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作爲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馬說》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 篇1

【教學思路】

1、知識教學點:

⑴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⑵ 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訓練點:

⑴ 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

⑵ 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滲透點:

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製作、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設想】

1、鏈接教學,決不滿足於某一課的內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課內容爲核心,將課內、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廣泛地閱讀??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學,一課上完,不以解決了所有的問題爲滿足,而是重新提給學生新的問題。一課上完是終點,同時也是中國,是某個問題研究的起步。

3、主張“情氣說”,作者寫時以情使氣,以氣結句,我們讀時反過來由句尋氣,由氣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的故事導入。

2、作者介紹。

3、文體介紹:“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代雜文大體相似

二、正音

學生聽課文朗讀,給生字注音, 劃出通假字。

三、學生初讀課文,試領會課文內容

1、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

2、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3、針對學生朗讀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4、學生齊讀。

四、疏通文意

1、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 ( 翻譯採用分組“開火車”的方式,比如第一組,一人翻譯一短句,負責第一段。二組,負責第二段。三組負責第三段 以達到比較大的活動面積 )

2、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五、再讀課文,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⑴ 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係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⑵ 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⑶ 千里馬的才能爲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⑷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⑹ 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⑴ 同桌間互相聽讀。

⑵ 指名學生朗讀。

⑶ 全班學生齊讀。

六、三讀課文,品味意境

1、簡介寫作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的見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3、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4、託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七、要求學生背誦全文

八、課堂練習及中考鏈接

九、課外閱讀

十、遷移討論

以我們學過的文言文爲依託,引經據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談一談“人才應該具有哪些的素質”

十一、佈置作業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 篇2

(一)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重點掌握“食、見、策、盡”的詞義和“其、以”的用法。

2、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3、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領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4、背誦並默寫這篇文章。

(二)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

代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爲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關鍵理解短文闡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領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教學方法討論法發現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具多媒體

課時三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一定聽說過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投影顯示)“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首詩呼喚人才,呼喚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談到了作者的人才觀,它是唐代大作家韓愈的《馬說》。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關於作者

2、關於文體

3、關於背景

4、關於伯樂

學生讀資料,增強對課文的感性認識。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

教師抽查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體顯示)

①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樂相馬駢槽櫪粟

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食之不能盡其材

才美不外見

其真無馬邪

(2)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提醒學生注意句中停頓。

(3)學生大聲讀課文,注意語調的變化。

(4)學生齊讀課文。

2、翻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參考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翻譯課文。

(2)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①積累重點詞語。

相、駢、櫪、策、粟、邪

②掌握一詞多義。

③難句翻譯。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駢死於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裏。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3)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參與學生討論,適時給予指導點撥。

四、課堂練習

做課後第二題。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課後第二題。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背誦課文。

2、有關人才的警句

二、新課思考題:

a、結合標題,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結合創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顯著特點?說說我們還學過哪些類似的文章?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三、重點研讀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a、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b、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d、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首先獨立閱讀,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討)

教師提示:

a、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b、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d、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e、其真不知馬也。

將上述句子讀一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來,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寫作方法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當然要有觀點,請大家從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結構上很有特點,也請大家說一說。

(小組討論)

學生可能圍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哪個是中心句的問題展開討論甚至爭論。不妨讓大家爭論一下,進行思維和口語訓練。

四、總結

五、學生分段背誦

六、佈置作業完成練習一、三。

教學後記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

二、歸納課文。

中心思想:本文圍繞着有馬還是沒有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讀了本文受到什麼教育?

明確: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已成爲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三、歸納寫作特點

本文以物作爲比喻,通篇說馬,通篇喻人。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接着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說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於沒有千里馬。再以餵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後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歸結到實質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纔會妄說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覆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

韓愈雖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但他並不心灰意冷。雖然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但仍對他們寄以希望。請同學思考一下,在封建社會裏,韓愈的願望是否能實現?再聯繫當今社會,談一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怎樣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盡其才?

(小組討論,找出中心發言人課堂交流,不必統一結論,只要能談出想法,提高認識能力就可以了)

教師提示:

在封建社會裏,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如同痼疾,是很難避免的,因而韓愈的希望更是難以實現。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侷限性。當今社會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主要是有了寬鬆的育人環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圖。

五、教師小結

韓愈的《馬說》因其筆勢犀利,表意懇切,文辭練達而傳誦於世。其思想內容對封建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其意義。更可讚歎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諫,自強不息。我們不僅要從他的文章學到知識,更應從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佈置作業

1、默寫課文。

2、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短文,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認識。

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命運: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遭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主旨:其真不知馬也。 全文感情:(感慨悲歌)無限痛惜──憤怒譴責──辛辣嘲諷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 篇3

知識教學點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能夠疏通文意。

2、瞭解作者,理解託物寓意的寫法,體會作者的情感。

能力訓練點

1、反覆誦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注意節奏。

2、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情感滲透點:

背誦課文。學會推銷自己,展示才能,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爲社會做貢獻。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導入。(幻燈片展示)同學們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嗎?(教師簡單講故事)

2、作者介紹。古往今來寫馬的文章中,以韓愈的《馬說》最爲著名。韓愈:字退之……(幻燈片)

3、文體介紹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代雜文大體相似

幻燈片展示

二、朗讀時刻(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準節奏,讀得流暢,讀懂情感)

1、學生讀,找出錯誤,結合意思簡單講(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按照課下注釋注音,點學生讀課文,有錯誤的地方大家喊停,講解後換人讀)

祗駢槽櫪一食或盡粟一石邪通耶食馬者(幻燈片顯示注音)

2、學生初讀,領會課文內容,讀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

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遇到問題就提出來,先看有沒有程度較高的同學能幫助解決,若沒有,則老師講解

處理完字詞後,給兩分鐘時間重新梳理課文。然後翻譯

翻譯採用分組翻譯,課堂展示的方式,提高課堂實效。

完成後,教師評價,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課堂檢測。

可能遇到的字詞障礙

馬之千里者(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後置的標誌)是馬也(是,這也,表判斷)才美(才華和美好的素質)鳴之(之,語助詞,延長音節同《狼》久之)其

四、鏈接寫作背景,思讀品讀課文。

1、“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麼?

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來寄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本文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結合文中具體句子進行說明。

明確學生組內討論課堂展示分享後,教師幻燈片展示。

五、古爲今用

質疑:“千里馬的命運”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嗎?請同學們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

3、請你運用託物寓意的手法,選擇一個事物,表達自己的某種感情。

七、板書設計

千里馬人才

伯樂能識人才的統治者(賢明的君主)

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託物寓意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 篇4

【教學重點】

1、說的文體特點:奇巧而善辯、文藝性的議論文

2、《馬說》的寓意、比喻說理

3、虛詞“也”的用法,體會文中的“氣”

【教學難點】

1、由“馬”到“意”,透過文中情,體會文中氣

2、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文學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文學研究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構思。

2、掌握本文靈活多變的語言。

3、理解“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等名句的含義。

【教學設計】

《馬說》是一篇簡短的議論文,可以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疏通文意,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深入領會文章的`深刻含義。

【主要學法】

朗讀法、品味、交流。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查工具書、結合書下注釋疏通課文。

【課堂類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1、簡介文體及作者:

“說”(見前文)

韓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稱《韓昌黎集》)。

2、閱讀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理解詞語意思。

⑴ 駢( )死於槽櫪( )之間

駢死:駢,兩馬並駕。駢死意爲並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見( )

外見:從外表上顯現出來。

⑶ 食( )之不能盡其材(食,同“飼”)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師範讀全文。

4、學生朗讀課文。

5、閱讀課文並思考:

⑴ 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裏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6、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7、課堂練習:閱讀課後練習,完成練習三。

8、課後練習: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1、檢查複習:背誦全文

2、課文學習指導

⑴ 第一節:伯樂知馬(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着決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嘆到底是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說?(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全文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次句──憤憤不平千里馬倒常有,可沒有伯樂發現,憤世嫉俗。

末句──描寫千里馬的終身遭遇,“不以千里稱也”“也” 肯定語氣,寄予無限同情。

⑵ 第二節:不知馬,害了馬(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馬的特點特別能吃,因此特別能跑。

次句──全節之關鍵,“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一頓,作低迴之勢。接着,以“不飽,不足,不外見,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層層蓄勢,反問作結。“也”反問語氣,憤怒譴責“食馬者”害了千里馬,向讀者尋求公道與正義。

⑶ 第三節:太不知馬(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首句──活畫“食馬者”的愚妄無知的醜態

神態:“執策而臨之”洋洋自得愚妄淺薄

語言:“天下無馬”有眼無珠

末句──發表感嘆歸結全文中心“不知馬”

其真不知馬也( )“也”推測語氣,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句末可以用“!”(強烈的諷刺感情)“?”(推測語氣,表達自己的觀點)

(問而後答,一錘定音)學生可以自由討論,發表看法。

⑷ 歸納寓意,附板書設計,並作課外拓展。

學生思考:本文的觀點是什麼?形象是什麼?借伯樂與千里馬來比喻什麼 ?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積累與“馬”有關的成語、諺語及典故,從而激發學習本文的興趣。

2、在反覆朗讀、誦讀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所蘊含的寓意。

3、積累並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作用(用法)。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藉助註釋及老師的指導,讀懂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體會其意義及作用。

【教學方法】

反覆朗讀、自主探討、教師引導。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由題目的“馬”導入。

⑴ 與“馬”有關的成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走馬觀花,心轅意馬,青梅竹馬,馬到成功,萬馬奔騰,龍馬精神,汗馬功勞,懸崖勒馬,馬不停蹄,千軍萬馬,老馬識途,人仰馬翻”。

⑵ 諺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

⑶ 典故:“指鹿爲馬”,“拍馬屁”,“露馬腳”,“馬虎”(老師補充)

2、“說”古代的一種文體,相當於現代的雜文,用以陳述作者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屬議論文體。

二、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因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華麗空洞的文風,推行“古文運動”,提倡文學改革,其散文風格遒勁有力,被推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雖然才華橫溢,但在仕途坎坷,多次自薦屢遭拒絕,後又遭貶謫,使其有懷才不遇之感,爲此寫了“馬說”,我們看本文作者多反映了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問題,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事情?

三、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1、點讀(2人),其他人評價(從字音、停頓上)

2、自由朗讀整體把握。

3、完整點讀。

4、集體朗讀。

四、疏通文章,初步感知

1、結合注意,疏通文意。注:邊疏通邊注意文言實詞、虛詞。

2、學生質疑,師生合作釋疑。

3、教師與學生合作,重點理出“其”“而”“之”的用法。

⑴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文章中,“其”“而”“之”的用法

錶轉折:“而山不加增”

而 表修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並列:“黑質而白章”

承接:“何苦而不平”

代詞,懼其不已也。 代詞:鄰人京城氏之孀妻

其 之 助詞:相當於“的”

加強語氣:其若土石何? 用在主謂之間無意義,醫之好治以及爲功

⑵ 概括本文中“其”“而”“之”的用法。

五、主題探討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但作者只是爲了寫“馬”嗎?他的目的是什麼?以馬喻人。

2、討論:千里馬,喻指誰?伯樂喻指誰?

3、討論:本文借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韓愈怎樣的思想感情?

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的心情。

六、作業佈置

1、熟讀背誦。

2、分析本文從哪幾個方面寫“千里馬”的遭遇?

3、思考與練習二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瞭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瞭解託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作者及文體,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毛主席曾說:我願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們常說,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總會發光。但是,在封建社會裏,真正有才能的人又會是怎樣的下場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簡介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人,唐代着名文學家、思想家。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先生,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辭海》“韓愈”條)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採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後無限怨鬱,離開長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寫這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陳心跡,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簡介文體:

說是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法上不拘一格,更現代雜文頗爲相似。《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當它發表議論時,非常重視文辭的力量,常逞其千迴百折之力,極盡嘻笑怒罵之能事,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我們學習《馬說》,要掌握這種文體的特點,着重體會其語言的力量。“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爲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爲“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四、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

五、教師範讀全文。學生朗讀課文。(重點朗讀第3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六、閱讀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理解詞語意思。

①駢(pian )死於槽櫪(caoli )之間駢死:駢,兩馬並駕。駢死意爲並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見(xian )外見:表現出來。③食(si )之不能盡其材食,同“飼”。

④策之不以(按照)其道(名詞動用,鞭打)執策而臨之(名詞,鞭子)安求其能千里也(它,指千里馬)其真無馬也(難道,表反問語氣)其真不知馬也(恐怕,表推測語氣)鳴之(助詞,是在意義)而不能通其(代詞,它的)意只辱於奴隸人之(助詞,的)手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策之(代詞,它)不以其道一食或盡(吃盡)粟一石食之不能盡(竭盡)其材

參考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纔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閱讀理解

1、閱讀課文並思考:怎樣劃分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裏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2、本文的中心是什麼?(借古代伯樂和平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3.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別是什麼?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根本原因是(統治者不識馬、不知馬)

4、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指什麼人?(千里馬指人才,伯樂指識別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人。食馬着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5、千里馬的遭遇怎樣?(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6、品讀文章三個自然段後的也字,看看它們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不同,第一段,流露出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意和無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用反問的語句表達憤怒的譴責。第三段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痛切之感和嘲諷之意。

7、伯樂和千里馬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先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指導背誦,討論體會、分析寫作特點,練習寫作

過程:1、按提綱背誦課文

2.分析寫作特點

(1)本文采用“託物寓意”的寫法。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認爲對有才能的人必須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這樣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幹。他的這些主張,是通過對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境遇的描述表現出來的。對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人才埋沒的現象,則分別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幹奴隸人之手,驕死於槽權之間”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2) 本文篇幅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全文圍繞着“不知馬”這個中心,反覆進行論述。文中連用十一個“不”字。開始說“伯樂不常有”,歸結到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中間由食馬者的“不知”說到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術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最後更以“不以”“不能”來痛斥執策者的無知,並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瞭中心。

(3)從正面提出問題,從反面展開議論

3、討論:學了本文,你有哪些體會?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 篇7

一、導入

1、導語:世人常常感嘆機遇不至,自己縱有經天緯地之才,卻難遇上一個欣賞自己的伯樂!於是,古之文人常抒發出不平之鳴,從屈原的《離騷》到李商隱“不問蒼生問鬼神”,直到韓俞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於是,歷史上演了一幕幕時常相似的畫片:千里馬“駢死於槽櫪之間”,不能不令後人爲之扼腕長嘆!

在唐風的天空裏,值得後人稱讚的還不只是韓愈的“伯樂”“千里馬”給人帶來的震撼,更在於他這種“以文爲詩”,詩文結合的寫作特點,在他的倡導下,極力反對六朝以來的駢體文風,而代以先秦兩漢散文的特色,爲中國文學發展帶來了震撼千年的影響,於是,一代大儒就在“古文運動”中誕生了;於是,在唐風宋韻中,又站立起了八個頂天立地的散文大豪!而韓愈,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馬說。

2、文體知識:a,關於韓愈字、作品。B,關於說,馬說,什麼意思?是馬要說話嗎?(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學過的還有《愛蓮說》,以後還會學《師說》、《捕蛇者說》

二、朗讀:

1、範讀。

2、又到了單獨吹竽的機會了,誰願意吹奏一段。

3、其他同學點評他吹的怎樣?優欠、有無問題。(調吹的準不,輕重緩急、情吹出來了嗎?)

三、疏通文意:

1、下面請同學這樣啊:對照註釋及資料,口頭翻譯,可以同學間交流,也可以和老師交流。2、(--分鐘後):請同學們提出質疑不解處、困難處。例:策之、食之、鳴之(鳴叫它,對嗎)

3、老師也提幾個小問題來考考你:答案均板書在北側

(1)找出文中字形相同但意義不同的詞語,可以兩個人一塊兒找,比如“食”。明確:食(食不飽,力不足,吃;一食,吃一頓;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飼,喂)能(雖有千里之能,本領才能;不能通其意,能夠)策(執策而臨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2)找出有幾個通假字:食通飼,見通現,邪通耶,祗通只,材通才。

(3)說說這三個之字的用法:策之、食之、鳴之(鳴叫它,對嗎)

(4)說說兩個其字的用法:其真無馬也?其真不知馬也。(其1表反問語氣,其2表感嘆語氣。幾位同學試讀。建議“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句號該爲感嘆號,哪一個好?給編輯部去一封信)

4、請一位同學通譯全文。

四、文中哪一句話可以作爲本文的中心?

1、明確:其真不知馬也。因爲缺少了伯樂的眼光,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將會——怎樣?被埋沒。

五、找出被埋沒的遭遇表現?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六、不認識千里馬的人對千里馬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明確:曰,天下無馬!……更荒唐可悲的是,還拿着鞭子站在千里良駒面前說,天下無馬。作者發出了增樣的感慨呢?嗚呼……

七、作者僅僅是在寫千里馬的故事嗎?

強調:人的故事:《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板書:

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

伯樂—比喻—識得人才的人

食馬者—比喻—埋沒、扼殺人才的人

託“其真不知馬也!”的故事—託物言志(或)—言“埋沒人才”的道理

總結: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和對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揭露和控訴。

八、拓展延伸

那麼,假如你將來也遭遇到懷才的情況,那麼你會認同以下哪一種情況呢?也可以談談這幾種情況以外的認識。

1、毛遂自薦,錐在囊中,脫穎而出

2、蘇秦,懸樑刺股,發奮再學

3、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4、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5、諸葛亮,三顧茅廬方出山

6、姜子牙,垂釣等待,80歲遇文王

九、作業:背誦課文

結語: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生不逢時、知遇之難,今天,我們有幸生長於新時代,不愁沒有伯樂,只怕沒有真才。我希望你們就是一匹匹真正的未來的千里馬。能做到嗎?(能!大聲點,能!再來一遍,能!)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學習圍繞中心論點反覆論述的方法;理解通篇借喻說理的方法;感受封建社會埋沒人才的黑暗本質。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到北京某中學當數學教師時,竟然不會教書,以至積憂成疾。廈門大學王亞南瞭解陳景潤,認爲這是用人不對路,便讓他回廈門大學工作,專心致志致地研究數學。陳景潤不久就寫出了數論方面的專題文章,寄給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華羅庚一眼看出了文章中的奇光異彩,提議把陳景澗選調到數學研究所。1956年,陳景潤到了北京數學研究所。在老一輩數學家的指點下,陳景潤廢寢忘食地研究,勇猛地向哥德巴赫猜想挺進。1973年春,他證明了(1+2),轟動了全球的數學界。人們讚譽說陳景潤是個出類撥萃的人才,更敬佩舉賢薦才的王亞南和華羅庚。如果說陳景潤是社會主義建設大道上疾馳向前的千里馬,那麼王亞南和華羅庚就是慧眼識馬的伯樂了。關於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問題,唐朝的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馬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言雜文。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

三、背景介紹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不平則鳴”,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教學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的本質是對話和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建構。爲適應這一理念,本節課設計成三個模塊。模塊一:自我尋疑,與字詞對話;模塊二:小組合作,與文本對話;模塊三:探究問題,與作者對話。

1、模塊一:

自我尋疑,與字詞對話。學生對照註解,閱讀字詞句,自我尋疑,自我解答,弄準字讀,朗讀課文。

2、模塊二:

小組合作,與文本對話。小組合作討論三個問題:

⑴作者的論點是什麼?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試對課文作詳細分析。

⑵文中的千里馬、伯樂、說天下無馬的人各比喻什麼?

⑶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實際含義是什麼?

學生邊討論,教師邊提示:

⑴起句就揭示全文論點,接着從正反兩方面對論點作概括論述,第二段進一步從反面展開論述,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性。第三段對“策馬者”進行辛辣的嘲諷,結尾再次強調造成不合理現象的原因,是“不知馬”,與開頭的論點相照應。

⑵千里馬喻指有才能的人;伯樂喻指聖明的君主;說天下無馬的人喻指封建守舊者。

⑶韓愈的話表明有賢能的人士只有遇上聖明的君主才能發揮專長。否則,即使才華出衆,也不免受辱、埋沒。作者極言“伯樂”的重要、可貴,對人才埋沒深爲慨嘆。韓愈在文中借題發揮,抨擊那些糟蹋“名馬”的“食馬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這和韓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緊密聯繫的。

3、模塊三

探究問題,與作者對話。小組合作探究三個問題:

⑴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馬還是先有人們對馬的認識?怎樣正確理解韓愈說的“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⑵作者在本文中所提的看法,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足取的?面對韓愈你想說什麼?

⑶細讀全文,體會每段最後一句話所表達的感情。

學生邊探究,教師邊提示:

⑴按認識論來分析,客觀存在的事物是第一性的,人們對它的認識是第二性的。因此,就一般情況來說,應是先有馬,再有人們對馬的認識。然而對於千里馬來說,還有一個發現、飼養的過程,如果不能把千里馬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挑選出來,只是一般地對待,那麼千里馬就被埋沒,人們也就不知道它是千里馬了。從這個意義說,識馬是個關鍵。因此,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目的在於強調識馬人的重要。

⑵就一般而論,提出要有伯樂來識別名馬、培養千里馬,即要有知賢識才的人來挑選、薦拔人才,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然而,本文所流露出強烈的個人情緒,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期待象伯樂那樣的賢君來賞識、提拔自己,把希望寄託在封建統治者身上,這是不足取的。

⑶第一段末句“不以千里稱也”,表達出作者對名馬受屈,埋沒的不幸遭遇無限惋惜、慨嘆,語氣極爲低沉。第二段最後說“安求其能千里也”,運用了反詰的句式,表達了滿腔的憤激不平。第三段終了寫道:“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嗚呼”後面用了感嘆號,是對那些一無見識卻又妄自論斷者發出的悲嘆。“其真無馬邪?”是對上述錯誤結論的反詰,有咄咄逼人之勢。“其真不知馬也!”正面提出與對方截然相反的結論,字字鏗鏘,凝聚着對妄言無馬者的抨擊與卑視,直抒了鬱結已久的不滿的感情。

五、佈置作業

根據課後練習六,請以“伯樂相馬與毛遂自薦”爲題,聯繫社會實際,寫一篇600字左右議論文。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寓意。

【教學重、難點】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瞭解文章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請學生說說有關“馬”的成語。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說,有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它用力掙扎,汗水淋漓,還是拉不上車去。伯樂見了,就趕緊挽住千里馬,淚流滿面,並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又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馬說》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說”是“談論”的意思。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

2、字詞學習:祗(zhǐ) 駢(pián)

3、學生齊讀課文。

三、翻譯理解

1、學生自學,劃出疑難點;

2、全班交流:

⑴重點詞: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並列,一同。

是:這。

能:才能。

見:通“現”,表現。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麼能

臨:面對。

⑵ 一詞多義:

雖:A、故雖有名馬:即使。 B、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以:A、不以千里稱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喂。 B、食不飽:吃。

其:A、其真無馬邪:難道。 B、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

C、食之不能盡其材:指代千里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執策而臨之: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B、雖有千里之能:才能。

四、課堂小結

翻譯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實,做到“信、達、雅”這三字訣。而且,必須大聲朗讀,投入感情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誦下來,並且領會文章的要旨,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也。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語文作業本》基礎部分;

3、課外查找有關韓愈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指名背誦課文;

2、翻譯重點字、詞(見前一課時)。

二、探討質疑

1、千里馬指什麼?伯樂又指什麼?

“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馬的,但有的千里馬能被發現,原因是什麼?而有的千里馬卻被埋沒、被摧殘,原因又是什麼?

前者因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後者因爲“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託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控訴。

三、拓展探究

1、文章爲何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一問題?

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可避免終身被埋沒、被摧殘的命運,其價值就無從體現。這樣闡述,突出了伯樂的重要性,即突出了發現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麼?

“其真不知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樂”的出現,被人發掘了才真正成爲人才,那麼,我們當今社會又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才觀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樣等待別人去發現,抑或是怎樣呢?

(學生自主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總結全文

本文運用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本》練習。

3、閱讀《驥伏鹽車》,回答文後題目:

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驥於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節選自《戰國策、楚策四》)

⑴ 千里馬受到怎樣的不公對待?

⑵ 千里馬爲什麼“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

⑶ 文中表現出伯樂怎樣的思想性格?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瞭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2.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教學重、難點

1.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瞭解某些相關句式的特點。

2.如何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通過講述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導入本課。

二.介紹“說”這種文體及講解題目。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常用華麗的言辭來陳述作者對某事某物的見解,與現在的雜文相似。“說”爲“談談”之意,“馬說”即爲“談談千里馬”。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韓愈:字退之,河陽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導學生回憶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曾鞏、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

2.寫作背景:這篇《馬說》大約作於韓愈初登仕途,那時的他血氣方剛,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他曾三次上書當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見均未被採納。之後,他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的幕下,始終鬱郁不得志。加上當時政治黑暗,奸佞當權,有才幹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韓愈大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老師朗讀課文,學生注意以下字的讀音及節奏。

1.字:駢pián,槽cáo,櫪lì,才美不外見xiàn,邪yé

2.節奏: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學生疏通課文。

五.翻譯課文

1.指出譯文時需要注意的字、詞的翻譯(採用對比法)。

2.學生討論,自主翻譯課文。

3.熟讀課文,疏通脈絡。

六.問題探究

託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瞭解了本文大意後,結合寫作背景,思考“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比喻含義。

明確:“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奴隸人”比喻壓制、摧殘、扼殺人才的當政者。

七.拓展延伸

電影《天下無賊》中小偷的頭領黎叔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臺詞:“21世紀什麼最寶貴?人才!”學了本文後,大家覺得在韓愈那個時代什麼最寶貴?(伯樂,即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假設你是一個有知識、有才幹的人,那麼你要怎樣做才能免遭被埋沒的命運呢?

(此題是一道開放性的思考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觀點:假如我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我會充滿自信,積極爲自己創造施展才華的機會。雖然偶爾也會碰壁,但一定要有樂觀的心態,不氣不餒,即使官位低也要飽含熱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一)

論述中心: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命運: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遭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結論:其真不知馬也

(二)

“伯樂”、“千里馬”、“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九.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的知遇之難,是因爲他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活于思想開放、有言論自由的新時代,可以做到人盡其才。那麼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後的某一天,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十.作業佈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點詞語及其解釋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裏馬,你會對食馬者說些什麼呢?請寫在日記本上。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 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2、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寓意。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我來自榕江一所農村初中,很高興能與同學們共度一段愉快的學習之旅。雖然樂裏到凱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如果要騎馬來這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們今天就來共同學習一篇關於“馬”的文章吧。請翻開書第174頁《馬說》。(大屏幕顯示)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說”,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跟現在的雜文相似。課題可簡單地理解爲“說馬”。(大屏幕顯示)

2、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爲著名,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歲才初登仕途,但爲官路上受挫頗多,懷才不遇的思想極爲強烈。(大屏幕顯示)

三、研讀課文

1、教師範讀(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語氣,初步感知大意。)

2、學生齊讀(目是讓學生熟悉文句,進一步感知大意。)

3、學生思讀,討論理解

⑴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以同桌爲小組,結合課文註釋讀課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觀點,看哪小組同學完成得又快又準確?(巡視備問)。(大屏幕顯示)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論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接着提出自己觀點:因“伯樂不常有”,“雖有名馬”卻“不以千里稱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馬”常被埋沒。)

⑵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說說論題中“伯樂”與“千里馬”是什麼關係?

明確:“伯樂”決定着“千里馬”的命運, “千里馬”依靠 “伯樂”生存。

⑶ 教師引語及提問:明白了論題中兩者的關係,也找到了作者的觀點,同學們繼續以同桌爲小組讀課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

明確:作者舉例論述了“千里馬”被埋沒。作者認爲,“千里馬”沒能表現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於“食馬者”不知馬,因爲他只用對待普通馬的方式餵養千里馬,千里馬因“食不飽,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沒。由此可知,“食馬者”平庸淺薄。流露出作者的譴責之意。

⑷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明白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現在,我們把第三段齊讀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樣的論述?

明確:作者在這一段還是繼續寫了“食馬者”不知馬的表現,而且還刻畫了一個特寫鏡頭──“食馬者”“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更進一步地指出:“千里馬”被埋沒是由“食馬者”的不知馬造成的。在這個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食馬者”的不知馬簡直到了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淺薄,還狂妄無恥!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於是發出質問:“其真無馬邪?”同時還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馬也。”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⑸ 教師引語及提問:第二、三段都是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馬”造成的,這些內容是否重複了?

明確:沒有。第二段是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而第三段是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的。

⑹ 教師引語及提問:誰能說說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先提出觀點,“千里馬”常“不以千里稱也”,指出其命運的悲哀;接着從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後,又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同時,斥責了食馬者的愚妄,並以“其真不知馬也”歸結全文主旨,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4、學生齊讀

目的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綜合理解

討論理解下列問題:

1、課文通篇不離千里馬,是否只是就“馬”說“馬”?(大屏幕顯示)

明確:不是。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的現象,揭露了埋沒人才的社會現狀。

2、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麼樣的人?

明確:“伯樂”比喻善於發現人才的賢士,“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摧殘人才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3、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大屏幕顯示)

五、明確: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摧殘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憤慨和懷才不遇的思想。

六、課堂收束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學習之旅只能到此爲止了,請同學們利用課外時間把這篇課文背誦下來。在這即將分別的時刻,我祝願大家,在未來的學習中收穫多多、快樂多多!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和“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2.掌握文中的字詞解釋,通假字的用法;正確翻譯並背誦課文。

3.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瞭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步驟】

一、欣賞圖片並導入:

二、瞭解文體及作者:

明確: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談馬”或“論馬” 。

2. 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三、課文閱讀及翻譯:

1.全班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正確的句讀。

2.教師範讀。同學拿起筆將自己剛纔沒有讀準的生字圈出。

3.同學根據教師的範讀正音並在課文上注音再讀。

4.指導翻譯:

1)在教師的指導下同學將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加上點。

2)討論:共同探討並在書本上註釋這些實詞和虛詞。

3)班級討論: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加點的字詞。

5. 試譯全文:

四、課文分析:

討論1:文中的千里馬、伯樂、說天下無馬的人各比喻什麼?

“千里馬”:寓指人才。

“伯樂”:寓指賞識才的人。

“說天下無馬的人”:寓指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討論2:仔細閱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A.千里馬的處境怎樣?

B.千里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什麼地方?

D.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A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B.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D.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

討論3: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論點,接着從正反兩方面對論點作概括論述,第二段進一步從反面展開論述,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性。第三段對“策馬者”進行辛辣的嘲諷,結尾再次強調造成不合理現象的原因,是“不知馬”,與開頭的論點相照應

五、課堂練習:

(一)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2、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3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飽,力不足

食之不能盡其材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子並釋義。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見。

(3)食之不能盡其材 。

(三)請分別指出下列句中“雖”字的用法:A.雖然 B.即使

1.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2.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

3.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六、總結全文:

本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入境生趣

1.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爲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爲什麼呢?就因爲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爲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2.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nìng(奸邪諂媚的人)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3.介紹文體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敘事,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二、自學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學習釋疑,感知內容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點難撥疑,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⑴ 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麼?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呢?課文中作者寫“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是爲了強調了什麼?

強調了伯樂的重要──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⑶ 第二段說明了什麼?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麼?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⑹ 本段中通過那些語言來體現飼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⑺ 本段中哪句話點明瞭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同桌間互相聽讀;指名學生朗讀;全班學生齊讀。

五、反思學習,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的文章我們還學過《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儲蓄,能激發人們的想像。

4、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六、遷移創新

造成韓愈一代人懷才不遇的原因是因爲統治者的愚昧無知,那麼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紀,你覺得社會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怎樣做才能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 其真不知馬也 (深刻嘲諷)

【教後反思】

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馬說》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有關於文章及作者的寫作背景尤爲重要:《馬說》大約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最新《馬說》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設想】

文言文教學學生普遍不喜歡,覺得翻譯枯燥無味,我在設計的時候,就設想,如何既把文章講透,又讓學生有興趣學呢?於是,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就是對千里馬之死的探究,竊以爲這一探究深入淺出,既讓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出了許多,又可以很好的將字詞句的翻譯落實滲透在裏面,讓文言知識一定程度上得到鞏固。進而通過千里馬被埋沒的事實,結合作者理解文章託物寓意的寫法,並讓同學們聯繫實際,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以下就是我基於梅林中學的學生學情,設計的《馬說》教學設計,部分環節是我上完之後,改進的。整體上下來,比較流暢。只是,由於課堂容量比較大,在上課之前,必須給足學生15分鐘,自己熟讀並嘗試梳通課文。如此,課堂就更活躍了,學生對文言詞句也鞏固得比較好,對課文內容也解讀得比較到位。

【教學目標】

1、 瞭解“說”的文體和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

2、 熟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詞語:而、雖、祇、於、駢死、以、食、或、是、雖、外見、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臨、其等。(重點)

3、 能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重點)

4、感知食馬者的形象(難點),明確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寓意。(重點)

【教學過程】

(一)題解導入

齊讀文題“馬說”,兩次。(一方面讓全體同學立即因簡單的課堂活動進入課堂,集中課堂注意力,一方面也爲接下來的題解做鋪墊)

預習過的同學告訴我,這是關於千里馬的說,還是關於普通馬的說?——千里馬。

之前,我們也學過一篇“說”,還記得嗎?——《愛蓮說》。

《愛蓮說》即“說說喜愛蓮花”,是一篇託物言志的議論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題目又怎麼解?說說千里馬(論千里馬)。“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性的文體。”可見,《馬說》是什麼文體?——議論性的雜文。

千里馬有什麼好議論的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二)讀順《馬說》

自由讀《千里馬》一次(讀準字音,邊讀邊在書本上標註出生字新詞的注音)

再自由讀兩次,讀順,讀暢。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 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chēng)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三)再次齊讀,瞭解千里馬

邊讀,邊找出揭示千里馬最終命運的句子:

(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翻譯: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在僕役的手中忍受恥辱,和普通馬一起死在馬廄裏面。(注意:祇的字形;故、雖、於、駢死翻譯)

簡單的說,千里馬最終的命運就一個字——死。

結合文章猜一猜,千里馬可能有哪幾種死法?

1、餓死——依據: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譯: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來餵它。(注意:食的翻譯)

請問:如果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應該怎樣喂?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

翻譯: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要吃完一石糧食。(注意:之、食、或、盡的用法和翻譯)

可結果,餵馬的人怎麼喂的?有沒有一石糧食?食(shí)不飽,力不足(注意:食的翻譯)

翻譯:吃不飽,力氣不夠。

(此處上課時,學生可能找依據,直接就找的是“食不飽,力不足”,當然是正確的,如此,即可也出“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爲“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那千里馬應該怎麼喂?“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如此,同樣可以將相關語句翻譯分析,摻雜其中,全面準確。)

2、 打死——依據:策之不以其道。

翻譯:鞭打它卻不用正確的方法。(注意:策、之、以、道的翻譯)3、累死——依據: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沒有吃飽的)

翻譯:才能和美好的品質沒有顯現,想要和普通馬等同尚且不能夠,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注意:才、外見、且、欲、等、得、安的翻譯)

(在沒有吃飽,力氣不夠的情況下,還要要求它日行千里)

以上同學們說的千里馬都是因爲身體上遭受摧殘而死的,它還可能是怎麼死的?

4、抑鬱而死——依據: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譯: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注意:而、通的翻譯)

明明是千里馬,卻“不以千里/稱也”,明明是千里馬卻“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翻譯:不以千里馬稱呼它。 想要和普通馬等同尚且不能夠。(鞏固翻譯)

其抑鬱,簡單地說是因爲——懷才不遇。對,因爲懷才不遇而憤懣。

(四)探究課文,理解千里馬

1、不管千里馬是餓死的,累死的,打死的,還是抑鬱而死的,總之,它最終的結局是死。

有人畫了一張千裏馬臨死之前的漫畫,你說,畫面合理嗎?爲什麼?(自由說)

明確:合理。千里馬瘦骨嶙峋,餓的;垂頭喪氣,抑鬱的;擡腳吃力,累的。

死了自然而然就被埋沒了,那千里馬被埋沒是誰造成的?食馬者。

哦?依據是——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譯: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來餵它。 (注意:食、而的翻譯)

2、可見,食馬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無知。

3、具體怎麼個“無知”呢?文中具體描寫食馬者無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翻譯:鞭打它卻不用正確的方法,餵養它不能使它才能充分發揮,聽它鳴叫卻不通曉它的意思,拿着馬鞭面對着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啊!”

(注意:策、以、道、食、盡、材、而、通、策、臨、之的翻譯)

請同學們也在自己腦海裏構想一幅漫畫,這幅漫畫要求勾勒出食馬者形象,想想:這幅漫畫中有哪些人,哪些道具,他們的動作、神情都是怎樣的?你會找哪些詞來形容漫畫着的食馬者?(自由言說)

學生髮言摘記:千里馬,高高瘦瘦的,旁邊站着一個渺小矮墩的食馬者,手執馬鞭,又無奈,又暴躁,大聲咆哮的樣子。

用幾個詞語來形容就是:有眼無珠,愚蠢,無知,淺薄……

食馬者的確愚妄淺薄,可是,作者難道真的只是爲了寫愚妄淺薄的食馬者和被食馬者埋沒的鬱鬱而終的千里馬嗎?——不是。那作者其實是爲了寫誰?

(五)結合背景,參透千里馬

課件展現: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他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 25歲中進士後,參加吏部博學宏辭科考試,三次參加吏選,又都失敗;三次給宰相上書,沒有得到一次回覆;三次登權者之門,均被拒之門外。後,韓愈晉升爲監察御史,在任不過兩個月,爲了體恤民情,忠於職守,上書《論天旱人飢狀》,遭權臣讒害,貶官陽山令. 晚年,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

千里馬指的是——像韓愈一樣的懷才不遇的人才

食馬者指的是——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六)融情朗讀,讀懂韓愈

自由讀,找出最能讀出作者情感的語句,反覆讀,反覆揣摩。(明確後朗讀指導,讀出味道,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明確: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以及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怎樣纔會不憤懣?遇到伯樂。

那伯樂指——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以及希望統治者能賞識任用人才的願望。

(七)動情朗讀,讀出自我

每個人都是一批千里馬,假如現在你正被埋沒,你會怎麼做?(自由言說)示例:毛遂自薦。

(八)完成作業,回味千里馬

1、背誦課文

2、熟記 :而、雖、祇、於、駢死、以、食、或、是、雖、外見、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臨、其等文言詞的意思。

3、熟記以下句子翻譯:

(1)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 cáo)櫪(lì)之間。

(2)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

(3)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6)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九)板書設計:課文理解以課件形式展現,黑板上板書重點字詞翻譯。

馬 說——韓愈

而:表示轉折,然而; 是:這; 或:有時; 且:況且;

安:怎麼; 等:等同 道:正確的方法; 臨: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