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四年級《父親的菜園》語文教學反思

四年級《父親的菜園》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我靜下心來重研教材,覺得課文的教學難就難在這“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上。

四年級《父親的菜園》語文教學反思

我們以前沒有特別的提出人文性,可是細細想來,過去語文教學真的缺少人文性麼?哪一段文字沒有反映人文性呢?既然有教學內容,它本身就蘊涵着人文性,無論你關注還是不關注都是脫離不了的。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必須通過語文學習和語言實踐來體現。時下有的語文課,爲了體現人文性、開放性以及與其他課程的聯繫,內容龐雜,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安排過多的非語文活動,喧賓奪主,以有別於內容分析、機械訓練的形式,造成了同樣的後果——語文效率、質量的`減損。我們應牢記“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是語文課的專務。我們一定要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其中“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必須通過語文學習和語言實踐來體現”的論斷,我最爲欽佩。我覺得人文性應當附屬在工具性之中。語文教學需要問題,但我們需要的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這個“意義和價值”應該建立在“課文的整體內容”或“語言環境”的基礎上,沒有這個前提,而去沒有限度地挖掘或生成問題,我們就會失去語文教學原本的意義。例如有人教學《司馬光》一課,讓學生討論“還有哪些方法救出小孩?”學生奇思異想,解決的方法五花八門,稱其“這是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我們沒有注意到荒誕的一面,倒是特別欣賞孩子的思維力。如果我們把課文做爲載體,這樣的創新思維的挖掘會有很多,由於大量的時間用在了思維的創新或人文性拓展,而失去了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這恐怕也不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想到這兒,我的心稍微平靜了下來,雖然還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但已不再爲課堂上的“教導”擔心,也顧不了學生們能否接受我的“表演”了,權且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