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作爲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浮力》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設計:

1、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體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定量觀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2)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無論上浮的物體,還是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學難點:

學生掌握簡單的測量物體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

實驗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頭、乒乓球、釘子、木塊、鉤碼、測力計、筆、盆子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文彥博樹洞取球故事,好嗎?

生:好!

師:從前有個小孩名叫文彥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當他們玩得起勁時,皮球掉進了旁邊的樹洞裏。小朋友都望着樹洞興嘆:“唉!沒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當大家都手足無措時,文彥博鎮定地說:“有辦法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想了一個什麼辦法取到樹洞裏的球呢?

生:給樹洞灌水。

師:爲什麼給樹洞灌水能把球救出來呢?

生:因爲水能把球浮起來!

師:你們真聰明!今天,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有關浮力的現象。(出示板書:浮力)

二、科學實驗,探究新知。

(一)活動一:判斷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

師: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發現的,文彥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麼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想一下,我們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塊、鉤碼、乒乓球、釘子、石頭。如果把我們準備的6種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會沉下去呢?

生1:泡沫塑料、木塊都會浮起來。

生2:乒乓球也會浮起來。

生3:鉤碼、釘子、石頭會沉下去。

師:大家都說了自己的猜想。現在我們來親自試一試,究竟我們的猜想與實驗結果是否一致呢?請同學們把材料一個一個輕輕放入水中,一邊做一邊把實驗結果填在表格一的“實驗結果”那一行裏。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

(學生分小組進行試驗並填寫表格)

師:誰來告訴老師你的結果是怎樣?

生1:上浮物體:木塊 泡沫塑料 乒乓球

師板書:上浮物體:木塊 泡沫塑料 乒乓球

生2:下沉物體:鉤碼 釘子 石頭

師板書:下沉物體:鉤碼 釘子 石頭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

師:同學們通過剛纔的實驗我們知道木塊、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爲什麼他們能浮在水面上呢?我們通過一個實驗就可以知道了。

師:首先把氣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擡一擡手,反覆幾次,看看手有什麼感覺?

(師動手壓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

生1:手向下壓一壓,感覺到手有一種向上託的力,被壓到水底的物體又被一種力託到水面上。

師:手的感覺和泡沫塑料等被壓入水底又浮上來的現象說明了什麼?

生2:水有浮力。

師引導:在水中浮着的物體都受到一種向上的力這就是水的浮力。

師問:你們知道浮力的方向怎樣嗎?

生齊答:豎直向上。(課件演示)

(三)活動二: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師: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那麼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現在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一下。(課件:演示實驗的操作順序)

師:現在我來教大家怎樣使用測力計。力的單位是:牛頓(N)現在老師出示三把測力計,誰能準確讀出以下三把測力計的讀數?第一把是多少?

生1:0.5牛頓。

師:第二把是多少?

生2:0.4牛頓。

師:第三把呢?

生3:0.1牛頓。

師:現在老師說一說稱鉤碼的實驗步驟:(老師一邊示範一邊講解)

師:首先,在空氣中用測力計測量一下鉤碼的重量,記錄測力計的讀數,然後把讀數填在表格二鉤碼在空氣中的重量。接着將鉤碼緩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鉤碼浸入水中,但鉤碼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針平穩後,再記錄測力計的讀數。然後把讀數填在表格二鉤碼在水中的重量。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做一做。做完後,請來告訴老師你的實驗結果是怎樣?

(學生分組活動並記錄實驗數據)

師:從這個表格中,你發現了什麼?小組討論一下,哪個讀數大?哪個讀數小呢?學生小組討論並齊答:在空氣中讀數大。

師追問:爲什麼在水中會變輕了?

生齊答:因爲水中有浮力!

師高興地:那麼怎樣計算鉤碼的浮力呢?現在小組討論一下。誰來說說鉤碼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第二小組組長展示實驗記錄表。

師問:你知道鉤碼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嗎?

該組長:物體浸入水中,變“輕”了多少,就是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 。也就是用空氣中測到的數減去水中測得的數。

師問全班: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齊答:同意!

師肯定並表揚該組長!

師強調:通過表格一和表格二,我們已經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說: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浮力的應用。

師: 今天這節課我們瞭解有關水的浮力現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種很普通的力,與人有很密切的關係,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有很大的幫助。那麼水的浮力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哪些應用呢?(出示圖片)

師:我們回想一下在三年級下學期學到哪篇課文有關浮力的呢?(撈鐵牛)宋朝時的出色工程家懷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隻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鐵牛拉回了岸邊。

師:(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圖片)這幅圖哪些地方應用了水的浮力?

生1: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載人的體重浮出水面。

師出示木排圖:這幅圖哪裏應用了水的浮力?

生2:木排利用水的浮力載人。

師:此外,渡河用的浮橋、浮在水上的航標燈,它用來指揮海上的交通。以上這些也都應用了水的浮力。(多媒體出示圖片)

四、課外拓展:

師:同學們,你們曾記得在二年級語文下冊有一篇《稱象》的課文,曹操的兒子曹衝利用水的浮力稱出大象的重量。這頭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稱,也不能砍了再稱。於是他想出一個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趕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然後把大象趕上岸,再往船上裝石頭,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最後稱一稱石頭的重量,石頭的重量等於大象的重量。

五、課堂小結。

師:現在我們回想一下,今天這節課學到了什麼?

生1:知道浸沒在水中的物體有上浮、下沉、懸浮

生2:學習了浮力的應用

生3:怎樣計算浮力的大小……

師:人們對浮力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只要我們注意認真觀察,就不難找到利用水的浮力爲人類服務的事例。這節課同學們表現非常不錯!相信你們一定收穫不小!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 能用實驗的方法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對物體的沉浮提出假設和猜想,並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和猜想,瞭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2. 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緻觀察能力、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用實驗證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學難點:

實驗: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課前準備:

盆、泡沫、木塊、石塊、小皮球、橡皮、鉤碼、彈簧秤、視頻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體出示:皮球掉進樹洞裏(圖)

師:一天,幾個小朋友在大樹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進一個樹洞裏。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們的手臂根本夠不到皮球。怎麼辦呢?同學們,你們有辦法嗎?

2、學生彙報交流。

(生可能會說出往樹洞裏倒水,皮球會浮起來)

3、設疑:皮球爲什麼會浮起來呢?它和什麼有關?

4、揭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5、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會問:什麼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體都會受到水的浮力,學習浮力有什麼用……)

今天,我們不可能解決同學們提出的所有的問題,那麼今天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浮力。

二、實驗活動

(一)實驗1:

1、要求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大膽猜想,哪些物體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沉下去,並把猜想的結果記錄在實驗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動手實驗!

實驗一記錄單

學生彙報。

2、學生猜想並填寫記錄單。(教師巡視)

3、實驗驗證學生的猜想。

剛纔同學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有什麼辦法來證明?

(學生可能會說出,做個實驗:把它們都放到水裏,就知道了。)

4、學生實驗並填寫,老師巡視,學生彙報,師相應板書。

(二)實驗2:

1、質疑:爲什麼這些物體都會浮在水面上呢?

(學生可能會說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師: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感知一下。

2、出示實驗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體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細體會手的感覺,並進行小組內交流,填寫實驗記錄單。

實驗二記錄單

把泡沫等上浮物體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會感覺到

,這個力的方向是 。這說明

這些物體在水中受到了 。

3、學生實驗,並填寫記錄單,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彙報。

5、教師小結並板書:上浮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科學上稱這力叫浮力。

(三)實驗3:

1、質疑:上浮的物體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來證明你們的猜想?

2、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3、提出用實驗來證明你們的猜想。明確實驗步驟,提出實驗注意要求。

v 物體要完全浸入水中;

v 物體和彈簧秤不能接觸盆壁;

v 正確使用彈簧秤,並正確讀寫刻度;

v 把測量結果正確記錄下來,完成實驗三記錄單。

用實驗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組彙報實驗結果。

6、教師小結: 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一個向上的力。也就說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所以我們就能歸納:在水中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實踐應用:

1、說說學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2、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應用。

3、讓學生觀看:浮力應用視頻(鹽水選種)。

四、教師小結,佈置作業。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教學反思

首先,我認真閱讀了《科學課程標準》,看到這樣一句話: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我認真琢磨,細細體會,覺得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科學學習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那我們科學課該怎麼上呢?我想,科學課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做到教師放手,讓學生動手,自己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自己設計實驗解決問題,證明猜想,從而來體驗科學。因此,《浮力》這一課,我把學習的主動性完全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猜想、動手、驗證,教師只是作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這樣所取得的效果最佳。

其次,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我給學生準備了實驗記錄單和實驗器材:泡沫、橡皮、木塊、石頭、彈簧秤……並讓每組學生準備好一盆水。這樣,儘可能多地給予學生實驗材料,使學生更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得出的科學結論就更可靠,學生印象也最深。當然,以上的材料也可讓學生準備,這就更鍛鍊了學生。

最好,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想,哪些物體是上浮的,哪些物體是下沉的。然後再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緊接着,從“爲什麼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卻沉在水底這個問題”入手,得到受到浮力的結論,再引導學生利用浮在水面的物體去感受浮力,用手往下按,體會手上的感覺。學生經歷這一探究過程,初步感受到了浮力。接下來,我讓大家再自己設計實驗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並通過實驗得出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最後,帶領學生觀看浮力的應用視頻,讓學生了解浮力在人們生活中廣泛應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這堂課上,雖然課堂氣氛並不濃,但孩子們的的智慧、想象力、動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我想,爲學生提供學習得以發生的情景和材料,讓學生自己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真正體驗自主探究的科學過程,那麼,我相信,我們的學生會學得更好,得到更多!

同時,這堂課中也讓我看到了許多不足,讓我明白了,科學實驗的結果很重要,但實驗的感知更重要。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通過實驗來感知浮力,但因缺乏經驗,只重視了實驗的結果,讓學生通過填寫實驗結果記錄單來代替了每個學生的實驗感知,抹殺了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充分感知和分析的過程,因而結果並不深刻。如果在實驗後,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實驗感知,再通過表象去看本質,這樣就能過水到渠成,自然得到實驗結果,這樣的結果,學生纔會更理解、更深刻。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浮力及其方向;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實驗、觀察,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於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驗證浮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學方法】

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學用具】

乒乓球、燒杯、彈簧測力計、細線、溢水杯、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小木塊、水、酒精、食鹽水、砂石適量、飲料瓶、水桶。

【教學流程】

一、引入新課:從生活走向物理

教師提出問題:在你們的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物體漂在水面上如:鴨子、輪船……同學們想過這裏面蘊含着什麼物理知識嗎?爲什麼不會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會淹死了,你們想過嗎?

今天我們一塊兒來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學生活動一:研究浮力的產生及其方向各組同學分別把實驗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燒杯中的水中,觀察現象。

思考:乒乓球、木塊爲什麼浮在了水上。根據我們學過的二力平衡的知識對其進行受力分析。請同學們自由回答,找學生代表上講臺畫出受力分析。

教師總結:對答對的同學給予肯定表揚,不對的同學給予鼓勵指正。從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師提出問題:在剛纔的實驗中,石塊、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體受浮力嗎?請你們利用手中的器材驗證一下。

學生活動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各組同學分別做實驗,教師巡迴指導,對不知如何的學生給予點播。實驗做完後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並引導學生歸納出測浮力的方法: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物理學中把這種測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轉換法。

得到一個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並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練習鞏固:(完成後面本節練習題1、2。)

學生活動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1、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造船比賽”: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貨物,看一看,誰做的船載的貨物多?並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動手實驗並交流

2、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啓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麼因素有關。

3、同學們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請你們實驗其中的原理。並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麼因素有關。

在做以上的實驗時學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液體的密度等因素有關係。

教師引導學生把猜想合併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提醒學生實驗時用“控制變量法”)

學生分組探究:

(1)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係;

(2)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係;

(3)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係;

(4)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係;

(5)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係。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組織各小組先討論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然後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並交流,最後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彙報實驗過程與結論。

教師總結: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重力、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動手實驗,不斷的思維,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並進行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並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練習鞏固:(完成後面本節練習題3、)

學生活動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學生先看課本自學,不懂的與同學交流、或問老師,然後動手試着做實驗進行探究。實驗做完後互相交流實驗結論。

教師總結:首先對實驗中的誤差進行分析然後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導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強調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的關係)然後說明阿基米德原理不僅適用於液體也適用於各種氣體。

[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於對知識的理解。由於此實驗較難做教師注意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練習鞏固:(完成後面本節練習題4、5、)

三、本節小結

最後,由學生交流本節課在知識上有哪些收穫、哪些遺憾、通過交流、回顧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

[設計說明: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都應予以肯定。教師最後畫龍點睛,簡要概括。]

【課後反思】

1、教師應敢於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爲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實踐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將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交給學生去做,這樣使同學們既對實驗結論加深了印象又幫助學生們解決較難的浮力實驗題做下了鋪墊。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並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於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於質疑、勇於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後,學生收穫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穫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因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並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臺、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於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爲什麼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模塊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於創新精神。

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浮力》這章一直以來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我認爲需要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入手。如果學生從實驗探究中認識到浮力的大小隻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等無關,就不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點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也就可以突破難點理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密度有關。而本節所教授知識浮力的概念又貫穿全章,“稱重法”測浮力又是本章各節的探究基礎,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爲本節重點。而本節的探究浮力影響因素比較多,開放性較強,因此爲本節的難點。

教學對象分析

浮力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真理。當然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說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運用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1、本節課從觀看錄像引出學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現象入手,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上重現浮力的存在。然後在老師指導下的進行了一系列學生實驗進行有關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決定因素的實驗,爲隨後學習科學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做必要的知識鋪墊。

2、進行科學探究:每4人一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爲主輔以發揮學生富有創意性的實驗設想進行實驗。本環節完成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確定測量的物理量、具體進行實驗操作,得出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評估、交流等七個環節。其中教師需要在設計實驗中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學生一起確定要測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統一的探究步驟。

3、採用形象具體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水到渠成的理論講解保持學生的興趣,進行適當的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起到鞏固作用。

4、最後師生共同做一個簡短的小結。

5、教學方法採用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水、酒精、濃鹽水。

教學媒體設計

1. 利用網上資源錄像,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 利用課件展示教學板書結論小結等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1、觀看錄像: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着重物飛上高空。想一想,爲什麼?

2、演示:把石塊、木塊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塊下沉木塊上浮那麼石塊受到浮力嗎?

教學設計說明:在教師引導下,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大量浮力現象並提出與浮力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投影)板書:第五節 浮力

二、實驗探究過程

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並分組交流、討論:

1、什麼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麼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

3、浮力大小等於什麼?

4、浮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麼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麼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學生體驗:利用桌面上的學具,將乒乓球放入水中並逐漸壓入水底,然後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乒乓球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板書:一、什麼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演示:在彈簧測計的下面懸掛一個石塊,把石塊浸入水中,比較前後兩次測力計的讀數。這說明什麼問題?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設計實驗:

(1)明確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計劃,明確以下問題:

(2)明確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彈簧測力計、燒杯 等。

(3)明確如何測定浮力的大小。

(4)確定整個實驗是否設置對照組及設置方法,是否需要重複及次數。

(5)選擇實驗記錄表格。

參考表格:

項目

次數

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G 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 石塊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總重G2 比較F與G0的關係

(投影)結論: 浮力的大小 F浮=(G-F)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並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學生體驗: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啓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猜想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等因素有關係。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並引導學生合併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按下列要求設計實驗報告: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

(投影)(實驗報告的格式)

學生分組探究:

(1)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係;

(2)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係;

(3)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係;

(4)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係;

(5)利用測力計、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係。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投影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並交流,然後進行探究實驗。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體驗並不斷的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並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並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學生彙報實驗過程與結論: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書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於對知識的理解。由於時間的關係只能讓學生分別來探究其中的一個因素與浮力的關係。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教師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投影)完成課本上的例題。

三、小結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並說明自己的收穫和可能存在的在疑問:物體的浮沉與什麼有關?

教學設計說明: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置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四、板書設計:

第五節 浮力

一、什麼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流程: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後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活動總結和教師的引導演示將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以及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響因素的猜想上有學生很多分歧,但採用合併歸類的方法保證了大部分學生的猜想都有所體現,所以得意保證大部分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進入。合作性的操作進行順利得當,並且對數據能有效快速進行分析的論證,得出了浮力的兩個影響因素,對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都有了親身良好的體驗,自我感覺是一堂較成功的新授課,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掌握本節知識良好。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6

一、複習提問:二力平衡條件是什麼?

物體位於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圖1所示,當物體受力F1>F2時,這個物體還能保持平衡嗎?學生們很快答出:“不能”。教師接着提問:“物體將要向哪個方向運動?”(學生答):“向F1方向運動”。接着,教師小結:“當F1>F2或F1<F2時,物體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物體將要向力大的方向運動。”

二、新課引入:

演示:木塊浮在水面;用手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放手後乒乓球能浮上來,這是爲什麼?(學生答):“這是因爲它們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麼在水裏下沉的石塊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第一節浮力

三、講授新課

演示:用細線拴住石塊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秤讀數表示石塊的重力。此時我用手向上託一下石塊,並向學生髮問:彈簧秤的讀數如何變化?學生答:“減少”。教師追問:減少的原因是什麼?學生:石塊受到手向上託的力。

演示:課本12-2實驗,學生觀察彈簧秤的讀數有何變化?學生觀察後回答:“減少”,減少的原因是:石塊受到了水向上託的力,這個託的力也就是水對石塊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體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重G減去物體在水中時彈簧秤的示數F。

F浮=G-F(板書)

演示: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實驗。實驗表明了石塊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體內的物體,都受到了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板書)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體都受浮力。爲什麼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物體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體的浮沉條件(板書)

讓學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兩個力的作用”。石塊下沉說明了浮力小於重力,所以浸入液體的物體當浮力小於重力時,物體下沉。由此對於浸入液體的物體得出結論

當浮力小於重力,物體下沉(板書)

再讓學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木塊上浮說明了浮力大於重力,所以

浮力大於重力,物體上浮(板書)

演示:將雞蛋放入已配好的鹽水中,使它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讓同學們自己分析:雞蛋受哪幾個力的作用?雞蛋不動說明這兩個力大小如何關係?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所以對於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得出結論

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板書)

演示:繼續往鹽水中加鹽,觀察現象。雞蛋將漂浮在液麪上,同學們思考:雞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這兩個力的大小如何?學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對於漂浮在液麪上的物體得出以下結論

漂浮在液麪上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板書)

由此可知: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上浮還是下沉取決於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學生練習一]第141頁圖12-3(寫在小黑板上)

通過前面學習我們知道,只要物體在液體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麼浮力是怎樣產生呢?

(三)、浮力產生的原因(板書)

演示浮力產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個兩端開口的透明圓筒,兩端紮上橡皮膜,先將圓筒水平浸沒入水中(如圖2),橡皮膜受到水的壓力向裏凹,可以看到兩邊橡皮膜凹進程度比上端明顯(如圖3),這說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不相等,這個壓力差就是物體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們根據壓強知識,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設想有一個立方體的浸沒在水中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壓力(圖4)。它的左右兩側受到的壓力有何關係?學生答:“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後兩側面受到的壓力有何關係?(學生答):“是一對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壓力是否也相等?(學生答):“不相等”。哪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爲什麼?(學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因爲下表面距液麪的深度大,受到的壓強大,壓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壓力小,這兩個壓力的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F浮=F'-F(板書)

因爲向上的力大於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板書)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蠟塊緊貼在玻璃片上,將玻璃片及蠟塊放入水槽,讓蠟塊與水槽底部緊密結合,蠟塊並不上浮(如圖5),輕輕撥動蠟塊,讓水進入蠟塊底部。蠟塊就會上浮(分析解釋這個現象可使學生加深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所以,要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否受浮力,關鍵是看清這個物體是否受到來自液體向上的壓力,浮力的大小等於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這個壓力差方向是否豎直向上。

[學生練習二]

如圖6示,兩個正方體物體分別與容器底部和側壁緊密接觸,往容器中倒水,兩物體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學生回答:“側壁上的物體受浮力、底部物體不受浮力。”

物體不僅在液體中受浮力,在氣體中也受浮力。

演示:氫氣球脫手後上升,就是因爲受到空氣對它的浮力。

讓學生思考:吹了空氣的氣球是否受浮力?(學生答):“受浮力”,爲什麼氣球不上升呢?學生答:“因爲受到重力大於它受到的浮力。”

四、課堂小結:

(1)浮力;(2)物體的浮沉條件;(3)浮力產生的原因。

五、課堂練習:

第142頁1、3、4題。

[想想議議]從水中浮上來的皮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後漂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終不變,皮球上浮的過程中,浮力大於重力;當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動時,皮球受到的浮力等於重力,可見浮力是逐漸減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體積也在逐漸減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體積有關,有何關係呢?同學們根據本節所學知識想一想,下節課我們再研究。

六、佈置作業:第142頁5題

浮力教案示例之二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7

【設計理念】

1、通過實驗引發討論,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現象的能力。

2、 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能力。

3、 通過討論,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道一切物體在液體或氣體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 會用彈簧秤法測浮力。

3、知道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4、知道物體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決定的。會判斷物體浮沉。

5、會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受力分析,並知道漂浮的物體浮力大小等於物重。

【教學器材】

彈簧測力計、墨水瓶、燒杯、水、乒乓球(3個)、 溶液。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什麼是力?

2、力的測量工具是什麼?(測力計)

3、 出示彈簧測力計下掛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幾個力?(兩個)

4、兩個力是什麼關係?(一對平衡力)

5、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麼?

二、導入新課

(一)演示實驗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況,看到什麼現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

2、 分析變化原因,手對空墨水瓶的託力多大?如何求得?

學生實驗:

將彈簧測力計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沒,觀察到什麼現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

問: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現象?(浸沒在水中的物體受到水對它向上託的力。)物體在其他液體中是否也受到向上託的力呢?

演示實驗:

將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 溶液中,看到什麼現象?分析變化原因。

問:漂浮的物體是否也受到向上的託力呢?

學生實驗:

將乒乓球投入水中,設法將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說明:(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託力,這就是浮力。)

(二)板書

一、 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

↓ ↓ ↓

(受力物體) (施力物體)(方向)

分析:(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任何一個都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浮力的施力物體是液體,受力物體是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另外對浸入的理解,它包含兩種情況:①部分浸入;②浸沒。

討論:

1、 給你彈簧測力計、水、燒杯、鉤碼,如何測出鉤碼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測鉤碼在空氣中的重力G 。

(2)物體浸入水中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拉。

(3)求浮力

2、 浸在液體中物體一定受到浮力嗎?(有各種意見)

演示實驗:

圖1

(1)取一隻去底的礦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於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問:如果我往裏面注水,乒乓球會浮起嗎?(會。因爲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裏面注水。現象:乒乓球被水壓在瓶底,同時有水從塑料瓶口漏出。

(說明浸在水中的物體不一定受到浮力。爲什麼呢?)

板書:二、浮力產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觀察乒乓球下面積滿水時有何現象發生?

(現象:乒乓球下積滿水時乒乓球會上浮。)

(4)將水倒回燒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給它向下的壓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積滿了水,即受到水對它向下的壓力,而且受到水對它向上的壓力。乒乓球上浮說明向上的壓力大於向下的壓力。這就是壓力產生的原因。 >

圖2

我們舉特例來分析:立方體浸沒在液體中的受力情況

立方體浸沒在水中,其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後兩個側面和麪積相等,並且對應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問:水給它們的壓強是否相等?(相等)

問:水給它們的壓力是否相等?(讓學生討論)(壓力相等並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兩表面處的深度不同,下表面處的深度更深,壓強更大,而上下兩表面的表面積相同,據p = F/S 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壓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壓力更大。即 > 這就是浮力產生的原因。

板書:原因: >

而根據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 = — ,這就是浮力。

板書:實質: = — ,方向豎直向上。

總結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問:既然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浮力,那麼爲什麼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

板書:三、物體的浮沉

演示實驗:將三個乒乓球浸沒水中(一個充滿沙;一箇中空;一個有部分沙,用蠟封住),鬆手後出現什麼現象?分析討論。

圖3

問:浸入水中的物體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們的施力物體是誰?(地球、水)

一個物體在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力的作用時,它的運動狀態由它們共同決定。

(1)當 =G 時,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將處於什麼狀態?(靜止)(懸浮)

(2)當 >G 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於什麼狀態?(上升)(上浮)

(3)當 <G 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於什麼狀態?(下沉)

板書:

問:沉的物體最終處於什麼狀態?(靜止)爲什麼?(另外受到容器底對它的支持力。)( )

問:那麼上浮的物體最終處於什麼狀態?(靜止)我們就說物體漂浮在液麪上,那麼, 。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總結擴展

(一)本書主要學習三個知識點:

1、什麼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實驗法測浮力?

2、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3、 物體的浮沉條件。

我們要理解、記憶,並且藉助實驗,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

(二)思考:上浮的物體( ),上浮至漂浮在液麪上( )

討論:物體的重力怎樣變化?浮力怎樣變化?浸沒在水的體積能怎樣變化?說說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麼有關係?

四、佈置作業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8

教材簡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密度、力、二力平衡、液體壓強等有關知識和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和觀察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探究浮力的規律。本節內容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利用價值,是本章的的一個學習重點。本節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的物理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生活、勤于思考、善於探究的意識和習慣,以及感悟科學知識的價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節內容的重點是浮力概念的建立和浮力的規律,難點是浮力規律的探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運用。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較重,稍不注意會難以完成。

學情簡析

學生對“漂浮物體受浮力作用”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再結合學生已經學過的“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知識,稍作點撥就可以知道浮力的存在及其施力物體和方向。但對浮力規律的探究往往沒有明確的思路,更沒獨立操作的能力;綜合運用浮力及相關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本班學生中,約五分之二的有一定的學習習慣,思維比較活躍,敢於表達,且有參與實驗探究的慾望;而其餘多數學生學習被動,思想懶散,課堂上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沒有主動參與學習思考的習慣。

教學策略

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經驗,通過提問激疑,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儘可能有深度、有廣度地廣泛參與思考。關於“浮力是怎樣產生”的,限於學生基礎,只要求認識到“液體對浸入其中的物體有豎直向上的力”,對浮力產生的原因暫不作引導分析。關於浮力規律的探究,爲了降低學生的思考難度,直接將問題具體爲“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它排開液體的重力是什麼關係?”然後引導設計實驗,由學生“指揮”老師完成探究。關於浮力知識的運用,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級練習,以此促進學生鞏固基礎,逐步學會運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知道浮力的施力物體及其方向。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阿基米德原理)。

3、知道浮力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現象、作受力分析,並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施力物體及力的方向)。

2、通過收集、交流浮力應用的資料,瞭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規律(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節課的教重點;浮力規律的探究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激發興趣

1、鋼鐵放入水中,是漂浮還是下沉?

2、製造輪船的主要材料是什麼?爲什麼它能漂浮在水上?

二、觀察現象,初識浮力

1、將乒乓球投入水中,提示學生觀察,並思考:乒乓球漂浮在水上,它受哪些力的作用?這些力的方向如何?它受豎直向下的重力而沒有下沉,說明它必然受一個朝什麼方向的力?這個力是誰給它的?乒乓球受的的浮力和重力,哪個較大?你是怎樣知道的?

2、將石頭沉入水中,提示觀察,並思考:石頭放入水中是漂浮還是下沉?它愛浮力的作用嗎?你是怎樣知道的?如何用實驗來證明它是否受浮力?(鼓勵學生設計並大膽表達)

3、實驗演示: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石頭的重力,再將石頭浸沒入水中,並觀察此時測力計的讀數。指名兩位學生上臺協助讀數和記錄,然後引導全體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分析:石頭在水中受到浮力嗎?浮力是多少?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4、總結與板書什麼叫浮力以及測浮力的方法。

三、實驗演示,規律探究

1、引導猜想: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將學生的猜想寫在黑板上。我們的猜想一定正確嗎?要靠什麼來驗證?

2、指名兩位學生,協助實驗演示:測出重物的重力,再將它緩慢浸入水中,觀察並記錄:完全浸沒前,隨着浸入體積的增大,測力計的讀數有什麼變化;完全浸沒後,隨着浸入深度的改變,測力計的讀數有什麼變化。

3、引導分析:這個實驗說明,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4、深入探究浮力的規律。

(1)介紹器材,並將探究問題具體化:溢水杯裝滿水後,若將物體浸入水中,浸入的體積越大,它受到的浮力是越大還是越小?它排出的水是越多還是越少?浮力與排開水的重力相等嗎?怎樣做實驗?

(2)接上述測出石頭浸沒在水中所受浮力的演示實驗往下做:測出空桶的重力,將石頭浸沒入溢水杯的水中,用空桶接下從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再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桶和水的總重力,由學生算出排出水的重力。

(3)分析總結:同學們發現什麼規律了嗎?石頭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與它排開水的重力是什麼關係?換用其他物體和液體做實驗,會得出同樣的規律。要使結論具有普遍性,應該怎樣表達?鼓勵學生表達。

(4)其實這個規律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發現了,這個人是誰?爲了紀念他的貢獻,這個規律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叫什麼?課本多少頁?大家齊讀一遍。教師板書表達式。

四、梯級訓練,加深理解

1、將一木塊放入水中,它排開的水重10N,這個木塊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塊石頭浸沒在煤油中時,它排開煤油的質量是800g,這個石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伐木工人經常利用流水運送木料。若一根圓木浸入水中的體積是,那麼這根圓木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五、提示幫助,方法補充

1、F浮=m排g

F=ρ液V排g

2、由補充的計算方法可知,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剛纔我們的猜想正確嗎?

六、課堂小結

鼓勵學生自行回憶:學到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

七、課外作業:完成練習冊上的練習題。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掌握浮力相關概念和受力分析。

(2)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問題的比較與分類,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2)通過師生活動,培養提升學生的觀察、質疑、分析、概括、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互相學習的精神;

(2)培養學生學習和研究物理學科的興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點難點: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學生質疑、分析、概括、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學準備:

製作多媒體課件;師生活動所需的實驗器材。

四、教學設計

一、浮力的知識回顧

問題1:關於浮力,你能回憶起哪些知識點?

1.自主思考

2.分組討論

3.小結歸納

4.當堂鞏固1.哪些物體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4.稱重法測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體的浮與沉?

二、稱重法測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彈簧測力計,物塊A,水,燒杯

問題2:你有哪些方法測量物塊(物體密度大於液體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實驗思路

2.注意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並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於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於質疑、勇於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後,學生收穫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穫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因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並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臺、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於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爲什麼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模塊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通過探究,認識到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過探究浮力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的過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並會用來解決簡單的浮力問題。

課型:新授課

課時:第1課時

教學重點: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測量

教學難點:阿基米德原理的應用.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於創新精神。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乒乓球、鐵塊、水、燒杯、圓柱體、彈簧測力計、細線、溢水杯、鹽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投影展示一組圖片:艦艇爲什麼能浮在海面上,人爲什麼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氣球爲什麼能騰空而起,氣艇爲什麼浮在空中,思考這些現象爲什麼產生? (二)、進行新課:

演示實驗1:壓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後,乒乓球從水裏浮上來,最後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乒乓球爲什麼能從水裏浮上來?是誰給它的作用?

總結:物體靜止時受平衡力,物體重力豎直向下,平衡時還應受到豎直向上的力,施力物體誰?是水或空氣。表明浸在液體內部或漂在液體表面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浸在氣體裏的物體也受到氣體向上的託力。物理學中力把這種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裏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2、符號:“F浮”

3、浮力的施力物體:液體或氣體。

思考:根據浮力的定義及壓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後,乒乓球從水裏浮上來,說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思考:你還能舉出那些例子說明物體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2:把鐵塊放入水中,放手後鐵塊在水中下沉,並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鐵塊受浮力作用嗎?

活動10.9 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用什麼樣的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

實驗器材

設計與實驗:

比較鐵塊在空氣和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1)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金屬塊,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N;

(2)再將金屬塊浸沒到水中,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N。

比較:比較兩次測量的結果

現象:金屬塊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在空氣中時 了。

思考:爲什麼金屬塊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在空氣中時減小了?

受力分析:

結論: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計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體在F浮、F、G這三個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

所以 F浮 + F= G 變形爲: F浮 = G-F

二、浮力的測量:

方法:彈簧秤測力計測出物體在空氣中的重力G, 將物體浸在液體中測出此時的拉力F,G與F的差值即爲物體浸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F浮。 即“稱重法” 。

表達式:F浮 = G-F

課堂練習:

1、一鐵塊掛在彈簧秤上,在空氣中稱量時,彈簧秤的讀數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稱量時,讀數是12N。鐵塊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動畫:水底下大魚小魚的辯論。

小魚:我們在深處,受到的浮力大

大魚:我的體積大,受到的浮力大。

請你說說哪個魚說得正確?爲什麼?

要知道誰說的對,就要知道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學生實驗: 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液體裏的深度;排開液體的體積;液體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實驗器材:

實驗與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裝滿水.

2.測出圓柱體的重力 G物=_____N.

3.將圓柱體逐漸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時,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1=_____N. 計算 F浮1=____N.

4.將圓柱體逐漸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沒,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2=_____N. 計算 F浮2=____N.

5.改變圓柱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3=_____N. 計算 F浮3=____N.

6. 將圓柱體逐漸浸沒在濃鹽水中,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4=_____N. 計算 F浮4=____N.

交流與小結:

比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通過實驗和理論研究得出了有關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於被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論: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與 ρ液和V排有關,也論證了“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所得到結論。

注意:使用推論是單位必須ρ液單位爲千克/米3 ,V排單位爲米3。

V排與V物的關係

A、“全部浸入(即浸沒)” V排=V浸=V物

B、 “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課堂練習:

2、將一木塊放入裝滿水的燒杯中,溢出500g水,則木塊所受的浮力爲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氣球,排開空氣的重力爲1N,則氣球所受的浮力爲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計算氣體產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爲G=5N,體積V=0.6dm3,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沒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三)、課堂小結

學生先歸納,然後教師補充。

(四)、佈置作業

課本P93 第1、2、3題。

板書設計

四、 浮力

一、浮力(符號:“F浮”)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裏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的託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測量: “稱重法”

F浮 = G-F (G是物體重力,F是液體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於被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論: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12

學習目標:

1、認識浮力——知道浮力的概念、方向、施力受力物體。掌握稱重法測量浮力。

2、科學探究浮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注意控制控制變量方法的應用。

3、科學探究阿基米德原理並應用。

教學過程:

一、知識梳理

在電子白板上展示學生在課下自己對浮力這部分知識自己對知識點的總結,適當的加以點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進行知識網絡的構建,學生對照自己的總結查找漏洞。

(一)認識浮力

概念:液體和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豎直向上的託力,這個託力叫浮力。

1、方向:豎直向上

2、施力受力物體:液體或氣體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

3、產生原因:液體對物體上表面和下表面壓力差

(二)浮力的大小

1、F浮=G-F

(稱重法)

2、F浮=G排=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

3、F浮=G

(漂浮、懸浮)

4、F浮=F上-F下

(壓力差)

這三種方法都可以計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爲重要,下面對阿基米德原理進行回顧。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實驗探究

簡述實驗探究的過程理解結論科學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以視頻的方式回顧實驗的過程拼配例題加以練習

(三)物體浮沉

1、物體浮沉條件

上浮F浮?G ρ物

F'浮=G ρ物

下沉

F浮

結果

沉底

G= F浮+F'

懸浮

F浮=G

ρ物=ρ液

2、浮沉條件的應用

(1)密度計是測量液體密度的工具

工作原理:利用物體漂浮在液麪上工作的。

(2)輪船

工作原理:利用“空心法”把密度比水大的鋼鐵材料製成空心使它排開更多的水,增大浮力,從而使它漂浮在水面上。

輪船從河裏到海里吃水線的高度會變淺輪船在河裏和海里都是漂浮,因此所受浮力相同。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因爲海里的密度比河裏密度大所以海里比河裏船進入的體積小。

(3)潛水艇

工作原理:潛水艇能夠方便的在水中浮沉,是因爲潛水艇下潛後所受浮力不變,但它可以靠向水艙中加水和排水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浮沉。

(4)鹽水選種

工作原理:把種子放入一定濃度的鹽水中,飽滿的好種子受到的浮力小於重力下沉;乾癟的壞種子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上浮。

(5)熱氣球

工作原理:熱氣球巨大氣袋中充滿空氣,用噴嘴加熱氣袋中的空氣,氣球內部溫度升高,密度降低。當氣球內部氣體的的密度比外部氣體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時,氣球上升。當氣球內部空氣冷卻密度升高時,氣球下降。

二、典型引領

1、質量相同的木塊和石蠟,把木塊放在鹽水中,石蠟放在水中,比較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那麼()

A.木塊受到鹽水的浮力大

B.石蠟受到水的浮力大

C.它們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D.由於液體的密度不同,木塊與石蠟的密度也不同,所以無法判定

2、將重爲4N,體積爲6×10-4m3的物體投入一裝有適量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300g.若不計水的阻力,當物體靜止時,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物體上浮,F浮= 6 N

B.物體懸浮,F浮= 4 N C.物體漂浮,F浮= 4 N

D.物體沉在水底,F浮= 63N

3、一個重5N的石塊,掛在彈簧測力計上,將它浸沒在盛滿水的溢水杯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3N,則石塊受到的浮力是___N,溢出水的重力是___N。

4、在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時,某班同學猜想浮力大小可能與液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以及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老師爲同學們準備了以下實驗器材:

①彈簧測力計;

②裝有水的玻璃燒杯;

③裝有酒精的玻璃燒杯;

④頂端帶有掛鉤的鋁塊;

⑤細線。

(1)探究浮力大小是否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應選擇的器材是頂端帶有掛鉤的鋁塊、細線、________和________;(填寫序號)

(2)甲同學認爲“物體浸在液體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並在同種液體中用圖甲實驗證實他的觀點,即鋁塊從A到A`位置的過程中,浮力變大了。乙同學認爲“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並在同種液體中用圖乙實驗證實自己的觀點,即鋁塊從B到B`位置的過程中,浮力大小不變。請分析甲、乙兩同學的實驗過程,你認爲不正確的是________同學的觀點,理由是_____________。

(3)經過認真分析發現,甲同學的實驗適用於探究浮力大小與____________關係。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13

【課標要求】

通過實驗,認識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學習目標】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 會運用阿基米德原理。

4. 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學習重難點】

1.探究浮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2.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評價目標】

1. 通過演示實驗一、二達成目標1.

2. 通過實驗二和實驗三達成目標2和4.

3. 通過達標測試達成目標3.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放映幻燈片,提問,並板書課題。觀看、思考、回答通過觀看圖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書;輪船在水中航線

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等,

引出課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務一:感受浮力

實驗一:讓學生將乒乓球按入水中,鬆手。

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到得現象,並設疑:乒乓球爲什麼會浮上來?

再設疑:乒乓球靜止時受幾個力得作用?

點評學生的受力分析情況並適時給予鼓勵。

總結: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還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豎直向上。實驗二:讓學生將鐵塊放入水中,鬆手、設疑:鐵塊受浮力嗎?

當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時,引導學生做課本上的實驗,並提出實驗要求。

巡迴指導。

學生報告數據時板畫物體受力示意圖。

提出問題:爲什麼在空氣中鐵塊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大?而同一個鐵塊浸入水中時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卻小了?

聽取學生彙報,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得出結論,並板書浮力大小的表達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過觀察、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

組織語言敘述:乒乓球受力情況,並上黑板畫出離得示觀察鐵塊的運動情況。

引起認知上的衝突。

學生通過回答,爭論,對需要探究的問題更明確。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並記錄數據。

比較數據: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意圖。通過實驗感受浮力。

任務二: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問:浮力跟什麼因素有關?耐心聽取學生的猜想,並對各種猜想提出疑問,最後達成共識。

引導學生做實驗去驗證。(爲學生提供實驗器材)

巡迴指導。

聽取學生彙報。引導學生學會評估。

而後得出結論。並點出這一結論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來了。它不僅適用於液體也適用於氣體帶着疑問思考。

發表自己的觀點。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通過探究實驗,思考,回答。

通過實驗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務三: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題目,讓學生限時完成。

(教師巡視。)完成後讓學生展示答案並理由。

1.用彈簧秤在空氣中稱一鐵塊,測得重20牛,當把這個鐵塊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時,彈簧秤的讀數爲16牛,這時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將鐵塊全部浸沒在水中,鐵塊受到的浮力是10牛,這時彈簧秤的讀數爲 牛。

2.一個燒杯裝滿水,將一個體積爲120釐米3的物體放入燒杯中,溢出的水重爲1牛,此物體所受的浮力是。

3. 掛在彈簧測力計上的鐵塊重7.9N,當它全部浸沒在水中時, 測力計的示數爲 6.9N, 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鐵塊剛好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 鐵塊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測力計的示數________N。 4.質量是395克的鐵塊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這個鐵球放入水銀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鐵=7、9×103千克/米3)。

5.一個鋁球重4、5牛,體積爲0、5分米3,如果把這個球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靜止時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時完成題目。說出題目答案並理由學以致用

三、歸納總結,說出收穫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大膽敘述自己的收穫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並表達能力。

五、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課後3、4、6.選作:5認真完成作業。發散思維,張揚個性。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探究認識浮力,會測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

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重力關係的過程。

【教學過程】

1.引入課題:將氣球和鐵塊分別扔到水裏會怎樣?但同樣用鋼鐵製造的輪船爲什麼就不會下沉?如果製成潛艇卻還可以浮沉自如,又是爲什麼呢?

(設計意圖: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對於九年級的學生對浮力已有一些瞭解,通過情景激活學生腦海裏的知識。學生通過蒐集生活中的浮力現象,使思維發散。通過所列舉的現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講授新課1.研究什麼是浮力

學生研究:把乒乓球壓入水中。觀察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有什麼感覺?

(設計意圖:不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還讓學生認識到這個力是豎直向上的,對浮力方向有一個初步認識,爲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浸入液體後排開的液體的多少有關做好鋪墊。)

過渡:在水中上浮的物體,顯然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但是,像石塊這樣的東西在水中下沉,是否也受浮力的作用呢?

學生研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實驗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測量方法。

(設計意圖: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個演示實驗改爲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排除錯誤觀點“只有上浮的物體才受浮力,下沉物體不受浮力”。通過實驗學會測量、計算浮力的一種方法,並通過觀察再次發現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水的多少有關,爲下面的探究做鋪墊。)

過渡:水會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浮力,那麼空氣會不會也對其中的物體有浮力呢?

演示1:放飛的氣球(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浸在液體或氣體裏的物體都受到向上的託力。)

演示2:把一物體放入水中用稱重法測量浮力得到

F浮=G–F’(多媒體展示,增強可見度。)

(設計意圖:使學生掌握稱重測量浮力的方法)

2.阿基米德原理

過渡:小的物體可以用稱重法求浮力,那麼像輪船這樣的大傢伙又該怎麼測浮力呢?

演示3:阿基米德原理(結合課件展示,幫助理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這一重要原理,同時採用新老教材兩實驗相結合的辦法,突破學生理解上的障礙。)

隨堂練習

1.將一物體系在彈簧測力計上,稱得其重爲100牛頓,將它放入水中,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爲80牛頓。則物體受到的浮力是()

A、100牛頓;B、80牛頓;C、20牛頓;D、120牛頓

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後,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後漂浮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

A、浮力變大,重力變小;B、浮力不變,重力不變C、浮力變小,重力變小;D、浮力變小,重力不變。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識,掌握重點。)

小結

最後,由學生交流本節課在知識上有哪些收穫、哪些遺憾。通過交流、回顧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都應予以肯定。教師最後畫龍點睛,簡要概括。

佈置作業

1、P97動手動腦學物理3、4、5。

2、課後查閱資料瞭解浮力的利用。

板書設計

五、浮力

1.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向上的託力稱爲浮力。

2.稱重法測量浮力的大小:F浮=G–F’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爲:F浮=G排=ρ液gv排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15

一、複習提問:二力平衡條件是什麼?

物體位於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圖1所示,當物體受力F1>F2時,這個物體還能保持平衡嗎?學生們很快答出:“不能”。教師接着提問:“物體將要向哪個方向運動?”(學生答):“向F1方向運動”。接着,教師小結:“當F1>F2或F1<F2時,物體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物體將要向力大的方向運動。”

二、新課引入:

演示:木塊浮在水面;用手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放手後乒乓球能浮上來,這是爲什麼?(學生答):“這是因爲它們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麼在水裏下沉的石塊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第一節浮力

三、講授新課

演示:用細線拴住石塊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秤讀數表示石塊的重力。此時我用手向上託一下石塊,並向學生髮問:彈簧秤的讀數如何變化?學生答:“減少”。教師追問:減少的原因是什麼?學生:石塊受到手向上託的力。

演示:課本12-2實驗,學生觀察彈簧秤的讀數有何變化?學生觀察後回答:“減少”,減少的原因是:石塊受到了水向上託的力,這個託的力也就是水對石塊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體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重G減去物體在水中時彈簧秤的示數F。

F浮=G-F(板書)

演示: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實驗。實驗表明了石塊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體內的物體,都受到了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板書)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體都受浮力。爲什麼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物體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體的浮沉條件(板書)

讓學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兩個力的作用”。石塊下沉說明了浮力小於重力,所以浸入液體的物體當浮力小於重力時,物體下沉。由此對於浸入液體的物體得出結論

當浮力小於重力,物體下沉(板書)

再讓學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木塊上浮說明了浮力大於重力,所以

浮力大於重力,物體上浮(板書)

演示:將雞蛋放入已配好的鹽水中,使它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讓同學們自己分析:雞蛋受哪幾個力的作用?雞蛋不動說明這兩個力大小如何關係?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所以對於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得出結論

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板書)

演示:繼續往鹽水中加鹽,觀察現象。雞蛋將漂浮在液麪上,同學們思考:雞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這兩個力的大小如何?學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對於漂浮在液麪上的物體得出以下結論

漂浮在液麪上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板書)

由此可知: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上浮還是下沉取決於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學生練習一]第141頁圖12-3(寫在小黑板上)

通過前面學習我們知道,只要物體在液體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麼浮力是怎樣產生呢?

(三)、浮力產生的原因(板書)

演示浮力產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個兩端開口的透明圓筒,兩端紮上橡皮膜,先將圓筒水平浸沒入水中(如圖2),橡皮膜受到水的壓力向裏凹,可以看到兩邊橡皮膜凹進程度比上端明顯(如圖3),這說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不相等,這個壓力差就是物體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們根據壓強知識,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設想有一個立方體的浸沒在水中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壓力(圖4)。它的左右兩側受到的壓力有何關係?學生答:“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後兩側面受到的壓力有何關係?(學生答):“是一對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壓力是否也相等?(學生答):“不相等”。哪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爲什麼?(學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因爲下表面距液麪的深度大,受到的壓強大,壓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壓力小,這兩個壓力的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F浮=F'-F(板書)

因爲向上的力大於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板書)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蠟塊緊貼在玻璃片上,將玻璃片及蠟塊放入水槽,讓蠟塊與水槽底部緊密結合,蠟塊並不上浮(如圖5),輕輕撥動蠟塊,讓水進入蠟塊底部。蠟塊就會上浮(分析解釋這個現象可使學生加深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所以,要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否受浮力,關鍵是看清這個物體是否受到來自液體向上的壓力,浮力的大小等於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這個壓力差方向是否豎直向上。

[學生練習二]

如圖6示,兩個正方體物體分別與容器底部和側壁緊密接觸,往容器中倒水,兩物體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學生回答:“側壁上的物體受浮力、底部物體不受浮力。”

物體不僅在液體中受浮力,在氣體中也受浮力。

演示:氫氣球脫手後上升,就是因爲受到空氣對它的浮力。

讓學生思考:吹了空氣的氣球是否受浮力?(學生答):“受浮力”,爲什麼氣球不上升呢?學生答:“因爲受到重力大於它受到的浮力。”

四、課堂小結:

(1)浮力;(2)物體的浮沉條件;(3)浮力產生的原因。

五、課堂練習:

第142頁1、3、4題。

[想想議議]從水中浮上來的皮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後漂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終不變,皮球上浮的過程中,浮力大於重力;當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動時,皮球受到的浮力等於重力,可見浮力是逐漸減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體積也在逐漸減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體積有關,有何關係呢?同學們根據本節所學知識想一想,下節課我們再研究。

六、佈置作業:第142頁5題

浮力教案示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