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

《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導語:日前,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在央視播出,獲得了觀衆的一致點贊。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

  《朗讀者》第四期主要內容: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多麼富有詩意的朋友之間的禮物。孩子是上天給父母的禮物,回憶是時間饋贈給每一個人的禮物,世間有多少種愛的表達就有多少種禮物。

  朗讀者:倪萍

爲什麼主持1999年的春晚讓倪萍非常痛苦

又是什麼讓倪萍離開了她熱愛的主持事業

主持了幾十年的節目

重回舞臺又是什麼讓她打起了退堂鼓

面對質疑,她沉着應對

她堅持做一個真性情的人

在《朗讀者》的舞臺上

她笑談,老倪又來了

幾十年的主持生涯她留下了無數美好的回憶

是給觀衆最好的禮物

  朗讀者:單霽翔

他自稱是故宮博物院的看門人

5個月,踏破布鞋20多雙

他走完了故宮九千多間房間

600年只有兩個人做到了

他就是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你絕對想不到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有多麼驚人的數目

他自豪的說故宮裏的東西都是乾淨的

他說故宮不僅僅是一座文化的殿堂

更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的綠洲

  朗讀者:趙蕊蕊

風雨中堅強的玫瑰

她曾抱怨過上帝的不公

又是什麼讓她擁有了堅持的勇氣

訓練的傷痛沒有將她打倒

奧運夢想是她前進的動力

卸下奧運冠軍的光環

是寫作讓她迴歸了生活的平靜

而那些磨礪心志的經歷

何嘗不是生命的禮物

她把青春獻給了排球

趙蕊蕊用實際行動告訴你

什麼是女排精神!

  朗讀者:李亞鵬

女兒是上天給我最好的禮物

他曾經是一位青春偶像

現在他是嫣然天使基金會的創始人

女兒在情人節送給了他什麼禮物

讓他倍感幸福?

女兒的生日賀卡又寫了什麼

讓李亞鵬感到不好意思?

他告訴女兒

上帝給了你這傷痕

我要讓這傷痕成爲你的榮耀

  朗讀者:胡瑋煒

喚醒了人們心中的“單車情節”

做了十年的記者

爲什麼胡瑋煒產生了摩拜單車的創意

她又有怎樣的“單車情節”呢?

摩拜單車是胡瑋煒送給這個城市的一個禮物

似乎在無形當中改變了我們的出行方式

這個城市好像節奏太快

偶爾騎一次自行車,欣賞一下路邊的風景

想想也挺美好的

  朗讀者:趙家和

他是第一位無法來到現場的嘉賓

當他得知自己肺癌晚期的時候

他決定捐出畢生的積蓄

死後又將遺體捐獻了出去

清華老教授用什麼辦法攢下這麼多積蓄?

又是什麼事情讓他的女兒覺得父親很偉大?

雖然他無法來到現場

但他的信仰

他的仁愛之心影響了在場的所有人

他燃盡了自己,了無遺憾

他的精神,燭照世界,永不熄滅

  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1】

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麼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願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爲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說,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麼值得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衝"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麼美好,願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

  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2】

曾是節目《藝術人生》導演之一的劉欣,在央視工作了11年,他一直在文化類節目領域深耕。“我一直希望把這個時代值得記錄的東西傳遞下來。”帶着這樣的念頭,劉欣以總導演的身份策劃了《朗讀者》這樣一檔節目。

對於《朗讀者》的走紅,劉欣並不感到意外,在他看來,“節目爲觀衆打開了斑斕豐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人類共通的,它讓我們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隨着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升級,文化類綜藝確實迎來了“突圍”的時機。劉欣認爲,“吃膩了火鍋的觀衆,面對突然端來的一盤豌豆芽,會覺得是一種調劑和補充”。

一檔節目的成功,離不開背後充分的準備。董卿首次擔任製片人,邀請了鐵凝、王蒙、餘秋雨、馮驥才擔任文學顧問。節目從醞釀到完成,耗時整整1年,這在講究“速成”的綜藝領域算是很長的籌備時間了。

在《朗讀者》另一位導演田梅眼裏,董卿是個追求完美的人,每次的臺本,都是他們凌晨4點收工,接着早上9點開工,反覆打磨出來的。田梅還稱,在節目製作時,董卿“不願順應市場,而是跟着自己的心走”。作爲一檔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氣氛相對安靜,節奏更爲舒緩,且在舞臺設計上董卿堅持拒絕“晚會範兒”,理由是不想讓外在的修飾蓋過內容本身。

兩位總導演劉欣、田梅認爲,“真誠”是《朗讀者》最大的特點,“現在的節目真的太多了,你真不真誠,觀衆一眼就看出來了”。而這樣的態度,也能以“非市場化手段”打動嘉賓。當下,藝人蔘加真人秀綜藝的片酬水漲船高是公認的事實,但田梅稱,《朗讀者》在邀請嘉賓時更多是靠情懷而非其他,“更何況,很多人是花錢都請不來的。有一些我們特別想邀請的嘉賓,比如馬雲,我們爲請他鋪墊很久了,馬雲很願意過來。”

  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3】

每一期,節目都有如“遇見”“選擇”等主題,選擇合適的朗讀者並匹配好內容是引發共鳴的保障。從效果看,《朗讀者》有好反響,或許和找到了不少有閱歷和感染力的嘉賓有關。

徐靜蕾和已過世的奶奶有着割不斷的感情,當她朗讀史鐵生《奶奶的星星》的片段時,很多觀衆落淚;“世界小姐”張梓琳朗讀了劉瑜的《願你慢慢長大》,獻給自己10個月大的女兒,她那“願女兒每天睡到自然醒”的期許打動熒屏前的無數媽媽……

在《朗讀者》策劃之初,節目組就意識到單純依靠專業朗讀這樣“曲高和寡”的方式來吸引大衆顯然行不通。他們尋找到的高而不“冷”的表現語言,拿劉欣的話來說,是“以文字爲介質,以情感爲窗口”。把文字和人背後的故事串聯起來,那些原本看上去深奧的文字,自然就擁有了柔軟的質地。

而文化大咖、商業精英之外,平凡如你我的“素人”的加盟。這也讓節目區別於常規的朗誦類節目。“素人”嘉賓楊乃斌在第二期亮相,兒時他就失去了部分聽力,在媽媽的陪伴下走過了小學、初中甚至大學。從朗讀優劣的角度看,楊乃斌在朗讀冰心的《不爲什麼》過程中吐字並不標準,但導演田梅以此爲例對南方日報記者說,之所以楊乃斌能站在舞臺上,正因節目更在意嘉賓能否通過他精彩的故事綻放自己,而不是強調朗讀的技巧。

有時候,節目組也會碰到讓他們都覺得意外的嘉賓。如第一期的翻譯家許淵衝,邀請他時更多考慮的是他的成就值得書寫,但到了錄製現場,老人家內心深處的某種情緒被激發了出來,他的激情四射觸動了觀衆的淚腺。“這是我們事先沒料到的,這樣的嘉賓,對一檔節目來說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田梅感慨。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