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2017朗讀者第二期觀後感

2017朗讀者第二期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導語:《朗讀者》的出現,可以看成是改變電視文化萎縮的嘗試性努力,用朗讀的方式來重新喚起語言文字所具有的直擊人心引人思考的審美力量。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7朗讀者第二期觀後感

  CCTV朗讀者觀後感【1】

目前我們天天在播放的電視節目有文化嗎?答曰,在紀實類、人文類、戲曲類、地理類、動物類的節目裏多些,在虛構類的節目中少些,以純娛樂爲宗旨的綜藝節目中則極其稀薄以至於無或負。例如照搬韓國模式的一個節目,男演員滿世界地跑來跑去卻不知在幹嗎,說探險卻無險可探,多的是出乖露醜地惡搞,也沒啥好笑。有的歌唱節目,歌手並不好好唱,擺出一副“老司機”的腔調欲蓋彌彰地講污段子。有的節目沒什麼內容,只見幾個主持人有一搭沒一搭地出洋相嘎訕胡自娛自樂。

現在中國的電視臺和電視頻道數量巨大投入不少,但真正值得一看的節目根本不成比例,這可能也是電視依然在流失大量觀衆的原因之一。消費主義和娛樂至上,使一些從業人員千方百計自以爲是地迎合(實質是在誤導)觀衆,並從娛樂至上走向娛樂至死。《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指出,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讓文化成爲一個監獄,一種是把文化變成一場娛樂至死的舞臺。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印刷術時代走向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衆話語的內容和意義,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衆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爲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爲娛樂的附庸,“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朗讀者》的出現,可以看成是改變這種文化萎縮的嘗試性努力,就是用印刷文化來救贖讀圖時代的圖像文化,用精英文化來救贖已經普遍娛樂化的電視大衆文化;用朗讀的方式來重新喚起語言文字所具有的直擊人心引人思考的審美力量。

  CCTV朗讀者觀後感【2】

“朗讀亭是我特別喜歡的設置。當初我們創意是希望能夠讓普通人也慢慢地開始接受有這樣一種傳遞感情的一種手段。其實朗讀真的應該像唱歌說話一樣,我們有時候可以用這種方式借文傳情。”正如最近爆紅的節目《朗讀者》的製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樣,朗讀亭是帶着《朗讀者》節目的使命,打通線上與線下的距離,走近每個朗讀者的身邊,將一段六十分鐘的客廳文化轉變爲一場2017最具熱點的全民文化活動。它的推出旨在讓各行各業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裏稍作暫停,走進“朗讀亭”朗讀名篇片段,用簡單的方式呈現內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用發至心靈的聲音朗讀自己的人生夢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杭州市民不顧寒風冷雨的惡劣天氣狀況,在朗讀亭外排隊

作爲《朗讀者》節目播出後抵達的第一個城市,朗讀亭在杭州迅速成爲爆款,將杭州人民的朗讀熱情全數激發,引得媒體爭相報道。浙江大學微信號發佈關於朗讀亭的文章也瞬間突破100000+的閱讀量,可見朗讀亭的備受追捧。

京杭運河畔,是朗讀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爺在亭前揮毫寫意,洋洋灑灑寫下“朗讀亭”三個大字,引發路人圍觀。緊接着,朗讀亭來到第二站杭州市圖書館,穿戲服的女子、外國留學生各行各業的人都在朗讀亭前駐足,其中,75歲的王佩英奶奶朗讀了病牀上老伴寫的情書,走出亭子時,她淚流滿面,在場的衆人也紛紛爲之動容。

前日,朗讀亭移動到浙江大學站。這是朗讀亭到杭州的第五天,當天寒風冷雨的惡劣天氣狀況卻絲毫沒有影響到朗讀亭的熱度。源源不斷的人撐着傘來到朗讀亭前排隊,僅從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朗讀亭就已傾聽了80多位朗讀者的故事。他們中有浙大的學子,也有特地趕來的'中、小學生,還有不同職業的人、不同年齡的人都聚集在這小小的朗讀亭周圍,渴望朗讀出自己內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點的錄製,也到接近零點時才錄完最後一個朗讀者。

  浙江大學學生將隊伍排成《朗讀者》節目拼音縮寫

一天下來,朗讀亭已經收錄了超過170位朗讀者的朗讀片段,連節目組的導演和攝像,都被杭州人民的這股熱情和毅力嚇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學者進亭子朗讀,這種狀況我還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風裏排了幾小時隊,臉上還是笑呵呵的,這在別的城市也難以想象,沒想到,杭州人爲了朗讀這件事,這麼有恆心,有耐力。

  CCTV朗讀者觀後感【3】

不久前落幕的《中國詩詞大會》,讓觀衆見識了主持人董卿由內而外散發的文化氣質;而即將開播的一檔閱讀類節目《朗讀者》,則會讓觀衆進一步看到她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朗讀者’與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首次擔任製作人的董卿16日在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朗讀者》每期設置一個主題,由五六位嘉賓分別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朗讀能表達自己情感的文字,董卿負責串聯。節目近幾期主題爲“遇見”“陪伴”“眼淚”“第一次”,嘉賓則包括楊利偉、劉震雲、濮存昕、斯琴高娃、蔣雯麗、許淵衝、柳傳志等,將於18日起每週六日在央視一套、三套晚間播出。

董卿說,《朗讀者》的朗讀文字包羅萬象,有翻譯家許淵衝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爲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爲妻子獻上的自創情詩;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大衆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傳志寫給兒子婚禮的個人感受。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將完成統一。”董卿說。

她認爲,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爲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爲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據介紹,相比於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繫不同時空的生命。

董卿說,針對不同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着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爲“情感人”的一面。

“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複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董卿說,“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願你慢慢長大》,觀衆能夠感受到文字背後那顆跳動的心臟。”

首次作爲製作人的董卿,談及做《朗讀者》的初衷時說,幾乎所有綜藝節目形態她都已經嘗試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社會和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爲一種必然。

從《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傳承者》《非常傳奇》,嚴肅的文化類節目近年來不斷走紅熒屏。正如主持人白巖鬆所說,董卿製作並主持的《朗讀者》有着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意義,“《朗讀者》是一個迴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但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多是以讀、說的形式進行傳承的”。

  我愛蘇東坡

  也愛杜甫陸游

在閱讀上,董卿深受父母影響。她的父母是比較傳統的知識分子,他們很早就讓董卿明白了一個道理,人不能只靠吃飯活着,還有一些別的東西可以滋養。“最早也有被逼迫的成分,父母給我開書單,這個假期必須讀完。但慢慢地習慣就養成了。”

對外國文學,董卿特別偏愛俄羅斯作家,尤其是托爾斯泰。“我對俄羅斯的藝術是情有獨鍾的,因爲他們是一個充滿苦難的民族,對苦難的描繪總是深刻而厚重。”

在馬上要錄製的新節目裏,欄目組爲一批從清華乃至哈佛回到農村尋找創業機會的年輕人,選了遲子建的讀本《泥濘》。“那裏面就寫到了,俄羅斯文學有很多都在描寫泥濘的道路。因爲北方寒冷的天氣,在冰雪融化之後,就是泥濘的。那種泥濘,它既是一種貧困的符號,但又是一種希望,因爲冰雪已經融化了,跨過泥濘,你似乎就能迎來一個春天。”“我是這個節目的製作人,多多少少帶了我個人的審美或是價值觀在其中。”

談到古典詩詞的影響,董卿特別提到《紅樓夢》。“《紅樓夢》裏詩詞挺美的,那時覺得讀來就像黛玉讀《西廂記》一樣,脣齒留香。那裏面的詩詞比較多一些,傷感、兒女情長、傷春悲秋,這種情懷多一些,可能是那個年齡段喜歡的。”

“我一直愛蘇東坡,但隨着年紀再長一些,也會愛杜甫,愛陸游,愛無奈過後的那種力量。”

董卿說,閱讀的樂趣就在於,它是一個廣闊的世界,讓你知道你的渺小,知道在歷史長河中,或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看,很多東西是不必在意的,它讓我們能變得更聰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