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沉與浮教學設計

沉與浮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沉與浮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沉與浮教學設計

沉與浮教學設計1

【設計思想】

本節課設計本着“物理來源於生活,物理走向社會”這一主線展開,從生活中的浮與沉現象引入新課,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分組實驗讓學生明白物體的浮 與沉的條件。通過學習浮與沉的實際運用,讓學生了解物理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 的應用,體會物理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貢獻,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 趣和熱情。知道密度計、潛水艇、熱氣球的原理,瞭解我國勞動人民在應用浮力 方面的具體事例,培養愛國熱情。 【教材分析】 本節課爲滬科版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學習浮力和阿基米德 原理的基礎上,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以及物體的浮沉條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教材首先通過圖示的方法激發學生想到“物體的浮沉究竟取決於什麼?”這個問 題,接着由這個問題出發聯想到物體在液體中的受力情況,以及運動狀態的變化 情況,順理成章地安排物體的浮沉條件的實驗探究活動,並有意突出了實驗方案 的設計環節。最後,爲了讓學生明確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的意義和價值,專門安 排了關於浮沉條件的應用的四個方面的實例,即密度計、鹽水選種、潛水艇和熱 氣球。

【教法分析】

本節的特點是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來發現物體浮沉條件,因此必須放手 讓學生實驗,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實際的問題。教師應首先 以趣味浮力實驗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應善於及時、自然地引導由觀 察浮沉現象進行理論思維——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是由物體的受力情況決定的, 從而設計、實施有目的實驗。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學會分析, 並加強表達、說理能力的訓練。教師還應多舉一些我國古今勞動人民利用浮力解 決問題的事例,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學法分析】

學習本節內容時,除了積極參與到實驗探究活動中,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外, 還應學會分析、學會表達、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去分析說理,解決問題。另外,學 習本節內容時,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製作簡易的密度計和潛水艇的模型,以 加深對密度計、潛水艇原理的理解。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 ②知道魚、潛水艇、飛艇和密度計的沉浮原理; ③能應用沉浮條件解釋一些簡單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 過實驗,觀察玻璃瓶的上浮、下沉和懸浮,使學生建立起三種狀態的概 念,並且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產生三種狀態所需的條件;通過邏輯分析的方法,解 釋密度計、潛水艇的浮沉原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閱讀,瞭解物體浮沉條件在科學研究和生產實際中的應用,並激發愛國 主義的激情和勤奮學習、科技強國的思想。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教學難點】

理解物體的浮沉與其受力的關係,物體的浮沉與其密度及液體密度的關係

【教學媒體及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一隻新鮮雞蛋,25 個盛水容器和 25 個玻璃瓶。視頻、圖片、 多媒體教室。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的活動 引入新課 我們知道泡沫或木頭被壓入水 中,放手後要上浮,鐵塊在水中要下 沉,潛水艇或魚兒在水中就更自由 了,可以下沉,又可上浮,還可以停 在水中任一深度處。那麼,物體是怎 樣實現浮沉的?這就是本節要學的 內容。 舉例、思考、討論。 用貼近學生生活 的情景引入新課。 學生的活動 設計意圖 進行新課(板書課題)

(一) 演示實驗 取一隻新鮮雞蛋,放在清水中,觀 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況, 向水中慢慢加 些鹽,並輕輕攪拌,觀察到雞蛋怎樣運 動?如果再加些清水,觀察到什麼現 象? (a) 雞蛋放入清水後,它是上浮還 是下沉? (b)加鹽輕輕攪拌的目的是什麼? (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 供參考) ? (b)教師引導得出攪 (a)學生觀察回答。 培養學生善 於交流與合作的 精神和歸納概括 的能力。 鹽水溶於水後,變成鹽水, 拌的目的, 一步一步 讓學生建立起加鹽 水是改變液體密度 的`概念。 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 增大; 加鹽會導致液體的密度的 (c)隨着不斷地往水裏加鹽,有什 (c)學生觀察發現, 麼現象出現? 雞蛋上浮了, 有的學 培養學生的發 散思維能力。 (d)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 生很吃驚。 (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 ? 可以對雞蛋做受力分析; (d)學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導 這裏有兩個狀態,一個是雞 學生,讓他們分析 蛋下沉的狀態,另一個是雞蛋上浮的狀 出這種現象出現的 態; ? 在兩個狀態過程中,雞蛋的 原因。 重力沒有發生變化; ? 雞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 力沒有變,那麼肯定是浮力的變化引起 它下沉和上浮; ? 當浮力小於重力時,雞蛋下沉; 當浮力大於重力時,雞蛋上浮。

(二)實驗探究: 學生分組實驗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 要求:用盛水的容器和玻璃瓶完成 實驗,並填寫觀察的結果。 學生動手實驗, 發表見解,討論交 立經驗, 獲取實驗 教師矯正學生總結出的物體的浮 流。自己總結物體 沉條件。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其浮 的浮與沉條件。 沉取決於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 小。 ① ② 當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上浮; 當浮力等於重力時, 物體處於懸 數據 親身體會, 建 浮或漂浮狀態; ③ 當浮力小於重力時,物體下沉。

(三)浮沉條件的應用 1.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看書,討論分通過實際應 用,激發學習興 觀看放映,總 趣。 從受力分析的角度讓學生弄清密度計 析密度計的原理。 的原理。 2.讓學生觀察“潛水艇”模型課 件,引導學生總結潛水艇的工作原理, 結潛水艇的工作原 將較複雜的問題形象、直觀地表示出 理。 來,使學生容易接受。 3.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弄清熱氣 球的工作原理。 培養學生的愛 列舉我國古代 國 熱 情 和 民 族 自 思考與討論:你煮過餃子嗎?生 勞動人民利用浮力 豪感。 餃子被放入鍋中時便下沉到鍋底,煮 解決問題的實例。 熟的餃子浮起來了,如果把涼的熟餃 子放入鍋中,又沉到鍋底,這是爲什 麼? 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強 緊扣目標,回 調重要內容及注意事項,特別強調要 顧一節課的收穫知識。 從 受力分析的角度讓學生弄清密度提出學習的困惑。

沉與浮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青島出版社三年級上冊《科學》

教學目標:

1、有選擇的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制定可行的研究計劃,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問題。

2、能意識到把大家的意見綜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結果。

3、知道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能說出水中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

教學重點:

學生獨立設計實驗,科學、實事求是的描述實驗想象。

教學難點:

用不同的方法改變物體的沉浮,並歸納方法。

教學準備:

1、學生自選材料(教師準備):葡萄、橡皮泥、塑料小瓶、牙膏皮、橡筋、小勺、食鹽。水槽,實驗記錄單每組一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把雞蛋放入水中,會發生什麼現象?

(分別放入鹽水和清水中,設計實驗現象與學生猜測相反)

教師:這是怎麼回事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改變浮和沉。(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知

⑴提出問題

教師:(出示葡萄、橡皮泥、塑料小瓶、牙膏皮)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

(學生判斷,教師投影標出)

教師:誰能想辦法讓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沉下去?沉在水底的物體浮上來?

(2)探究新知

教師: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在實驗前老師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幾點:(課件出示)

實驗中,將材料逐一放入水中進行實驗,解決了一種材料後再放入下一個材料。

做完一種材料後,及時做好記錄,將相同的辦法進行分類整理。

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實驗後及時整理材料。

教師:如果沒有其他問題,請大家開始實驗吧。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實驗結果

教師:誰來代表你們小組給大家說一說你是怎麼讓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沉下去?沉在水底的物體浮上來?

(學生髮言,教師適時引導,板書)

板書內容:藉助別的物體

改變物體的'重量

改變液體

改變物體的形狀

(4)拓展延伸

教師:生活中有很多浮沉現象,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個有趣的小船,請大家玩一玩,看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活動)

教師:你發現小船是怎麼在水中改變浮沉的?

(學生髮言)

(出示課件:潛水艇)

教師:我們再來看一段視頻資料。(播放課件:死海)

教師:那麼你知道爲什麼不會游泳的人在水裏也不會被淹死嗎?

(學生髮言)

(5)生活運用

教師: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浮沉現象?

(三)總結拓展

教師:生活中還有很多有關浮與沉的現象,希望大家課下研究這些問題。

沉與浮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觀察物體上浮、下沉、懸浮的現象,尋找使物體浮與沉的方法。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能應用浮沉條件解釋一些簡單的問題。經歷探究物體浮沉條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通過對浮沉條件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課外活動小製作和查閱打撈中山艦的資料,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動手的能力。過對浮沉原理的應用,讓學生體驗生活、物理、社會的緊密聯繫.

通過製作與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愛國的情感觀察物體上浮、下沉、懸浮的現象,尋找使物體浮與沉的方法。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能應用浮沉條件解釋一些簡單的問題。我們學習過浮力的有關知識,知道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或氣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

準備一些物體,如小木塊、小石塊、小鐵塊、小塑料塊、橡皮泥等,把這些小物體浸沒於水中後放手,它們分別會處於什麼運動狀態呢?請同學們進行分組實驗:觀察物體的上浮或下沉。

請同學們根據觀察的結果,進行交流與討論:

交流一:上浮的物體有小木塊、小塑料塊、下沉的物體有小石塊、小鐵塊、橡皮泥。

交流二:上浮的物體最後漂在水面上,下沉的物體最後落到容器的底部。

交流三:把橡皮泥做成碗狀,橡皮泥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交流四:提出問題,有沒有什麼物體可以懸浮在液體中呢?

同學們想一想,怎樣使下沉的物體浮起來?又怎樣使上浮的物體沉下去?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物體浸沒在中的浮與沉。學生交流觀察結果怎樣使物體上浮或下沉

演示活動一:

把一生雞蛋放入盛水的500mL的'大量筒中,可以觀察到雞蛋下沉到量筒的底部,把一把鹽撒入水中,等一會兒,發現雞蛋慢慢地浮起來了,此時合理調節好鹽水的濃度,可以觀察到雞蛋能停留在鹽水中,如果再向鹽水中加鹽,又可以看到雞蛋繼續上浮。

演示活動二:

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直充滿氫氣的氣球,手抓住繫着氣球的細線,可以看到氣球浮在空中,手一鬆,氣球往上跑,在繫着氣球的細線上掛一重物,又能使氣球下降,哪位同學能使氣球漂浮在空中?

學生進行演示:調整所掛的重物,能使氣球停在教室內。

分析與交流:同學們想一想,使物體上浮與下沉的過程中,你採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從物理學的角度看,你所採用的這些方法中分別改變了哪些力的大小?你是如何改變這些力的大小的?

歸納與小結:使物體上浮或下沉,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物體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來控制物體的浮與沉。

提出問題:那麼,物體上浮與下沉時,物體受到的浮力與重力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過渡到探究物體浮沉條件的學習中去。

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問題一:如何知道物體的重力大小?

問題一:如何知道物體浸在液體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呢?

問題二:對於在水中上浮的物體,如木塊,其浸沒在水中的浮力又如何測量?

小結:我們在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時,可以用實驗器材測量出物體的重力與物體浸在液體中所受到的浮力,根據所知道的浮沉情況與實驗結果,就可以分析出物體的浮沉條件了。

活動器材的選擇:彈簧測力計、量筒、水、木塊、小鐵塊、螺絲帽、鐵釘、配適當重物的小玻璃瓶等。

活動操作步驟: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物體的重力,然後將物體分別掛在彈簧測力計的掛鉤上,緩慢浸沒在水中,觀察物體的浮沉情況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等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穩定後,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分別把實驗數據記錄在書本中的表格中。

分析活動探究結果。

學生交流:

改變液體的密度,從而改變物體的浮力。

改變物體的重力。

(問題一)

學生1: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直接測量

學生2:可以知道物體的質量,用公式G=mg計算出物體的重力

(問題二)

學生:可以用彈簧測力計先測出重力G,再把物體浸在液體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根據F浮=G-F計算出浮力大小。

(問題三)

學生1:如果浸沒在液體中,可以先測出物體的體積,根據阿基米德原理計算浮力

學生2:可以直接根據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來求物體所受到的浮力。

(問題四)

學生1:把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排開的液體用器材接住,用量筒來測量。

學生2:可以直接用量筒來測量,方法是把物體浸在盛有適量水的量筒中,根據兩次液體表面的刻度差V2-V1,就是V排,

活動交流與總結一:當物體浸沒在某種液體中,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上浮;浮力小於重力時物體下沉;浮力等於重力時物體懸浮。

板書:

當G物>F浮時,下沉;

當G物=F浮時,懸浮;

當G物<F浮時,上浮;

評價與思考:

在活動中,我們是通過改變物體的密度使物體上浮或下沉、懸浮的,其實我們還可以通過改變液體的密度使物體上浮、下沉、懸浮。

活動交流與總結二:對於質量分佈均勻的實心的物體,我們也可以根據重力的計算與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計算,根據液體與物體的密度大小直接判斷物體的浮與沉。

當ρ物>ρ液時,下沉;

當ρ物=ρ液時,懸浮;

當ρ物<ρ液時,上浮;

1.提出問題:當物體上浮,最後靜止時物體處於什麼狀態?此時物體受到的浮力與重力有什麼關係呢?

上浮的物體最後將漂浮在液麪上,此時G物F浮。

討論與分析:當物體上浮,最後靜止時物體處於漂浮狀態,此時物體受到的浮力與重力大小相等。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1.閱讀書本“生活物理社會”中“打撈中山艦”的材料,進行知識鞏固與愛國主義教育。提示:閱讀文字,思考有關問題。如“打撈中山艦”的過程是改變什麼使物體上浮的?

2.讀一讀“用於高空科學探測的氣球”,思考:氣球中氣體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大還是小?在氣球上升、下降、懸浮過程中是如何改變所受到的浮力的?

3.小製作演示:討論“孔明燈”的原理

4.小製作演示:討論“浮沉子”的原理

沉與浮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認識到物體的沉浮與液體有關;同體積的液體越重,浮力越大。

培養實驗、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並對所提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的能力。

激發課外繼續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A、教師用:馬鈴薯水槽(分別盛清水和鹽水)。天平1架、量筒1只、大小相同的小塑料杯2只,食用油、水銀等。

B、學生小組實驗觀察用:水槽、玻璃杯、大小馬鈴薯各1個、攪拌棒、食鹽、鹽勺等。

教學重點:改變鹽水的濃度,使馬鈴薯懸浮在水面上。

難點:馬鈴薯沉浮還跟液體有關。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引入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今天我們桌上放着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我們把它放進水裏,看看是沉還是浮。你打算怎麼把它放進水裏去?

課件引導(學生淹馬鈴薯)

觀察到了什麼?

是沉還是浮?(學生彙報觀察結果。)

老師也試一下――――怎麼浮了?

誰願意到老師這兒試試,給大家看一看?(結果都浮了。)

這是爲什麼?是老師的水缸大?水多?馬鈴薯有輕重?還是有另外原因?

討論:兩缸水一沉一浮的原因。

馬鈴薯的沉浮

1、是跟馬鈴薯的大小有關係

2、是跟水的多少有關係

3、是跟放進去的動作有關係

4、是跟水有關係

老師的這缸水跟你們的水不一樣,能觀察出來嗎?

三、選擇研究方法,組織探究

這水有什麼不同?想知道嗎?

怎樣才能知道老師的水裏有什麼?(不知道水裏有什麼,不能用嘴嘗!)

設計實驗,證明老師的`水槽裏是鹽水。

實驗一驗證水中有鹽(演示)

v操作步驟:

v1、取鐵皮木夾;

v2、取水1-2滴;

v3、點燃蠟燭;

v4、加熱把水烤乾,觀察留下什麼。

第一階段小結:鹽水能使馬鈴薯浮起來,清水中馬鈴薯是沉的。

新問題:鹽水中馬鈴薯爲什麼會浮?

實驗二:自己製作鹽水,使馬鈴薯浮起來。

1、分發刻度杯;

2、指導實驗方法:

取水200毫升,再一勺一勺地加鹽,邊加邊攪拌,同時觀察實驗中的變化。記錄下用了多少鹽,剛好使馬鈴薯浮起來爲止。加太多會融化不了。(進行計時)。

彙報加鹽多少。

加鹽

(勺)

1

2

3

4

5

6

7

8

沉浮

情況

第二階段小結:現在你知道了,鹽水的濃度達到一定程度,馬鈴薯就浮起來了。

四、在實驗中探究新發現,解決新問題

1.新問題:爲什麼清水中馬鈴薯沉,鹽水中馬鈴薯就浮?

討論:鹽水爲什麼能使馬鈴薯浮。(啓發觀察加鹽後杯中滿了多少)

用天平稱清水和鹽水哪個重。(條件:一樣重的空杯子,再加入同樣多的清水和鹽水。)

測定結果:同體積的鹽水比清水重。所以鹽水的浮力比清水大。(其實細心的同學已經發現,你加了許多鹽,水的體積卻增加不大,所以這水變重了。)

除了鹽水,其他物質能使水的重量增加嗎?

2.認識不同的液體,同體積的重量不一樣的,液體越重,浮力就越大。

3.取食用油、酒精、蜂蜜各一杯;用馬鈴薯實驗,(或食用油、酒精、水,用蛋實驗)

猜測:哪一杯的浮力大,哪一杯的浮力小?

五、總結與擴展:

1.總結:我們通過做實驗發現馬鈴薯在清水中下沉,在鹽水中上浮,這是因爲同樣多的鹽水比清水重。重的水就比輕的水浮力大。如果我們這裏有很重很重的“水”,它就能浮起清水中下沉的物體(出示水銀)。你們今後學到一些知識後要想想它會有什麼用處,這樣才能使我們變得更聰明。

2.課件展示:

死海――世界上鹽度最濃的鹽水湖;

我國也有許多鹽水湖;

爲了旅遊的需要,人們製成人工鹽水湖……

六、練習與應用:

1、物體的沉浮,與物體輕重,體積大小有關,還與什麼有關?

2、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還可以有那些?(繼續實驗)

3、食用油-清水-鹽水-水銀,哪種液體浮力最大?

沉與浮教學設計5

活動目標:

1、初步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裏是沉的,哪些是浮的,並能對其分類。

2、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操作和用語言較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3、體驗沉浮實驗的樂趣,萌發對沉浮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每組半盆清水、兩個盒子,盒子分別貼有“↑”、“ “↓”的符號。

2、鑰匙、小木塊、玻璃彈珠、回形針、泡沫板、海綿、橡皮泥等小物品每桌若干。

3、雞蛋、燒杯人手一個,實驗每桌一盤。

活動過程:

一、活動引入: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小客人,我們來看看都有誰?”——出示鑰匙等小物品,請幼兒說出是些什麼。

二、初步探索活動:

1、師:“今天我們要和這些小客人做一個玩水的遊戲。看看這些小客人到水裏後會怎麼樣。你們先猜猜看,他們到水裏後會發生什麼?”(幼兒回答)

2、“有的小朋友說他們會沉到水底,有的說會浮在水面,是這樣嗎?老師也不清楚,那就請小朋友每人選一樣東西放到水裏看看會發生什麼?然後把你看到的結果告訴老師。

3、幼兒做實驗,教師指導。

4、幼兒講述操作的結果。鼓勵幼兒:“小朋友真棒!我們實驗的結果和剛纔想的是一樣的。有的小客人到水裏會浮起來,有的小客人會沉到水底。”

5、沉浮物體分類。

師:“小客人都玩得非常開心,但是天色不早,他們要回家了。這有2個盒子,就是小客人的家。看看上面的箭頭,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們分別是誰的家?應該把誰送到這個家裏呢?——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6、教師小結:小朋友真聰明,不但發現了哪些小客人會沉在水裏,哪些小客人會浮在水面,而且還把它們送回了自己的家,我替它們謝謝你們。

三、沉浮轉換實驗:

1、師:“老師這裏還給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一個雞蛋,請你們把雞蛋放到燒杯裏看看雞蛋會怎麼樣?”

2、幼兒和老師一起操作,得出結論——會沉下去。

3、變魔術——請幼兒閉上眼睛,老師快速在杯子裏放上食鹽攪勻,然後請幼兒觀察發生了什麼變化?(雞蛋浮起來了。)

4、提問:“誰知道老師的魔術怎麼變的?”——請幼兒找找老師的桌子上有什麼,猜猜看。

5、指導幼兒變魔術。邊做邊仔細觀察雞蛋是怎麼從沉的狀態變成浮的。

6、請幼兒講講剛纔是怎麼做的。鼓勵幼兒大膽猜測其中的`奧祕。

7、小結:你們可真厲害,硬是讓原本沉下去的雞蛋浮起來了,看來,沉和浮,是可以想辦法轉換的。

四、提出問題,製造懸念:

小朋友先前做實驗的時候放在水裏的橡皮泥是沉在水裏還是浮在水面的呢?(沉),可是老師知道它們非常想和浮在水面的蛋寶寶做好朋友手拉手,誰能想辦法讓它們也浮在水面呢?這個問題我們留到活動結束後解決好嗎?

延伸活動:

橡皮泥大變身。

沉與浮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 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知道魚、潛水艇、飛艇和密度計的沉浮原理;能應用沉浮條件解釋一些簡單的問題。

2. 通過實驗,觀察雞蛋的下沉、上浮和懸浮,使學生建立起三種狀態的概念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一、物體的沉與浮

二、(1)演示實驗:石塊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們分別浸沒在水中,叫同學們觀察現象;

提問:浸在水中的物體,有的.上浮,有的下沉,這是爲什麼呢?

學生提出各種解釋。

(2)今天的課上完以後,你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演示實驗:

取一隻新鮮雞蛋,放在清水中,觀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況,向水中慢慢加些鹽,並輕輕攪拌,觀察到雞蛋怎樣運動?如果再加些清水,觀察到什麼現象?

a)雞蛋放入清水後,它是上浮還是下沉?

b)加鹽輕輕攪拌的目的是什麼?

c)隨着不斷地往水裏加鹽,有什麼現象出現?

d)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

二、認識三種狀態

雞蛋所處的三種狀態:

下沉:浮力

上浮:浮力 > 重力

懸浮:浮力 = 重力(平衡)

讓學生了解三種狀態。

三、生活中的下沉與上浮

四、(1)對於海洋生物來說,浮力非常重要,浩瀚的海洋中,許多生物用不同的方式創造沉與浮,這是一個精彩的世界!展示各種海洋生物圖片。

2)我們來看看魚是怎樣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和懸浮

(3)整理自己的思路。

五、潛艇與熱氣球

六、(1)最早的潛艇用於軍事偵察和襲擊,現在也用於深海考察,爲開發海洋,獲得新資源提供信息。

(2)潛水艇是怎樣實現上浮和下沉的?

(3)整理自己的思路。

五、分析比較

(1)提問:雞蛋、魚和潛水艇都會在液體中下沉、上浮和懸浮,那麼它們都是用了同樣的方法處於這三種狀態的嗎?

(2)同學們自己歸納一下,總結出他們有什麼區別和共同點;

學生自己思考;

(3)介紹熱氣球,加圖片;

(3)引起學生興趣;

學生討論,以小組爲單位,每一個小組交一份報告,與同學分享

七、課堂小結

八、1 .瞭解三種狀態:下沉、上浮和懸浮。.三種狀態產生的條件:

下沉:重力大於浮力;

上浮:重力小於浮力;

懸浮:重力等於浮力。

沉與浮教學設計7

活動設計背景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而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幼兒天生喜歡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現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這一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作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

把下沉的浮起來,把浮起的沉下去。

活動準備

大水盆6個,籃子12個,紙、幹木塊、石子、釘子、塑料杯子、樹葉、乒乓球、實心球、硬幣若干。

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一、請小朋友們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設置懸念,引發幼兒好奇心)

二、操作,請小朋友們把桌上的東西放在水盆裏,看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三、請小朋友們把沉與浮的物體分別放在兩個籃子裏,然後告訴別組的小朋友和老師,哪些下沉了,哪些是浮着的。(紙、幹木塊、塑料杯子、樹葉、乒乓球是浮着的,石子、釘子、實心球、硬幣是沉下去的)

四、爲什麼有的'沉下去了,有的卻浮起來了呢?

五、請小朋友們利用籃子裏的東西互相想一想怎樣才能把浮起的沉下去,把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把紙用石子壓住,把硬幣放在塑料杯裏。)

六、請小朋友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會浮上水面。

教學反思

“沉與浮”這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的一個突然發現。活動緊密圍繞“沉浮”這個有趣現象而展開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引發探索慾望。本次活動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對物體的沉浮進行猜想和判斷,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讓幼兒玩一玩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究物體沉與浮的原因,獲取與物體沉浮相關的知識經驗,並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在本次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爲幼兒發展開渠。活動內容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爲幼兒的發展引路。

沉與浮教學設計8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而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幼兒天生喜歡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現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這一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作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

把下沉的浮起來,把浮起的沉下去。

活動準備

大水盆6個,籃子12個,紙、幹木塊、石子、釘子、塑料杯子、樹葉、乒乓球、實心球、硬幣若干。

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一、請小朋友們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設置懸念,引發幼兒好奇心)

二、操作,請小朋友們把桌上的東西放在水盆裏,看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三、請小朋友們把沉與浮的物體分別放在兩個籃子裏,然後告訴別組的小朋友和老師,哪些下沉了,哪些是浮着的。(紙、幹木塊、塑料杯子、樹葉、乒乓球是浮着的,石子、釘子、實心球、硬幣是沉下去的)

四、爲什麼有的沉下去了,有的卻浮起來了呢?

五、請小朋友們利用籃子裏的東西互相想一想怎樣才能把浮起的沉下去,把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把紙用石子壓住,把硬幣放在塑料杯裏。)

六、請小朋友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會浮上水面。

教學反思

“沉與浮”這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的一個突然發現。活動緊密圍繞“沉浮”這個有趣現象而展開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引發探索慾望。本次活動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對物體的沉浮進行猜想和判斷,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讓幼兒玩一玩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究物體沉與浮的原因,獲取與物體沉浮相關的知識經驗,並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在本次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爲幼兒發展開渠。活動內容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爲幼兒的發展引路。

沉與浮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沉與浮》是研究物體在液體中沉浮探究實驗課。物體的沉浮與什麼有關呢?

本課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十分典型的“推測—觀察-發現-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併爲今後的進一步學習“沉和浮”打下堅實的基礎。教材的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猜想和驗證物體是不是也和鹽一樣溶解到水裏。觀察塑料泡沫板和銅板在水中的現象。第二部分,通過實驗感知浮力;第三部分,誰主沉浮。用實驗驗證物體的沉浮與什麼有關。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稚氣未脫,對大千世界的未知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經過了一年的科學課訓練,他們已經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學的思維方式,養成了一些科學的操作習慣,這些都是可供教師利用的教學資源。同時他們缺乏生活經驗,不善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這些都是應該注意的。教師應該先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和預設,做到對課堂上的生成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流程和教學方法,把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一、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目標:

1、能根據生活經驗預測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2、能用實驗的方法判斷物體沉浮。

3、能根據物體在水中浮沉的狀態給物體分類。

4、能找出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

1、學生預測某物體的沉浮特點。如:棉花、海綿、小瓶等。

2、指導學生實驗,強調操作方法:輕輕地將材料貼近水面後在放入水中,每次放入一種材料,注意觀察實驗中出現的現象,並記錄在書上。

3、教師巡視

4、活動結束時,指導學生分析預測是否正確。

(初步體會實驗的重要性,增加對實驗的神祕感,同時爲下面的實驗做好鋪墊)

(三)感知浮力

1、實驗一:

①老師引導學生觀察相應插圖,並指導學生實驗,強調操作技巧:兩手分別按壓在木板兩端或中間,如不平衡,要給以調整,並要求每生儘可能都有操作的機會。

②注意自己的感覺。③總結並印證“浮力”的概念。

2、實驗二:

①讓學生預測沉入水中和浮在水面的物體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

②指導實驗:輕輕地將浮在水面的物體鉤住,但不可離開水面。沉入水中的物體也不要鉤離水面,且要全部沉在水中。

③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正確操作,心要時也可以給學生做出示範。

④活動結束後,指導學生分析預測是否正確,從而體會實驗對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性。

(四)誰主沉浮(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師演示實驗

教師準備一杯清水、一杯淡鹽水、一杯濃鹽水、三個雞蛋。把三個雞蛋分別放在三杯水中,使之沉底、懸浮和浮在水面上。

例如本節課的所有問題都是學生提出來的,所有的實驗方法都是學生自己設計出來的,所有的現象和結論都是學生髮現的,教師在整個探究過程中不扭學生,不逼學生,順着學生的思路,抓住學生的矛盾,水到渠成地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陪伴學生完成整個探究活動。

沉與浮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讓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表示物體的沉浮。

2、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動準備:

1、各種試驗材料(乒乓球、積木、空瓶子、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樹葉、小碗、磁鐵、筆、紙)若干。

2、幼兒每四人合用一張操作檯,另備水槽、托盤各一隻。

重點與難點:探索、發現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

幼兒聽音樂進實驗室,看到各種試驗材料,激發幼兒的操作慾望。

二、幼兒嘗試(一)

教師提出嘗試題: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你會發現什麼?

幼兒嘗試,得出結論:

有的物體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體落(沉)入水底。

教師總結:象乒乓球、積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浮,象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沉。

三、幼兒嘗試(二)

1、教師提出嘗試題:如果用向上的箭頭表示浮,用向下的箭頭表示沉。這些實驗材料該用什麼符號表示呢?(插塑、紙、梳子、牙刷、電池、鉛筆、小刀、橡皮)。

2、各組幼兒進行嘗試猜測,並在紙上畫好對每一種材料沉或浮的猜測結果。

3、教師總結(演示課件),驗證幼兒猜測的正確與否。對不同意見(如同一種物體,有的幼兒認爲沉,有的幼兒認爲浮)通過實驗驗證,統一認識。

四、幼兒嘗試(三)

1、教師提出嘗試題:怎樣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

2、幼兒嘗試,得出結論:

往空瓶裏裝水,把鉛筆拴在石頭上。可以讓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積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釘子放在積木上,可以讓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釘子浮上來。

3、教師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兒嘗試(四)

教師提出嘗試題:

1、故事:小明在樹林裏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樹洞裏去了,樹洞很深,小明夠不上來,他多着急呀,誰來幫他想個辦法呢?

幼兒嘗試回答:往樹洞裏灌水球就浮上來了。

2、有一堆摻有麥糠的小麥,怎樣儘快的把麥糠和麥粒分開?

幼兒嘗試回答:把它們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麥糠,沉入水底的是麥粒。

六、幼兒嘗試(五)

教師提出嘗試題:沉與浮在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應用?

幼兒嘗試回答:救生圈的應用、淘米做飯時的應用以及在輪船、潛水艇上的應用等。

沉浮現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能爲人類做許多事情。

活動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還有哪些物體是利用沉浮的原理製成的。

沉與浮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裏是沉的,哪些是浮的。並能用↓、↑記錄結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的基礎上,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

3、能專心傾聽別人講話及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與結果。

活動準備:

1、教學試驗材料:各種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塊、勺子等),大容器7個、記錄表等。

2、科學術語及詞彙:沉、浮。

活動過程:

一、猜測活動:

1、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這些物品寶寶想到水裏游泳,你們猜猜看會怎麼樣呢?(出示沉↓、浮↑卡片)

2、師:你們說有的會沉,有的會浮,我也不清楚,那我們就把玩具扔進去看看吧!

3、讓幼兒大膽猜測其餘物品寶寶的沉浮現象。

二、幼兒操作活動:感知“沉”、“浮”現象。

1、第一次實驗:幼兒把物品放進水裏,看看結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嗎?

2、第一次記錄:記錄猜想和實驗的結果。

3、交流:幼兒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測和實驗結果,探索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體浮起來。

1、這些物品寶寶,他們在水裏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現在老師要請你們去玩一玩,動動你們的小腦筋,你有沒有辦法使原來沉在水底的東西浮起來,使浮起來的東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時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訴我們。

2、幼兒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你用什麼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的?成功了嗎?

幼兒:沉下去的東西請沉的東西幫忙會沉下去,要請浮的東西幫忙纔會浮起來。

教師小結:浮的東西可以幫助沉的東西浮起來;沉的東西可以幫助浮的東西沉下去,而且和物體的輕重、大小有關。

四、科學小實驗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潛水艇嗎?它有什麼厲害的地方?

是啊,潛水艇可以浮在水面上,可以沉到海底,還可以一半在水面,一半在海底。那你們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今天,尤老師也帶來了一艘潛水艇(出示礦泉水瓶子),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吧!

請幼兒分別探索如何使瓶子沉在水底、浮在水面以及處在半浮狀態。

五、經驗遷移

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發大水的時候(圖片),我們周圍的東西都沉到了水裏,我們人也會沉到水裏了,這個時候,我們想什麼辦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腳盆、木頭、船等圖片)

是啊,通過今天的實驗,我們知道了許多水的祕密。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所以希望小朋友們能多多去探索,去發現,利用水去發明更多東西,但是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沉與浮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三課。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深入研究造成馬鈴薯在水中沉浮的條件和變量,從改變液體成分達到改變物體沉浮的目的。在本課中,教師要着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培養學生的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

學生分析

學生對一些浮力現象已有所認知,知道木頭、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鐵、石頭等會沉入水中;知道物體的體積、大小、重量決定了它的沉浮關係。但對於馬鈴薯能否在水中浮起,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可能會發生爭論,當然學生可能會在課外知道雞蛋能在鹽水裏浮起來,物體在海水裏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定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思考,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目標是可行的。

設計理念

科學課從走進教室就深受學生的喜愛,究其原因,因爲在科學課中可以動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實驗,自己設計實驗的方法去尋求問題的解決,科學課中的活動性、探究性、主動性深深誘發着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在這堂課中教師有意設計一些似是而非的實驗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後由學生商討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並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改計劃。鑑於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可能猜測出是鹽水溶液使馬鈴薯浮起來,應該說本課的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並不會成爲學生的`學習障礙,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着重考慮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意識”,並把這種意識落實到探究過程中去,從而,使學生對浮力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使我們的科學課能爲學生今後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認識物體的沉浮與液體的成分有關。

2、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細緻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和科學探究能力的“意識”。

教學準備

1、教師:兩個200毫升的燒杯,定爲1號和2號(分別盛有100、150毫升的純淨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爲飽和鹽溶液);兩個大小不一的馬鈴薯;一幅天平(備用)。

2、四人小組:一隻盛有150毫升純淨水的燒杯,一個馬鈴薯,一根筷子;實驗袋(一支蠟燭,兩個不鏽鋼調羹,一包火柴,一把藥匙);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觀察質疑、提出假設

1、教師提問:你知道有哪些物體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學生羅列出許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體。)

2、師出示兩個大小不一的馬鈴薯,叫學生判斷是沉還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會沉。

生:都會浮。

師:(疑惑)這兩個馬鈴薯的沉浮究竟會怎樣,我們怎麼來驗證你們的觀點?

生:實驗。

師:好辦法。我們只要將馬鈴薯放進水裏就能看出來?

生:不對。如果放水的東西不一樣大就不能比了。

生:對呀,應該用一樣大的東西盛。(其他的學生此時也議論紛紛)

師:你們的意思是說實驗的時候還應該有一些條件,這些條件應該公平,對嗎?還應該有哪些公平的條件呢,各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體現實驗的公平性

⑴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教師一一板書:

實驗名稱

馬鈴薯在水裏的沉浮

公平條件

(注意點)

一樣大的杯

一樣多的水

操作方法

把兩個馬鈴薯輕輕放進水裏

⑵修訂計劃,體現公平條件

(出示兩隻燒杯1號和2號)

生:兩杯水要一樣多。(教師請一名學生上前監督教師加水的過程)

師:把大的放在1號還是2號?

生:放進1號。

4、觀察實驗,進行科學假設

教師將兩個馬鈴薯輕輕放進杯中,要求學生仔細觀察。

生:大的沉了,小的浮了,爲什麼?

生:把它們調換一下。

教師將馬鈴薯調換放入。

(生看到大的馬鈴薯浮,小的沉,興致高了。)

生:水有問題。

師:有什麼問題?

生:2號杯的水密度大。

師:你怎麼知道的?什麼是密度?

生:我在書裏讀到過,密度大的液體產生的浮力大。

師:你很會思考,可是你怎麼來證明2號杯裏的水密度大?

生:可以用天平稱一下兩杯水。

在教師幫助下,學生用天平稱出2號杯裏的水比1號杯裏的水重。

師:2號杯爲什麼重?

生:水裏可能有別的東西。

生:水裏有鹽。我以前見到過雞蛋在鹽水裏會浮起來,有一個死海里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沉下去。

師:難道就不會是別的嗎?糖、味精?

生:一定是鹽,我們可以嘗一下。

生:不行,那樣很不衛生。

生:用火燒一下,水乾了就能見到鹽。

生:我現在真想知道水裏到底有什麼!

師:你們覺得這個方法好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師:需要怎樣的工具?

生:鍋。

生:鍋應該小一點,水要少一點。

師:(教師予以表揚、鼓勵)這些東西太笨重了,可以用別的工具替代嗎?(生答略)出示工具袋,要學生說說注意什麼。

生:用火要小心。不要燙着。

師:眼睛離調羹遠些。認真做實驗,仔細觀察。

二、實驗論證,知道使馬鈴薯浮起來的原因是水裏加了鹽,水的成分變化了。

實驗員領取材料,各組開始實驗。

生:是鹽。

生:這白顏色的是鹽。我剛纔嚐了一下是鹹的。

師:(嚴肅的)白顏色的就一定是鹽嗎?沒弄清之前去嘗可很不安全。有沒有更科學的方法來證明這就是鹽?

生:可以在清水裏加鹽,再燒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裏放進馬鈴薯,再加鹽,看它會不會浮起來。

生:可以把他們的方法和起來。

師:這個建議不錯,我們可以試試,你們覺得呢?

(生答略)

師:爲了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我們得——

生:制訂實驗計劃。

師:如果老師給你們一杯150毫升的純淨水,一個藥匙和一個馬鈴薯,你們認爲在這個實驗中可以研究哪些項目?

(各小組制訂計劃並展開討論應有哪些實驗項目,如何操作;教師巡迴指導。然後選擇較有代表性的實驗計劃進行交流,博採衆長;重點講講自己的計劃中哪部分實驗成功的關鍵。)

生:我們認爲要弄清要幾勺鹽。

生:每次應該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鹽沒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準了。

生:還要記錄馬鈴薯浮還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計劃)

實驗名稱

馬鈴薯在鹽水中浮

要幾勺鹽

操作方法

一平勺一平勺放,還要攪拌

實驗現象

比較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迴。(學生通過實驗驗證了水裏含有鹽,是它使馬鈴薯浮起來的)

師:是什麼使馬鈴薯浮??

生:鹽。

師:150毫升純淨水在加鹽前後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多了鹽。

生:純淨水更濃了,密度增加了。

生:還有別的方法能讓這個馬鈴薯浮起來嗎?

師:其他同學有什麼新發現、新問題?

生:水裏加進糖行不行?

生:馬鈴薯放在其它液體裏能浮嗎?

生:還有那些東西放在鹽水裏也能浮?

三、課外延伸

師:同學們剛纔提出了很多新問題,老師覺得值得研究研究,我們不妨到課後自己去做做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想法,也希望你們有更多的新發現,好嗎?

(分小組討論大家最感興趣的問題,制訂計劃,教師適當指導)

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合理地安排了教學內容和活動,較好地估計了學生,在教學安排上儘量突出了教師的適當指導和學生的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制訂計劃、探究論證等,注重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指導學生用科學的視角和方法去論證自己的假設、推論。教師及時制止了其他學生效仿他人嘗食鹽的不科學舉動,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進行了初步的科學“意識”的啓蒙教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能“抽絲撥繭”式地層層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運用常識判斷的方法解決問題,問題選擇較集中,注意了課內外的結合。同時,教學中教師很好地引導學生設計了“變量”和“定量”的關係,強調在比較觀察探究過程中的“公平性”問題。

但是,同樣應該看到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的提問還是較多,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機遇。如果教學設計中一開始教師出示一隻盛水的燒杯,放進馬鈴薯,馬鈴薯沉。此時引導學生有沒有辦法不改變馬鈴薯使它浮起來,在水中加入什麼東西可以使它浮,那樣的教學活動效果又會怎樣呢?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重視學生考慮問題、回答問題的全面性,重視培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主動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設計一些培養學生“注重事實、善始善終、提出不同見解”的教學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設計點評

設計者着眼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設計此教學案例,在實施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想法,進行適度引導,特別是在引導學生設計“變量”,體現實驗的公平性方面下了一些工夫。本課緊扣教學目標,結課時再次點題,使學生對馬鈴薯在水中浮起來的原因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改變液體的成分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並能由此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在溶解食鹽的環節中,教學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爲四上年級的《溶解》單元教學作好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