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1篇)

《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1篇)

《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 1

《三峽之秋》是方紀寫的一篇很美的寫景散文。作者用優美的語言通過對三峽一天之中美景變化的描寫,來表現自己愛三峽之情。編者編選此文的目的是通過讓學讀優美的詞句,來感受三峽的美,激發學生愛三峽,愛祖國之情。

作爲教學一線的教師,如何把編者的意圖給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是在課前必須要考慮好的事。爲了能較好的完成這一目標,我在課前制定的預案中着重突出了三個方面:

1、製作課件。收集了很多與三峽有關的美景圖片,製作成了聲、圖、文一體的幻燈片,以直觀視覺來增加學生們的感知力,激發學生與作者、與編者、與文本產生共鳴。

2、以讀悟文。通過多種形式的用情的讀文,(師領讀,生領讀,師生互動領讀,重點句中特讀)以讀中感悟來增加學生們的認同力,激發學生與作者、與編者、與文本產生共鳴;

3、寫家鄉。通過選取家鄉的`一處美景進行描述,來培養學生寫景的方法,來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之情。

實踐證明,我的預設是有效的,我的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目的。另外,我還認識到,課前預案與課堂生成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預案制定的好,課堂生成的就多。相反,結果也相反。這是聯繫。課前預設的,課堂上並沒有出現,而課堂上出現的課前有沒有預設上。這就是區別。所以說,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要拘泥於形式、依賴預案。我們要用課堂教育機智來駕馭課堂教學。今後,我將繼續努力,爲建設高效課堂進行探索。

《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 2

《三峽之秋》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優美的語言描繪了三峽的秋景,讓讀者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三峽之秋》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攏《新課程標準》,讓學生在感受三峽一天中不同景色,體會作者熱愛三峽的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認識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學習課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多講,多讀,自讀,自悟。

在導入部分,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讓從來沒有到過三峽的學生對三峽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在精讀課文時,我安排了一讀、二讀、三讀三個環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三峽的美。一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談談對三峽之秋最初的印象;二讀讓學生說出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在出了一天當中景物的哪些特點;三讀課文,具體深入地感知文中的一詞一句,從優美的景物描寫中體會三峽在一天中的不同特點。但在教學處理時,我不應該把三峽在一天中不同景色的特點在二讀中出示,這樣使得老師講得太多,而學生在三讀課文時自己的.體會就少了。每個時間段的特點應該在細讀課文時,由學生根據不同景色的描寫、自己的體會,自己概括出來。

其次,在這堂課中對學生朗讀感悟的訓練較少,也使得學生沒能把文章讀到位,對於文章的理解也是表面的。一堂課上下來,我的感受很深:語感是一種頓悟(言說者的人生經驗同語言形式的融合),它和悟性、靈性相隨,語感得到培育,悟性、靈性也就生在其中。當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時,我們老師應倍加珍視,並加以強化、疏導;而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時則要創造條件令他們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這樣這堂課纔會上得精彩。

《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 3

在《三峽之秋》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攏《新課程標準》,讓學生在感受三峽一天中不同景色,體會作者熱愛三峽的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及學習作者細緻觀察事物的方法。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學習課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多講,多讀,自讀,自悟。在導入部分,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讓從來沒有到過三峽的學生對三峽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初讀課文,主要讓學生能把握課文

《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 4

寫景的文章很難上好公開課,這是很多老師的共識。因爲受公開課氣場的影響,學生很難真正能體會到景物的詩情畫意,也就很難有師生的共鳴。因此,當我選擇《三峽之秋》作爲賽課題目時,曾顧慮重重,難於下手。但是本着鍛鍊、挑戰的出發點,我還是最終上了這節課。

之所以最終能滿懷信心地上了這節課,那是長期的教學經驗讓我在各種紛繁複雜的教法中牢牢地抓住了一個核心,那就是“讀”,曾經有一位語文教學的前輩告訴我,小學語文課堂的最基本的祕訣是:“書聲琅琅。”我想,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學生一定能夠對詞語、對意境產生自己的感想。於是,我在備課的時候簡化了很多看似華麗,但卻佔用學生朗讀時間的程序。我設置了很多“讀”的方法,比如個人朗讀、齊讀、小組讀,齊讀等等。我的目的很明顯:那就是:以讀攻讀,以讀促講在設置小組討論與小組朗讀這個環節的時候,我也有顧慮,我聽說很多領導不喜歡那種譁衆取寵且不產生任何作用的小組討論形式。但是,我在參加校外的好多次培訓中,看到很多學校的高手們都在採用這一招,龍江路小學的一個課題研討就是這方面的內容。看來,領導反對的不是小組討論的形式,而是小組討論的落實。爲此,我細化了小組討論要求,力求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我首先在課件上明確我的我要求,事先對小組組長佈置了任務,並參與了部分小組的討論。當我看到各個小組能在組長的帶領下真正地展開了朗讀和討論,教室裏人聲鼎沸、書聲琅琅,讓我想起來洋思中學和杜郎口中學的授課模式。課後,王校長在與我的面談中認爲我的理念比較先進,比較適合六年級階段的語文教學特點。

回顧整個課堂,我覺得能讓我比較自信就是朗讀這個環節,但在很多方面則乏善可陳。比如在學生的`課堂鞏固練習方面,因爲學生回答較活躍,所以後來設計的練習沒來得及叫學生當堂訓練;在字詞的賞析方面,似乎還可以讓學生當堂造句;我的引導性語言還顯得較快,再加上自己的普通話太糟糕,造成了學生的理解障礙;學生的批註可以在小組討論和賞析中得到引導和強化…….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最後,如果硬要給自己打分,就讓我引用歷史對毛澤東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吧-----七分功勞,三分過錯。能和毛主席得同樣的分數,我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 5

今天所執教的《三峽之秋》是五年級上冊“以城鄉美景”爲主題而編排的一篇閱讀課文。

針對“課程總目標”對閱讀的要求:“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具有獨立閱獨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爲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意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第三學段目標”關於閱讀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瞭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爲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下面,我就圍繞這五個環節,反思一下我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激趣導入理解文題環節。

利用語言喚起了學生對以往學習過的寫景散文的回憶,爲學這篇寫景的文章作了鋪墊。通過指導審題,使學生明確了文章的體裁和內容。

★預習檢測、反饋學情環節。

通過檢查,反饋了學生朗讀的預習情況,相機指導了光暈、顯露等生活中易讀錯或難讀的詞。明確了本文的寫作順序、景物內容和三峽不同時段的特點。爲下文的閱讀掃清了障礙。

★抓住特點,指導朗讀環節。

通過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彙報的學習方式。運用讀語段、畫語句、品特點、悟寫法的方法。通過教師的點撥、指導、訓練,使學生習得了有順序、抓特點、多修辭、用對比的寫景方法。再通過層層深入的朗讀指導,使學生感受到了山河的壯美。激發了對三峽的熱愛與讚美之情,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學習的難點。並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熟讀積累了語言,培養了朗讀,理解了詞句。

在實施本節課時,也存在很多不足:

學生依提示獨立學習,然後合作學習。在展示彙報時,形式單一,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合作的力量。

重建的方案:對中午長江美景的感悟,就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提醒學生要分工明確。在展示彙報時,以小組形式進行,引導學生按提示的要求,把句子是怎樣抓住長江特點,表現這一時段三峽特點,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說具體,然後練習有感情朗讀,並對朗讀作以指導。

《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 6

《三峽之秋》是方紀寫的。 讀後我們覺得他的語言幾乎是盡善盡美,要想把這篇文章中描繪的畫面展現給學生簡直太難了。而且我們也自我安慰說:“寫景的文章就是難講,你看大家都不講寫景的文章。” 可如此美景不把學生帶入其中,作爲老師該有的不僅是愧疚,還會有一種誤人子弟的罪惡感。於是這些天來,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怎樣講這一課。

起初我是接連的在網上瀏覽,也找到一些錄像,看了一些課堂實錄。但沒有可以拿過來就用的。沒有讓自己滿意的.。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尤其是如此美文。斟酌再三,這兩天終於講完了這一課。有令自己滿意的收穫。

第一課時我通過和學生對詩導入,引入長江三峽。然後就抓住對“峽”字理解,出示三峽圖片,認識三峽。進入課題後,直接就檢查預習情況。

本課就兩個生字,一個“橘”是在第一自然段先出現的,通過聯繫上下文學習“橘”字,從而走進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領同學們讀課文,畫出本段都寫了橘柚樹的哪些特點,想象畫,讀出感悟。從而瞭解了三峽秋天成熟的特點。幾篇輪讀,賽讀。學生們幾乎背下了第一自然段。接着我們看第二個生字“冽”,這個字正好出現在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與第一段同樣的方法:找這個字是寫什麼景物的,畫出這個景物還有哪些特點,讀文字想象畫面,談感受並讀出來。就是這樣我們在欣賞中學習語言文字。

學完這兩個生字,我們來讀課文二至五自然段,思考文章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並迅速勾畫出標誌性的詞語。

第一課時就要結束了,我們又回顧了一下第一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的學法:找景物,畫特點,想畫面,讀感悟。

第二課時是學習文章的主體部分。這幾段是按時間順序寫,三峽之秋一天的美景的。每一段都要有讀得設計,早上一段我抓住“明淨和明麗”“閃耀和閃爍”這兩組近義詞指導學生體會,早上三峽秋天的清新明淨之美。中午一段我抓住“熱烈”通過去掉比喻句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方紀語言功夫的精到。孩子們主抓“金鱗巨蟒” “呼嘯奔騰”體會到滔滔長江的雄壯奔放之美。出了熱烈,真的沒有什麼可以形容此時的長江之壯美。黃昏的長江一段,我讓學生讀書通過自己的朗讀去體會它的平靜和輕緩,在與上段對比讀,此時長江的特點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最讓我得意的就是“夜”這一段的設計,我說孩子們,此時現在我們就是遊客,終於盼到了夜晚,這是我們很期待的,因爲今天是中秋啊!那麼此時遊江你一定會留影,那麼請讀書,看看你要拍那裏,這張照片你要給誰看,要告訴他什麼。

學生們興致勃勃的遊着,拍着......此時我真覺得時間好短暫,我們還沒有盡興遊玩,下課了。

課結束了,我讓學生會家寫一篇導遊詞。(自己過過遊三峽的癮吧!)

課結束了。反思一下問題還是不少,讀書指導時間分配不均,早晨用時過的,夜晚用時很少。如果時間分配好了,最後的拍照就會讓學生盡情享受其中了,而最後的展示缺沒有時間了。再有並不是所有學生都進入了情景,這是一個長久的課題。如何才能儘可能的讓那些隔岸觀火者,也身臨其境呢!

《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 7

這次市調研課,我考慮了很久才選擇了《三峽之秋》。因爲我對略讀課文的教學也沒太大的把握。我知道,許多老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出現兩種傾向,要麼與精讀課文的教學沒有什麼區別,字詞句段、篇章結構,面面俱到、精雕細琢;要麼就輕描淡寫、囫圇吞棗,一讀帶過,學生根本沒有留下什麼印象。後來,爲了挑戰自己,我還是選擇了這篇課文。

選課之後就慢慢着手備課了:《三峽之秋》是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筆雖優美,篇幅卻較長,對於小學生來說,完全讀懂它有一定的難度。我知道,它還被選入師範和高中語文教材之中。因爲這篇寫景散文描寫流暢,韻律感強,琅琅上口,很適合學生朗讀,因此,我在定教學目標時,針對學生朗讀能力欠缺的特點,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提高朗讀能力這一條。主要目標則緊扣單元目標:在讀文中感受方法,在讀文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考慮到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我班大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學習的能力,所以,我決定課前要求學生去網絡或圖書館等地方蒐集、整理長江三峽的有關資料,以培養學生蒐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堂上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邊讀邊思考,通過默讀去發現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文、寫了一天當中三峽景物的哪些特點的。之後通過合作交流,討論、彙報,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第三大環節就是感悟品讀,力圖使學生在讀中感受三峽秋天景色的無窮魅力,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讀中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因爲是略讀課文,所以課內學習的延伸也是必需的,我用辦牆報和仿寫兩條課後練習來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使他們在練筆、蒐集資料、辦牆報等實踐活動中,提升語文能力。

《三峽之秋》可算是我從教以來備得最認真的一節課了,我爲此專門寫了備課日記,專門把初稿掛到博客中徵求部落朋友的意見,結果愛倫指點了一番。不過,她的備課思路和我不太一樣,重在以文引言,以文引寫,雖然很好,並不適合我的學生,但我還是非常感激她。後來,蔡老師下校聽其他老師的課,匆忙間給了我一些意見,沒想到她要求更簡單:把我“引導學生通過欣賞課文中的比喻句、擬人句等,淺顯地瞭解作者的描寫手法,從而受到啓發”這一小環節都砍掉了。而“寫一段廣告詞”則因爲情境的創設改作了“告別三峽時寫話昇華心中的感情”。

課堂上,出現了我預料之外的兩個情況:

1、我班部分學生的默讀速度及在閱讀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較爲欠缺,“體會按時間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和了解三峽秋天的景色特點”這個大目標的達成費時很多,雖然我隨即把幻燈出示這個預設環節拿掉了,但後面的幾個環節還是顯得倉促了。王亞芸老師在評課時問我爲什麼不使用表格,對於我曾經想到卻因爲忌諱“繁瑣”而放棄的想法提出了批評,她認爲只要有效,就是好的。使用表格能幫助學生更快速地理出所寫景物。

2、學生可能因爲緊張或是課文不太熟,“導”後還讀不出感情,我連忙借用準備好的音樂來“領”着學生讀(這些音樂我只是拿來備用的,如果學生朗讀得好,我就不用),音樂一起,朗讀的效果有了明顯好轉。對於本節課所選的輕音樂,包括“告別寫話”時的'笛子曲《梅花三弄》,王老師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爲音樂能對學生起到暗示作用,比乏味的語言要求“該怎樣怎樣讀”來得巧妙。而且,“音樂語文”是她想要研究的一個方向。

唯美的王老師給我這節課的總評價是對略讀課文的總體把握較好。她甚至建議我可以大膽取捨,角度站得高些,只精讀好一個點(一個時段),再進行回顧(聯繫所有學過的寫秋的文章,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思維方法更靈活,有更多的選擇),徹底使學生悟到寫作的內容和方法,其他的時段可以讓學生回家學。她還特別強調,語文老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要具有語文老師真正具有的氣質。她說我有語文老師的氣質而沒有語文老師的語言(我的天,這節課的語言怎麼說也是精心準備過的。不過,我確實慚愧自己文化底蘊的淺薄),聽了她的話,平日裏感覺良好的我猶如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有意思的是,她對我提到“痛罵劉安明,逼他修煉語言後劉語言進步神速”的事例,她期望我能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呵呵,我只好自嘲:我會把王老師的期待當作夢中的理想去追求。

《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 8

在《三峽之秋》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攏《新課程標準》,讓學生在感受三峽一天中不同景色,體會作者熱愛三峽的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及學習作者細緻觀察事物的方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學習課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多講,多讀,自讀,自悟。在導入部分,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讓從來沒有到過三峽的學生對三峽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初讀課文,主要讓學生能把握課文的明顯的'時間脈絡,並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於細讀課文部分,我在試教的時候,由於提問比較含糊,造成學生對問題的不理解,變成自己講得太多,太細,與以學生爲主體教學指導思想相違背。在這次教學中,我注意改進了這個方面,提問明確,故此,學生在這次課上,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作爲獨立閱讀課文,我還是講得比較多,如果能再放手一些,全部讓學生講,那這節課會更加好。

《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 9

《三峽之秋》是方紀寫的一篇寫景散文,作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長江三峽一天之中不同的美景,以此來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學生們在學習本單元第一篇課文《長江之歌》時,對長江有了初步瞭解,但是大多數同學沒有去過,對那裏的風景沒有直觀印象,所以在講本課時,我通過播放三峽的有關視頻以及三峽不同時間的美景圖片,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三峽的美。散文,重在讓學生從讀中感受,只有通過多讀,才能讀出美的韻味。因此,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找出三峽不同時間段的特點,然後說出自己的感悟,並帶着感悟去讀文章。在教學中,不僅有學生個別讀,還有齊讀,男女生賽讀,教師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爲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我先講其中一個段落,然後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剩下的段落,根據老師提供的方法,自主學習,然後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在學習本課時,有意讓學生在讀中發現,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感悟,體會三峽秋天景物的特點,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最後,我總結出本文的寫作方法,讓學生進行小練筆,學以致用。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統領全課、簡潔、重點突出的特點,它貫穿全文,是全文情感的線索,也是本課的重點所在。

通過這節課,我覺得我做的比較好的地方體現在以下幾點:

1、圖文結合,在適當的圖片旁邊配上文字,比如在帶有露珠的橘柚樹旁邊配上介紹橘柚樹的文字,既讓學生直觀感受橘柚樹的美,又進而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2、小組分工合作,在小組合作討論問題時,讓每一個小組成員都積極參與,在小組彙報交流時,每一個成員都有一個問題回答,小組分工明確,不遺漏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機會。

3、朗讀方式多樣,既有自己的範讀,也有同學們的個別讀,還有男女生賽讀,以及齊讀等方式,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讓更多學生參與到對語文閱讀的學習中。

這節課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

1、我對學生的引導還不夠好,學生有時候回答問題比較偏離主題,我沒能通過有效的引導,讓學生正確回答問題。

2、當堂檢測缺乏層次性,當堂檢測的問題設置,沒有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設置,所以顯得比較單一。

針對我課堂教學的不足,我將在以下幾方面努力: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另外,我將在當堂檢測中設置不同的問題,面向不同的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進步的喜悅。

通過上課,學生能理清課文順序,瞭解三峽秋天的總體特點。能按“找出描寫景物,總結時段特點,找出美句批註,感情朗讀領悟”四個步驟有層次地自主選擇段落合作交流,分析作者的寫法和運用的修辭方法,課堂上學生採用講,畫,圈、點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情況,效果良好。

《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 10

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三峽之秋》是一篇略讀課文,按時間順序寫了三峽一天當中的景色變化。語言流暢優美,讀來琅琅上口,因此,讓學生“口中讀出感覺,心中讀出感情,眼前讀出畫面”就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讀”也就成了本課主要的教法和學法。

一節語文課要做到書聲琅琅看似容易,但要讀出韻味,讀出風格,卻非易事。安排在什麼時機讀,讀什麼,怎樣讀?這其中有很多講究。又因爲是略讀課文,教師不可講得太多;怎樣處理這一導一放的關係,還真讓人頗費心思。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這是一節公開課,有很多雙眼睛在下面瞅着呢!爲不使整個教學流程過於平淡,我採用結構倒置法,先引導學生學習“夜晚段”,通過品析“漁火”、“燈標”、“光暈”、“搖曳”等詞和“那清洌的光輝,一直瀉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飛降;又像一匹匹素錦,從山上掛起”等句子,指導朗讀。“流暢”,幾乎每個學生都做到了,但對於“夜的寧靜”,學生卻未能通過朗讀展示他們的理解。在這個時候,如果我能打亂教學計劃,在此環節多給學生5分鐘,也許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出韻味來。可惜的是,我爲了追求完整地完成教學任務,就那樣蜻蜓點水似的.過去了。另外,當學生講到這是一個“幽靜”的夜晚時,我卻硬將一個“寧靜”交給學生,只因我預設的板書是“寧靜神祕月色清”。

接下來的環節是小組合作,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按“畫一畫,讀一讀”的方法進行學習,我認爲這種設計是合理的,可問題是學生讀書彙報時,我對暴露的問題仍未能機智地進行處理。清晨的“明麗”,中午的“熱烈”學生並未能很好地品味,更別說讀出“感情”和“畫面”了。對此,我只是稍作點評,雖然我心中也是不甚滿意。但因爲是公開課,我爲了追求一節課的完整,走過場了。

事後一想,爲何不能讓公開課危險一次呢?嘗試獨立備課而不僅僅依賴於教參;嘗試熟背課文而不僅僅要求學生做到;嘗試讓最後進的一名學生站起來讀書而不僅僅讓朗讀翹楚閃亮登場;嘗試讓學生說哪裏不懂而不僅僅大張旗鼓地宣講你最感興趣的地方;嘗試讓自己的學生解讀文本出現的“不和諧的聲音”而不僅僅是千人一腔……這樣一來,學生纔可以稱得上是真正受益了。

真實的缺陷無須隱藏,因爲我們面對是的正從無知到有知的學生。再說了,刻意追求課堂完整是對學生一種溫柔的傷害。看樣子,有效課堂的營造不僅需要一名知識淵博的老師,更需要一名善隨機應變的老師。

《三峽之秋》語文教學反思 11

《三峽之秋》是一篇寫景的閱讀課文。作者按時間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三峽秋天奇特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無比喜愛之情。這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本課時的教學我覺得存在以下亮點:

一、 注重自主探究、自學能力的培養。

這節課,我重視預習的佈置及檢查,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習。多音字“累”有三個讀音,第二聲最容易讀錯或被忽略,讓學生通過查工具書理解字義,並多組幾個詞,與另外兩個音加以鑑別。“暈”字也讓他們自己學習,通過摘錄筆記的交流,使得生字、新詞得以解決和鞏固。

我以“美”字貫穿整節課,首先讓學生欣賞三峽風光,讓他們感受到三峽的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通過自學,畫出體現三峽之夜的美的詞語、句子,並在旁邊做批註,培養了學生的自讀自悟,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爲接下來的交流打下基礎。在品讀課文環節,讓學生沉浸在美麗的月色中,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悟。

二、品讀重點詞語,感悟語言魅力。

本課語言優美,用詞形象生動,抓住關鍵語句,使學生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感受大家之作的風韻。

在學生感悟夜晚部分時,重點引導品讀“沉沉欲睡”、“驚醒”、“搖曳”等詞語,體會作者用對比的方法以動襯靜,突出三峽之夜的寧靜。在品讀月下三峽時,引導學生重點感悟比喻句。如: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錦”展現月光的皎潔與明亮;從“墨一般的.黑”,體會三峽的神祕;同時抓住“撲跌”、“瀉”、“凌空飛降”、“掛”等詞體會作者以動寫靜,動靜結合,突出月下三峽的寧靜與神祕。

遺憾之處:在授課過程中,由於時間關係,學生的朗讀還不夠,不能在每個句子後趁熱打鐵,加以朗讀。

語文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在我的課堂教學中還有缺憾和不足,今後需要更細、更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