的名義登記。但是,他們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嚴重,他們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後,漢娜不辭而別了。兩人再度重逢時,米夏已是大學生了,在法庭當實習生,漢娜作爲曾經的納粹戰犯成爲被告。漢娜在被審的時候,爲了隱瞞自己不識字這個祕密,從而接受了其他戰犯的“污衊”,從而被判終身監禁。米夏知道真相後,想替漢娜說明真相,但是經過艱難的抉擇,最終選擇了緘默。米夏在離婚後,他繼續爲漢娜朗讀,寄去了錄音帶。漢娜在獄中通過錄音帶艱難地學習文字,並給米夏寫了一些小紙條,但是從未回信。當漢娜即將被釋放,米夏接到典獄長的電話,他不得不去看望漢娜,併爲漢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當米夏去接漢娜出獄時,漢娜已經自殺了。

正如曹文軒教授所說的那樣,這本小說的語言非常嚴謹,非常嚴肅,但是讀之卻不覺得沉悶。讀過這部小說,讓我聯想到了三個詞——自尊,經歷和朗讀。

可以這樣說,漢娜的一生都在捍衛自己的自尊。

她最初是西門子公司的職員,當她要被提升的時候,她爲了掩飾自己不識字,從而選擇了去當兵在集中營做守衛。人說,一步錯,步步錯,正因漢娜這一個錯誤的決定,才造成了她悲劇的一生。納粹時代結束後,她就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爲自己曾經的錯誤層層“隱藏”自己,因此她不停地更換居住地,因此,不管她多愛米夏,但是,她始終未將自己全部交給米夏。在米夏的心裏,她是個謎一樣的女人。

一個36歲的女人,沒有家,沒有親人,不敢愛,不能愛,她只能到處漂泊,過着不穩定的日子。其目的既是爲了隱藏她當納粹看守的歷史,也是爲了掩飾她不識字的祕密。

漢娜將自己不識字當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恥辱,爲此她願意付出所有的代價,哪怕是愛情、自由或者是生命。和米夏不辭而別,不僅是因爲他們之間的矛盾,更是爲了保守住這個祕密。漢娜被其他被告污衊是她“主謀”,是她執筆寫了當時的決策的時候,她爲了不在法庭讓衆人知道她是個不會讀寫的文盲,她承擔了所有的罪責,雖然她知道承認了罪責的後果。

漢娜選擇了“隱瞞”和“藏匿”來捍衛自己的自尊。我想,她捍衛自己的自尊是沒有錯的,但是,漢娜選擇了錯的方式。在她年輕的時候,在她風華正茂的時候,在她邂逅米夏之後,都有無數次的機會可以讓她學會讀寫,但是她沒有好好把握。

每個人都是有自尊的,而且都是極力捍衛的。我們是不是可以從漢娜的身上得到某種啓示。因爲我們也總是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捍衛自己的自尊,只是我們沒有漢娜那麼偏激,也沒有造成那麼嚴重的後果。但是,我們和漢娜所犯的錯誤是一樣的。爲了維護自己看得非常重要的自尊,採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從而失去了人生中許多美好的東西。其實,捍衛自尊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變得強大,這樣不用自己費心地維護也有了尊嚴。

其次,我還有一點小感悟,那就是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對他的一生來說都是影響巨大的。米夏因爲在那個夏天認識了一位成熟的女人,並相愛,從而改變了他的一生。

米夏從此變得漠然,麻木,不再相信感情。但是,15歲的米夏是何等的活力四射充滿幻想啊!他會在難得的假期裏爲了見漢娜在凌晨4點起牀去搭電車;他會爲了攢夠遠足的路費而賣掉心愛的郵票;他會放棄和父母旅遊的機會,只是爲了每天和漢娜見面;他會爲了漢娜而努力學習,補上落下的功課……當我看着那一幕幕細節描寫的時候,我往往會忘了漢娜和米夏之間的年齡差異,甚至會忘了米夏還是個懵懂的少年,我只是爲他們之間的感情而感動。

米夏的衝動與熱情在在漢娜的不辭而別之後發生了改變。米夏從此變了,甚至發展他對自己的感情生活都無法正確把握。正如大火餘生的那個女作家所說的那樣,他肯定有過短暫的婚姻,有一個寄宿制的孩子。作者是不是借女作家的話告訴我們,其實某種經歷已經註定了他以後的人生。

這又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故事《孟母三遷》,爲了孩子的成長,孟母三次搬家,只是爲了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其實這也爲了讓孩子經歷該經歷的,遠離不該經歷的。

雖說,經歷是最寶貴的財富,但是有些經歷卻是不經歷爲好。如果米夏在15歲的時候,並沒有生病,並不缺少親人對他心靈無微不至的關照的話,也許,他不會結識漢娜,不會有以後的生活,雖說他的人生中少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但是也許會幸福許多。

前幾天,聽說我曾經的一個學生,今年只有18歲,但是已經結婚生子,現在正在談論離婚事宜。這又是一個不幸的女孩子。她自己曾經也是被母親拋棄,由父親帶大的孩子。她自己的悲劇又將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經歷註定什麼樣的人生,這也許就是宿命。我想,我們做父母的還是應該給孩子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經歷他們該經歷的,享受屬於他們的美好的未來。

朗讀,在書中被描寫得很美,甚至有極致的美。電影《朗讀者》中的朗讀細節也拍攝得很美。在他們約會的時候,他們唯一的思想交流就是朗讀,我認爲其實他們沒有其他的交流。

但是,朗讀讓他們倆都發生了改變。米夏的朗讀讓漢娜爲之讚歎,米夏就在肯定和讚賞中獲得了信心,他從一個學業平平的孩子成了優秀生。漢娜從朗讀中也獲得了心靈的平靜,她變得柔和而安靜,這是一個成熟女人最吸引人的魅力。

漢娜入獄了,但是米夏並沒有忘記漢娜,雖然他爲愛過漢娜而慚愧而自責,雖然他不敢見漢娜,雖然他希望漢娜從此遠離他的生活。因此,他選擇了爲漢娜繼續朗讀。他的錄音帶給漢娜帶去了生的希望,也給她的生活賦予了新的意義。甚至,漢娜藉助錄音帶學會了基本的讀寫。米夏爲漢娜讀了很多很多的名著,送去了一摞摞的錄音帶。我認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米夏並不是爲漢娜而讀,他也是爲自己而讀。在朗讀的時候,能忘卻世間的紛擾煩雜,忘卻人生的悲苦淒涼,忘卻心靈煩惱憂傷,能讓人沉浸在一種美好純淨的氛圍裏,獲得心靈的平靜和祥和,甚至朗讀“超越了喧囂,超越了生死”。一個終日懺悔和糾結的米夏只能依靠朗讀來讓自己獲得平和和安生。

我想,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將引導我們的孩子學會朗讀,朗讀不僅僅是爲了解讀文本,不僅僅是爲了表演,不僅僅是爲了課堂教學的需要。我們要教會我們的孩子將朗讀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通過朗讀去體會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快樂,通過朗讀去豐盈自己的人生去獲得更幸福的人生。朗讀,不再是形式,而是作爲人的一種需要!

《朗讀者》是一本讓人手不釋卷的書,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