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爲自我反省。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雁歸來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1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品味的環節。

一是讓學生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以“讀了,我知道了。”的句式講述你所知道的內容。並給學生作了示例:讀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大雁通常是在三月飛回來的。

二是讓學生小組討論,品味語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給學生一個固定的句式:“讀了,我感受到了。”和上一個環節一樣,給學生一個示例:讀“一隻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羣大雁衝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在對比中,我感受到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在作者心中,大雁與人類一樣具有靈性。

同時還設計了一個仿寫的環節,給學生一個句子:“一隻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羣大雁衝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先讓學生對句子進行分析,找到特點,然後進行仿寫練習。許多學生都寫出了較好的句子。

例如:一根白髮說明不了歲月的蒼老,但當銀髮佔據全部的黑髮時,人就老了。

一隻青蛙的來臨說明不了夏天的到來,但當一陣蛙鳴衝破了六月的暖和的細雨時,夏天就來到了。

一滴雨點的掉落說明不了暴風雨的來臨,但當狂風雷電衝破那烏雲密佈的昏暗時,暴風雨就來到了。

一片兒雪花的來臨說明不了冬天的到來,但當一場狂風暴雪擊破了臘月的寒氣時,冬天就來到了。

一棵小草的萌發說明不了春天的到來,但當大地披上綠紗時,春天就來到了。

這一節課使我又一次深刻的意識到只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課堂才能夠活起來。這樣的課學生喜歡上,語文中的聽說讀寫練習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2

一、 教學設計思想:

1.輕知識,重文理

《沙鄉年鑑》是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由美國著名生態學家、被譽爲“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奧波德所著。《大雁歸來》是該書中的一篇觀察筆記,文章內容具體詳實,描寫生動細膩,情感真切動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有些人把這篇文章定位爲科學小品文,這顯然是一種嚴重的誤讀。因爲文中雖然也涉及到一些有關大雁的知識,但作者本意並非在介紹大雁,而是要描寫“沙鄉”這塊“世外桃源”裏,自然萬物(包括人類)之間平等、自由、美妙、和諧的境界,並藉此表達自己“土地倫理”的觀點:人與土地是一個共同體,人只是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員。爲了獲得這個共同體的平衡和長遠發展,人類必須學會尊重共同體中的所有成員,以及這個共同體本身——這就是“土地倫理學”。基於以上認識,這篇課文應定位爲一篇“觀察筆記式”的散文(隨筆)作品,由此確定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講授大雁的知識。

2.淺閱讀,深感悟

語文課程的目標包含有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到《大雁歸來》爲翻譯作品,其語言文字已經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譯者的“個性解讀”,顯然不可能全然以語言文字爲依據去理解作者的主題思想,但又不能離開課文空談作者的思想觀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學重點。在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和作者一起去“觀察”和“思考”,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整體性品味和理解,深層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體”的思想。這無疑是有難度的,但也正因爲此,才能夠讓我們的語文課有點思想深度,而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結構中,設計的是從“觀察”(大雁的飛翔、聲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給予我們人類的啓示、作者的思想觀念),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層次性,最終從“我們”一詞突破,期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萬物時的多角度和大視野,獲得一種全新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

3.小課堂,大世界

一堂語文課,由於執教者在教材理解和處理上的差異,帶給學生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對於《大雁歸來》,一直有多種主題解讀,我的看法是:“呼籲‘環保’”顯然粗淺了些;“呼喚‘野性’的迴歸”更多的帶有“個性解讀”痕跡;而教參中認定的“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則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倫理”觀念,是一種誤讀。其實,只要結合作者《沙鄉年鑑》中的其它文章,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和諧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雁世界”其實也正代表了“動物世界”、“植物世界”、“人類世界”等等……並且啓迪着我們對“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裏,不僅讓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界美好和諧的畫面,且能給予他們一種思想上的“碰撞”,讓他們改變人們一貫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臨下審視“自然”的視角,學得一種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我以爲,這節課就已經可以說是成功了。

二、 課後反思: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語文教材“思想性”的關注,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麼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爲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評分偏低,如有些專家評委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有不同看法、絕大多數羣衆評委更看重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等等,但客觀原因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更應該反思的還是主觀上的不足。

1.教學設計不夠“活”

如果僅僅從學生的實際獲得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謙虛地說,這節課已經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在老師一步步的引領下,學生跟着作者的腳步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從觀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體”的問題,最終真正理解了“我們”這個關鍵詞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愛、和諧的環保觀念,這也是教學這堂課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這是通過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最終以一部分同學的思考、發言來呈現的,而不是在一種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中由學生“頓悟”,不是在一種非常融洽和諧的師生交流中“豁然開朗”而得到的,這就不能不讓人反思在學情預估和教學設計上存在的問題。這樣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寫中蘊涵着深刻理性的隨筆,這樣一種有高度有難度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要想讓初二學生真正深入理解,確實是有難度的,還是應該尋找一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夠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作爲載體來實現教學,而不是像這堂課中所採用的研讀、討論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學形式,這裏就暴露出對學情預估的不足。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個關鍵問題,那麼就完全可以達到王曜君老師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現在的這節課,儘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錯,但“有效”畢竟不足,原因就是因爲整個教學設計上缺乏一個吸引學生的“活動點”、“亮點”,所以“有趣”還差得遠。

2.教師調控不夠“靈”

在這堂課中,始終有一種感覺,就是臺上學生們的表現有些緊張。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王曜君老師把課堂不足歸咎於教師的親和力不夠,而事實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自認爲在學生面前還是很有親和力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是學生的緊張造成了我的緊張,以致發揮失常了嗎?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俞建祥老師的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一下子驚醒了我。“學生的緊張是誰造成的?就是老師造成的!”是啊,課堂上,作爲“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不是應該努力用自己的情緒、調控手段去影響學生的狀態嗎?怎麼可以反過來讓學生影響你呢?如果當時能夠多一些自身情緒的良好調控,多一些學生活動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調控,這堂課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嗎?畢竟,那一部分敢於表現自己的學生的發言其實還是相當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師在語言、行動、情緒方面的靈活“調控”啊!看來下一步,在本身課堂情緒的調控方面、在學生活動的調控方面,還應該多多鍛鍊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調控更加成熟。

3.課堂氣氛不夠“和”

得出了上兩條“不足”後,這個不足的存在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了。看來,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要有“深度”,還應該有它最佳、最合適的“溫度”,才能夠使課堂更加和諧、美好。最後,真誠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師更多的批評意見。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3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在教學這課時,是將問題交給學生自己去解決,進行自我培訓、自我提升、自我發展。我認爲教師不要再一味地逞“口舌之能”,而應充分讓學生去想、去做,教師只需做個親切而睿智的點化者,組織者就行。在學習目標制定時,可嘗試着讓學生參與,讓學生知道什麼樣的問題有價值,實踐“我要學”。分值的計算,在某種程度上,既可以衡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真正成爲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臺。堅信“我能學”。

我們要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大膽實踐,不斷創新,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爲學習的主動者。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4

《大雁歸來》節選自《沙鄉年鑑》,這是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由美國著名生態學家、被譽爲“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奧波德所著。

反覆研讀文本以後,有以下幾點思考:

(1)《大雁歸來》應定位爲一篇“觀察筆記式”的散文(隨筆)作品而不是科學小品,由此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

(2)對《大雁歸來》的主題有多種解讀,我的看法是:“呼籲‘環保’”顯然淺了一些;“呼喚‘野性’的迴歸”更多的帶有“個性解讀”痕跡;而教參中認定的“ 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則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倫理”觀念,是一種誤讀。其實,只要結合作者的觀念,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其實是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和諧的境界。如何使學生理解作者的這一觀念,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設計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層層推進。既體現了“語文”課的本色,又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5

《大雁歸來》是美國著名環保人士利奧波德的作品。文章用極爲細膩的語言講述有關大雁知識,並更多的向我們傳達了作者對大雁對自然的情懷。我很喜歡這篇文章。我想我在教學中應該使我的學生也喜歡上這篇文章,如果學生能喜歡上這篇文章,我就算成功了。

單純把講解大雁的生活習性的話是沒有辦法吸引學生的。更何況語文課不是生物課。新課標提倡培養學生的語感,我覺得語感就像打籃球一樣,要有球感。教練在訓練球員打籃球時,一般是通過大運動量的練習。語文課我想應該與之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反覆朗讀。所以我在設計本課時就把重頭戲放在朗讀上。我用了首先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但我的學生竟然都選擇了默讀,通過這次朗讀我解決了關於大雁生活習性的一些知識的查找。第二次我要求學生放聲讀,體會一下作者的情懷,學生基本上做到了。然後是精讀課文,我要學生找出描寫大雁的幾幅畫面,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幅畫面朗讀學生完成的還行,最後是檢驗這幾次朗讀的成果,要求學生仿寫句子,後來驗證學生完成的也很好。我覺得我這樣的設計也是有梯度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但我對這次公開課的結果很不滿意。首先是情境創設還不夠,我講課有些着急,如果我能讓學生把那首詩朗讀一遍,最好把那首歌放給學生聽就好了。本來我想把我國那首《雁南飛》放給學生聽,後來我覺得這首個太傷感,就改成現在這首外國歌,從網上下載這首歌有些費事,我就把歌詞打到大屏幕上。第二是學生的預習情況不佳,這通過學生的朗讀情況可以看出來,這說明我平時強調的不夠。

新課程標準提出:初中語文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與提高,尤其應加強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並且充實詞語積累量,培養科學理性的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精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而這一切都應在保證教學以學生爲主體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進行,並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實現教學目標。這次公開課我覺得我是基本上達到教學目標,距離優秀教師差的還很遠。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6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與一般的動物觀察者不同,作者對鳥兒有一份詩人的情懷。認真閱讀課文後,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並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緻研讀後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懷。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作者的情懷。

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擬人句的分析與感悟,讓學生體會了作者對大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爲把握作者的情懷打下了基礎。

其次,通過分析“對比”寫法,領會作者在分析對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徵,從而表達喜愛之情。再次,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並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在質疑探究中體會感情,把握主旨。

最後,通過對目前世界及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形勢的相關資料的閱讀,學生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形勢嚴峻,總結出本文作者在告訴我們:我們應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這樣,昇華了學生的認識,也昇華了主題。遺憾的是由於前邊幾個教學環節佔用時間過長,於是賞析這一環節就刪去了。歸根結底備課不夠充分的原因。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在備課上還要多下功夫。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7

上《大雁歸來》是在星期二早晨的朝讀課。6:50——7:35一節課,原本打算上完的,結果未完成。

上週六放學後,簡單備了一下課,再沒時間讀課文。今天一上課,問題全都出來了。

用《敬畏自然》中“我們不應該僅僅把生物當作桌上的美味佳餚……”導入,接着談對大雁的瞭解。本來想用一個“家”字貫穿貫穿全文的。從認識“家”,到談自己崇拜的“家”,引出對本文作者倫理家,動物保護主義者的認識。由本文“家”的“學識”“情趣”“精神”來展開課文,帶動全文。最後發散學生思維,自己理想的“家”。

課堂進入第三個重要環節時,讓學生讀課文,找出作者介紹有關大雁的哪些知識點。最大失敗也在此。我讓學生帶着問題讀完課文交流時,學生僅都木無表情,他們感到太難了。我在解讀時,這裏也琢磨了好半天,最後,我自己也是模糊不清。茫茫然,上了講臺。現在想來,是太辜負。

節奏慢。遲疑。學生都一聲不響。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冷清清的課堂。我那樣地束手無策。不知所措。毫無一絲機制。完全不像一個熟練課堂的人。我完全沒有預設,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我該怎樣引導。我也沒想過,學生哪裏的思考會有難度。文章的重難點的把握也沒有。

我們坐在資料室裏,伍老師一邊早餐,一邊給我談了課存在的問題。

一、文章的文體意識不明。本文寓情於敘,寓情於描寫的科普文。應該講清楚。我沒講。因爲備課時,教參上沒有,我就想不到。科普文的寫法很靈活。議論,敘事,抒情和報告文學一樣表達方式多元化。

二、對學情瞭解意識不強。學生懂不懂,會不會答,你應該心中有數。伍老師說她坐後面,也沒讀懂什麼。老師自己都要讀那麼長時間,還有教參資料,學生不更難?有些文章思路本來也不清晰。《大雁歸來》思路就很模糊。當你讓讓學生找文中介紹有關大雁的知識點時,學生找不出來,就全是老師自己說自己板書的。

三、啓發性思維過程意識不強。的確,當時學生沒反應,我以爲是學生想不到,就自己說了寫了。伍老師說,學生想不到,你可以提示啓發他們從某段中先找找,引導學生找一處,再讓他們自己找。纔會有獨立思考。

四、問題切入意識不強。問題提的太虛,學生不好回答。你的問題要有預設,學生會怎麼答,心中要有數。問題要靠近學生。

五、文題知識點意識不強。文題上面做文章。《大雁歸來》從“歸來”,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歡情感。

六、臨場機制意識不強。和學生的溝通融合力還很不夠。

七、對知識點的理解意識不強。課文中的“威斯威”的方位地址要搞清楚。在哪?大雁是從那兒來還是到那兒去,大雁從哪兒到哪兒,是是春天去還是冬天去?

大雁的“聯合”力介紹中,一連串的地名,我也沒來得及查清楚。

總之,這節課非常清晰地凸現了我的整個課堂教學問題——文題與文體,問題與啓發,學情與機制,知識點與重難點,時間與內容,都是我應該致力於改進之處。

很清晰地明瞭這是我上得最糟糕的一節課。儘管糟糕之極,但我很喜歡——從來沒有如此清晰地認清自己的問題。

期待我課堂教學的“大雁歸來”!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結束了,這堂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有兩點:

(1)選用朗讀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品讀,討論,讀與寫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覆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

(2)老師飽滿的教學熱情,振奮的情緒狀態,感染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喚醒了學生的心靈,達到了學生與作者心靈相互溝通,和課文的內容發生了共鳴。

通過以上的教學,爲了讓學生理解歸納文章的主旨,我用了充滿激情的語言過渡,如“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家園。大雁是人類共同的朋友,同學們,我們應怎樣對待大雁呢?”大部分同學都能說“保護大雁,珍惜大雁,熱愛大雁”等。

我雖然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適合本班學情的幾個問題,但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欠認真,未把活動當回事,有些同學藉此機會講話,玩耍,部分基礎差的同學沒有積極主動的參與,興趣不高。

我認爲作爲教師,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更新語文教學理念,不斷鑽研教材,不斷更新教法,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塊天地,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構建起嶄新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