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通用22篇)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通用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通用22篇)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

《七月的天山》裏介紹了天山的雪峯、溪流、森林、野花,文章用清秀華美的句子展現了北國天山獨特的美,這樣的美文有利於通過朗讀來抒發感情,學生也愛讀這樣的文章,可最開始學生能把文章讀通讀熟了,不能讀出感情,那是我們遠離了作者當時身處的情景與心緒,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看着這樣的讀書我不禁這樣提示:“你曾有過站在花叢中的經歷嗎?看見滿眼的花什麼心情?”學生回憶着走在公園裏到處都是菊花展的各種菊花間,站在田間耀眼的大片油菜花中間,躺在滿山的`野花旁,學生找到了與自己相似的經歷就容易走進天山深處的奇異的野花叢,那樣豔麗而高大的野花叢我們哪裏見過?

這時腦海裏便浮現天山野花圖與自己曾經經歷的野花圖相對比,學生心中便涌現了從未有過的驚喜,心中有了情,有了感受,讀起來就自然、抒情、陶醉、悠緩的多了。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2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進取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不僅僅是感悟課文資料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本事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本事,構成進取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本事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於是在這種情景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經過讀課文你明白了什麼,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能夠之後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經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徑。

首先經過讀爲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之後讓學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構成讀的見解,並經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之後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進取啓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資料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3

《七月的天山》作者從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從自主閱讀、品讀課文、閱讀整理這一塊着手。

一、自主閱讀,自讀自悟。

本文教學遵循略讀課文的原則,以學生自讀爲主。學生邊讀邊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方位變化的句子,弄清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樣一番景象,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品讀課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和“哪兒寫得好,好在哪裏”進行自主研讀和反饋。學生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景物之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讓學生進行閱讀整理,提高動手動筆能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特別多,讓學生把雪峯比作白緞子,雪峯間的雲影比作是銀灰色的'花朵,溪流拋起的浪花比作是盛開的白蓮花,塔鬆比作是巨傘等的句子進行摘抄,想象,體會運用。其次是欣賞第四自然段的最後三句:滿山都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織錦那麼綿延,像天邊的彩霞那麼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麼絢爛。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人浮在花海上,也顯得格外精神。在馬上你用不着離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愛的大鮮花。然後進行仿寫身邊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寫。最後是對“雖然天山這時並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得過這時天山的無邊繁花呢?”改寫爲陳述句。

但是由於本課知識點較多,一課時時間又比較緊張,所以安排朗讀與指導朗讀的安排就顯得少了些,文本對話體現得還不夠。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4

《七月的天山》是第一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按照預設,我用課前導讀來引領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

“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讀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學生就按照導讀的要求來自讀,批註。學生經過十幾分鐘的讀書、思考、討論,看來都有了結果。於是,我就組織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我想,這麼美的文章,要讓學生好好讀一讀多好,一旦讓思考景色的特點,就屬於理性思考的範疇了,學生不喜歡這樣,看來,不能一味地依賴閱讀導讀引導學生的學習。

我們班級學生的學習需求應該是在朗讀中感受天山的美,想象美景,產生嚮往之情。

如何讓學生獲得獨特的感受呢?我想,《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所描繪的景色非常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應該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那樣,學生們都會有話可說,有話願說。我想,我的問題可以改爲:讀了課文,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是哪些描寫使天山給你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讀出來。結合着讀課文,學生也輕鬆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同時訓練了朗讀。

到最後結課的時候,再總結課文都寫了哪些景,都有些什麼特點,學生就能輕鬆地說出來寫了。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5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於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到達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經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經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能夠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能夠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能夠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經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讚美。

三、注重自讀品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我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

我認爲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很多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於天山景物有什麼特點,能夠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比如雪峯的特點是高、大、白,溪流的特點是快、清、活,森林則是綠、密、幽,野花是高、多、鮮,在必須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6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讀課文。其閱讀提示指出了學生學習所要到達的閱讀結果以及能夠運用的閱讀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2)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3)如果有興趣,還能夠把自我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能夠這樣進行解讀:

(1)用一個過渡性語句,提示學習這篇略讀課文,應當用略讀的方法,構成對文本資料的整體性印象,以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本事。

(2)仍然是運用略讀課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幹信息及其特點,豐富和印證文本資料的整體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優美語句,到達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根據學生實際,我們制訂了這樣的教學目標,主要是:

(1)學習略讀的方法,能夠經過比較快的閱讀,瞭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述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點。

(2)摘抄、默誦文章的優美句段,積累課文語言。同時本課是一篇美文,詞彙量豐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冊第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從閱讀方法研究,經過誦讀交流語詞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十分必要的。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文。作者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我上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依照課堂教學規律,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

接着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

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纔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完成略讀課文,不僅學生理解深入,而且體會深刻。但也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

這是我在以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8

新課標指出朗讀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進取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本事,構成進取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本事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用詞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

在這種情景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經過讀課文你明白了什麼,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能夠之後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經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經過讀爲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之後讓學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構成讀的見解,並經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之後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進取啓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資料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課文教學完後,雖自我感覺很痛快,但仔細回憶卻發現課文中有一些應教給孩子們的知識點被我漏掉了,如:課文開頭那麼簡潔明瞭,卻又緊扣題意,我卻一讀而過;另外教學中涉及到了排比句,雖給學生講了,但卻沒讓學生練習說話。當然還有很多不足,期望今後語文教學中逐步改正。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9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教學中的比較滿意的地方:

1、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2、講課時,我着重引導學生欣賞句子“在輕輕盪漾着的溪流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麼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麼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麼絢爛。”要求學生合理運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對身邊熟悉的景物進行仿寫練筆。

不足的地方: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程序上似乎順理成章,從整體到部分,從讀到寫;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閱讀,有品讀賞析,有課後練筆,做到了讀寫結合。但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沒有跳出教材這個圈子,對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大多數學生的寫作練筆也只是比葫蘆畫瓢,沒有拓展,沒有創新,總之,覺得語文課上讀寫結合的效果不怎麼明顯。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0

前天的語文課上,我教學了《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我先讓學生通過自由讀的方式整體感知了課文,接着,我又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看來都有了結果。於是,我就組織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課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是哪出了差錯導致課上的這麼不順利?我思考可能是因爲我首先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備教材備得很細緻,備學生卻不夠。《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而學生年齡小,接觸到的自然景觀不多,很難把文字符號轉變成美麗的風景畫面,讀書也就不能深入,缺少個人體會和感悟。

如果,我選擇調動學生想象的教學方法,效果應該好一些。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讓學生經歷一個自讀自悟的過程,由一個畫面與文字不斷轉化,就是學生一個感情體驗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學時,讓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關鍵詞句默讀課文,勾畫圈點,然後通過放聲朗讀,讀出對天山的獨特感受。同時,將讀書與說話自然融合,說一說對讀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理解。相信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就課文內容中優美的語言描寫,發表自己的理解,繪出最美的想象。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因此,備學生和備教材是同等重要的。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1

《七月的天山》這篇課文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這裏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涼爽,冬天的潔白。

作者從天山的水、樹、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

教學這篇課文,首先我讓學生欣賞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天山的水這一方面時,是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來談體會,學生能抓住幾個重要的'比喻句,談得有板有眼的。

教學天山的樹和花兩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談論,提示學生用剛纔的學習方法。他們小組合作,既能談對句子的理解,又能總結各自的景物特點。特別是在學習“——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時,我用換詞的方法讓學生比較,爲什麼用“漏”而不用“照”,學生能把“是因爲枝葉茂密,陽光照不到,只能從縫隙裏漏下點點的光”,說得清清楚楚。

又如,學到——“像——像——像——”這個句式時,我讓學生練習說話,沒想到學生的思維如此敏捷,能說那麼多的句子。在這一段裏,有“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話,我問:爲什麼一個用“走”,一個用“浮”?學生能聯繫前面“滿是過高馬頭的野花”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教學這一課,我自認爲,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沒把握好時間,把想在課內的寫話練習放到了課外。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2

《七月的天山》一課從天山的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點。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由於廣東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在教學時,我按以下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1、這是篇略讀課文,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先引導學生自讀通讀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交流疑問,並進行自主解決,教師適當點拔。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

2、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讀出天山的美,從中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確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還要把握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

3、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背誦和摘記,並進行背誦交流。我認爲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大量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於天山景物有什麼特點,可以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3

課程標準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學生應在創新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蒙,享受審美樂趣。注重朗讀,可以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激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使語文學習充滿活力和精神。朗讀一旦進入情感表達狀態,將繼續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和想象能力,形成進取創新精神,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的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抒情散文,文字優美,文脈清晰。作者緊跟七月天山風景的特點,向我們展示了美麗而充滿活力的天山。文章措辭嚴謹,詩意語言發人深省。臺詞中充滿了作者對七月天山的深切感受。

在這種情況下,我首先讓學生自由練習閱讀課文,邊閱讀邊思考:閱讀課文後你理解了什麼?7月份天山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學生立即跳出一個詞:“我不知道。”;美&“很自然,你可以問:“字裏行間的美是什麼&”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經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一種非常有效和重要的方式。首先,通過閱讀,向學生展示7月天山的如畫之美,激發學生對7月天山的熱愛,然後讓學生找出描述天山風景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講述他們對7月天山的感受,引導學生積極體驗並形成自己的閱讀觀,並通過閱讀(即自我體驗的情感性閱讀)表現出來,然後在閱讀和閱讀中相互吸引、碰撞和觸發,使每個學生都想讀、能讀、愛讀、讀美、品味和感受。在學生的閱讀評價中,教師自然引導學生確定要分析和體驗的關鍵詞,或結合語境理解關鍵詞,或開拓進取激發想象力,同時,閱讀吸引學生積極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魔力,材料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內在的意義是長久的,感受美,體驗美,獲得愛的舒適和情感的薰陶。

課文講完後,雖然我感到非常高興,但我發現我錯過了一些應該在課文中教給孩子們的知識點。例如,文本的開頭是如此簡潔明瞭,但它與主題密切相關,但我閱讀了它。此外,教學還涉及平行句。雖然他們被告知給學生,但他們不讓學生練習說話。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逐步加以糾正。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4

我覺得在這堂課上,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我太急、我不想期待、我不富有激發學生的意識甚至是能力。我的學生不善於發言,這跟我太善於發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今後,我要做的是如何讓學生這個課堂的主體更突出,要懂得退讓,要懂得期待,要懂得取捨,要懂得該出手時纔出手。

從一開始,從找出本文的寫作順序開始,都是由我安排學生的學習內容,步移景換,少不了的是牽牽絆絆。

在“溪流”這一處的朗讀中,我困惑了我有點想不通了:讀着讀着這句話,你的耳邊彷彿聽到了怎樣的聲音?“高懸的山澗”、“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的水居然會是“輕柔的嘩嘩聲?”我引導範讀了之後問什麼聲音?還是輕柔的嘩嘩聲。怎麼會這樣?我問問題的方式不對頭嗎?此困難解,但求賜教。

說到主體意識,我忽地意識到與其說是缺失,不如說是缺少一條主線,學生下不去,所有的問題、語言片段如同散落的珠子串不起。而我在課上忙着一顆顆地撿拾,忙着一顆顆地串聯,不是嗎?

過多的把我備課中的東西生硬地塞給學生,以至於讓自己都覺得很好笑,說話都很虛,實在是沒有底氣,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只是爲了讓課順利下來吧!諸如對偶的寫作手法,諸如“漏”字的妙用。

如何讓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增強,不應該僅僅是寫在論文裏的一句話,也不是在聽報告時記錄的.一句話,也不是在所謂的公開課上纔有的姿態,更應該是一種常態下的常態!

借用一句古詩,結束今天的教學反思——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而我已然淹沒在七月天山這一片高過馬頭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帶我走過花海,能讓我浮游其上的馬兒已然不知去向了。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5

一是“讀”。在這個教例中,“讀”是作爲一種點撥手段而存在的。讀了三遍,從誦讀到默讀,任務有不一樣,方法在變化:第一遍是誦讀,主要訓練概括本事,第二遍是默讀,主要是訓練尋讀、擇讀的本事,第三遍還是默讀,讀中訓練想象畫面的本事。讀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學線條,教學簡潔明瞭,但讀得豐富飽滿。

二是“品”。學生毫無預設地邊讀邊品,字詞句段篇情感意蘊,構成了品讀的精妙的角度,教學生成豐富,教學結構靈動。在讀中品析,邊讀邊品,學生你說我說,說着說着大家就弄懂了課文,說着說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見解和感受,最終教師的小結,有力地推動學生品讀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記”。主要是積累豐富的`課文語言。教師從文中擷取幾個不一樣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記憶資料,目的是爲幫忙學生呈現出豐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幹信息,增強記憶的美感,提高記憶的效率。

從這個教例展開的“讀、品、記”三項活動,應當是閱讀教學的“三要素”。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什麼是閱讀課的基本教學資料;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閱讀教學的基本價值,並努力實現這個價值。

而這三要素被設計成三項主體活動,時間跨度大,在教學過程中明顯起支撐作用,突出了閱讀方法的運用,表現出了紮實的訓練力度,簡潔地表達出閱讀教學的美。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6

《七月的天山》一課從天山的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點。字裏行間都流淌着天山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生對祖國的風景名勝有強烈的好奇心,同時由於學生的假期外出旅遊,因此他們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較多,同時課外書也會接觸一些、聽別人介紹也會了解一些,還有電視電影中也能看見一些,還有不少學生去旅遊,親眼見過一些。在教學時,我按以下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1、這是篇略讀課文,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先引導學生自讀通讀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交流疑問,並進行自主解決,教師適當點撥。同時出示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有意識的自主學習,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掌握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

2、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讓學生讀出天山的美,從中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確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還要把握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抓住關鍵詞的.描寫和使用,同時根據內容鍛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摘記,同時進行交流,說出自己喜歡的原因,學生進行補充說明。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7

本課時經過實際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節課我採用變序教學的方式,在學生縱向思維的基礎上,實現思維的迴流,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點,所有學生都能熟練地複述故事,採用變序教學的方式,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預期的教學目標基本得以實現;通過本課時的教學,學生的語彙積累量得到進一步增多,朗讀能力和詞句運用能力進一步增強。

我精心設計的《七月的天山》一課教學設計可謂獨出心裁,在體現新課程理念上具有典型性。變序教學方式的採用,爲學生提供了更爲自主化的學習環境,師生、生生共同探索、研究,使課堂變爲一個一體化的學習空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是積極的、主動的、自發的,整個學習的過程變成了學生主體的需要,教與學真正成了互動、統一的整體;變序教學有效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思維的迴流使學生思維的抽象化變成一個自然、漸進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處於活躍狀態,都在發生着悄無聲息的變化。總之,這節課的設計能充分體現新課標的精神,是教學設計中的精品。不過,通過整個教學設計看,目標的定位上尚需再考慮,一課時完成這麼多目標,難度是很大的,在下次的教學中我會結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再做進一步調整。另外由於本人在教學調控上沒有充分發揮能力,本課時的教學時間略長,在時間調配上不太恰當。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8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也是寫景物的略讀課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語文課上,我教學《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新詞,列出作者的旅遊路線,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再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學生的學習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好像看來都有了結果。於是,我就組織全班學生彙報交流。可就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學生的彙報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有回答的`同學,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較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課堂氛圍不活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素養十分重要。我運用極富感情的語言,給他們塑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課堂之中,要掌控住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多種方式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纔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建立起高效的課堂。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選取多組天山的圖片,與學生們一起欣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學也將簡單有趣得多。

下課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哪出了差錯?我仔細思考,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不僅把課堂教給學生,還得讓課堂緊湊有效,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才能達到理想的要求。看來我是沒處理好學生的學習需求,沒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小組交流,致使在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氣氛沒有預想的那麼活躍。

《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所描繪的景色非常優美,學生在較短的閱讀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應該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那樣,學生們都會有話可說,有話願說了。

還有一點做得也不夠讓我自己滿意,就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今後我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多注重這些,以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爭取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獲取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大的收穫。

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滋潤着天山上的花草樹木,纔會有這生機勃勃的美麗的天山。老師對待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田,不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嗎?

每位老師都渴望把自己的知識化成春雨,滋潤灌溉學生的心田,陪伴他們茁壯成長。作爲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有責任不斷改進自己在教學工作中存在的缺點、不足,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工作,做一名不斷進步的優秀教師。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9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它文字優美,脈絡清晰,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作者緊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以學生自學、合作學習爲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我認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

具體表現如下:

1、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多種形式的讀,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本文篇幅短,卻把天山的美麗、神奇形象地再現出來,讓人彷彿身臨其境,欣賞這美麗的天山。背誦是積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摘抄下來,並熟讀成誦,從中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好處,全面積累語言。在理解課文時,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3、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並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進而構建新的知識。

4、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習體驗

這節課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補充,相互溝通,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識情感、經驗,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激發興趣,誘發體驗;師生互動,感悟體驗;多元評價,昇華體驗,使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具有教育意義,使語言表達富有真情實感。

改進措施:

1、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餘時間讓學生多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這節課中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3、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較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評價的方式單一,要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可更好地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20

《藍藍的威尼斯》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是一篇略讀課文,放於本單元的最後。對於本文我設想讓學生自行賞析。最初設計如下:自讀課文找出你認爲展現威尼斯美的語句加以分析(提示從修辭的角度去思考)——歸納威尼斯的美——理解作者爲什麼用藍藍來修飾威尼斯這座城市——再讀語段——拓展:描繪江南水鄉。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

首先,教了這幾年的書,依舊沒有處理好取捨的問題。書本中的一些細枝末節的知識點,始終不捨得放棄,總想能面面俱到。這可能是自己潛意識中還是對自己的學生不是很放心,其實有些問題他們自己討論思考後也是能解決的,只不過需要的時間可能長一些。學生的的思考可能不夠周全,不夠深入,語言表達不是很完整、規範,而我的大包大攬無形中助長了他們的惰性,同樣也抑制他們的思維。這可能是我一直存在的一個大問題。

其次,教學預設了環節,教學時面對出現的意外總是下意識地讓學生往自己預設的環節靠攏,有時過度的'引導掐斷了學生的思維,也顯得課堂文氣不通。自然要引導,教師的用語就偏多了起來。或許教師侃侃而談的時候很有成就感,但學生很有可能在走神,這就有損課堂的達成率。

再者,威尼斯是一個旅遊勝地,除了建築外有着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然文人墨客筆下的威尼斯更是絢爛多姿。與其就本文而學本文,還不如充分利用網絡給學生介紹幾篇同是描繪威尼斯的作品,拓寬他們視野的同時也加強課外知識的引入。

最後,對問題的預設忽略了發散性的思維,如“爲什麼作者用藍藍來形容威尼斯?”這個問題在引導學生找出“天藍地藍城市藍”的語句時,可讓他們思考形成的原因,竟而過渡到人的和諧幸福。引導學生自行發揮,注重他們思維的火花,抓住細處揚課堂亮點。

語文的課堂是一個充滿機智的地方,教師除了熟悉課文外更要能引導學生,教會學生織網,讓他們自己撒網捕魚。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21

今天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有怎樣的相同點?比喻寫出了什麼?”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雪水的歡快。接着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的切入理解。如:生甲:在欣賞“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人浮在花海上,顯得格外精神。”一句話時,爲什麼用“浮”呢?恰當嗎?有一個學生說:花很高,(前文有交代——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沒過了馬頭,只露出人的上身。而馬在行走,就顯得人好象在花海中“浮”一樣。又如:在體會“藍天襯着高聳的巨大的雪峯,太陽下,雪峯間的雲影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一句時,生乙說:是因爲這裏的山高,雲就顯得很低,投射在雪峯上,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學生的體會不得不讓我佩服。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理出了寫作順序,討論了作者的詳略安排,知道了一個新的寫作點:略寫中也可以有重點,就像課文中略寫森林,但其中重寫了塔鬆。這樣有閱讀學習和寫作學習的課我是比較滿意的,何況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一是整體體會天山的寧靜、幽靜。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卻又大氣,幽靜卻又生機勃勃。用他們的話說:“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樹有生命力,魚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水是這些生命的源頭。”他們說:“正因爲在這廣闊的天山中能聽見水聲、馬蹄聲,更見天山的寧靜。這樣寧靜的地方,哪怕你帶着多麼煩躁的心情來到這,都會被撫平,都會平靜下來的。”學生的感受已經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單純的美,已經感受到了景色的薰陶作用與生命作用了。在此基礎上我決定有感情朗讀結束這次的閱讀“旅程”。我說:“讓我們和作者一起騎馬上天山,讓老師來給大家做導遊。我們用朗讀來進行我們的天山美麗之旅。”於是我引讀表示寫作順序的`句子,學生接讀景物描寫的美句,在我們朗朗的讀書聲中迎來了下課聲。《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