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看《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

觀看《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董卿的《朗讀者》最打動人的,是幫觀衆又找了一回“初心”。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觀看《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觀看《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

  【觀看《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1】

自從《朗讀者》開播以來,週六晚上收看這個節目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情。昨天晚上八點,我們一家人鎖定央視一套,靜待《朗讀者》播出。製作人兼主持人董卿依舊一襲白裙,依舊笑容綻放,依舊口吐蓮花……這一期的主題是“選擇”。

每個生命都有不同的華彩,每個人生都面臨多樣的選擇。演員王千源選擇自己熱愛的電影角色,成就影帝夢想;託福滿分的耶魯學霸秦玥飛,選擇回國做“大學生村官”,將青春奉獻基層;著名作家麥家,選擇小心翼翼陪伴兒子度過焦躁的青春期;著名演員徐靜蕾的人生,因爲選擇堅強而更加精彩;“漢字叔叔”理查德選擇爲漢字貢獻所有;曾是醫院院長的郭小平,選擇了做國內唯一一所紅絲帶學校校長,爲艾滋病兒童提供教育。這些選擇使他們走向不同的人生。

愛跟自己較勁的王千源,一次重要的選擇讓他因電影《鋼的琴》獲得影帝殊榮。王千源朗讀的內容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託福滿分的秦玥飛熱愛腳下的泥濘,從耶魯大學畢業後,毅然選擇回國到農村做一名大學生村官,他的舉動影響了一個精英羣體。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鍊,它會使人的脊樑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秦玥飛朗誦的內容是遲子建的《泥濘》。

著有《風聲》《暗算》的作家麥家,一度與叛逆期的兒子關係緊張,兒子曾經對他關了3年的房門。3年,1095天,作爲父親,麥家選擇堅持陪伴,堅持教育,不放棄開導兒子,不放棄對他的培養。麥家朗誦的內容就是他爲兒子寫的一封信,小心翼翼的話語裏是沉甸甸的父愛。

爲什麼徐靜蕾要選擇當演員?是什麼機會使她決定導演一部電影?導演不同類型片子的背後,她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最放不下的是奶奶,這又給她帶來怎樣的影響?徐靜蕾朗誦的是史鐵生的《奶奶的星》。

美國漢學家理查德·西爾斯,一個美國人,自掏腰包研究中國漢字來源演變,爲此常常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心氣卻一如少年,他被網友親切地叫做漢字叔叔。“如果生命只剩下24小時,我會打電話給朋友說再見;如果生命只剩下1年,365天,毫無疑問我會電腦化《說文解字》。”1994年,漢字叔叔44歲時,一場嚴重的'心臟病讓他走到了生命的邊緣,讓他對畢生一定要做的事情有了清晰的判斷。理查德·西爾斯朗誦的是劉禹錫的《陋室銘》。

郭小平是校長,也是父親。臨汾紅絲帶學校,是國內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兒學校。郭小平目前擔任紅絲帶學校校長,艾滋病感染兒童在這裏接受治療的同時,也能安心接受與正常孩子一樣的教育。這裏的孩子,都叫他爸爸。郭小平朗誦的是英國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如果》。

  【觀看《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2】

觀賞了中央電視臺繼《中國詩詞大會》以後推出的《朗讀者》,如果說《詩詞大會》是一場文人雅士之間不見硝煙的博弈,那麼《朗讀者》就是有故事的人娓娓道來溫情如水的一段訴說。董卿,這位早已被大家所熟識的央視主持人,在主持《詩詞大會》的過程中充分展現了她“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文化素養,所以,身爲製片人和主持人,無論是《朗讀者》這個節目還是董卿本人,都更加令人期待。

這些朗讀者,或感恩於命運中有如再造的知遇之恩,或感念於天賜的生命血脈之緣,或以一己之力盡己之能於危難之時挽救生命、呼籲和平的白衣戰士,他們娓娓道來,深情訴說着一段瑰麗人生。

我個人不算什麼,大家要宣傳就宣傳‘無國界醫生’這個特殊的職業吧,這是非常有意義,也非常有社會價值的職業。”蔣勵說。2013年蔣勵辭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醫生的職位,與丈夫分離兩地,作爲無國界醫生,來到武裝衝突頻發的阿富汗,在爆炸和槍聲下接生嬰兒,救助因爲戰亂而更加無助的孕產婦和新生兒。看着蔣勵和她的同仁們平靜明朗的面孔,我找不到戰爭與硝煙的痕跡,一直覺得那些戰火紛飛流離失所的世界與我們相隔甚遠,毫無關係,可是它們真實的存在於地球的某個部位,蔣勵和她的同仁們安靜的朗讀着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揚》,

“炮彈在天上要飛多少次

才能被永遠禁止

一個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聽見人們哭泣

到底要花費多少生命

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

我聽到了全世界人們都在朗讀這首詩作,我聽到了無數只白鴿起飛時的歡歌。

最讓我感動的當屬壓軸出場的、九十六歲的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許淵衝老先生。“人生的意義不是你活了多少天,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天,你要把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要發現美,創造美,成功有成功的樂趣,失敗有失敗的樂趣,要欣賞生命中的每一天,生活的美好就在於你自己創造的、只屬於你的別人奪不走的樂趣”。當這位精力和情感依然充沛、聲音洪朗、精神矍鑠的百歲老人用顫抖的聲音哽咽着訴說林徽因睹物思人的情景時,我也禁不住淚眼濡溼。這該是有多麼深厚的文化底蘊、多麼濃烈的生活熱情才能在讀到一首詩的時候熱淚盈眶?董卿告訴觀衆說老先生2007年時就被確診爲直腸癌患者,我注意到,許老先生先是發出了一串爽朗的笑聲,緊接着說:你們看,生命是可以掌握的!老先生沒有被病痛打倒,反而愈發奮進,日日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翻譯事業中。他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着實讓我敬佩,相比自己在身體出現一些問題時總是那樣的消極很低落,真的很慚愧。

他從六十幾年前至今出版了《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等等共計六十多本中外名著譯本,在2014年,也就是醫生曾宣告的生命的終點獲得了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系首位獲此殊榮亞洲翻譯家。他說,如果能讓他活到一百歲,他的小目標是把莎士比亞都翻完!

老先生曾就讀的西南聯大的校訓爲:“中興業,須人傑”。那個時候,我們的國家百廢待興,亟待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不是需要,而是必須!許老先生一生都在恪守履行這個校訓,他做到了,詩譯英法唯一人,他翻譯了大量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將劇目《王寶釧》譯成英文,在英國上演時引起轟動,並受到英國戲劇家蕭伯納的接見。

聽着,看着,我想這位耄耋老人不僅僅讓我一個人感到汗顏,相信看過這個節目之後,很多人都會開始反思自己,空擲了多少光陰,蹉跎了多少歲月,給自己找了多少藉口,放縱自己日復一日的懈怠……老先生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怎樣纔是對事業對人生意義的不懈追求,正如屠格涅夫所說,我們的生命雖然短暫而且渺小,但是偉大的一切都由人的手所造成。人生在世,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崇高的任務,那就是他的無上的快樂。

由此,請允許我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