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馬說》的教學設計

《馬說》的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馬說》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馬說》的教學設計

《馬說》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和“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2.掌握文中的字詞解釋,通假字的用法;正確翻譯並背誦課文。

3.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瞭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步驟】

一、欣賞圖片並導入:

二、瞭解文體及作者:

明確: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談馬”或“論馬” 。

2. 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三、課文閱讀及翻譯:

1.全班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正確的句讀。

2.教師範讀。同學拿起筆將自己剛纔沒有讀準的生字圈出。

3.同學根據教師的範讀正音並在課文上注音再讀。

4.指導翻譯:

1)在教師的指導下同學將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加上點。

2)討論:共同探討並在書本上註釋這些實詞和虛詞。

3)班級討論: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加點的字詞。

5. 試譯全文:

四、課文分析:

討論1:文中的千里馬、伯樂、說天下無馬的人各比喻什麼?

“千里馬”: 寓指人才。

“伯樂”: 寓指賞識才的人。

“說天下無馬的人”: 寓指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討論2:仔細閱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A.千里馬的處境怎樣?

B.千里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什麼地方?

D.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A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B.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D.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

討論3: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論點,接着從正反兩方面對論點作概括論述,第二段進一步從反面展開論述,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性。第三段對“策馬者”進行辛辣的嘲諷,結尾再次強調造成不合理現象的原因,是“不知馬”,與開頭的論點相照應

五、課堂練習:

(一)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2、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3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飽,力不足

食之不能盡其材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子並釋義。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見。

(3)食之不能盡其材 。

(三)請分別指出下列句中“雖”字的用法:A.雖然 B.即使

1.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2.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

3.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六、總結全文:

本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入境生趣

1.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爲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爲什麼呢?就因爲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爲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2.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nìng(奸邪諂媚的人)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3.介紹文體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敘事,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二、自學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學習釋疑,感知內容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點難撥疑,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⑴ 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麼?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呢?課文中作者寫“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是爲了強調了什麼?

強調了伯樂的重要──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⑶ 第二段說明了什麼?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麼?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⑹ 本段中通過那些語言來體現飼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⑺ 本段中哪句話點明瞭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同桌間互相聽讀;指名學生朗讀;全班學生齊讀。

五、反思學習,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的文章我們還學過《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儲蓄,能激發人們的想像。

4、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六、遷移創新

造成韓愈一代人懷才不遇的原因是因爲統治者的愚昧無知,那麼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紀,你覺得社會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怎樣做才能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 其真不知馬也 (深刻嘲諷)

【教後反思】

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馬說》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有關於文章及作者的寫作背景尤爲重要:《馬說》大約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馬說》的教學設計2

複習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一、複習導航

1、韓愈,字 , 朝著名文學家,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韓愈、元、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 ,《馬說》是其《 》中的第四篇。我們曾學過他的詩<< >>,默寫此詩:

2.對照註釋鞏固重點詞釋義。

(1)故雖有名馬 (2)駢死於槽櫪之間 (3)才美不外見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執策而臨之

(7)一食或盡粟一石 (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關馬的成語

 二、合作探究

溫馨提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願,心中鬱悶不平。

思考題:1.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3.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4.本文的中心論點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1.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 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4.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 5.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 6.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

7.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 8.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數鬥,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餘里,始振鬣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爲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戰甲。 ② 褫(chǐ):解除。 (節選自岳飛《論馬》)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餘里( )

2、翻譯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寫作者的馬“才美”“外見”的句子是:

4、這兩文表面談馬,實則議論如何對待人才。它們都闡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四、課堂檢測

1.翻譯下列句子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

《馬說》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寓意。

【教學重、難點】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瞭解文章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請學生說說有關“馬”的成語。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說,有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它用力掙扎,汗水淋漓,還是拉不上車去。伯樂見了,就趕緊挽住千里馬,淚流滿面,並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又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馬說》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說”是“談論”的意思。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

2、字詞學習:祗(zhǐ) 駢(pián)

3、學生齊讀課文。

三、翻譯理解

1、學生自學,劃出疑難點;

2、全班交流:

⑴重點詞: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並列,一同。

是:這。

能:才能。

見:通“現”,表現。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麼能

臨:面對。

⑵一詞多義:

雖: A、故雖有名馬: 即使。 B、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以: A、不以千里稱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飼”,喂。 B、食不飽: 吃。

其: A、其真無馬邪: 難道。 B、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

C、食之不能盡其材: 指代千里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執策而臨之: 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夠。 B、雖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課堂小結

翻譯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實,做到“信、達、雅”這三字訣。而且,必須大聲朗讀,投入感情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誦下來,並且領會文章的要旨,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也。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語文作業本》基礎部分;

3、課外查找有關韓愈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指名背誦課文;

2、翻譯重點字、詞(見前一課時)。

二、探討質疑

1、千里馬指什麼?伯樂又指什麼?

“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馬的,但有的千里馬能被發現,原因是什麼?而有的千里馬卻被埋沒、被摧殘,原因又是什麼?

前者因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後者因爲“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託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控訴。

三、拓展探究

1、文章爲何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一問題?

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可避免終身被埋沒、被摧殘的命運,其價值就無從體現。這樣闡述,突出了伯樂的重要性,即突出了發現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麼?

“其真不知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樂”的出現,被人發掘了才真正成爲人才,那麼,我們當今社會又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才觀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樣等待別人去發現,抑或是怎樣呢?

(學生自主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總結全文

本文運用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本》練習。

3、閱讀《驥伏鹽車》,回答文後題目:

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驥於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節選自《戰國策、楚策四》)

⑴千里馬受到怎樣的不公對待?

⑵千里馬爲什麼“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

⑶文中表現出伯樂怎樣的思想性格?

《馬說》的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及寫作方法。

3、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4、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及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文學家韓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才華出衆,卻仕途坎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三次上書請求重用,都有志不得通。於是他寫下了本文——《馬說》

二、介紹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

“韓柳三蘇王曾陽”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爲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三、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聽範讀,標註生字字音。

2、教師明確讀音。

3、自由朗讀。

4、分組齊讀。

四、理順文章大意

1、藉助工具書,結合課下注釋,獨立翻譯全文。

2、小組組內交流,清除翻譯難點。

3、全班合作互助,翻譯全文。

參考: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纔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五、深入分析

(一)文章爲我們刻畫了幾個形象?

三個:千里馬,伯樂,食馬者

(二)分析三者之間的關係。

分析第一段

1、哪一段集中寫了伯樂和千里馬之間的關係?有什麼關係?從文中的哪一句感知的?

明確:第一段,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爲什麼說伯樂對千里馬命運有決定作用?

明確:伯樂能識別,重用千里馬,發揮千里馬的才能。

3、沒有遇到伯樂的千里馬又會如何呢?

明確: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不被重用,才能埋沒——命運悲慘。

4、第一段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對被埋沒的千里馬同情和惋惜。

六、作業

背誦及默寫課文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背誦導入。

二、分析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找出千里馬的特點。

明確:食量大

2、自主討論: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

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3、體現出食馬者怎樣的特點?

明確:無知

4、從作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對食馬者秉持什麼樣的態度?

明確:對食馬者的嘲諷。

三、分析第三段

1、第三段體現出了食馬者哪些特點?

明確:淺薄,愚妄

2、食馬者淺薄、愚妄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明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3、歸納食馬者這一形象的特點

明確:無知、淺薄、愚妄

四、理解三個形象的比喻意

明確:

1、千里馬——人才

2、伯樂——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統治者。

3、食馬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無知、淺薄、愚妄的統治者。

五、理解作者情感

1、作者借千里馬提示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

明確:人才被埋沒,被摧殘的社會現實。

2、縱觀全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

(1)對被埋沒人才的同情和惋惜。

(2)對埋沒人才現象的憤慨和批判。

(3)自身的懷才遇之情。

六、分析寫法

作者以千里馬喻人才,以伯樂喻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統治者。

以食馬者喻不識人才,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統治者,來表現自己的觀點,這種寫法就是託物寓意。

七、作業

1、背誦及默寫課文第二和第三段。

2、完成練習題。

《馬說》的教學設計5

【教學任務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下)課本第五第六單元都是文言文單元,《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 ,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纔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 ,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學生分析】

八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學習了二十幾篇的文言文,而且課外也接觸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語感,而且也積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詞語的用法 。這篇短文可讀性強,文字也不算很深,學生理解大意應該不難。但是他們畢竟纔是初二的學生,以他們現階段的生活閱歷和接受能力,難以完全理解文中韓愈所要表達的感情 。基於此種情況,本堂可課以朗讀爲主,讓學生能夠熟練的背誦課文,這才能讓學生真正受益,而對於內容則點到爲止,不作過深的講解。

【教學目標】

1、能夠當堂背誦課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3、掌握幾個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安排】

一、導入新課

由《神鵰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小黃馬是一匹千里馬,而楊過則象是我們傳說中的伯樂。小黃馬在遇到楊過之前,最多也只不過給奴隸他的人運運柴火,還要遭羞辱;遇到楊過之後,本是一匹幹蹩的瘦馬變成了一匹日行前裏的寶馬。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ǐ) 駢(pián) 一石(dàn)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三、朗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

3、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

4、學生在看完註釋後大聲朗讀兩遍。

5、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6、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7、學生齊讀。

四、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出示討論題,學生分組選擇題目討論。

⑴ 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的?

⑵ 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⑶ 千里馬的才能爲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⑷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⑸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⑹ 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要求: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用原句回答)

討論明確: ⑴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⑵ 只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⑶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⑷ 且欲與常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 ⑹ 其真不知馬也。

2、翻譯課文:

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須逐字逐句的翻譯,讓學生在前面對照註釋的基礎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討論。

教師指出幾個常用的實詞、虛詞的意義或用法。

策:鞭子,名詞作動詞 鞭打;

其:代詞

之:代詞、助詞、語氣詞 動詞

食sì :動詞 通飼餵; shí 名詞 食物

3、在此基礎上朗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同桌間互相聽讀;男女生比賽朗讀;全班齊讀。

五、研讀課文,品味意境

1、教師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 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在瞭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學生不難理解: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全文寄託着作者怎樣的情感?(懷才不遇,憤懣不平)

4、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聲情並茂。

6、要求學生背誦課文。

六、拓展延伸

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七、教學檢測反饋設計

背誦課文並給韓愈寫一封信,撫慰他懷才不遇,憤懣難平的心情。

【自我評價】

我以爲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亮點有三:

1、導入新穎:《神鵰俠侶》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都非常愛看,以之導入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範讀、領讀、大聲讀、小聲讀、男生讀、女生讀、個人讀、齊讀,多種形式反覆誦讀,讓更多的學生得到訓練,也使更多的學生能夠當堂成頌。像《馬說》這樣的經典名篇能夠背誦,從長遠觀點看,這是最使學生受益的。

3、對討論的問題沒有要求每個人都必須討論,而是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作出選擇,這樣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爲課堂的主角。

當然,本教學設計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及同仁不吝指教。

《馬說》的教學設計6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蘊含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及句式結構。

3.指導朗讀。

 一、導入新課

在古代,由於受腐朽的選拔體制所約束,有許多人因才華得不到施展而寫下許多直

抒胸臆的詩文,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馬說》。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跟

現代的雜文大體相近。

2.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有《昌黎

先生文集》。

 三、分析課文

1.教師範讀。

2.正音。

樂(祇()駢)槽櫪()辱(食()

食馬者策()見()邪()石()粟()

3.(1)分析課文第一段。

提問:結合課文註解,翻譯第一段並找出難懂的詞語。

實詞: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

別人才的人辱——辱沒驕——一同槽流——喂牲口用的食器稱——著稱

虛詞:而——錶轉折,但是故——因此於——在之——結構助詞,的以

——憑藉雖——即使。

教師翻譯(略)

提問: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麼?

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提問: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呢?

是,強調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齊讀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出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實詞:一食——吃一頓食馬者——通“飼”,喂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質外

見——表現在外面,“見”通“現”等——等同,一樣常——普通的

虛詞:或——有時其——代“千里馬”是——這種,作代詞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能夠千里之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安——怎麼

提問:第二段說明了什麼?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提問: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女生齊讀第二段。

(3)分析第三段。

找出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實詞:策之——用鞭子打執策——馬鞭子道——方法,正確的'方法。盡——

竭盡材——通“才”,才能鳴——鳴叫通——通曉執——拿着臨——面對知

——識別,瞭解

虛詞: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以——按照鳴之——助詞,無意義。

翻譯全段。

提問: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麼?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提問:本段中通過哪些語言來體現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

提問:本段中哪句話點明瞭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

散讀第三段。

(4)全班齊讀。

提問: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提問: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接心情。

提問: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伯樂即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即人才。

四、全班齊讀,並背誦

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遭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主旨: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的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積累與“馬”有關的成語、諺語及典故,從而激發學習本文的興趣。

2、在反覆朗讀、誦讀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所蘊含的寓意。

3、積累並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作用(用法)。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藉助註釋及老師的指導,讀懂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體會其意義及作用。

【教學方法】

反覆朗讀、自主探討、教師引導。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由題目的“馬”導入。

⑴ 與“馬”有關的'成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走馬觀花,心轅意馬,青梅竹馬,馬到成功,萬馬奔騰,龍馬精神,汗馬功勞,懸崖勒馬,馬不停蹄,千軍萬馬,老馬識途,人仰馬翻”。

⑵ 諺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

⑶ 典故:“指鹿爲馬”,“拍馬屁”,“露馬腳”,“馬虎”(老師補充)

2、“說”古代的一種文體,相當於現代的雜文,用以陳述作者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屬議論文體。

二、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因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華麗空洞的文風,推行“古文運動”,提倡文學改革,其散文風格遒勁有力,被推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雖然才華橫溢,但在仕途坎坷,多次自薦屢遭拒絕,後又遭貶謫,使其有懷才不遇之感,爲此寫了“馬說”,我們看本文作者多反映了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問題,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事情?

三、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1、點讀(2人),其他人評價(從字音、停頓上)

2、自由朗讀整體把握。

3、完整點讀。

4、集體朗讀。

四、疏通文章,初步感知

1、結合注意,疏通文意。注:邊疏通邊注意文言實詞、虛詞。

2、學生質疑,師生合作釋疑。

3、教師與學生合作,重點理出“其”“而”“之”的用法。

⑴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文章中,“其”“而”“之”的用法

錶轉折:“而山不加增”

而 表修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並列:“黑質而白章”

承接:“何苦而不平”

代詞,懼其不已也。 代詞:鄰人京城氏之孀妻

其 之 助詞:相當於“的”

加強語氣:其若土石何? 用在主謂之間無意義,醫之好治以及爲功

⑵ 概括本文中“其”“而”“之”的用法。

五、主題探討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但作者只是爲了寫“馬”嗎?他的目的是什麼?以馬喻人。

2、討論:千里馬,喻指誰?伯樂喻指誰?

3、討論:本文借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韓愈怎樣的思想感情?

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的心情。

六、作業佈置

1、熟讀背誦。

2、分析本文從哪幾個方面寫“千里馬”的遭遇?

3、思考與練習二

《馬說》的教學設計8

一、自主學習。

(一)基礎達標:

1、作者作品介紹。

《馬說》選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學家。他與柳宗元共倡古文,並稱“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

2、文體、背景介紹。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記敘,也可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相當於現代的雜文或雜感。初一學過的_______________就屬這一文體。

寫作背景:韓愈不僅是千里馬,而且是極爲出色、千年一遇的千里馬:25歲中進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稱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著有《馬說》、《師說》等經典詩文。但又是一匹不得志的千里馬:本文寫於韓愈初登仕途之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始終未被採納,只得相繼依附於節度使幕下,鬱鬱寡歡。他一生多次被貶,縱有“憂天下之心”,卻無施展之處。

3、字音、字形、詞語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伯樂()駢死()槽櫪()()相馬()

粟()外見()食馬()

(2).藉助詞典、書下注釋及有關參考資料,解釋下列劃線的重點詞語。

①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

②駢死於槽櫪之間()()

③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④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⑤安求其能千里也()()

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⑦執策而臨之()()

(二)初讀感知:這篇文章作者爲什麼要對“馬”進行這麼深入思考呢?

二、合作探究。

活動一:誦讀。(抓住兩個字“語氣”)

1、用句子內部的停頓來表達語氣。

①學生試讀。

②老師範讀或放錄音。(學生在文中做標記。)

強調點撥:“食(sì)馬者”“食之不能盡其材”“食”的讀音______。劃出停頓:“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③學生朗讀。

2、通過句中關鍵的詞語來表達語氣。(文中用了很多“不”字,同學們數數有多少個?)

①點撥:朗讀《馬說》,就要把“不”字讀好,它表現了作者的不平,表現了千里馬的遭遇,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頓的基礎上,通過讀好課文中的關鍵詞語來表達文章的語氣。讀的時候,一定要做到慢一點讀,要旁若無人地大聲朗讀。

②學生朗讀(多種形式朗讀)。

3、通過句末的嘆詞──三個“也”字來體會文章的語氣。

①老師範讀。

點撥:“祗辱於奴隸人之手不以千里稱也”(讀出惋惜的意味)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現出不平的語氣)

“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讀出作者憤慨的語氣)

②學生自由朗讀。(多種形式讀)

4、要學會表現精段裏的語氣。(排比語氣,對食馬者嘴臉的勾畫,作者的憤慨。)

老師範讀點撥,學生自由朗讀。

5、學生演讀全文。

活動二:積累。

1、聽記積累。(聽老師講解並記錄)

奴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兩個“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馬說”的`“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馬之千里者”的“之”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稱也”的“以”字,_______________;“故雖有名馬”的“雖”__________________;“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的“是”_____________;“且欲與常馬等”中的“等”_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安”__________________。

2、辨析積累:(文言文中有很多的詞是反覆地用,有的時候就表現出同形但意義不同的情況,我們稱之爲一詞多義。)

每個人找一組這樣的詞,字是一樣的,如“之”,“其”等,但是它們的意義不同。小組合作尋找。)

3、翻譯積累:對着課文把它用說話的方式譯說一遍,把它講成白話文。

4、背誦積累。(指導背誦課文)

活動三:主題探究,歸納寫法。(結合寫作背景)

①“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在文中各有什麼比喻義?

千里馬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馬者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樂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用了什麼寫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三、拓展延伸。

1、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當今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怎樣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要求說話要觀點明確,有理有據。)

2、對比閱讀。(16分)

馬說(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千里之馬

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爲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註釋:①涓人:宮中主管灑掃清潔的人。②安事死馬:要死馬做什麼。③捐:白白費掉。

1、給下面句中加點的字注音。(2分)

(1)駢死於槽櫪之間()(2)一食或盡粟一石()

2、解釋下面句中劃線詞的意思。(7分)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執策而臨之____________

(2)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買其首五百金。____________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

其真無馬邪?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馬也。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託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寫法。《馬說》一文,作者以“千里馬”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食馬者”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馬說》與《千里之馬》兩文中“千里馬”的命運截然不同,請簡答它們的不同之處。(2分)

四、佈置作業。(根據學生基礎選做)

1、默寫:(用文章原句填空)(1)本文的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着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小文章。(可以試用文言表達。)

五、板書設計。

馬說韓愈

辱、駢死(悲慘命運)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食不包(直接原因)嘲諷淺薄愚妄的統治者,

不知馬(根本原因)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

託物寓意

自主檢測:2答案

1、(1)pián(2)sù(2分)

2、(1)鞭打(用鞭子打,驅使)(2)同“返”(返回)(2分)

3、(1)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不認識千里馬吧!

(2)死馬尚且花五百金購買,何況活馬呢?(4分)

4、人才愚妄淺薄的統治者(2分)

5、《馬說》中的“千里馬”因爲不能得到統治者的賞識、任用,最終不能“以千里稱”。《千里之馬》中的“千里馬”因爲君主渴求並能夠採納正確的建議,而得以脫穎而出。(意思接近即可)(2分)

《馬說》的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翻譯並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

2、翻譯並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試着分析文章的結構。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積累字詞 翻譯課文 朗讀背誦。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爲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爲什麼呢?就因爲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爲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教師板書課題)

二、正音正字

祇(zhǐ) 駢(pián) 盡粟一石(dàn)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翻譯課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經過質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後進行課堂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教師提示:

然後(在這以後)有千里馬 故(所以,因此)雖(即使)有名馬,祇(只)辱(辱沒)於(在)奴隸人之手,駢(一併)死於槽櫪之間 一食或(有時)盡粟一石 (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這)馬也 美不外見(表現,表露) 且欲與常馬等(等同)不可得 (怎麼)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才,才能) 鳴之(無實在意義)而不能通其意 策(馬鞭)而臨之 其(難道)真無馬邪 (大概,或許)真不知馬也

附參考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纔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五、背誦課文

要求在熟讀課文並且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或速記、或互相檢查,要求能當堂背誦。教師做適當地檢查。

六、作業

1、將全文譯成現代漢語,完成練習二。

2、繼續背誦課文。

3、完成思考題:

⑴ 根據標題所示,試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⑵ 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 試簡述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表現手法。

〖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

包括字詞積累、課文翻譯和朗讀背誦。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導學: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願,心中鬱悶不平。

思考題:

⑴ 結合標題,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⑵ 結合創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 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顯著特點?說說我們還學過哪些類似的文章?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在預習的基礎上,採用小組交流和課堂討論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師應切實地做好點撥)

2、教師提示:

⑴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標題是《馬說》。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如《愛蓮說》。

⑵ 本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同時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⑶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這種寫法我們還在《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課文中學過。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達中心,能激發讀者的想像。

三、重點研讀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⑴ 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⑵ 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⑶ 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⑷ 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首先獨立閱讀,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討)

教師提示:

⑴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⑵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⑷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⑸ 其真不知馬也。

將上述句子讀一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來,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寫作方法

教師導學:

⑴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當然要有觀點,請大家從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結構上很有特點,也請大家說一說。(小組討論)

⑵ 學生可能圍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哪個是中心句的問題展開討論甚至爭論。不妨讓大家爭論一下,進行思維和口語訓練。

教師提示:

⑴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但本文的着眼點卻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經過層層論述,最後得出其真不知馬也的結論,中心句當是其真不知馬也。

⑵ 在結構方面,本文脈絡清晰,絲絲入扣,全文圍繞其真不知馬也這一中心層層推論。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以視爲總綱,旨在強調伯樂對於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懇切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然後宕開一筆,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從反面說明了基本觀點,又深刻地揭露了現實問題,這是本文的中心議題。繼而水到渠成地敘寫千里馬被屈辱、埋沒的不幸遭遇,作者懷才不遇的苦衷隱含其中。

第二段寫千里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華,揭露問題的實質──伯樂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詰,吐盡心中的憤懣與不平。

第三段盡數統治者的種種愚妄淺薄,令人切齒;進而引發感慨,揭示中心。其真無馬邪一問,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其真不知馬也一答,如泰山壓頂,直搗黃龍。全文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

韓愈雖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但他並不心灰意冷。雖然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但仍對他們寄以希望。請同學思考一下,在封建社會裏,韓愈的願望是否能實現?再聯繫當今社會,談一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怎樣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盡其才?

(小組討論,找出中心發言人課堂交流,不必統一結論,只要能談出想法,提高認識能力就可以了)

教師提示:

在封建社會裏,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如同痼疾,是很難避免的,因而韓愈的希望更是難以實現。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侷限性。當今社會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主要是有了寬鬆的育人環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圖。

五、教師小結

韓愈的《馬說》因其筆勢犀利,表意懇切,文辭練達而傳誦於世。其思想內容對封建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其意義。更可讚歎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諫,自強不息。我們不僅要從他的文章學到知識,更應從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作業

1、默寫課文。

2、完成練習一、三。

3、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短文,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認識。

《馬說》的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瞭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2.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教學重、難點

1.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瞭解某些相關句式的特點。

2.如何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通過講述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導入本課。

二.介紹“說”這種文體及講解題目。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常用華麗的言辭來陳述作者對某事某物的見解,與現在的雜文相似。“說”爲“談談”之意,“馬說”即爲“談談千里馬”。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韓愈:字退之,河陽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導學生回憶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曾鞏、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

2.寫作背景:這篇《馬說》大約作於韓愈初登仕途,那時的他血氣方剛,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他曾三次上書當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見均未被採納。之後,他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的幕下,始終鬱郁不得志。加上當時政治黑暗,奸佞當權,有才幹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韓愈大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老師朗讀課文,學生注意以下字的讀音及節奏。

1.字:駢

pián

槽cáo櫪lì

才美不外見xiàn

邪yé

2.節奏: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學生疏通課文。

五.翻譯課文

1.指出譯文時需要注意的字、詞的翻譯(採用對比法)。

2.學生討論,自主翻譯課文。

3.熟讀課文,疏通脈絡。

六.問題探究

託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瞭解了本文大意後,結合寫作背景,思考“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比喻含義。

明確:“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奴隸人”比喻壓制、摧殘、扼殺人才的當政者。

七.拓展延伸

電影《天下無賊》中小偷的頭領黎叔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臺詞:“21世紀什麼最寶貴?人才!”學了本文後,大家覺得在韓愈那個時代什麼最寶貴?(伯樂,即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假設你是一個有知識、有才幹的人,那麼你要怎樣做才能免遭被埋沒的命運呢?

(此題是一道開放性的思考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觀點:假如我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我會充滿自信,積極爲自己創造施展才華的機會。雖然偶爾也會碰壁,但一定要有樂觀的心態,不氣不餒,即使官位低也要飽含熱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書設計

韓愈

(一)論述中心: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其真不知馬也

(二)“伯樂”、“千里馬”、“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九.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的知遇之難,是因爲他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活于思想開放、有言論自由的新時代,可以做到人盡其才。那麼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後的某一天,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十.作業佈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點詞語及其解釋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裏馬,你會對食馬者說些什麼呢?請寫在日記本上。

《馬說》的教學設計11

一、導入

1、導語:世人常常感嘆機遇不至,自己縱有經天緯地之才,卻難遇上一個欣賞自己的伯樂!於是,古之文人常抒發出不平之鳴,從屈原的《離騷》到李商隱“不問蒼生問鬼神”,直到韓俞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於是,歷史上演了一幕幕時常相似的畫片:千里馬“駢死於槽櫪之間”,不能不令後人爲之扼腕長嘆!

在唐風的天空裏,值得後人稱讚的還不只是韓愈的“伯樂”“千里馬”給人帶來的震撼,更在於他這種“以文爲詩”,詩文結合的寫作特點,在他的倡導下,極力反對六朝以來的駢體文風,而代以先秦兩漢散文的特色,爲中國文學發展帶來了震撼千年的影響,於是,一代大儒就在“古文運動”中誕生了;於是,在唐風宋韻中,又站立起了八個頂天立地的散文大豪!而韓愈,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馬說。

2、文體知識:a,關於韓愈字、作品。B,關於說,馬說,什麼意思?是馬要說話嗎?(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學過的還有《愛蓮說》,以後還會學《師說》、《捕蛇者說》

二、朗讀:

1、範讀。

2、又到了單獨吹竽的機會了,誰願意吹奏一段。

3、其他同學點評他吹的怎樣?優欠、有無問題。(調吹的準不,輕重緩急、情吹出來了嗎?)

三、疏通文意:

1、下面請同學這樣啊:對照註釋及資料,口頭翻譯,可以同學間交流,也可以和老師交流。2、(--分鐘後):請同學們提出質疑不解處、困難處。例:策之、食之、鳴之(鳴叫它,對嗎)

3、老師也提幾個小問題來考考你:答案均板書在北側

(1)找出文中字形相同但意義不同的詞語,可以兩個人一塊兒找,比如“食”。明確:食(食不飽,力不足,吃;一食,吃一頓;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飼,喂)能(雖有千里之能,本領才能;不能通其意,能夠)策(執策而臨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2)找出有幾個通假字:食通飼,見通現,邪通耶,祗通只,材通才。

(3)說說這三個之字的用法:策之、食之、鳴之(鳴叫它,對嗎)

(4)說說兩個其字的用法:其真無馬也?其真不知馬也。(其1表反問語氣,其2表感嘆語氣。幾位同學試讀。建議“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句號該爲感嘆號,哪一個好?給編輯部去一封信)

4、請一位同學通譯全文。

四、文中哪一句話可以作爲本文的中心?

1、明確:其真不知馬也。因爲缺少了伯樂的眼光,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將會——怎樣?被埋沒。

五、找出被埋沒的遭遇表現?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六、不認識千里馬的人對千里馬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明確:曰,天下無馬!……更荒唐可悲的是,還拿着鞭子站在千里良駒面前說,天下無馬。作者發出了增樣的感慨呢?嗚呼……

七、作者僅僅是在寫千里馬的故事嗎?

強調:人的故事:《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板書:

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

伯樂—比喻—識得人才的.人

食馬者—比喻—埋沒、扼殺人才的人

託“其真不知馬也!”的故事—託物言志(或)—言“埋沒人才”的道理

總結: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和對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揭露和控訴。

八、拓展延伸

那麼,假如你將來也遭遇到懷才的情況,那麼你會認同以下哪一種情況呢?也可以談談這幾種情況以外的認識。

1、毛遂自薦,錐在囊中,脫穎而出

2、蘇秦,懸樑刺股,發奮再學

3、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4、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5、諸葛亮,三顧茅廬方出山

6、姜子牙,垂釣等待,80歲遇文王

九、作業:背誦課文

結語: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生不逢時、知遇之難,今天,我們有幸生長於新時代,不愁沒有伯樂,只怕沒有真才。我希望你們就是一匹匹真正的未來的千里馬。能做到嗎?(能!大聲點,能!再來一遍,能!)

《馬說》的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古今異義詞。

如:“然後有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學預備

1.佈置學生對照註釋初讀課文,也可以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

2.學生查找有關馬的成語,並作解釋。

3.教師預備一個關於千里馬的故事,有關“伯樂相馬”“知己”等詞的來歷。

設計思路

把誦讀作爲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練習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註釋,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於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彙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於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熟悉。

二、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留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熟悉?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熟悉。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假如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爲前提了。 、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3.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潔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4)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3.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着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熟悉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爲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假如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五、佈置作業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

2.背誦課文。

《馬說》的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食、石、見、祗”的音與形,理解文中“辱、駢、雖、等、安、策、臨、其、之、盡”的意義,重點學習加點的多義詞。

2.掌握文中倒裝句的定語後置句與介賓短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

3.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比喻義。

4.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與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5.結合已知的文言知識,加以區別比較,來鞏固文言文的語法與句式。

二、課堂設計思路

由於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課文,而且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將文言文的語法與句式加以綜合掌握,學會區別比較,並能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學重點應落在字、詞、句的教學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與作者託物寓意的寫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與通假字:(可製成幻燈片出示給學生看,加深印象)

食(shí) 石(shí/dàn)見(xiàn)衹祗(zhǐ)

▲詞:(加點詞可製成幻燈片,用於“一詞多義”的教學,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辱、駢、雖、等、安、策、臨、其、之、盡”。

▲句:

(1)倒裝句

①定語後置:“馬之千里者”即“千里馬”。

聯繫以前學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語前置:“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即“欲與常馬等且不可得”。

且該句的句讀也非常重要。

(2)介賓短語的用法:

①策之 此處介賓短語作動詞

②駢死 的補語,在動詞之前

③祗辱 或之後翻譯均可

④今[以蔣氏]觀之 作動詞的狀語

(3)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盡其材

③(馬)鳴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練習也可以作一詞多義“之”的練習。第③句的“之”是語氣助詞,無義。可聯繫舊知識,出示幻燈做課堂練習。如“久之,蛇竟死”,“公將馳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語助詞,無義。

▲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罪行,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進一步指出伯樂對於千里馬命運的重要作用。

(1)進述統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書2”輔助進行。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來引導出千里馬之悲慘命運。(被埋沒在馬伕手裏,與普通馬老死在馬廄之中)。板書“埋沒”。在分析第三節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引導學生明白食馬者不讓它吃飽卻又要讓它日行千里,學生自然而然會得出食馬者摧殘(虐待)千里馬的結論。另外在分析最後“嗚呼”一句作者感慨時,可在原板書“不知”之前加一個大的鮮紅的“真”字,加以強調食馬者是真不知千里馬也。

(2)在分析韓愈的創作意圖,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如教師是填鴨式直接告知學生,將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板書需事先有安排。在書寫“韓愈”時,在其正下方空兩行再板書“千里馬”,在歸納出千里馬被“埋沒”時,引導學生用成語來表達。學生會說“懷才不遇”或“報國無門”,再擇一寫在“千里馬”的下一行。再引導學生看板書,“韓愈”、“人才”、“千里馬”成一條直線,可得出“千里馬”是喻“人才”的。接着引導學生看板書去歸納作者創作此文的意圖,那麼作者懷才不遇的憤之情便水到渠成。

(3)同時在分析第一部分時將如下詞語板書在“千里馬”與“食馬者”之間:①(真)不知②埋沒③虐待(或摧殘)。箭頭則從“食馬者”指向“千里馬”,再引導學生得出“食馬者”有何三大罪行?這樣學生便可輕而易舉完成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任務。教師應重點講述“埋沒人才”這一罪行。

三、上課步驟:

1、 導語設計:大家是否記得第五冊學過沙葉新的話劇?(《陳毅市長》)大家都來說的陳毅市長是怎樣的`一個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遠見卓識,極富個性的人)他尊重齊仰之這個人才,那麼齊先生在未遇陳市長之前,他的遭遇如何?(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毫不重視齊仰之,他報國無門,受盡冷遇)幸虧他遇到了陳毅,終於英雄有了用武之地。這使老師想起了伯樂相馬的故事,陳毅市長就好比是善相馬的伯樂,他發現並重用了齊仰之這個人才。而古代的人才可沒有齊仰之那般幸運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馬說》,看看韓愈是怎樣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罪行。

註解:採用了導語導入法,這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溫故而知新。這冊書中剛剛學過沙葉新的戲劇《陳毅市長》。其中的齊仰之的遭遇就與千里馬的遭遇相同,在舊社會裏他報國無門,受盡冷遇,也是懷才不遇。而陳毅就好比是伯樂,發現了這匹“千里馬”,重用他,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此種導入法與板書導入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可以結合來使用,也可有選擇地來使用。

《馬說》的教學設計14

教學目的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瞭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瞭解託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作者及文體,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毛主席曾說:我願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們常說,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總會發光。但是,在封建社會裏,真正有才能的人又會是怎樣的下場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簡介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人,唐代着名文學家、思想家。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先生,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辭海》“韓愈”條)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採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後無限怨鬱,離開長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寫這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陳心跡,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簡介文體:

說是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法上不拘一格,更現代雜文頗爲相似。《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當它發表議論時,非常重視文辭的力量,常逞其千迴百折之力,極盡嘻笑怒罵之能事,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我們學習《馬說》,要掌握這種文體的特點,着重體會其語言的力量。“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爲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爲“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四、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

五、教師範讀全文。學生朗讀課文。(重點朗讀第3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六、閱讀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理解詞語意思。

①駢(pian )死於槽櫪(caoli )之間駢死:駢,兩馬並駕。駢死意爲並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見(xian )外見:表現出來。③食(si )之不能盡其材食,同“飼”。

④策之不以(按照)其道(名詞動用,鞭打)執策而臨之(名詞,鞭子)安求其能千里也(它,指千里馬)其真無馬也(難道,表反問語氣)其真不知馬也(恐怕,表推測語氣)鳴之(助詞,是在意義)而不能通其(代詞,它的)意只辱於奴隸人之(助詞,的)手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策之(代詞,它)不以其道一食或盡(吃盡)粟一石食之不能盡(竭盡)其材

參考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纔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閱讀理解

1、閱讀課文並思考:怎樣劃分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裏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2、本文的中心是什麼?(借古代伯樂和平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3.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別是什麼?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根本原因是(統治者不識馬、不知馬)

4、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指什麼人?(千里馬指人才,伯樂指識別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人。食馬着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5、千里馬的遭遇怎樣?(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6、品讀文章三個自然段後的也字,看看它們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不同,第一段,流露出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意和無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用反問的語句表達憤怒的譴責。第三段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痛切之感和嘲諷之意。

7、伯樂和千里馬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先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指導背誦,討論體會、分析寫作特點,練習寫作

過程:1、按提綱背誦課文

2.分析寫作特點

(1)本文采用“託物寓意”的寫法。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認爲對有才能的人必須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這樣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幹。他的這些主張,是通過對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境遇的描述表現出來的。對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人才埋沒的現象,則分別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幹奴隸人之手,驕死於槽權之間”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2) 本文篇幅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全文圍繞着“不知馬”這個中心,反覆進行論述。文中連用十一個“不”字。開始說“伯樂不常有”,歸結到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中間由食馬者的“不知”說到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術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最後更以“不以”“不能”來痛斥執策者的無知,並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瞭中心。

(3)從正面提出問題,從反面展開議論

3、討論:學了本文,你有哪些體會?

《馬說》的教學設計15

【教學重點】

1、說的文體特點:奇巧而善辯、文藝性的議論文

2、《馬說》的寓意、比喻說理

3、虛詞“也”的用法,體會文中的“氣”

【教學難點】

1、由“馬”到“意”,透過文中情,體會文中氣

2、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文學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文學研究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構思。

2、掌握本文靈活多變的語言。

3、理解“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等名句的.含義。

【教學設計】

《馬說》是一篇簡短的議論文,可以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疏通文意,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深入領會文章的深刻含義。

 【主要學法】

朗讀法、品味、交流。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查工具書、結合書下注釋疏通課文。

【課堂類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1、簡介文體及作者:

“說”(見前文)

韓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稱《韓昌黎集》)。

2、閱讀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理解詞語意思。

⑴ 駢( )死於槽櫪( )之間

駢死:駢,兩馬並駕。駢死意爲並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見( )

外見:從外表上顯現出來。

⑶ 食( )之不能盡其材(食,同“飼”)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師範讀全文。

4、學生朗讀課文。

5、閱讀課文並思考:

⑴ 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裏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6、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7、課堂練習:閱讀課後練習,完成練習三。

8、課後練習: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1、檢查複習:背誦全文

2、課文學習指導

⑴ 第一節:伯樂知馬(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着決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嘆到底是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說?(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全文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次句──憤憤不平千里馬倒常有,可沒有伯樂發現,憤世嫉俗。

末句──描寫千里馬的終身遭遇,“不以千里稱也”“也” 肯定語氣,寄予無限同情。

⑵ 第二節:不知馬,害了馬(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馬的特點特別能吃,因此特別能跑。

次句──全節之關鍵,“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一頓,作低迴之勢。接着,以“不飽,不足,不外見,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層層蓄勢,反問作結。“也”反問語氣,憤怒譴責“食馬者”害了千里馬,向讀者尋求公道與正義。

⑶ 第三節:太不知馬(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首句──活畫“食馬者”的愚妄無知的醜態

神態:“執策而臨之”洋洋自得愚妄淺薄

語言:“天下無馬”有眼無珠

末句──發表感嘆歸結全文中心“不知馬”

其真不知馬也( )“也”推測語氣,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句末可以用“!”(強烈的諷刺感情)“?”(推測語氣,表達自己的觀點)

(問而後答,一錘定音)學生可以自由討論,發表看法。

⑷ 歸納寓意,附板書設計,並作課外拓展。

學生思考:本文的觀點是什麼?形象是什麼?借伯樂與千里馬來比喻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